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11-20 10:36: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14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一、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法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联系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时也不能盲从,要有目标,学习前应充分思考好从哪里入手,不要忽视细节。

  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要思考,不要死记

  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对一些规则,先理解,再运用,运用多次以后,这条规则对学生来说就像一把学着使用的钥匙,一把钥匙如果你学会了用它开门,你就不会轻易把它忘了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幼儿教师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职业,但在这个外人看来轻松下面却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适当的排解时,会影响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情绪。一个人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颓废的情绪也可能会使一群人情绪低落和感到沮丧。生活中,喜怒哀乐经常让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如此,即使我们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棋,带到幼儿园的也应该只有微笑。这一段是《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给我带来所思所想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常常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烦恼,然后从走进幼儿园那一刹那起,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合理的装束:

  虽说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诠释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简短暴露即为性感美,也有人认为简单端庄即为成熟美,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美的?当我们准备打扮起一天的装束时,不访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我美吗?当心中有了答案时,想必我们的装束一定会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也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情绪的整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世间的万物多变,但我们可以控制对一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当每天走进幼儿园的哪一瞬间,面对着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叫声和甜甜的微笑时,若是再有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也请把它们锁紧,放在心中的一角,因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童真,这时不访问一下自己我的情绪整理好了吗?当脸上有了答案时,相信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们的信任与依赖!

  教学工作的准备: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么做再多的准备也是徒劳。从走进班级那时起,我们承担着的是三十几个家长的信任与重托,更肩负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任。这时也不妨问自己一句,我对自己一天的教学工作准备好了吗?当有了自信的言语与表情时,相信我们能够更多的体会到“一份耕耘与一份收获”所带来的欣喜,感受到孩子们在成长中“那一节节的拔节声”。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老师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当清晨的朝阳升起时,当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今天,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下他们双休日的安排。

  “我利用这两天写作业,作业真多。”

  “我写写作业,看看电视。”

  “我要去打篮球,不打手痒痒。”

  “写完作业后,妈妈非给我报个乒乓球兴趣班,其实,我爱打台球。”

  几个孩子都回答得非常干脆。有一个孩子却羞赧的说:“妈妈看我作文写的不好,给报了个写作培训班。”

  此语一出,我颇感兴趣,一是孩子的神色,二是“写作培训班”的辅导方法,于是特别关注,“培训班老师是怎样进行写作辅导的呢?”“那老师真神,他告诉我们很多技巧,只要考试用上,准能拿高分。”孩子也不再羞涩,言语中充满了憧憬。

  听到孩子的介绍,我愕然了,这就是写作的秘诀?我思维暂时短路,竟记不起以后其他孩子所云。困惑中,忽想起《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中》的主旨: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否则,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教师的后续教育中,就会出现“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的情景。

  就这位孩子谈到的写作而言,打好“地基”应该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不是“表现手法”。而是让学生记录生活,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生活即文章,写作即记录。写真实的或理想的生活,记真实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好文章。那些章法呀、技巧呀、谋篇布局呀之类,应该不是作文的真谛,而是其附着物。

  此想法,肯定和写作理论、文学理论的经典论述大相径庭,但咱不是专业人士,说些“外行话”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同那位培训班教师教孩子们“写作技巧”一样。

  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意译为中文,应该就是一句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到这句话,遂想起今天的另一幕。

  晚放时,有家长趁接孩子时来访,急匆匆走进我的办公室,没顾得寒暄,就直奔主题:“沈老师,听说我儿子英语单词没默写好,该不会吧!”这位家长平素彬彬有礼,今天着急忙火的,大大出我所料。于是,就稍加停顿,不急不慢的应道:“你有把握确信孩子会默写了吗?”“那当然,我儿子,我知道,自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习惯就好,专心着呢。”这位家长非常自信。“是的,孩子有了好习惯,肯定没问题,注意保持这种良好习惯。”我交代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给孩子“构筑一个牢固的地基”,又何止是“知识的”呢?

  这个家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近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习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学生。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进步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多使用肢体语言,这远比你大声训斥效果好。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寒假我做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完成了策划已久的越南行,领略了风景与人文俱佳的东南亚风情,而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却是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书是陆陆续续读完的,一条条建议或使我我半年工作中些许郁闷心情得以释放,或让我仰之迷思,或让我开怀大笑。

  我读的第一条建议是“教师需要点静气”。日子如水流去,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应对检查、回复家长、批改作业、上课,成天将同样的事情干得毫无生气,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误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最后冒冒失失,任何事情都做得不够彻底,身上徒增一点“躁气”。我需要静得下心来去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去批改校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课上说过的每一句话,反思自己的言行,总结自己的得失,好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是一个“新人”。

  第二条让我印象深刻的建议是“要有宽容的精神”。学会宽容好像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精神,但也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口耳相传,电视里公益广告的“隔靴搔痒”,一到某些具体场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宽容,宽容不仅仅是一种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什么都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对别人产生一种“同情之理解”,如果我们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不能与之和平相处,那么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宽容;教学时,我们只认教学大纲,看不见孩子的实际情况,听不得一点点的建议,守着自己习惯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脑子里容不下一丝一毫他人的建议与看法,那么我们还不是宽容;面对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味地排斥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还没有学会宽容。我想,有时宽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渴望着自由的人会不会有时是被自己的时常冲突着的人格束缚呢,如果我们能稍稍宽容自己,那会不会也是造福自己呢?

  “命运是设置好的舞台,每个人只需在台上尽力表现就好,无需证明自己的对与错。”读完此书,鞭挞有时偷懒的自己,读完此书,开始释放有时压抑的自己,读完此书,激励些许倦怠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不能全部领悟书中的内容,但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很大启发。其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一问题的让我很受触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孩子,可能完全没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许正是在这时,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还记得,一个星期前我班进行了语文基础检测,看到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差,试卷上很多空白,我随即在教室里发火,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我能看到得出,他们很恐惧。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本来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还是喜欢我的,可就是在批评他时,我变得冷酷、无情,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实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时,就已经很无奈了。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及时提醒了我,我以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说到这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每个人都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而丰富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和旅行。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深刻地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我现在教的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活泼好动,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孩子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

  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其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不断培养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坚持21天,而一个好习惯的稳定形成最短也需要85天,所以只要能对孩子坚持要求,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容易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读着这一个个反映着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潜心研究。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学生一开始独立解答时,很少有能解答对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大都心浮气躁,难得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迫使自己坐下来,静下来,慢酌时光,细品香茗,文字一点点浸润了心灵,竟然发现,这样的读书时光是如此令人陶醉。

  从教20余年,总觉得自己能无愧于心,今天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才发现,教育是一门艺术,讲究了教育技巧会做得更好。书中讲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质量),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读到此处,我赶紧用笔标记,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实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了口号。在课堂上,我真正关注到他们的个体差异了吗?内心安慰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我只需要静待花开,但花开是静待就可以的吗?不禁汗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1,个别对待。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接受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万不可一刀切,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进行中考复习时,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可在基础部分,字词、病句、诗文填空的题目上多加练习,夯实基础。程度略好些的同学,就在阅读的技巧方法上提升,提高自己阅读水平,增大阅读量。喜欢写作的.同学,可在作文上勤加练笔,培养写作能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提升的乐趣。

  2,点燃火花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一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进行脑力劳动,并从中得到快乐,这份快乐源于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也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赏识。王如意是班上程度较差的孩子,自习课上她认真地背诵《出师表》,课下一查却只背过了两段,很是恼火,却耐着性子去鼓励,去欣赏,我看到她的眼中闪烁着光亮,后来,竟一段一段的将全文背诵下来。想做的更好,想得到肯定,这是每个孩子内心的真实,那我们就去欣赏他们,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

  虽然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但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用技巧去关注、去引导,相信,我们学校的花园里定会花儿朵朵开,美丽处处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寒假里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得到了很大启发。这些建议使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前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学生关怀。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爱学生,须知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爱学生,就须让他们爱上阅读。

  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因此,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三、爱学生,就须引导他们去接近学好的发源地。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努力使中等生和后进生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爱学生,这种爱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我们的教导下会越来越进步。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我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了解学生。当然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了解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了解,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了解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了解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17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03-28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01

【热】《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08-07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必备]09-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华】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