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2-11-28 18:11:1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佰》观后感(15篇)

《八佰》观后感1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观众非常多,而且女性观众多,这在战争类电影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感觉这个电影,是看过的电影当中,对日军还原程度最好的电影。日军很多战术动作都可以和抗战老照片当中的日军直接对上。

  包括日军小分队半蹲着隐蔽在战壕后面,包括,日军喜欢两列纵队进行两翼包抄,在最后突围的时候,日军在侧面设置机枪阵地,在上海日军威胁动用重炮,包括日军的服装道具,特别是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形象,都是非常真实的再现。

  1939年,我们对日军的分析是,日军特点是,下级军官动作娴熟,士兵射击沉着娴熟,不乱射不空射,尤以狙击兵对于目标之选择发现,甚为敏感适当。这个特点在电影当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日军狙击手射击相对比较准确,普通士兵进行步枪射击都是瞄准射击,很少乱开枪。无论攻防,均重视构筑工事,工作力亦强。步炮空协同确实。惯用锥形突击的战术,同时,向对手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对手重兵集团“包饺子”;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

  这些特点是电影当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包括,日军正面攻击,掩护挖土机侧面工作,日军在两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药包炸墙等等,步机枪掩护步兵爬梯子等等。善于侦察,收集情报和分析情报,比如在淞沪抗战的时候,第51师从陕西汉中到上海参战,从宝鸡上火车,一直到南京车站,可以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在淞沪抗战,记者去第72军采访,这个部队还很有警惕性,记者刚走不久就转移了军部,结果很快军部所在观音堂就遭到日军舰炮轰击。在电影里体现为,谢晋元部队在深夜秘密突围,结果就遭到了日军的预设部队打击。

  而且,从八佰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群战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就已经开始善于使用散兵群战术,就是,一个步兵班,还要分成3个战斗组,以横-散,纵-散队形攻击前进。基本就是,第一组,快跑前进,距离各8步,突击组火力掩护,以此类推,利用地形地物,各个跃进。

  而当时,我们才有散兵线战术,相隔各3步,步兵散开构成火力线,一个步兵排分成3个班,一个班正面40步,一个排纵深100米。但是,这种战术导致对抗日军散兵群战术的时候损失惨重,后来,德械部队也开始采用以轻机枪为核心的散兵群战术。

  当时记载,不懂得散兵群战术,还在使用散兵线战术的1个步兵连,遇到日军一个分队,可能5分钟就会损失殆尽。电影八佰当中的日军进攻,不再是人海密集冲锋了,比较好的还原了日军1个步兵班分成3个组进行散兵群进攻的战术。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符合历史原貌,毕竟不是军教片,也不是纪录片。而且,这部电影是服装,道具,上也非常不错,可以一看。这部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湖北保安团,我们是来保卫大上海的!

《八佰》观后感2

  疫情之后的第一部电影,等得和电影院复工的消息一样久。

  开门见山地说,《八佰》虽然讲故事上稍欠火候,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制作精良、演技在线的电影。

  整个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短暂停火的夜晚,小湖北透过窗户向对岸望去,南岸的戏台鼓锣喧天,他脑中浮现如下画面:一位将军身骑白马、手持长枪、独立山腰,静候敌军来袭。他的面前千军万马严阵以待,他的身后空无一人,只有背后的靠旗、身上的花布单衣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战场,都不曾出现这样的场景,我却觉得这一幕非常真实,老一辈的人为什么喜欢听戏和看连环画呢?他们出生在和小湖北相似的年代,接触和了解历史的主要媒介就是戏台和评书,将平日里看的花脸彩衣的戏剧扮相嫁接到放羊的小山坡,就是小湖北脑中的这一幕。

  当艺术的浪漫与现实的坚硬碰撞在一起时,有趣的冲突就出现了,靠旗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千军万马,戏服也毫无防身护体之功用,红缨枪纵使武功盖世在火器时代也会不堪一击,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军心中的淡定和沉着,孤军应敌、一马当先,这是怎样的一份孤勇和以一敌百的英雄主义!这就是仓库内“八佰”壮士的真实处境,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有的只有一份血肉之躯、一颗坚守的决心和对未知命运无尽的恐惧。

  这像极了20xx年开年武汉经历的新冠疫情,封城后的武汉静止了,城中的我们处于被数据支配的恐慌中,灾难如此迫近,死亡和确诊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们认识熟知的朋友、亲人;信息过载、信息延迟,都会牵动武汉人民绷紧的神经;口罩隔绝了病毒,却隔绝不了恐惧,人们相互之间传递着怀疑的眼神,少消毒一分则忧心忡忡,再多的防护措施也不为过。

  面临未知的病毒,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志愿者选择逆行,签下请战书,毅然奔赴湖北。在寒冬中送来炭火、于暗夜里点燃希望。党和国家统一调度,不计成本和代价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火神山、雷神山就在离我家十几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方舱医院争分夺秒的改造完成,医疗界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的消息让我热泪盈眶,一批批医护用品和物资发到武汉,一截截确诊人员数据降下来,志愿者和团购群活跃了起来,静止的武汉又恢复了生机。

  医疗队顺利完成使命踏上归途,历经苦难的武汉人民自发拉起横幅、准备礼物、欢送他们,口罩也挡不住我们满脸的笑意和满心的感激:你们,就是湖北和武汉人民20xx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真实的战场其实一点也不浪漫,你既没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勇气和智谋、也没有黄忠定军山气势如虹的开挂剧情,你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火中取栗、螳臂当车只为搏一个概率,为此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默默无闻、殚精竭虑,付出的代价不单有健康甚至还有生命,为坚持胸中的那一份孤勇,值吗?

  “八佰“和疫情中的每一个逆行者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八佰》观后感3

  《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该片场景为精心布置。一砖一瓦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不仅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还对两岸建筑进行1:1来实景搭建。拍摄时把宁波白沙的拆迁地块定为淞沪会战场景取景地。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历时一年半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拍摄基地设计搭建了占地200亩、拥有68栋建筑的实景,深挖200米长的苏州河,还原出一河两岸战火连天的“地狱”与声色霓虹的“天堂”。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淞沪会战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与传统战争题材影片不同,影片将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当面临敌人的包围和猛攻时,

  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儿不孝了”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位将士在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中谆谆叮嘱“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寥寥几句足以让人潸然泪下。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对亲人的依恋念想,也有对故土的眷恋,但在危难之时,却毅然选择挺身而出。正如管虎此前所说,自己要拍的并非“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百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是一个的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不忘过去的历史,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是先驱们给予我们最真挚的期望。

《八佰》观后感4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八佰》观后感5

  学校党建活动,集体看《八佰》。

  说实话,对于这类影片,我并不是很钟情。满屏满耳的枪林弹雨,惨不忍睹的血肉炸弹,只听得旁边的王君老师“啧啧”声不断,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看屏幕。

  打从学习历史开始,最怕中国近现代史,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在学生时代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都是灰暗的。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对那个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别样理解,特别在读完张玮写的《历史的温度》一系列书籍后,感受到“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截取了整个事件里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视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战钢锯岭》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剧中让人眼眶湿润的镜头很多,升旗仪式、陈树生们抱雷跳楼、大雪之夜的撤离、民众们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队员们的视死如归,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特派员的一句话“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一丝悲凉感油然而生。

  英雄们惨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场戏,对面列强们的摄像头,照相机以及各种层次的百姓们,头顶上是盘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飞机,还有西方各国的军方监控,各色看官纵横交错。屠杀也好,反击也罢,所有的像是演戏。“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们坐在台下观看着的又是怎样的角色?

  想起疫情时期一个视频上的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日军侵华,华北沦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逃离“雪崩”之时的覆顶之难吗?那“八佰”将士的抵死抗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许倬云先生认为“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

  这就是答案,天地正气经由“八佰”士兵映照给了对岸的“看官”,所以大学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项链,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饰,京剧演员用《长坂坡》致敬将士,小姑娘用敬礼心理援驰军士们的付出……看戏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双双手,穿过钢丝网,拉住英雄们的手,正气被点燃。

  瓜怂不怂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为敢死队,端午为国捐躯……杂牌军有了自己的番号。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他们也不是戏子,据史料记载,这群将士们在后面还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折,谢晋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但他的正气还是被20万的上海民众牢记。现在的上海还有晋元路,晋元广场,纪念馆,还有今天《八佰》这部电影。

  中国近现代史,除了割地赔款,还有一场,肯定不止一场“盛大的表演”。

《八佰》观后感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题记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我,就如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眼角残留的泪水以及冰冷的身躯,仿佛让我不要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涛,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首先这部电影令我惊讶的是,它并没有在影片开头打一些领衔主演、特邀嘉宾的名字,而是在一开始打出的是美术指导,爆破指导,场景制作等幕后人员的名字,非常特别。如此尊重幕后,仿佛告诉我们,面对强敌侵略,每一场战争中,那些默默奉献的将士和民众才是反侵略的主角,才是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

  电影开头一只乌鸦站在一个布满泥土的头颅上,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一条河隔绝了四行仓库和租界,一河岸,两世界。应了那句话“那头是天堂,这里是地狱”。桥的这头,四行仓库就像急流中的孤岛,没有援军的八佰壮士,用铮铮铁骨守卫着四行仓库,用鲜血保卫者着租界的人民。而桥的那头,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歌女衣着华丽,欢歌笑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莫过于此。租界里的洋人们市民们难民们隔岸观火,喝着咖啡就能现场围观核枪实弹军事战斗,对他们来说四行仓库就像一个血肉铸就的戏台。日军多次向四行仓库进军,战士们全身绑着炸药从楼上跳下去,引爆和他们同归于尽……在没有粮食,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八佰壮士整整坚持了4天,击溃了至少6次日军进攻。

  当隔岸人亲眼目睹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击溃日军时,他们终于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应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他们给八佰壮士捐款捐物,女童军冒死送来国旗。第二天,四行仓库的顶端升起了五星红旗。为了涣散军心民心,日军企图炸毁国旗,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人肉底座是,使国旗屹立不倒。八佰壮士,用生命“赢得生前身后名”,诠释了“死,会作为生的一部分”。

  “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一个个渺小而伟大的战士们,他们背着炸药大喊自己的名字,抱着必死的决心赴往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抗战,令人潸然泪下;一位百姓不顾危险,拉起电话线让两头相通,不幸牺牲于敌军弹下,至死也未曾放手,令人动容。“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这一群平凡的人,用自己平凡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四行仓库的屏障。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向八佰壮士致敬,向守卫祖国的所有战士致敬,是你们让我在这个歌舞升平的世界读书写字,让我们免遭战乱之苦。八百壮士毅然赴死的壮举只为了保卫故土安宁,诠释了国魂,书写了未来。

  居安思危,国泰民安来之不易;

  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八佰》观后感7

  一直想去看《八佰》,刚好昨天下午有时间,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触,说上几句。

  先说数据,加上点映,上映三天,票房7.7亿,由于疫情对观众入院观看信心的冲击,我觉得成绩什么可观。猫眼评分9.2,心想豆瓣评分绝对会-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国民评判准信力,国外电影再烂评分至少+1,国内电影自动-1,这不是电影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而是长期外部文化价值观输入带来的直接影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影评人根据地多在豆瓣。扯远了,男女观众比接近7:3,20—35岁观众占比75%,你别吓一跳,再过三年我都不算一个适龄观看群体了,很难过,我觉得我至少还能常进电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说感受吧,票房已经确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战争片,但也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以悲壮的表达手法向后人阐述了抗战史上先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现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因为工作原因,十多年来,接触了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当你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亲身讲述战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电影中士兵被子弹击中的画面还原度应该有85%,我见过很多现实中被枪击的照片,指头大小的枪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创口,击中重要部位断无生还可能,我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知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活下来的运气占了一大半,上了战场,都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后人,只是看到一个个数据,伤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战场和敌人厮杀,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电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对岸租界隔岸“观看”的人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人数在55开吧,乱世之中一半的人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着,谁主政并无所谓,河对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无能为力罢了,只能眼看着战士在一侧和敌人厮杀。所以电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资、跑桥送电话线,包括后面的募捐。不过电影对上海女人一点都不友好,也算是一个地域的缩影……

  我从不会怀疑士兵们会不会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无惧生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一次中继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过去很多年我们疏忽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次你看到网上一些无脑的评论肯定会恨得牙痒痒,甚至有时也会附和一句。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键盘侠并不是多了,而是会使用键盘的人多了,有句话叫“人出一百,必有鸟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班级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言行相异的人,别去做这个人,善待他人。

  其实也想带儿子去看一看,不过才四岁,应该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说。经过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终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诉我,一个人培养好的心性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习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头就难了。

《八佰》观后感8

  很难想象,到了我这个年纪因为看一场电影还会热泪盈眶。为了激发逆境中我们的企业如何肩负重任、凝聚成钢,用我们最大的精神图腾共度难关。应集团要求,我利用国庆、中秋双节走进影院,观看了《八佰》这部热播的电影,看后让我震撼,写本人观后体会如下:

  随着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如飓风般扑入我的视野,四行仓库前络绎不绝的人群和摆满的各种烟酒祭品,400余人的虎贲之师纷纷壮烈捐躯,因为他们的“天佑山河,才有了今天不死的中国”,这样的壮举值得代代传诵。当然,老天是不可能保护我们的,能让国家脱离积贫积弱、走出山穷水尽依然活着的,全靠这些舍命救国的忠勇将士们,有句话说得好: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影片中战况空前惨烈,儒雅的团长谢晋元带领全体官兵数次击退日军疯狂的进攻,阵地从未丢失。此刻我不禁想起定这段血性从容的话:“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也就战死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后,你作为抗战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故事虽已成历史,但伟迹会让我们没齿不忘。

  这部电影用了10年准备,4年制作,3次撤档,才得以正式上映,前期点映期间,票房就破2亿元,成为了今年疫情后我国电影复苏后第一爆点片。其实真正吸引大众纷纷观看这部电影,不是电影本身火爆的打仗场面,而是400名将士通过浴血奋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影片中有句“舍生取义、儿所愿意”台词,振振有词、气壮山河,唤醒了隔岸相望的民众,也点燃了电影观众们双拳紧握的爱国情绪。“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青山处处埋忠骨,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仍做中国人”,这才是我们每个热血青年和爱国人士,该有的情结。

  一部好的电影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一个好的企业会带你越飞越高,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祥和的新中国,企业家用辛劳付出给广大员工带来了稳定收入,当他们面临困窘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人亦该如此。每一个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纯粹依靠那一个人做到的,必须由我们集体的大环境共同铸就而成,维护好企业的大环境,我们的日子也会好了,这才是我们对企业做出的最好感恩。“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行动少苟言笑,多勤勉少存浮夸,你未来才会征服世界。当下,我们每个人要做一名敢追求、有梦想的人,让我们的企业好好的活下来,它就会不断地向着阳光的方向前行。

《八佰》观后感9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会涌动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过屏幕,我亲眼看见这些勇敢的战士,民族的英雄,用鲜血,用生命唤醒了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准确的主人公;确切地说,每一位奋战到最后战士都是主人公。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一名战士毅然选择将炸药绑在自己身上,面对子弹,迸开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牺牲绝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轰炸声消失在血烟中的战士,都是无畏的英雄。

  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隔岸观火的百姓们,虽然战争就在眼前,中间只隔了一条苏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狱形容毫不夸张,一些爱国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给战士们送电话线,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400多人,更是中国人民的战争!

  一位姑娘给战士们来送旗,如果升旗的话,日本人就会发动猛烈的进攻,战士们会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升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并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他们没有亡。

  电影年仅13岁的小湖北,跟随叔叔哥哥落难逃命,却在偶然交错间被带入四行仓库。他看着对岸的灯光戏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着才是希望。所有人都照顾他,七月给他带来洋饭店的蛋糕,端午告诉他们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战争残酷,战火无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视威、七月被窗外飞过子弹一枪毙命、端午在对抗敌方机中掏空五脏六腑,爱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骤然离世。后来,他放弃活的机会,用小小臂膀端着枪,眼神坚定地盯紧前方,恨不得一枪毙了日本兵!

  直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似的打到了桥上,一支由中国建立的敢死队拼命掩护着队友撤退,此时的桥已经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这时他们也不忘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队友扛到安全区域,群主们伸出手挡挪开挡板,发了疯似的想把战士们拉过来,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过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八佰》观后感10

  看了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并没有塑起顶天立地、高大英勇英雄的群像,我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恐慌,也看到普通人面对侵略的麻木到愤怒到觉醒到反抗。

  一直害怕看这类题材的电影,感觉是灰暗的压抑的沉重的悲惨的,看不到一点光明和希望,但是姑娘推荐,加上好友相邀,便前往一观。

  开头正如我所想的,黑沉沉的天底下,一队人马穿过青纱帐,去支援保卫上海的守军,可这些援军并非正规部队,是没打过正规仗的保安团而已。甚至还有未成年人,嘴里念的是保卫长官的当兵守则,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已经被侵略者基本攻陷。

  于是几百人很快被打死打散,剩下的和其他被派来支援的散兵游勇一起遇上退守四行仓库的正规军。这批军人是奉命守着此地,做个战争的样子给国际社会看的,希望得到他国的帮助,从舆论上谴责侵略者,这是上级的命令。军队的长官谢晋元,却不愿如其他人那样退却、逃跑,而是敢于面对侵略者并勇敢抵抗的。

  但是那些逃兵,或者是散兵,考虑的只是让自己活下来,想的是要逃到苏州河对岸的英租界,那里看起来金碧辉煌、繁华热闹、平安无忧。是理想中的天堂。于是他们消极怠战,不愿出头,不敢面对侵略者,就算有军令也退缩。这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心态,谁不想活下去,谁不想活得更好,即使是在乱世,总比死了强。这种不算英雄的做法,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深深理解的,我们盼望英雄,但我们自己往往做不了英雄。

  端午就是被逼着开第一枪的,他害怕,面对面的被俘虏的侵略者更害怕,他们有推崇武士道精神的狂人,多数还是畏惧死亡的普通人。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进城侦查,看到侵略者为母亲的生日流下眼泪,说:还以为小鬼子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就是对侵略者莫大的讽刺。

  但是守军中更多的战士是勇敢的,是敢于抵抗的,是视死如归的,为保卫仓库不被攻占,他们可以做到抱着炸药包跟侵略者的铁甲同归于尽,虽然他们知道敌军数倍于他们,虽然知道他们是弃子,虽然他们有挂念的亲人孩子老母。所以当他们抵抗到了第四天,终于民众不再像看戏一样麻木的在对岸观战了,有前仆后继给守军送电话线的,就连只顾自己,不知生命价值的赌场打手死也要冲过敌军的封锁。女童子军更是冒着枪林弹雨送来最新的情况和象征国家的旗帜。

  当兵油子不再退缩,当张大帅的部下敢于上前,当端午死也含笑,因为护住了国旗。文人也不畏惧的端起了抢,赌场老板捐出了身家,我们的民族就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睡狮就在觉醒,它使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到:侵略者并非不可抗拒,要有更多的人站起来,而不是仅为自己的私利,仅为自己的小家,蝇营狗苟,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这个国家才有力量。

  所以,保卫四行仓库的守军其实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和参与进来的人相加,是有八佰壮士的,是有无穷多的八佰的!

《八佰》观后感11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适宜看这类太过惨烈、悲壮,甚至血腥的战争片。可是,终究经不住几个女人语言的渲染,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单枪匹马跑电影院看了。

  《八佰》,并非是一部煽情的“催泪”片,可是很多的细节与场面却让你不由地心潮翻涌,激情澎湃,眼中蓄满了复杂的泪。相比太多夸张的抗战片,《八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是的,人性的真实。主角有“以身殉国,儿之所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有胆小懦弱,杀只鸡估计都不敢的小人物,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死,想回家。影片中当端午端着枪对着想要逃跑的老算盘时,老算盘那一番涕泪交流的“贪生”告白,很是真实。人都是怕死的,谁都不想死,只是在战争面前,有人选择了舍生取义。影片对小人物的揣摩和刻画,让观众看到了战争残酷而残忍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

  一江之隔,天堂与地狱。一边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繁华大上海景象,一边是战火纷飞,是生与死的交锋,是民族的存亡。歌舞升平中的人们,隔岸观火,仿如在看一场战争片。这二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冲击。人生百态,人生众相。

  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人物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麻木不仁的心灵被震动,民族热情被唤醒,抗日激情被点燃......影片中的“阔少”,在敌机的扫荡中飞奔跨桥送电话线;体单力薄的女学生横江送红旗;只想着看看新世界的端午,小湖北,贪生怕死的瓜怂,他们的变与最后的壮举,无不震撼人心。

  送旗升旗护旗,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说实话,看“护旗”那段时,我心中很是不忍,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一个个倒下了。我甚至有点不理解导演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明知道力量悬殊,明知道这样的行为基本等于“送死”,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生命去“前赴后继”?难道就不能等战况稳定些,等到最后的胜利?难道就是为了“作秀”一场“英勇戏”给外媒看?后来,谢团那句:“依靠我们四百人没用,我们要叫醒四万万人”。才明白这场惨烈战争的最大意义,并不是能否打赢守住四行仓库,而是为叫醒千千万万同胞而战。

  “唤醒”,也许就是此次战役的目地,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吧。中华民族从来不乏血性!

  一个个英雄人物,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笔。

  岁月之所以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和平。

  借用导演管虎的一句话:“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

《八佰》观后感12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静溢的苏州河畔演绎着曾经一段真实,壮烈的革命故事。此岸,纸醉金迷,锣鼓铿锵;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许国的战士保国为民。而我,坐在电影院里,看这一回《八佰》,体会的是苏州河前世今生的东西两岸。

  这是描写真实的上海浙沪会战末期,国难当头,战士们将生死置之于外,孤军坚守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于租界一河之隔,奋战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八佰》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也会害怕,也会想逃,也有人们正常的七情六欲。就是这样一群战士们在地狱一般的租界对岸守护着……另一边却是歌舞升平,万家灯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的也就是此时的情景了吧。影片的开头人们冷漠看戏般的讨论着对岸还能在坚持几天,几时。人们都已对此战争不抱任何希望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我迷茫了,直到我听到他们说:“靠我们这区区四百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来抗,我们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这便是绝望中的希望了吧,这四百战士使唤醒河对岸,唤醒国人的一剂猛药。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陈树生身绑炸药纵身一跃,他说:“做这种事总是难的,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迈出一步”最后留下一封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铿锵有力的八个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那有生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烧的血肉之躯,是烧醒对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那升起的旗帜,已经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了,那是河对岸人们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战士们想要立起的不只是旗,更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他们说:“我们的同胞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要好好守护着他们”。这些战士们曾经只是逃兵,农民,孩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在国破家亡面前,我们全民皆兵“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最后,河彼岸冷漠的人们不再冷漠,他们纷纷落下了眼泪,推倒铁门伸出了一双双希望的手,就像推倒了内心面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中国已然清醒。“来生再见”四字诀别感动了河对岸的看客,感动了身处和平时期的我,这是一种情怀的激发。“八佰”,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苟活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的,在血色中,我看见了希望。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曲未终,人却散,回归如尘的生活,是“八佰壮士”最大的心愿,那渴望的双眼望向的大概就是我们的现在。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不希望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和平年代的负重前行,同样匹夫有责。(王静)

《八佰》观后感13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静谧的苏州河畔演绎着曾经一段真实且惨烈的革命故事。仅仅一河之隔,此岸,繁华热闹,纸醉金迷;彼岸,炮火连天,生死搏斗。

  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户会战末期,国名革命军为守上海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仅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孤军奋战4个昼夜。营造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壮士。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的情景,更有民族耻辱感与自豪感相交错。

  影片开头的人们像看戏般望着对面的仓库,与身旁的人打赌他们能坚持几日。可这四百壮士真的只是让人看戏用的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们也会害怕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他们也有生命啊!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了吧。四百壮士里有人很透彻地说了这样一句话;“靠我们这区区四百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抗,我们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这句话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绝望中的希望”。这四百人便是唤醒河对岸的一剂猛药!

  影片中令我一瞬间便泪目的就属陈树生身绑炸弹,首当其冲,跳下仓库,以一己之力唤醒其他壮士的爱国之志,若国人皆如此,倭寇怎敢”?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烧的血肉之躯,是烧醒对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四百壮士在日军的阻挠下,升起了国旗,在四行仓库始终屹立不倒,壮士们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他们的信念。他们向苏州河对岸的中国人,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坚持战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

  最后,河彼岸冷漠的人们不再冷漠,他们纷纷落下眼泪,推开铁门,伸出一双双希望之手,就像打败了内心面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东方雄狮已然觉醒“来生再见”四字诀别感动了河对岸的看客,也感动了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我想这是一种对情怀的激发。‘八佰’不只是八百壮士,更是八佰精神。“够花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是的,在血色里,我看见了希望。

  带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曲未终,人未散,回归如尘的生活,是‘八佰壮士’最大的心愿,那渴望的双眼望向的大概是我们的现在。此情此心,青天郎朗,日月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不希望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和平时代的负重强行,同样匹夫有责。

《八佰》观后感14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愿有朝一日,晨曦映照,终还乡!

  ——《八佰》

  霓虹灯下大红灯笼高挂,柏油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城市的上空纷扬一片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气息……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绚烂的未来。回首,国人倾尽点滴力量,乃至生命,铸就我中华之昌隆盛世。

  枪声四起,浓烟滚滚,烈火愈弥,有八百壮士逆光而行,用生命拉起保卫祖国的防线。视角拉回1937年10月,聚焦于四行仓库,注视在每一位士兵的脸上,或有无奈,或有苦痛,但绝无放弃阵地,逃离战场的丝毫怯意。这,是国人的坚守!

  纵身一跃,为崇高理想奋斗。我看到陈树生敢于先破铁壁,我看到中华儿女无所畏惧,走在前方。光芒照射在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上,那一刻,那一跳,曙光万丈;光辉映照在抗日的每一个角落,那一次,那一冲,黎明破晓。古往今来,我中华从不缺少为国请命的人——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献身精神;谭嗣同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刻警醒;李文亮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无反顾……历史,总是在前赴后继中前进,你也是,未来也是。

  命悬一线,我把旗帜屹立。那一次升起的不仅是简单的旗帜,也是国人的时刻奋争,更是八百将士最后的倔强。几近倾颓又昂然屹立,几近灭亡又重焕生机,只要旗在,信念就在,国人就在。放眼未来,路途还很遥远,全国上下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在党的指引下,向未来进发。

  我于隔岸观火中,看到他们的努力。相对于所谓的达官贵人,他们才是爱国的永久拥护者——筹钱筹粮为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送去希望。每一个举动,每一份努力,无一不诠释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或许你做不到以身殉国,但你的努力,也让观影者潸然泪下,饱含敬意。

  在高楼上焦急观望的知识分子也向敌人开火,巴蜀商会“刀子”如利刃出击,穿越火线。当电话线被抛出的那一刻,他牺牲了,却将千万中国人的心紧紧联结在了一起。一串电话线,仅此而已。

  战机划破寂静的天空、喷射出千万发子弹、穿梭在硝烟之中、打在了四行仓库的断壁上、刺进每一位将士的胸膛。血汩汩而流,染透了军装,顺着肢体,浸入了祖国大地……国人觉醒啦!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日本鬼子魂飞了,魄散了,世界寂静了……我听见有人掷地有声的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一声悠长,悠长,悠长,荡进了祖国的四方。

  83年过去了,我看到过和平鸽飞越残窗破瓦,也会流连忘返;我看到过国人的祭拜,也会沉默不语;我看到过历史的烙印刻在四行仓库的角角落落,一处,两处,处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人无畏艰难险阻、风雨侵蚀,用豪迈的气概冲破一切束缚,以坚韧的毅力顽强斗争,用热血洒满祖国每一寸土地,用青春铸就祖国不朽诗篇!

  国人皆如此,国恒兴!

《八佰》观后感15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爱看电影的,迄今为止去电影院没超过五次。

  我反应太慢,而电影情节发展太快,不如电视剧一样可以让我细细品味。

  庆祝七夕节,单位组织看电影,我没报名,可是要我拍照,便也看了。

  爱看电影的人都很关注电影的档期。而我,拿到票看到片名,我都不知道讲的什么,直到开始播放。

  一部战争片,惨烈。

  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领的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四天四夜,八百壮士打了一场必败之战。

  苏州河畔,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这边,日本人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和屠杀让人愤慨;血肉横飞、一片狼藉的场面让人心惊肉跳,战士们顽强抵抗的决心让人泪目。

  那边,租界歌舞升平。

  起初,河对岸的人像看戏一样,观望。

  渐渐地,看到对面战士们的顽强,看到日军的惨无人道,群情沸腾,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想尽办法运送物资,为了搭好一根电话线,很多人舍生取义。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壮士中,也曾有人想要当逃兵,与自己内心做了各种斗争,但在那种惨状面前,可以理解,也显得更加真实。

  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

  在残酷的战争中,贪生怕死是常态,视死如归,也是。

  日军用盾牌筑起铜墙铁壁,匍匐前进,逐渐靠近想要引爆仓库,战士们抱着炸药直接从楼上跳下去,用血肉之躯当炸弹。一个、两个、三个,报完名字都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紧接着,砰!地一声,泥土灰尘混合着血四散开来,空中只剩下回音。

  河对岸送来一面旗。升旗,日军一定恼羞成怒,全力进攻,不升旗,或许还可以抵抗一阵。但他们,升了,一面旗帜象征着一种信仰,表达着中国军人抗日的决心。

  几个学生,怀着一种报国的决心,从天堂偷偷跑到地狱,没多久就亲眼目睹一名同学被炸飞,随之而来的是害怕,哭着喊着要回去。无知无畏的勇气或许难能可贵,但见过了尸横遍野,见过前一秒还在身边跟你说话人,后一秒就被敌人一枪打中,口吐鲜血的场景还能坚守,更显伟大。

  何香凝先生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振聋发聩。

  其实大家都知道,再怎么抵抗,上海还是会沦陷,这种顽强,没有结果。

  但那种飞蛾扑火的勇气和信念,却会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同胞坚持抗战的动力和信念,更有希望为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相比物质的毁灭,希望的丧失才更加可怕。

  剧中一直奔腾的白马,就是希望的象征呀。

  电影没有看完,最后二十分钟,暴风雨前的宁静之时,屏幕黑了。

  影院说没有版权,退了票。

  也好,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希望常在。

【《八佰》观后感(15篇)】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15篇11-22

军训观后感11-23

超越观后感11-26

《情书》的观后感11-26

《防火》观后感11-26

《李时珍》观后感11-25

《起风了》观后感11-22

感恩观后感11-22

论语观后感11-22

新闻观后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