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1
全书共十八章。故事展开于西南联大(历史特殊时期,北京、清华、南开三大学学生掺在一起),之前还以为看完本书能了解到西南联大是如何进行教授治校,开设了那些课程,那些有名的教授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来的。毕竟西南联大就像个神话似得,存在于接触过和耳闻于她的心中。
如果未央歌中所描写的,西南联大的建成还有个传说,一个富商经一个能预见未来僧人的点拨,买下了三分寺旁的一块园地,日后这地契便捐给了寺里,寺里则将这地给教授们办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设施对比于当今的高校来说无疑是简陋至极,但建校伊始,教授和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师生相处也很融洽,大学之大不在地大楼高,而在于是否有大师。
其中,书中提到的师生一起想出的“保护人制度”(高年级学生带新生,基本是一对一的,也可以一个各方面表现好的带多个新生)值得一提,这个制度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虽说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但如小说中的伍宝笙所带的三个新生,特别是伍宝笙对蔺燕梅帮助很大,他们日后情如姐妹。这个制度不禁让人联想到学院里有人曾提议的同一个导师所带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应结成对子,相互交流学习,这和保护人制度有些相似之处,只可惜这个政策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最起码本人是没能惠及到,大学里的交际面仅限于院里、班里、甚至只是寝室里几个同学,确实是种损失。
在书中,作者设计了对话讨论校风问题,提出了一种类似“英雄主义历史观”的看法来比喻一个学校的校风,顺着这种提法确实也能说明为什么当下良好校风难以形成。在那个时期,全国人民的心都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争取和平,再别说是能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的师生了,在那种氛围下校园里的确不难产生些英雄式的人物,现今的大学里,同学之间交流过少且不够深入,且不说很少有那种成绩、才能、性情、家世十分完美的偶像般的人物,就算有,现今社会早已不是那个希冀英雄出现的年代,每个人都倾向于关注自身,很难形成一股为首是瞻之风。
书中还透露出不能死读书,成为呆板的老学究不是一个人最好的的出路。关于这点有人可能会说大学四年,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不停的推荐书目,殷切的希望我们沉下心来多看看书有什么好的.,其实看看当下国民阅读量就知道这不矛盾。
书中景物、天气描写很突出,关于哲理的辨析也随处可见,涉及较多的还有独身主义好不好,书中写到了很多人的简单婚礼,这又涉及到经典话题爱情,它却也总让人琢磨不透。他们一对对的结合难免让人觉得原来在一起是如此简单,可生活中一首首情歌听起来却又让人觉得爱情应是缠绵迂回悠长的,甚至带点无可奈何的悲情色彩透着凄美感才叫爱过。
整本书里面给人印象最深要属顽皮,真实、幽默的小童。其他形象如伍宝笙、蔺燕梅,范宽湖等太过完美,不免让人觉着不真实,在描写余孟勤对感情的死板劲时,确实让人觉得他不与世人同列,这绰号“圣人”起的很是贴切。
有些书需细嚼慢咽,有些书需囫囵吞枣,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有原因的,再一次知道了选书很重要。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2
未央,未央,不问过去,不知未来。——题记不知你可曾听过这么一首歌,“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在不同时候留下同样的眼泪……”不知你可曾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虽然我们早已不再是十七岁,只是大学的美好而又夹杂着小小寂寞苦闷的日子,我们仍旧在继续。《未央歌》便是这么一部,叙写大学生生活的写照小说,只是它的背景,已离我们有些久远。
鹿桥的《未央歌》便是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期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背景的小说,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如我们一般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很喜爱小说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个人的形象都是那么洋溢着青春的美好。伍宝笙,聪慧异常,如同身边的一个知心大姐,一个红颜知己;她的美,比燕梅的多了一些淡定与理性,更让人久久的回味。蔺燕梅,单纯又青春的美,确如那湖心的玫瑰,娇艳、芬芳,乃至全校的师生不忍采摘;童孝贤,小童,简单的快乐着,把复杂的问题通过默默地思考而简单化,每一天清晨起来都是一张快乐的笑脸,我多想看看他养的鸽子和兔子,多想看看他的荷兰鼠,看他的破制服,穿鞋从不穿袜子。当看到宝笙爱上了大余,大余吻了宝笙的唇,总觉得没有人能够配得上宝笙,心底里总是希望宝笙和小童在一起,而我也清楚,小童在宝笙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每次,总能被他引得发笑。许是不喜欢大余那近于死板的严谨和苛刻,又许是觉得宝笙的美好应该由那个简单而快乐的小童来守候,因而,一直为宝笙的归宿而苦恼。如若我也能像小童一般,一直简单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伤,那该多好!
那么,“未央”一词,在鹿桥看来,又是何意呢?“未央”一词源于《汉传》“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不问过去,不知未来,我们眼前的大学生活不正是这样么。只需快乐,只需无忧地活在当下,过好眼前的生活,不必讨论过去,也不必摸索未来。未央未央,大学的生活便是一首未央歌。《未央歌》是抗战时期大学生活的.另类书写。四位主角,他们之间有爱有怨、有笑亦有泪,这便是他们的青葱岁月,他们的大学时光。听着黄舒骏的《未央歌》读完了鹿桥的《未央歌》,令我久久地沉醉在这书、这文字带给我的感动之中。宝笙爱上大余,小童遇上生命中的燕梅,他们都有自己各自幸福的路。在黄舒骏特有的磁性歌声中,我似乎又重回到了小说之中,感受他们那个特殊时代的大学生活。
我深爱那个时代,若是可以选择,我愿生在那个时代,考上西南联大,或是四处游学流浪。民国时期的印象愈来愈真实,没有电视里看到的永远是紧张的局势,地下党与反动派激烈的较量,书中有的,鹿桥着力想刻画的,是那个时代的友谊、那个时代的西南联大活跃的氛围。
后知后觉、简单快乐的小童,长不大的小童,用他的乐观感染着蔺燕梅,并赢得了她的爱。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欢乐来的比当下实在,或是远足、或是郊游、夏令会,当所有人都在同样的处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单纯,连一同跑空袭警报这么危险的事,都是快乐的事情。体味着未央歌的世界,再回到现实之中。去远游、去流浪、去呼吸自由的陌生的空气,或许在某个山野村落,就能遇到童孝贤,在某个城市之间,会邂逅一个蔺燕梅?童孝贤还会有,可另一个蔺燕梅或者伍宝笙却是难觅了的。毕竟时间回不去那个淳朴的民国时代,如今的民国也早已不是曾经的民国了。然而,庆幸的是,我们如今还是大学生,我们还有青春烂漫的大学时光,也许我们身边就有像是小童、宝笙、燕梅类的人物,只是我们发觉,抑或是尚未发觉。好好珍惜眼前的时光吧。至少谱写好一首关于自己的《未央歌》。然而在未央歌里,我羞愧地看着我曾经的梦想走远。也许梦想并没有走,是我越走越远而已。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鹿桥的《未央歌》看作抗日战争和战后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是啊,鹿桥的笔触是多么细腻啊,他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昆明的景,它的风、雨、落叶、湖水,那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那每一笔都是青春的记忆,是友情的写意,爱情的气味。
这是一部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来写大学生活的小说,可以说,《未央歌》中的大学从来没有那么纯粹的存在过,但其中对于友情、爱情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大学精神的描绘仍然让人心驰神往。虽然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不是我所能经历的,但是却是我所想经历的。然,如今的大学早已不是那时的大学了,读《未央歌》也仅仅只是一种怀念而已。
未央歌,歌未央,我们的人生之歌,一直在不停地唱下去。朝花夕拾,能拾回过往的美好;瞩目远眺,能遥望未来人生。可我只想一路未央,活在当下,过好眼前,平淡的幸福。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3
在还没有收到《未央歌》之前,我曾和苏猫开玩笑说,要我看后写篇读后感可以,不过民国是容易翻墙滴。虽然看过猫贴《何日再逢未央歌》,说书中绝不涉及政治战争,但我还是不太很相信。毕竟在国内干戈未歇遍地烽烟之环境下,在外敌入侵已踏遍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关头,那些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五四运动”熏礼下一路走来的童鞋们,会在“全国已无法安静得放不平一张书桌”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更何况几经颠沛辗转,逃亡流落才来到也是娄遭轰炸处于战时状态而绝非世外桃源的昆明的西南联大及师生们,一腔青春热血会心静如水吗?!
带着些许疑问,我打开了刚收到的书,一看到扉页上献词时,心中轻微一顿,一种直觉告诉我,此书应不平常。这倒不是惊异于题词献给父母,而是一方面觉得,如果说一本书的内容仅是描写情爱方面的话,题词献给父母并不怎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儿女情长自是儿女们的事,与长辈大人们牵联不大。更重要的是,献词中“愿能把这些年离家的'生活,及校中的有爱,寄回家去”这一句话,似乎如一颗时空子弹,隐隐的击中了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因此在看序言部分时,我百度出黄舒骏的歌来打算听听,谁知刚一听开头部分我就把歌删掉了,原因一是并没有找到那种触动内心的感觉,二是我不想过早知道书中人物的结局,从而破坏了自己完整的阅读感觉。
在看完前四章后,发现的确书中除了提到了几次轰炸背景外,再一处提到与战争有关联的就数一个航校了,这还是拜托了蔺燕梅父亲职业之故。而在小童大余大晏等一干童鞋们口中,学习、辩论、吃饭、逛街、泡茶馆、看电影等等甚至于投机经商校风精神都提到了,就是绝口不见他们谈及时局政治战争,哪怕就算他们谈错句话都没有涉及到一点点儿,这会可能吗?这会是真实的四十年代昆明西南联大吗?这决不可能。你看他们在谈到外国电影时对电影洋文名称并连明星们的洋文昵称都是那么的熟稔,仅凭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并不是真正地生活在一个四周封闭连四角天井都看不到的“象牙塔”里,更何况他们早已把“昆明的城墙也挖开了一个缺口,往来城内外南北校区校舍自由方便的很”。
这就好比今日大学里的童鞋们,绝口不提米国利比亚而只谈乔布斯郭美美一样,那是不真实不可想象的。为什么鹿桥先生闭口不及?需知以战争为背景或直接为题材,古往中外同样产生过不少伟大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等。难道是有来自于学校或当局鸭梨吗?这一点也不像,你看书中人物差不多个个都活泼、自由,无拘无束样子,(最让人羡慕不已的是,那时候居然在宿舍边还可以允许养鸽子等小动物),而且书中也并没有别里科夫之类总想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那样的人。再说了当年为反对教育部核定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新规定,著名教授冯友兰先生代表西南联大教务会致函部长陈立夫予以抗辩,其文其事均名动一时。因此可以说,这无论在书中还是在真实历史里,那时的大学真正做到了自由、开放、独立,因而也就人才济济,大师辈出,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俩先生也就是从这一时期的西南联大走出去的,这一切,让后来人神往不已唏嘘而叹。
然而除此之外,又会是什么原因要回避时局政治战争等背景因素呢?难道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是,鹿桥先生又为什么要刻意回避?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4
当大余(余孟勤)吻着伍宝笙,而蔺燕梅对小童(童孝贤)心生爱慕之情时,我确实被《未央歌》的结局弄的有点糊涂了,但是细细品味着,觉得道理又自在其中。
“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而《围城》早在几年前就品味完了,记得当时看完《围城》,那感觉真是拍案叫绝。觉得《围城》写的实在是好,但是我在看《未央歌》时就没有这种感觉,不是我觉得《未央歌》写的不好,只是觉得里面一些东西写的太做作,而且里面对环境的描写太多了,故事的情节却叙述的不是太完美,小说小说就是主要说故事的,如果注重环境的描写,那么不如改写为散文了。而里面的总是把一件事物或者人物写的太完美,例如写蔺燕梅时,简直把她写成了仙女,把全校人都写成了她的爱慕者,这个实在有那么一点做作了。
但是《未央歌》自有它的吸引人之处,首先它是描写西南联合大学的,而且还是描写里面大学生的生活的,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时期大学生的生活,从书中的描写中我们看出了那个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快乐积极向上的好学精神,虽然当时正在战乱时期,但是从书中我们看不见学生们的痛苦。里面充斥着小童的'快乐和大余的艰苦学习精神。
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不是很多,但是情节却有点复杂,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蔺燕梅这朵玫瑰注定是要大余这个园丁来照看的,但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他们分开了,想想的话,像蔺燕梅这朵白璧微瑕的人物,是需要呵护和关怀的,是不能收到伤害的,所以大余那样严厉只会令受伤的再次受伤,而小童那天真无邪的脾气和只会笑的个性似乎更会让玫瑰开的鲜艳。
伍宝笙似乎更适合大余,因为她即优秀有能不受大余的影响,这个自然是好事。
里面那些如兄弟姐妹的关系又是一大亮点,史宣文,大宴,朱石樵,范宽湖,范宽怡等等,当然还有陆先生这些如父母的老师,还有米线大王这下如亲人的生意人,
不管怎么样,那像诗歌又像论文似的日子确实有点令人向往。希望以后的大学都能像那个样子发展下去。
【鹿桥未央歌小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桥的小学教案01-07
《狼和鹿》说课稿07-07
狮子和鹿说课稿09-16
《狼和鹿》教案08-28
《狮子和鹿》教案07-02
马鹿有情说课稿09-04
《马鹿有情》教案07-16
《桥》教案08-03
狮子和鹿读后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