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时间:2021-01-31 16:37: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x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朝花夕拾》读后感2

  茶未凉,温度流连在小桌上。半盏清香,氤氲了朝夕过往。窗帘的木质边框,镌刻着一棵树睡着的容光。我坐在桌旁,浅浅地读着《朝花夕拾》,顿时思绪万千。

  捧起《朝花夕拾》,鲁迅先生那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的文字,如小桥流水一般潺潺流淌,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散文集,生动地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求学历程,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犹如一幅描绘清末民初生活风格的画卷,那一个个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长妈妈了。长妈妈是一个很典型的妇女。她愚昧迷信,头脑里没有知识,但规矩却比谁都多。她的睡相极差,睡觉时总是伸开两手两脚,在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鲁迅先生没有余地翻身,他还踩死了鲁迅先生儿时心爱的那只小隐鼠,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很讨厌她。可是,长妈妈也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她把最真挚的爱奉献给了鲁迅先生。她能绘声绘色地讲长毛的故事,还送给了鲁迅先生一直渴望得到的《山海经》。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道德泯灭的心,使鲁迅先生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心里是这么复杂,我们是否也会如此的看待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爱恨交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正如鲁迅先生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又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形成对比,这也正是我们有时对学习和玩乐之间的矛盾心理。

  在文中,充分地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到云霄里去了”,这无一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欢乐,无一不充满欣喜,也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这般生活也正是我们所憧憬的,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世外桃源。

  然而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便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就只读书,中午习字,晚上对课。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也依旧能够找到乐趣。他常常和同窗们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快活,自由。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个学堂,无疑是束缚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当时看来,这是一个万恶的学校,今天想来,这或许是家长们最期盼的一所学校了。我们现在所上的学校,一天虽然要上八节课,可每节课下课都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中途还有体育活动呢!更何况我们所用的课本都是免费教材,这不知是比当时幸福了多少倍?可有的孩子却不接受这种创造的美好生活,恣意地践踏这份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生活。赌博,网吧,偷盗……甚至是走上违法犯罪,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他们自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幸福,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风吹时,有叶落下。我们的童年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却是一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味儿吧。那份琐碎的记忆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快乐,实在是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3

  我的书柜里摆放着三套《鲁迅全集》,有朋友送的,也有自己购买的。还有单行本的《朝花夕拾》等,那清新素雅的封面,我很喜欢。闲暇时翻看,很是满足。

  窃以为,鲁迅的文章应该是要终生阅读的。鲁迅先生以瘦弱之躯,以一支利笔给我们建构了一座永远的精神家园。处于内忧处患的中国,因为有了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才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其价值远非文字可以承载。

  认识鲁迅是从读不懂鲁迅开始的,那些艰涩的句子在中学语文老师的百般解释下还是懵懵懂懂。大学里开设了现代文学课,鲁迅占了很大的篇幅,任课老师文质彬彬的讲解把单纯的我们引向深刻。了解了鲁迅的身世,读了鲁迅更多的文字,仿佛看到了鲁迅忧郁的目光里写满了不安。随着自己阅历渐深,对人生的况味略知一二,才感受到先生的平民思想里扑腾着的一颗伟大慈爱的心。那是一种大爱大恨的侠骨柔肠。

  有一段时间消沉低迷,无所事事,我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捧读《鲁迅全集》。那古朴坚硬的书面上是先生的肖像照,他坚硬的头发,深邃的目光温暖了寒冬时节孤寂的心灵。在反复阅读中,我寻到灵感,写下了名曰《大师风采》的一组散文诗,“你的头发太硬了,硬得穿透了一个世纪,像根。”发表后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后又入选《温州文学五十年》等文集。这也是先生带给我的福音。

  20xx年正月,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宅在书房里,阅读成了日课。书房通阳台花园处,我新贴了一幅对联:“暖日窗前书卷发黄仍好读,浓荫树下田园尤绿可闲居”,这是温州日报文化版主编南航先生撰联,平阳书法家姜经碧先生书写的。正可代表着我当下的心境语境。

  怀旧是人的天性。作家笔下回忆性的文字,也最为常见。这本《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先生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尤其是那篇《五猖会》,我读了又读,感概良多。我并不认同此文“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这类的评析。相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父亲要求孩子读书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借鉴的。而且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看不出一丝的埋怨,只有悠长的回忆,深深的感恩。

  文学阅读,尤其是对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名家作品的贴标签解读,已经离文本越来越远。“去文学化”的倾向甚嚣尘上。甚至一些知名学者也始终挥舞着“战斗”“抨击”“主义”的大棒来引导青少年的阅读,舍本而逐末。

  我感觉还是周作人先生的评价来得真切,他认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觉得惊喜”“不禁怅然”,才是人文的阅读,也才是符合人性的,符合鲁迅先生“回忆的记事”初衷吧。诚如温儒敏先生所言,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

  每一个读书人都不可能绕过鲁迅先生,他是无法跨越的高山,他是我们永远无法释怀的爱。尽管鲁迅先生以及他的文字让我们沉重,甚至让我们脸红,让我们无地自容。可喜的是,现在还有许多文化人毅然扛起鲁迅的大旗,弘扬大道,呼唤真情,在他们的文章中看到鲁迅的影子。更可喜的是,还有更多的青少年读者崇拜鲁迅、热爱鲁迅。

《朝花夕拾》读后感4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5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在当时时代前端,用笔做武器,冲锋陷阵的战士。他如匕首般锋利简练的诛心之论,抨击着社会或人性的阴暗面,寸铁杀人,一刀见血。但是在他冰冷的青脸下确是一腔热血。透过这本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我看到了铮铮铁骨里的柔情,一位仁爱、温情的伟大形象在我面前矗立。鲁迅的诗句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

  “朝花夕拾”,当这四个字从唇齿间缓缓倾吐时,周围仿佛弥漫着重重诗意,无限联想顿生。眼前仿佛幻化出两幅极美之图。一副是天色微明,大地被薄雾笼罩着,那枝头的花,害羞地遮住了笑颜;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诱人的光泽。另一幅则是日影西沉,片片花瓣散落一地,铺撒出凌乱的美。一老者,携一竹篮,指尖拾起旧时的回忆。

  原本是“朝花”,鲜嫩美丽,为何要“夕拾”那一地破碎的残影呢?作者在《小引》中作了解释:“带露折花,花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朝花夕拾”也是作者回忆往昔,流露的当下之感。

  短短十篇散文,就贯穿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气势恢宏,风格多样,哲理深邃,汪洋恣肆。在表达对老师、亲友的深切怀念的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谓铮铮铁骨里的柔情,我想从书中塑造的几个典型人物说起。

  一是阿长。

  在鲁迅的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因为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我”实在不打佩服她;又因为她对付“长毛”的伟大神力,让人产生特别的敬意。然而“我”童年里最宝贵的一套宝书|——绘图《山海经》就是长妈妈寻购赠送的,“我”产生了新的敬意,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山海经》给鲁迅童年带来的快乐,让他永远怀念这位普通的不知名的劳动妇女。

  二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求医时遇见的一位恩师。他认真地给作者改正、补足讲义,教导作者学科学要严谨;当他看到作者敢于解剖,高兴中国人并不一味敬鬼神,不讲科学;作者受到一些不讲理的日本学生的嫉妒、歧视和侮辱,藤野先生打抱不平。从中我们看到了以为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的藤野老师。鲁迅抒发对他的感激、敬仰之情:“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怀念藤野先生,他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三是范爱农。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这是鲁迅为悼念挚友范爱农所做的诗。

  作者回忆在东京留学时和回国后在故乡当教员与范爱农接触、交往的几个生活画面:范爱农的老师被杀,当时在日本东京留学的作者和范爱农不打不相识,互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乡再遇,两人酒席间谈笑风生,尽释东京的前嫌;绍兴光复,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回忆范爱农,友谊、温情历历在目。然而,挚友却蛰居乡间,潦倒而死。对鲁迅来说,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作者感慨范爱农的悲惨命运,难道不是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反思和批判吗?

  阅读《朝花夕拾》,感受鲁迅铮铮铁骨里的柔情。

  阅读名著,体会作者的心历路程,触摸时代柔软的脉搏,倾听世界激荡的回声。

《朝花夕拾》读后感6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代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暮年再去回忆,如同凌晨开放的鲜花到薄暮去摘取,固然失去了盛开时的明丽跟芳香,但夕阳的映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度,而那若有若无的幽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本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妙的回想。正如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高兴的事件,但不断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那份无邪灿漫的情感,让人面前不禁呈现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天然画,同时会找到自己幼时的影子。

  但同时朝花夕拾又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斥,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鲁迅先生毕生的阅历看:嫉恶如仇,不外是对缺少爱、失踪爱、痛惜爱的一个做作反映罢了。

  对此作者也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情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逝世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切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据了全床,满头脑的穷规则和愚蠢的信心,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器重的盼望化成了事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闻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由于长妈妈这颗未被古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庞杂。我们是否也会如斯的对待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爱恨交错。

  走过求学的进程,一起追忆失去的友人。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核心的一个个生涯场景,心理过程,读着每一个寄意深远,回味无穷的停止句,我的心也跟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写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的对照。正是我们有时对学习与玩乐之间的抵触心理。

  在文中,充足刻画出百草园这个荒野充满着无穷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润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皇帝(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斥赌气,无一不布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爱好这儿了。正如我们向往悼念我们没有上学时老家小院,或弄堂一角一样的心境。

  然而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端了乏味的学生生活,“天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这不由得然我想起了自己,恰是不禁萌发一种老乡将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感。同样鲁迅先生和同学们常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持续读书,远远不迭在百草园里自由、快乐。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拟,让我感到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收教导的时候,天然会有些同感,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读此书的第一感,我也一样。然而,或来再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情形也就随之不同了。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简直不时间游玩,约束了学生爱玩的本性;而我们当初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光放松,又放松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在。跟三味书屋比起来,这已是不错的了,而且回忆老是美好的,这也是我父亲常说,现在想想仍是读书时快活。每个时段都有每个时段的烦恼,为何童年美好,说不定也就是那些当时的懊恼在咱们看来已不再主要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7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味书屋》。享受着那份对所熟悉的一切的深深的怀念和流露出来天真烂漫的童真,眼前就不由得浮现出了一幅幅流光溢彩、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着鲁迅先生这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品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望着窗外灿烂的阳光。我不觉地闭上了眼,突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扯着我。不久后,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花香。睁开眼时,只见一个巨大的花园呈现在我的眼前——在青苔砖上铺满了爬山虎,宛如一条巨大的绿水晶矿脉镶嵌在其中。不远处,一朵朵盛开的花夺走了我的目光,放眼望去,有牡丹、有月桂、有丁香······各种各样。还有一些我说不上来的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飞舞着。在远处,就是一棵苍天古树了。我来到了这棵树的底下,透过叶子,随着阳光投下来的细碎的剪影。我看到了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和它那繁茂的充满生机的叶子。 总之,这就是一个花的王国,昆虫的天堂。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百草园啊!当我沉浸在百草园美好的景物中时,一声清脆的欢笑把我吸引了过去。在百草园的前面,便是一座屋舍。正当我想过去一探究竟的时候,几个灰头土脸的小孩冲了出来。我看的为首的那个小孩,不觉的有点眼熟,咦!这不就是鲁迅吗?他似乎没有看到我,只见他带着几个小伙伴不顾一切一股脑地就钻进了百草园。想必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溜了出来吧!他们在百草园里,与昆虫为伴,与植物为友。不是采摘浆果,就是在玩躲猫猫。一会儿的功夫就连个人影也瞧不见了,只有偶尔在花丛深处传来淡雅的欢笑。

  突然,一阵风袭来,我只感到一阵的清凉,转眼间我就离开了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门口,有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俯着身,眼睛一直盯着前方。走进书屋里头,就可以看到靠近窗台的小鲁迅在全神贯注地折纸呢!再看其他人,亦是如此——不是折纸就是说话。这时,三味书屋的老师——寿先生,可就不乐意了。只见他板着个脸,用手里的戒尺用力的拍打着桌面。等到静下来时,寿先生便大声的说:“读书!”这时,教室彻底沸腾了。有人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有的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更甚者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教室先是由喧闹变得安静,然后再由安静变为喧闹。不多时,读书声渐渐的低了下来。只有寿先生一人还在如痴如醉的读。这时的同学们,便互相传个眼色,然后一哄而散,各自跑去玩去了。只有三味书屋孤零零的陪伴着寿先生朗朗的读书声。

  这时,我猛地醒来过来。望着窗外的夕阳,喝一口因为已经冷了下来而感到有点苦涩的绿茶。我思绪万千,既有遨游书海而感到的快乐,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像童年一样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触——文中的小鲁迅的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追求,所希望的美好童年吗?

  其实,童年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一堂不可缺席的课堂。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中学时代,处于花一般的童年。但它已经离我们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

  让我们去细读下《朝花夕拾》,去感受,去体味一下那个不年代的童年之梦,和小鲁迅一起去热爱自然,去追求自由,去寻找属于我们的美好童年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8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晨风永远吹拂,创造性的诗篇永不中断,但能够听见这种乐音的耳朵却不多。我们贯于忘记,太阳照着我们耕种的田野,也照着草原和森林,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得益于太阳的光和热,也应配以相应的信任与宽广的胸怀。我突然感到大自然里面,在雨的滴答声中,在我屋周围听到和见到的每一件事物中都存在着一种美好而又仁爱的感情。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朝花夕拾》读后感9

  清晨开的花儿等黄昏时再去采撷,虽没了那晶莹欲滴的晨露,可傍着晚山夕阳,却也平添了一份风韵,花香虽也不及那般浓郁,可细细嗅着,倒是回味过后更觉得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朝花夕拾》其实也是鲁迅先生晚年间对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和感想,文笔间也更多了一份从容,虽是一些小短文,可仔细的赏读,其实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真挚情感,一些动情之处竟也能被深深触动,其中的几篇文章更是让人百看不厌。作为记叙早年事件的散文集,鲁迅先生的文笔并不像抨击时政那般尖锐,更多了些闲适,有趣和细腻的一面,虽然也是对早年生活经历的撰写,但实际上也是他人生历程和情感思路的一次次细微而又深刻的变化。他是一个斗士,也是一名作家。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长妈妈不仅有着那个时代旧女性的封建、古板、迷信但她也同样待人善良,宽厚老实,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坚守,她会在背后絮絮叨叨说人长短,也会对幼年时的鲁迅先生严厉管教,有时候还总对于一些更早下来留下来的习俗规矩深信不疑,但她也会在面对外敌时,比旁人多了一份镇定和勇敢,会跑遍各处,为那时的鲁迅先生搜罗爱书,每次读这篇文章,都会有着不同的心得和体会,或是为她感到不幸,或是被她感动,又或是被她的勇敢和魄力折服,文中的最后一句其实印象也是尤为深刻的,这里除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深悼念和祝福,更有着对未来美好的生活的希翼,他希望生前受够了苦难的长妈妈能够为自己而活,活得更好,更自由,也希望在那个时代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幸福。他,一直都是民众的作家。

  碧绿的菜哇,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他孩提时期的乐园,他在这里摘像小珊瑚似的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到了下雪天的时候还用竹筛去捕鸟,一件件有趣而生动的小事让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黑油的竹门,一抬头就看见扁道上提着三味书屋几个字,有着严厉的拿着戒尺的老师和无数读也读不完的经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巨大转变是始料未及的,鲁迅先生仍然向往着那般快乐无虑的生活,也仍然在老师的教导下一点点的去尝试和学习新的东西,其实细细品味,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要必然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我们也希望能够没有压力,尽情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我们不会永远是孩子,我们终究要学着一点点的长大,我们也曾有过自己的百草园,可我们也都依然是坐在三味书屋的孩子。

  《猫.狗.鼠》、《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中的每篇文章读来都让人回味无穷,无论翻阅了多少遍都让人能够有新的认知和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能就是有一种这样的能力吧,其实于一些平凡的细微之处,我们也还是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其实这也让我们从一些生活的细节更了解了这位名人,在这些鲜活的文字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他一直都是人民的鲁迅。

《朝花夕拾》读后感10

  一本中学生必读的文集;更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让人每每品它都会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能从中读出它深层的底蕴来,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终于,我有机会细细品读这本书了。

  当我还沉浸在饶有趣味的故事中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却只是一张白纸,不知不觉,这本书已经被我看完了。可是,其中富含的深刻哲理,怎是我看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回忆这一部书的整体内容,它记录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有幼时的保姆长妈妈;有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有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以及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这些丰富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再现了清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无不流露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这些叙述亲切感人,它不仅融入了大量的描写、抒情、议论,而且文笔优美舒畅、清新自然。当然,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温情和仁爱的一面。 《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的我们,已享受着新时代赋予的幸福与快乐。而当时社会的人们,就像囚禁在笼里的小鸟一样,没有自由。就像鲁迅先生吧!他的思想总是与当时的落后思想碰撞,他对封建的孝道提出了严历地反对;他对操有反动谬论的人们提出了猛烈地抨击。他为了开化中国人的思想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让我不明白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这真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啊!

  这只是我第一次读《朝花夕拾》的感想,相信以后再读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体会。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他的真情流露比其它任意一本书都要多。

  他的童年并不很快乐,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难过,但乐观的他没有认为这是人生的黑暗,而是把那些长辈的不认同化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童年,更应及时把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那些喜欢批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所幸我的家长是理解我的,但我的一些同学就不那么幸运了,曾有一位小学同学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父母限定每天休息时间,其余时间全得用来做作业他她的童年可真是“不幸”啊!

  但是童年毕竟是美好的。从作者对百草园那一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随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碧绿的,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体验一个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无忧无虑。即使去了学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师,读一些难懂的语句,也压抑不了孩子们折梅,寻蝉蜕的天真。作者的童年乐趣中,还包括画画和看戏到来的渴望和满足。我真的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能有说不完的话,还有闰土那样一位好伙伴。他那时雪地捕鸟的乐趣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感受到的。文中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新鲜,鲜活,充满吸引力。一切感受都是那么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11

  我觉得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看的东西比较杂,但是常常都是囫囵吞枣从头浏览到尾,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或内容我却能百看不厌,每每在看完书时我还能给家人讲述对其中人物、事物的一些感想,心思也会随着书中的内容而翩翩起舞。

  趁着这个暑假我又温习了一遍《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本书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都表现了作者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旧社会旧习俗及文化糟粕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充满了敬爱之情。让我们在只字片语中了解历史,感悟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是它让我看见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立场坚定的影子,他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敢骂,骂阴险狡诈的人,骂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出了一个异国他乡人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藤野先生是最使作者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鲁迅先生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悔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当我读到《狗。猫。鼠》这一篇文章时发现鲁迅先生借助狗、猫、鼠三种动物为引申,讽刺当时的所为名人、名教授及当时的社会现象,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是仇猫的。书中写道: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还详细描写了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鲁讯先生说他讨厌猫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猫虽然和狮虎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但猫却具有一副媚态,正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饰自己的某种本性,其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更加虚伪。猫平时总是吃饭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有东西吃就比谁都积极,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狗,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我只能发自内心的同情,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这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你会发觉旧中国离我们很远很远,但设身处地又有强烈的同感,这就是所谓经典的魅力。

  我缓缓合上书,犹如关闭了一扇门,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后感12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篇五:朝花夕拾读后感

  对《朝花夕拾》极相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约略地记得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后花园,那里有很多的虫子,虫子的名字都很陌生,不过总是很有趣。对于三味书屋的记忆便是老师引领我们分析鲁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书屋布局,分析的结果大概总不过这样几种:从四周向中间,或反之,从上到下,或反之,或由远及近,或反之。然后模仿习作写自己的教室。

  油然生起一种沉重感: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先生在大段回忆性的写实中夹了这样一小段不是议论的议论:究竟为什么读书呢?父母没说,自己也不清楚。孩提时代的鲁迅对于父母为什么要送自己去读书的理解便是如此:要限制你的淘气,为了你的安全,找一个管束你的地方。所以要被送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然而,也许其实连父母关于为什么读书也是不清楚的罢。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高在哪里?为什么高?终是迷茫。关于为什么读书,周总理有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经被奉为圭臬。然这标尺究竟太高,非普通大众所能持有。即如我问女儿:你为什么读书呢?女儿沉吟半晌,回答我说:不知道。做一件事,十几年,几十年地去做,然为什么要做却不知道,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值得再回味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13

  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名师点评:

  感受不深刻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14

  鲁迅先生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作家,他犀利又不乏幽默的语言如一把锋锐的利剑,无情又透彻地捅穿了那虚伪的文明。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却又对大众“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只以一支笔为武器,只为有朝一日能倾覆这黑暗而又冰冷的文明。

  一次偶然的机遇,我有幸阅读了他笔下的《朝花夕拾》,正与它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样,其间蕴含的哲理值得人们去深思。卷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角色,分饰社会上的千万种人。唯独让我不能忘却的,是那两个女人。

  除夕时,一再强调要说“恭喜”和吃福橘的阿长,在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我”对她无礼至极,她却自己掏钱给“我”买《山海经》.......严厉又善良的长妈妈啊,为了主人家鞠躬尽瘁,却到死都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姓。连“阿长”这个名字都是原来那位女工“过继”来的。连名字都不配被人记住的女工,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啊!

  这位长妈妈虽然有时冒冒失失,但却是个憨厚老实且善良的人。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或许连猪羊都不如。连名字都被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万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像长妈妈一样的旧社会老人。“封建迷信”成了他们的代言词。对于在新时代成长的我们来说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让人觉得这是

  种难以言说的腐败思想,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是他们所在的时代潜移默化所带来的影响——刻在骨血里的思想。尽管如此,却也是真真切切地为我们着想。他们用着别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我们晚辈的爱。

  但鲁迅所要描述的旧社会女性远不止此。

  “她是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这是最开始时鲁迅对“洐太太”这一角色的描写。但就是这样一个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太太,用最柔和、最让人信服的语气,在鲁迅的父亲临终前让鲁迅大声呼喊着父亲,让父亲走得不安宁;鼓励孩子打旋却在家长来了后指责他们不听话;唆使鲁迅去偷妈妈的钱和首饰......这种女人利用孩子的信任去报复这个社会对她的不公,似乎只有别人遭殃自己那恶毒的内心才会得到满足,这种女人就如那腐烂的根系里的蛆虫,让这摇摇欲坠的社会变得岌岌可危。

  鲁迅用最平淡的语言描绘着最善良和最恶毒的女人。民国在史上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所幸这三十七年间有一位时间无法泯灭的人物。有人初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不忘初心。在他的心中,第一位的永远是人民!他用笔给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一片明朗的光明——心中的光明!

  掩卷深思,在那个杂乱的年代里,没有微信、没有微博,连电话都是少有的,能传递信息的只有书信,人们只有在艰难挤出的闲暇时间里通过读书、交谈了解实事,这难道不是恰恰说明了纸质书的重要性吗?书籍从那时起就已经成了人们的必需品,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加要去阅读——知识是无上的财富。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那我读散文,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更加明了识人。读天下之书,知古今之事——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朝花夕拾》读后感15

  世态炎凉。

  从英法联军的入侵,至共产主义的崛起,算来已有数十年了:鲁迅幼年的百草园,也已消融于战火了。

  翻开书页,看见一代大文豪在改革的热潮中成长的历史,油灯又燃,目连嗐头又冤苦地吹了起来……

  童年——玩中尝辛涩

  祖母的故事,小鲁迅应是记忆犹新吧!桂树上,一匹眼光闪闪的猫沙沙地爬下,蹿进豆油灯下的百年老屋。

  “那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的叫着,态度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老鼠不过窃贼罢,却也如此嚣张跋扈:小鲁迅的心灵,是放置了一个多么不平的世界啊!《诗》云,“硕鼠硕鼠,何食我黍!”所谓的“名人”“达官”,有多少腐败与残破寄生于他们的掌下!

  再看无常吧,“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直写四字道‘一见有喜’。”为什么“一件有喜”?只有阴间才有公正的裁决——在那个时代,世道昏暗,唯他才能带来慰藉!

  人生无常,命运总也不公:富佬享尽一生荣华,百姓做苦力、做劳役,还是落得妻离子散、死伤沙场的后果。人间主宰,人情不如无常,公正不若阎王,焉得圆满哉!

  青年——书里知中外

  小鲁迅或许很缺些玩物罢,连“吡吡地吹上它三两天”的吹都都也觉有趣。一看那《鉴略》,我的心情便由诧异转至同情了:

  粤有盘石,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与今日的《五字鉴》怕是同流;若的确,我倒也深明鲁迅的苦衷。先以书中出现的两行为例,单“粤”一字便是浑不出解的——即译为“广东”这地名,也不太通情理——地不是盘古造的么,他出生于大地上的广东区,实在费解。这样的歌诀有何用处?

  令我感触颇深的,乃是《天演论》。那位本家老辈的作为,倒也可笑——“臣许应骙跪奏……”这是中华历史上的一页,早已泛起黄晕了,却还要“抄下来去看去”,莫非温故而知新么?当西洋的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地质学、矿物学,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而只得继续已迂腐不堪的中国学问么?

  想必这就是封建教育罢!我也懂得了:封,乃不接受其他优秀的文化,只禁锢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建,乃在基础上继续发展、钻研,不论方向与基础的良与劣。

  成年——文章醒国人

  鲁迅的弃医从文,便是由仙台学医一事的小插曲引起。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我一愣。初次读时,我还以为“他们”指的是“我”的同学,细细一看,竟真是鲁迅中国“同胞”。这就是中国人,对故友麻木至于此!想起曾见过的有关刑场的照片,对比这群几乎要因畏惧强敌而成为汉奸的中国人,我大大的震惊了!为他们的懦弱,鲁迅也愤慨了,这……凭什么厚颜无耻地称作“同胞”呢?

  我常为藤野先生的好意付诸东流而惋惜,但作为鲁迅,怎能因一位仁师放弃一国的命运?医,能医人,却不能医国;唯笔,拯救的是一国的精神,才真正是医国之手啊!

  我终于懂得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的动机,明白了鲁迅的犀利。他的弃医从文,似可惜罢,也确有小小可惜;不可惜罢,也确实大大的不惜。鲁迅是一位解剖家,他的笔是锋利的刀,笔下是真正的中国,解剖的是国民的精神;而《朝花夕拾》则是一张处方:它针对的,就是中国人懦弱的病!

  再品一品那个时代的味道吧。

  世态,炎凉!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朝花夕拾》读后感

2.朝花夕拾读后感

3.《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

4.【热门】《朝花夕拾》读后感

5.【热】《朝花夕拾》读后感

6.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7.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

8.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

9.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