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2023-12-28 07:27: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穹顶之下》观后感12篇(优)

  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穹顶之下》观后感12篇(优)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

  我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环保问题不是哲学问题、是人类生存问题,不用辩证的去看,因为你总得喘气吧?其次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关注环境保护,减少自己的污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类,至少电池不乱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迈开腿少开车。至少不大晚上扰民飙车吧?你戒不了烟,也可以尽量少抽。至少抽的.时候尽量不影响大家吧?难道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吗?咱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无法培养,那中国几十年后绝对不可能是伦敦、洛杉矶。作品中的数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数据没有虚假的,她的观点不是错误的!你中石化的老总敢站出来说不用环保无须治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事儿就没了,环境就自愈了?!就业发展贫困这都不是我们不去保护环境的借口,我们不是皇帝不用考虑如何治理、我们需要发出必须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后人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所以马上柴静本人会被质疑,作为一个记者她比我们更清楚自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她依然选择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她的确说服了我,作为一个接受过教育、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80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106分钟打动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治理这场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战争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这片作品都会被记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才华,03非典后这个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会说不是能源行业、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你错了,经济不是个体、下行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谁也逃不掉。都有个先后轻重,现在喊冤?捞钱时候也是你们最狠最快,挨打的时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会去考究她本人开不开车抽不抽烟,也没功夫管国外肿瘤死了多少人,更不会关心哪个领导和她裤腰带以下的那点儿传闻。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开车、不浪费、垃圾分类、尝试戒烟,培养自己和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去选择严重危害环境的谋生手段。我不再去理会自己这样做对大气治理有没有用,但明善恶、分对错,我自己得这样去做!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

  今天看了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感触很深,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同命运。

  柴静怀孕了,本该是全家人都高兴的事情。然而,未出生的孩子被医生诊断为良性肿瘤。孩子出生后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刚出生的孩子可能已经撑不住了,全家人都在为这个还没有来到人间的小宝宝担心。手术很成功,却让身为妈妈的柴静开始思考,为什么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长了肿瘤?答案是Pm2.5。这是一种超细颗粒,肉眼看不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雾霾。近年来,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几乎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正常吗?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小颗粒物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到,但是它影响我们的健康,当PM2.5升高时,人的死亡率就会下降人口会相应增加。

  雾霾从何而来?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和燃料油占60%,燃烧排放物大部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煤没有洗净,油没有提炼,各种有毒物质排放到大气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人体,小颗粒就会在我们身体各处“游动”……

  多么希望自己能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行走,自由呼吸,不用时时刻刻担心被污染伤害。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你可以建议爸爸把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或许一盏节能灯的贡献真的很小,但只要13亿人中有1/10使用它,就可以节省能源,减少碳排放。这将是天文数字!我还可以关掉不用的电灯和空调;我可以在公园里慢跑而不是在跑步机上锻炼;郊游的时候可以换爸爸妈妈一起骑自行车…… 一个人的力气是弱的,那一家人呢?千万个家庭呢?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也可以让环境变得更美。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一起为蓝天而努力!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

  一部让我反反复复看了都不会觉得无味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第三次看,反而觉得越看越隐藏不住我内心的澎湃。

  我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是PM2.5,它不仅仅是那几个字,它还是那一大堆的细小物品,它还是那令人担忧和重视的PM2.5。因为它的威力,孩子们被困在家里看雾霾,人们出去被迫要带上口罩,也许这时眼神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烟囱冒出一阵阵的浓黑烟,倒过来看,那气势犹如瀑布在飞流;那黑色的江水犹如写字时用的黑墨水,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水那提取墨水。当看到整个北京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还以为那是仙人隐居的地方,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怅。《PM2.5》的那一动画真是做得好,解释出它是我们人类最强悍的敌人。看了之后,不禁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可笑,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还征服不了那么细小的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一直都在制造它的出现。

  “有发展,必有污染”,真的是这样吗?即使看到英国工业革命那时也发生了一场“环境”风暴。但试问一句,难道中国走完工业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处理那些留下的“残尸骸骨”吗?何不一边发展一边环保,即使路要走久一点。记得柴静问一位小朋友“你见过蓝天白云?”孩子可怜巴巴的回答“见过一点蓝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比那小孩幸运一点,起码我见过蓝天白云。试想再过十几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摇头,那真的是个可怕的地方。

  当地球披上一层白纱,当人们眼前只有那一盏盏希望的灯。这时也只有那一点点的灯光为我们引路,难道人们才会在此时此刻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不,《穹顶之下》让我们反思“环境”让政府重视“环境”让我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以后要去拯救我们的环境,让《穹顶之下》深埋蓝天白云之中。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

  柴静的《穹顶之下》最近一段时间无疑是炙手可热的,同名的美剧和斯蒂芬金的小说原着恐怕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关于她所讨论的问题,我在此不想多说,留给更专业的人士以及决策层讨论更合适。仅从网络传播角度来阐述一下我的部分观点。

  很多人说她有局限性,我认为不准确。从纪录片讨论的雾霾这个话题来说,她无疑是想对最广大的民众以及国家决策层发声的,但是从一部100分钟的纪录片本身来说,它的传播不能是没有精准目标的。说这部片子的观点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的视角和利益,我非常认同,但是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局限性,而恰恰应该是这部片子的传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仅是视角,看看它的形式,这种剧场演讲式的风格,我看了大约10分钟就想起某手机品牌的那位罗老师,(当然,从片尾的鸣谢名单里面我也得到了验证);再看现场PPT的风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现场邀请到的观众;看她使用的传播渠道……无疑,她选择的种子传播群,就是城市中产。包括用自己的女儿的遭遇来引起共鸣,没错这就是煽情,但这种煽情,就是传播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它瞄准的群体,就是和柴静一样,大约是28~40岁的城市中产,这些人大部分组建家庭不久、准备有或刚刚有孩子、收入较刚进入社会时有所提高、生活趋于稳定、开始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家庭、是网络生活的主力人群,明显他们非常容易认同柴静记录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传播。

  我觉得这种定位无可指摘,作为一部不长的纪录片,它的目的就是传播,是打开缺口,是启发更多思考以及更专业的行动,而《穹顶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时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本身很难站到一个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场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完了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里面详细的分析了雾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控制雾霾的产生,想要留住蓝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记者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串串数据深入浅出的告诉了我们雾霾带给我们的身体多大的伤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这之前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沉默了许久,也让我对这位身材娇小,内心却充满着正能量的女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调查视频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庄,20xx年污染天气天数竟高达264天,一年365天,这是什么比例?意味着我们一年中72%的时间生活在这样的“毒气”中,早上起床我拉开窗帘看到的不是远处的高楼大厦,不是远处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颜色灰暗,云里雾里的模糊世界,雾霾又来了,心想着这样的天气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紧接着我会翻看手机看看这几天的什么时候能够刮风,等待着雾霾的结束,因为如果盼着好天气就只能靠风来结束。

  视频中记者采访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白云吗?她回答:没有,记者又问你看到过蓝天吗?她回答:只看过一点点蓝色,看完这个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里感到难过又惋惜,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她今年才3岁,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蓝天白云,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甚至几辆,即使很近的路也得开车,这已经成了习惯,觉得不开车就出不了门,我想这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蓝天,留住绿色家园,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了,减少开车次数,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铁,能拼车就拼车,保护我们生存环境。

  节能减排。是我们一直以来号召的,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们都是雾霾之下的一份子,我们之力虽微薄,但众志成城,终会改变些。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和雾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们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是一斗争,是一场长期战斗,我们一定能战胜,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7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视频非常的红,是一位辞职记者柴静为自己女儿做的环境调查,让大家直观的了解北京环境乃至中国环境。

  20xx年,北京长时间出现雾霾。365天有175天被污染,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相当于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民都在呼吸不卫生的空气。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日益发达,人们从贫穷发展成小康。对物质或说一切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工厂也逐渐增多,但有一种疾病正悄悄毁坏着我们的身体,没错,就是肺癌。而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便是雾霾。雾霾中的主要成分就是pm2.5,PM2.5中有15种致癌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强的致癌物。北京雾霾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的状况。11至12月的时候,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发烧、感冒、咳嗽、呕吐。其中咳嗽最为频繁,在课上,常常听到咳嗽声,大家都抱怨道,咳得嗓子都疼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

  我们再看看第一条笑话,看视频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想:人呼吸一分钟寿命可能不止减短了60秒。这时,我不禁想,为什么政府不管呢?柴静给出了答案:政府管不了,

  尚未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面对现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也还不知怎么管理。这就像第二个笑话:世界上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牵涉到太多的问题和各种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太多的压力让政府暂时无法无奈。之前,北京政府出钱资助困难工厂,扶持中小型企业,解决工人就业情况,但这些工厂大量排放黑烟,破坏环境。又有专家说,要想彻底改变环境,必须让旧工厂消失,用新型的'天然气、石油作为发热发光的原料。会减少很多有害物质,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等等来自各方的各种声音,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权威的解决办法。

  当然,环境不能只靠政府,她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在这个地球上赖以生存的任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现在这个视频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我也在这里呼吁解决雾霾,刻不容缓,我也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为环境建设为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贡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让我们共创美好环境,共同生活在蓝天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8

  今天,我观看了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有了非常深的感触,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柴静怀孕了,本该是值得全家人开心的事,但是,那个还没出生的孩子被医生诊断为良性肿瘤,孩子一出生就得立刻动手术,手术要全身麻醉,刚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撑不住,全家人都为这个还未来到人世间的小宝宝揪着心。手术成功了,但却引起了作为妈妈的柴静的思考,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为什么会得肿瘤呢?答案是PM2.5。这是一种超细颗粒物,人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就是我们常称的雾霾,近几年它时常出现在我们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真的正常吗?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而它却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上升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里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六十,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人体,小小的颗粒就会在我们体内到处“遨游”……

  我多么希望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受到伤害。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可以建议爸爸将普通灯泡替换为节能灯,也许一只节能灯做出的贡献的确很小,可13亿人中只要有1/10的人使用,那节约的能源、减少的碳排量都将会是天文数字!我还可以随手关掉不用的.电灯、空调;用在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锻炼;郊游时和把爸爸妈妈一起改骑自行车……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那么一个家庭呢?千千万万个家庭呢?我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其中,这样既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又可以使环境更优美,何乐而不为呢?“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一起为那蔚蓝色的天空努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9

  “你见过星星吗?”“没有。”“你见过蓝色的天吗?”“见过蓝一点儿的。”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和小女孩的声音一起出现在视频中的是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霾!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历时一年,通过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对话官员、收集数据等途径,终于拍摄了这样一部100多分钟的调查纪录片,详细地向我们解说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三大问题,层层深入,针针见血。看着那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镜头……我的肺都几乎不敢呼吸了!原来雾霾如此严重,原来雾霾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通过这个视频,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雾霾的知识,更唤醒我原来那种麻木的环保意识!正如柴静最后说的.那段话:“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

  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是的,我们有权利去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光明;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去保护这个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责任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与柴静同行!平时上学,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来回;不是太冷或太热的天气,尽量不开空调;过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要敢于制止或举报……同时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告诉身边的大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少浪费,减排放……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一份应尽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参与,携手共治,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员,人人都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那么我们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蓝”,那个小女孩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0

  这个周末,主角只属于柴静一人,“穹顶之下”四个字刷遍各大媒体。这次,柴静不是以调查记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爱女心切的母亲为我们揭示雾霾的来龙去脉,用纪录片的真实帮助我们了解雾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

  向柴静致敬,不是因为她自费百万制作纪录片,是因为她敢于以个人和一位母亲的身份去谈论雾霾如此沉重的社会问题,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虽然柴静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东西与己无关,雾霾无时无刻的不在笼罩着我们,而我们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柴静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是伟大的。

  纪录片开头,柴静的一段自述是这样说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诿,我要站出来做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她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是那么坦然、那么果断,完全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义务来完成。纪录片从雾霾的角度,用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让每个人心头一颤——雾霾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将是我们自己。

  103分钟的纪录片我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当柴静谈到柴油车排放不达标的时候我觉得污染就在身边:一名收费员,每天都要面对上千辆的汽车,其中柴油车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柴油车所排放的硝基多环芳烃毒性比一般颗粒物要大的多,致癌性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量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收费员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威胁。看看我们的收费岛头,那一片片被熏黑的污迹就能理解片中所讲不达标柴油车颗粒物排放量是国四的500倍有多么严重!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够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对广大收费员来说将是一个福音。雾霾的源头就在我们身边,不应该只是柴静,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去解决、去监督,这样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最后,感谢柴静,向你致敬。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1

  " 看了这个记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让我如何做,而是呼吁和加强大家的环境忧患意识。如果明明知道这个靠污染而发展是不正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在进行。如果发展初期,因为要发展要温饱不得不屈服,那么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习惯了屈服站不起来了,还是应该慢慢壮大自己顶住站起来与污染做斗争呢。

  因为就业问题,政府取缔不了也惩治不了这些煤油污染企业。难道这些企业就可以把污染当成理所当然吗,在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获利的具体是哪一些人,但是却知道它却损害了我们所有人利益——因为它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安全威胁。如果说让他人失业何其残忍,那么让大众受污染威胁,患肺癌死亡的人们就是死有余辜吗。孰轻孰重,分不清吗?也许有人说柴静在夸大其词,中国的空气污染哪有那么严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胁的'确存在,也在扩大,难道一定要等到中国出现大规模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视,才能改制吗, 大家不觉得晚了吗。

  就记录片提到“洗煤”这件事,中国做不到洗煤再用吗。这些企业是连洗煤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吗,如果企业的利润这些低,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靠污染撑着),那么这些企业就没想过转型或者换行业。自己没利润赚不了钱,又污染环境讨骂名,大家觉得生意人会做这种亏本的事。所以这些企业不要把就业失业当成挡箭牌,这是一个借口而已。企业做好防治工作,工人会失业吗,可能还需要安排专人去负责这一块,还增加就业呢;此外企业转型,也不意味着员工就要失业啊。中国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觉得不重要,不严重,没关系,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视的话,也许这类纪录片会越来越多吧,因为污染会越来越严重,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给大家的恐慌会越来越严重。

  古人经验之谈:居安思危啊。现在“居”都不安了,还不思危吗!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2

  现在的天空中几乎每天都会飘荡着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东西,当时人们觉得那是雾,而在以前人们对于天空上的”雾“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了,可是人们知道雾霾是什么吗?在我看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才对天空中的”雾“有了新的认识。

  雾霾是什么?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雾霾就是雾,这两者之间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仿佛没有什么极大差异。但是当我看个柴静的纪录片后才知道雾与雾霾之间可不是只有”霾“这个字这么简单。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如果这是雾,那雾霾是什么呢?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我们人类便是造成这种天气出现的罪魁祸首。

  造成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煤的使用。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使用的煤数量极多,在一个用煤极多的地区,那里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小孩根本见不到蓝天、白云甚至是我们在夜晚一抬头点映入眼帘的星星。在我们国家,用煤量极快,一些好煤被开采完了就用劣质煤,用劣质煤会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现在在我们国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就算我们用劣质的煤,我们洗干净再用好不好?如果洗干净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静背着一个测试PM2.5的测试仪,一天下来,那个PM2.5的测试仪中的膜盘已经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吁,我们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就在此刻,我们做好该做的。多做与环保有关联的事吧,让我们的地球越变越好。

【《穹顶之下》观后感】相关文章:

《穹顶之下》观后感08-30

穹顶之下观后感11-28

《穹顶之下》观后感09-24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11-17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04-03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常用2篇)11-22

[实用观后感]海豚湾观后感12-16

《夺冠》观后感关于夺冠的观后感08-30

死亡爬行观后感死亡爬行观后感11-21

菜博会观后感,菜博会观后感范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