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这篇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可感,是主要的写作特色,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抓住了人物性格来展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来体味人物性格,从人物语言来感悟人物品质,从人物动作来体会人物精神,基本以“( )的林冲,( )的洪教头”为统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概括,这样使得环节设计得以简化,学生体验得到尊重。导而不牵,放而不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前思考:
本课教学先从课题抓起,让学生了解课题中所包含的的两个人物——林冲和洪教头。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紧扣两人物进行研读课文。
体会林冲的谦让有礼。课文的第三节中有一段文字进行了描述。其中有些词,例如:“躬身施礼”、“起身让座”、“连说‘不敢’”等,让学生体会交流。
体会林冲的武艺高超。课文第七节中有许多语句描述。尤其“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引导学生感受林冲的武艺高超与机智勇敢。
体会洪教头的狂妄自大。课文从洪教头的出场起就将这个人物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有对他的穿着、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描写,将一个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因此,课堂上要抓住这些正面描写的语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与交流。
体会洪教头的有勇无谋。文中有一些语句体现出了他蛮干而不思考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明白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课前思考:
首先介绍名著。而《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然后再读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他们怎么会打起来的结果怎么样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这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知道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人物特点。激发学生去读名著,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质疑,如:①高太尉为什么要陷害林冲②林冲后来在沧州途中还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原著中都有交代,阅读原著就清楚了.阅读原著,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深刻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上完了本课,自己总觉得没有郭老师上的那么有气势,那么有阳刚之气。
但课堂上学生读得倒蛮象那么一回事的,特是陈嘉伟,读起洪教头来,把他的无礼、傲慢,演绎得非常像。课文灵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鲜活、独特的个性特征,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极富灵性。通过文本的语言、动作描写讲活林冲、读活林冲,便能使学生对梁山好汉产生兴趣,对古典名著《水浒传》产生兴趣,形成美好的阅读向往和期待。因此课堂上,我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每个人物的性格与动作、语言,力求进入文本,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教后反思:
小说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本篇课文,应特别留意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1、把握故事情节。本篇课文中,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了解情节是认识人物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再列小标题,把握好故事情节,为学生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剖析人物形象。故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语言、神态等,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感受与剖析。比如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脱”、“拿”、“掂量一番”、“独自耍”等一系列准确、传神、连贯的动作,来体会出洪教头的不知天高地厚、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特点。
3、注意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文章涉及到的环境不够明显,但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体会。例如洪教头与林冲前世无仇,今世无怨,为什么对他如此无理?再如林冲武艺高超,为什么总是那样谦恭忍让?让学生联系人物各自的社会背景来谈,思考一定会更加深刻的。
教学反思:
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傅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指导学生体会:林冲谦虚有礼而洪教头傲慢无礼。其实文中还有许多语言可让学生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从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洪教头的脱、拿、耍、喝、敲、冲,从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狂妄自大、傲气十足、急躁。而林冲的“一横”“一退”“一扫”打败洪教头中,体会到林冲的深藏不露、武艺高强。
本文的语言训练点:结尾: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洪教头满面羞惭,自言自语道:“_____________。”他灰溜溜地走开了。假如你是众人中的一个看客,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洪教头,你会自言自语说什么?可四人小组说一说。再上台演一演。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2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一篇经典名著,课文较长,文章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个性,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对课文、人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自由讨论,说一说文中的人物在自己看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例如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自由讨论一下“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当说到理由的时候,同学们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每个人的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
根据前面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掌握情况,在最后的探究环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其实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性格决定成败”,这样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的教学中,我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收获。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上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了很多……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编入教材时略有改动。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接触白话文,为将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一些准备。由于本课是记叙梁山好汉的话本,因此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不太适应学生的语言习惯,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开始检查朗读情况了,学生都积极举手,我喊了两个同学读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韩枫也不示弱。他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大声说着:“刘老师,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跃,我便请他站起来读第3自然段,然后又请了几个同学,没被喊到的几个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几声,我转向那几个学生安慰他们说:“等会儿还有机会,我们先来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说实话,今天读课文的几个同学除了韩枫,朗读水平都属于中上,对于韩枫能读得怎么样,我心里没有把握。韩枫是什么样的学生呢?似乎每个班级都会找到这样的孩子,他热情、单纯、好动、顽皮,有时会少写点作业,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又不付出努力,课堂上无论会不会总爱积极举手,老师请他回答时,往往不是回答不上来,就是张冠李戴,他读书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两个学生较顺利地读完了,个别字读错了我就及时纠正。轮到韩枫了,他刚开始读得还可以,当读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这句话时,把这句话读断了,我请他再读一遍,仍然没有读好,有几个学生顿时把手举起来了,我说:“请别的同学试试吧!”韩枫顿时泄了气,无奈地坐下了。
我请陈露读了一遍后对韩枫说:“韩枫,请你再读一遍,好吗?”韩枫赶紧站起来,很兴奋地端起书,重读了这句话,可惜的是他满心想读好,就是不能如愿,又读断句了。“唉呀,你还是坐下吧!”“刘老师,让我读!”很显然,同学们有点不耐烦了,有的高举着手,有的小声地埋怨着。再看看韩枫,耷拉着脑袋,一脸的沮丧。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便微笑地鼓励韩枫:“比刚才好一点了,再来一遍!”韩枫鼓起勇气又读了一遍,虽然没读断句子,但不够通顺、流畅。我满意地说:“好!又进步了!”我对其他学生说:“其实他能读好,只是有点紧张,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请韩枫再读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负众望!好吗?”同学们都友好地同意了,韩枫读这一句时是那么仔细认真,生怕再出错,还好,他终于读得正确流利了。他舒了一口气,我也舒了一口气。后面的课文我坚持让韩枫读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错了一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儿。学生们不由得为韩枫鼓起掌来,我也激动地说:“真不简单,这么长的课文能读得较为正确、流利,说明你韩枫一点不比别人差,要有信心啊!”韩枫也很激动,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尽管今天的语文课没来得及写字,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我想:一个老师的耐心、宽容、鼓励、信任是多么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个小小的环节,但对于韩枫这个个体来说是多么关键!他体验了由失败到成功的学习过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历程。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从而培养了自信,这是多么可贵,多么难得啊!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主线清晰,文章的教学重点比较好把握,整篇文章通过对林冲、洪教头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突现了个性鲜明的形象。在课堂上,我以“林冲、洪教头各是什么样的性格”作为主线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品味语言,感悟文字蕴含的情感。总体来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林冲、洪教头的主要性格特征,初步了解在描写人物时的对比手法。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上比较到位,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节课上也暴露我的一些问题。
一、我备课不够仔细。
备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解读上,查阅了有关资料,对林冲、洪教头,尤其是林冲的性格把握较准。我反复朗读课文,仔细研究课文内容,推敲文中林冲的语言、动作,反复揣摩语句的含义。设计时我也把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整个教学环节紧凑,关注三维目标的渗透。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他们的活动的设想不够。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我的设想出入较大时,我有些手忙脚乱。虽然一直知道一名老师备课时必须要做到备教材过程,但是常常备的是教材和教学过程,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备的不够。这给我一个提醒:备课时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要用心去备。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他们会从哪些方面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他们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该如何引导等,这是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需要加强的。
二、课堂智慧欠缺。
课堂上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预设不同是在所难免的,老师应该怎样处理反映出的是老师的智慧智问题。在我的课上,我有两个地方的处理特别失败。我想,如果我能够抓住那两个问题的话,学生理解的一定会更深刻。一处是在分析洪教头的时候,洪教头比武之前“脱了衣裳,独耍了一阵”,从这里应该能够看出洪教头的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但是有一个学生找打这段说洪教头“威武”。如果我能够追问一下:他认为洪教头威武,你呢?从文中找处你的理由依据和他辩论。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但是我却让它过去了,只简单说了一句就让学生坐下来去了。二是在学生找出洪教头“挺着胸脯,歪带着头巾”,我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只是说出洪教头不尊重别人,没有透过外表分析洪教头的狂妄与自以为是。
总之,我觉得想把这篇文章教透,就要好好研读《水浒传》,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条分缕析,自己也才能读透文章。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5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第一课时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兴趣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带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林冲、洪教头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问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于古典名著《水浒传》,请你再默默欣赏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场面,看看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6
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学开放周和家长会如期而至,教学开放周那天我上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的第3课时,课上下来后,有很多的想法思考,不足与收获。
这节课吸取了《黄山奇松》那节课贪多的问题,于是,选择讲第3课时,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设计时目标明确,①进一步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②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本着这两个教学目标,课堂流程是清楚的。首先,回顾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接着进入本课学习。林冲在洪教头一再逼迫和柴进的劝说下,答应和洪教头比武,过渡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用课件出示句子,抓重点词品味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学生概括也准确。有急躁、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有忍让、谦虚、有礼貌的林冲。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不打了,说认输了,引导学生体会林冲的机智。他的目的是去掉木枷,才能得以施展武功。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过渡到第七自然段学习故事的高潮部分。先整体了解几个回合打败洪教头,开始答案不一,经过再次读书,得出3个回合。课件用表格形式出示3个回合各自的招式,从林冲的一横、一退、一扫,不难看出他的武艺高超,含而不露,相比之下,洪教头太自不量力了。此时,看结果,洪教头灰溜溜地走了,再看众人的表现,因时间关系用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的句式说一说,孩子们说得精彩,紧接着看视频《水浒传》电视剧中的这一片段。目的是再现文字场景,通过文字想像场景,这也是学语文的目的。后面拓展做了一个微视,介绍四大名著,推荐《水浒传》这部书给孩子。小结本节课内容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学会用动作、语言、外貌、神态来刻画人物。最后读书没有读完。课的思路和流程是清晰的,目标也明确,但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反思的是:课在行走的过程中,又是前松后紧,重点段落读得少,没有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为了赶时间,怕完不成教学设计,只好匆匆而过,在这是有遗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课前设计时还删减了很多内容,看来这个问题就是自己课堂真正的问题,还是目标不够明确。究竟是讲读,还是学习写作方法,两者要分清楚,抓住目标做扎实。回顾这节课,时间处理不好,问题是学生对同一问题说得多,有重复现象,没有很好的收放。该略就略,该讲就讲,要收放自如,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心,突破难点。另外,本节课读书少,设计时有不同要求地读书,只因时间问题,导致这样的结果。
这节课我也拍了录像,与前一节《黄山奇松》录像课相比,手势少了很多,命令的口吻有3处,也改变了很多。课堂上也不那么急躁了,稳健,大方了很多。板书也漂亮了一些,与名家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此时,让我想起于永正老师的板书,一笔一画的功夫在书写教育人生。欣慰的是自己有改变,只要持之以恒,一点一点的去改变,一定是可以的,也会缩短与名家的差距。
佛祖在菩提树下一夜顿悟,自我感觉越来越喜欢语文课堂了。喜欢解读教材,喜欢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之处。虽说不成熟,但愿执著着,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的是一己之见能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和进步,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7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是一篇经典名著,课文较长,文章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设计教案时,我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个性。
如:初见洪教头,林冲便躬身施礼、起身让座,足见林冲懂得礼节,十分谦逊。与洪教头比武一节,更可以洞察出林冲的细致心理。洪教头使出浑身功夫,来了个“把火烧天”时,林冲一眼便看出破绽,把棒一“横”,第一个回合持平。第二个回合洪教头更是气势汹汹,劈头打来,林冲只是轻轻往后一“退”,便避开一招。真是知己知彼,足智多谋。第三个回合,林冲见洪教头方寸已乱,“还没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于是一“抡”,“扫”,便使得洪教头倒在地上,羞惭逃开。
仅三招,一个武艺高强、武德高尚的林冲便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执教的过程中考虑学生一般的思维特点,他们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林冲是一条好汉,而洪教头则是一个恶人。为了不至于使学生给人物“贴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应让学生多元化地分析洪教头和林冲这两个人物。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洪教头是否是一无是处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很快就有学生抓住“洪教头满面羞惭”随后我因势利导问“羞”的是什么?“惭”的是什么?洪教头走后,又会说写什么?从而让学生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物。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8
说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多的应该是对一百零八将的人物塑造吧!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在施耐庵的笔下极富理想化和传奇色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本学期十一周上了阅读指导课《水浒传》以后,学生对这本充满历史传奇的经典之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课余时间,都缠着我放《水浒传》的连续剧给他们看。
这回,正巧上到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机会难得,便安排了时间把文中描绘的武打场面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了解课文,把握人物个性特点是有极大帮助的,比起钻进文本,努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何况直观画面比抽象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仅通过林冲与洪教头比武时双方语言、动作的描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梁山第一等好汉。
从课本语言来看,林冲说话极少,只有三处。一处是洪教头无礼挑衅,林冲连说:“不敢,不敢。”透过两个“不敢”,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林冲内心的想法:一来林冲思量这洪教头是柴进的师父。如果打败了他,怕是对不住柴进。二来这也跟林冲一贯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有极大关系。妻子受辱,忍;遭受陷害,还是忍。
在洪教头这等耍赖小厮面前,他的.善良、忠厚、谦逊、忍让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另一处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洪教头虚张声势地舞弄一番,发出“来,来”的挑衅后,林冲只是三字“请教了”,显得沉着、冷静。还一处,在战了四五个回合后,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及,林冲只是回答:“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就算是输了吧,说明林冲身戴木枷觉之不平,以佯称认输引起柴进注意,同时也使洪教头更加狂妄、骄躁。可见林冲思考十分精密。在欣赏电视画面时,让学生边欣赏边与课文语言相对照,发现电视中的语言更丰富、加之人物表情、动作,使得呆板的文字霎时间变得灵动无比,教学已经无需过多琐碎的环节了。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9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一篇经典名著,课文较长,文章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在词语理解方面,文中许多带有时代色彩较难理解的的词语;在情节发展方面,柴进在推动林、洪二人比武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方面,林冲的性格主色彩是“谦虚”还是“忍让”?在写作方法方面,课文通过对比着描写比武前后双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并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回想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是那么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不仅格外期待,甚至有点跃跃欲试了。可是临到再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踌躇了:不说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说自己是否有那样驾驭课堂的能力,就利用教材而言,需要把自己咀嚼到的都喂给学生吗?怎样教最利于我们学生的发展,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保持儿童这样一种内心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使儿童体验到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斟酌再三,考虑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把精读的目标定位为两方面:把握性格特点,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学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特点,然后引导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教师适当点拨。有时引入不同观点,激发学生阅读、思辨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如:在引导把握学生林冲的性格特点时,抛出问题:有人说:“林冲是个为人谦虚、武艺高强的人。”有人却说:“说林冲武艺高强我是赞同的,但说他谦虚,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生活得平安而特别谨慎的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让我们从林冲的行动和语言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有时,于无疑处设疑:由于洪教头嚣张挑衅,引起在林洪二人的比武。在这过程中,柴进起了什么作用?读读文章中关于柴进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借此并适当补充原文,既侧面印证林冲的性格特点,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有时,适当存疑:林冲如此忍让,如此谦虚谨慎吗?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果又如何呢?去读读《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等与林冲有关的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预设是这样,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有诸多遗憾,没有出现预想的 “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场面。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一个深刻的体会: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时因为急于求成,匆匆检查完孩子的预习就开始进入精读课文的阶段,美其名曰提高课堂效率。其实不然,对于大部分孩子,书不读熟不开讲,那是至理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课文读熟了,读通了,这时再来引导,那才能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那才能事半功倍。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0
师生阅读是阅心、育心。互教互学,彼此共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课堂是对话交流的场所,心路徜徉的海洋。浩瀚的中国语言,品不尽,尝不透,很多语句中的个中含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的只是让他们拥有这种体会语言文字的敏锐性,独创性。现寻本人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片段做些个人的见解。(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ILY: 宋体>
片段一:师:古人常说“煮酒论英雄”,今天咱们创造一种新的方法----煮书论英雄”。“煮书”应该怎样煮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认真读好每个字词句,并且能将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生:煮书更应该是读书自己的见解,品味、斟酌关键的词语,能够有感情的读出来。
师:所以今天同学们就拿出煮的本事,将朗读中煮书、在讨论中煮书、在品味中煮书,煮出语言文字中的酸甜苦辣汤。
(评价:课标中曾无数次提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能过对古语的改编,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渗透本课学习得以成功的秘诀即学习的方法那就是“煮”书。这比往常一味地说教强调,更有效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个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的发展状态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非常积极,使课堂上精彩的发言络绎不绝。)
片段二:
师:“依草附木”其实就是“依附草木”。平时你们见过什么常依附草木呢?
生:野草在树木的树荫下茂密地成长。
生:我见过藤蔓缠在树上不断地向上攀爬。那些藤蔓要是离开了树木他们就只能在地上爬了。
师:那你们发现了吗?文中洪教头认为谁依草附木呢?
生:他认为林冲是不起眼的、没用的野草、藤蔓,要依靠柴进这棵高大的树木。
生:柴进是一个王族的后代,手上还有免死金牌,是一个有财有势的人。
师:同学们说真是完整。洪教头就是认为林冲不仅是个无名小卒,而且还是个被流配的囚犯,满眼瞧不上,所以用依草附木来讽刺林冲。那么将“依草附木”与“依附草木”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词完全相同吗?
生:我觉得不相同。“依附草木”就是依赖草木生长。
生:我跟小清的看法相同。“依草附木”说明见草就依赖草,见木就依赖木。所以,觉得“依草附木”的依赖性更大。
生:“依草附木”所表达的感悟更深,更强烈。
师: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强。在我们中国汉字中,像这样的词语还非常多,你见过这类结构的词吗?
生:波峰浪谷就是波浪的峰谷改变的。
生:翻山越岭就是翻越山岭变成的。
生:还有日月积累说成日积月累,意思更强烈。
生:还有风调雨顺、天昏地暗、傍花随柳、开天辟地……
(评价:对“依草附木”这个词的处理,教师三言两语地点拨就将中国汉字的结构巧妙的刻在学生的思维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中国文字的美妙,更加热爱语文了,还懂得去寻找、去挖掘、去感情、去品味语言宝库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特色语言。教师的总结,学生的扩展,使词语教学更焕发出活力。
(反思: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目标大部分定位在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上,并没有花心思去发现他们的规律,更何况是让学生去发现呢?不仅是数学有规律,语文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一种规律,教师不仅不慢的使用了“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举一反三,将中国的语文文字的结构展现在学生中,并将他们平常所积累的进行回顾。这种独特的词语教学方法比那单纯的理解与运用不是更有指导意义?或许,今后学生也可以运用这种规律自创词语。)
片段三:
师:“洪教头大叫:‘来!来!来!’”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像,这三声来中可能是来什么?来什么?来什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洪教头大叫:来较量!来比赛!来一决高下!
生:洪教头大叫:“来比一比谁才是真的教头!来出招吧!来尽管使出你的本事吧!”
……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声又一声的叫嚷中,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觉得洪教头人没本事,却自命不凡。
生:我觉得洪教头急于求胜,性格比较急躁。
生:我觉得可能这时洪教头已经觉得林冲的武艺比他高,但他太爱面子了,故意撑着,虚张声势。
生:我觉得林冲真是有耐性。如果是我,被洪教头这么三番五次的看不起,早就和他动手了。
(评价:“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呀!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这句“来!来!来!”是洪教头人物性格中最集中表现的语句,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中的生成,引导学生从这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再一次回归到了“煮”书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想像与理解,人物的形象就越然纸上了。要是每节课都这样训练,学生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都会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就在于虽然让孩子去面对文本,与文本对话,但是却没有去把握文中哪儿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区”,因此在学习中虽然与文中对话,但是却没有生成孩子属于自己的思想,没有生成孩子的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最终总是觉得效果不好。从细微处着手,从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区”着手,一步一步的引导,语言之花才会灿烂。)
片段四: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在学生理解情节,感悟人物的基础上,进行各抒己见:
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生:从他们较量的过程上,我觉得洪教头被林冲打倒在地,输在他的学艺不精上。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林冲仅仅是在武艺上打败了洪教头吗?(引导学生看板书)
(学生再次举手):我觉得林冲的谦虚忍让打倒了洪教头的傲慢无礼。
(举手的人多了):性格上林冲胜过洪教头。林冲沉稳,洪教头急躁,越打越乱,所以更容易败走。……
师:一个真正的好汉有时不用出手就能打败对手。这和武林比武时相类似,有的德高望重的人虽站着不动,也能制服对手。这就是意胜。林冲不仅从武艺上战胜了骄傲自大、狂妄的洪教头,他的忍让与谦虚更是使洪教头一败涂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评价:培根说,读书塑造人格。语文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在这里浓浓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反思: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没有浮于表面,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反观讲大道理,既枯燥无味,学生又厌烦,花的力气大的传统教学,效果大有进步。但是再学生已经将目光转向人格上时,这时不用教师来总结,让学生自己谈谈感受,那么对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应该更具有影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只有教师拥有敏锐的、独特的品悟语言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1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 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 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 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 积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 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 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大 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 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 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 重复,其实不然。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 7 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 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 武。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2
在这次的执教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自身的不足,也让我自己在不断的反思的,得到成长。
一、无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
该教师没有联系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把学生当成了一张白纸,我一开始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带着学生走进这篇文章。我的教学是相对孤立的,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是零起点。这必将使得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的深度欠缺,同是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序列化,学生在迁移运用时,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二、淡化了学生个性阅读的价值
在体会人物想象的时候,我直接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缺少与文本独立对话的过程。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视角、阅读体验都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没有尊重这一教学规律,因此学生在谈论的时候相互影响,对人物的认识趋于一致,没有独到的认知。交流的时候,我也没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独立阅读兴趣,因此学生反应比较沉闷,长此与往,学生将逐渐失去独立品读文本的能力,教出来的将千篇一律的学生。
三、断送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契机
最后,我只是对学生的见解作一总结,缺少更深一步的引导,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只是将原有知识重复了一遍,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没有真正获得成长。文本有效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正真得以展现,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适当的进行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收获应该会更大。
我想,教师的成长就应该是这样的吧,再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积累收获、发现不足;在一次次实践中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后再实践。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3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文中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各有特点,一般老师引导学生确定了林冲“武艺高强、谦和礼让”,洪教头“自高自大、傲慢无礼”就算达到目的。接下来,就让学生看课文哪部分写得最精彩。把重点都集中在林冲身上,洪教头就不再提起了。我们说。作为主要人物的林冲当然重要,但对于反面人物,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像洪教头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因为这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写洪教头出场,我们可以把他与林冲的举动来对比——
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
洪教头: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由此可看出林冲谦和礼让,洪教头傲慢无礼。然后进一步思考:洪教头为什么会这样做?透过人物的行为,折射出洪教头自高自大的性格。
接着,我们可以看看洪教头是如何苦苦相逼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本不把获罪充军的林冲放在眼里.更是为了在柴进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
在比武一段,可抓住洪教头先是怎样神气十足,在受了挫折以后又是怎样恼怒的。最后,比武失败后又是怎样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的。启发学生结合洪教头比武前的行为、语言来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洪教头自高自大、贪图钱财、心胸狭窄等特点从文章中感悟出来。
我们分析反面人物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正面人物,来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反衬手法。所以,教学时,两类人物不是单列出来分析.更多的应该是对比映衬。可以是横向的,如林冲与洪教头的对比:也可以是人物前后的对比,如洪教头一开始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最后又是怎样灰溜溜地走开的。
当然,我们学习课文。除了要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外,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像课文题目中“棒打”的“打”字,就应该仔细琢磨琢磨。首先,林冲是一让再让,忍无可忍,这才抡棒打,这个“打”是教训像洪教头那种“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人,打击那种嚣张的气焰。
同时,引导学生对事物要进行客观的认识,像洪教头这个人物是否“无药可救”了呢?可引导学生从故事结局中去体会。可让学生从“满面羞惭、灰溜溜”两个词中感悟,通过前后文的阅读品味。感悟到洪教头此时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懊悔自己当初太不自量力等等。教学时,可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他会怎么想?如果今后,再碰到林冲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来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
到此,可引导学生归纳阅读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帮助理解。
所以,语文老师不管上哪一篇课文。首先要熟读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正面人物是教学重点。反面人物也不能忽视,努力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4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在这堂课上,主要体现的思想是: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怎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理解一些不常见的词语;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所以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围绕“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自发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
设想很美好,但课堂有缺憾,课上下来,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由于课堂时间太有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在读书交流这一环节教学时间过长,占用了精彩环节交流,即第七段的交流,最终导致有点拖堂。
二、不能很好地关注评价,推动教学。画龙点睛的评价能让孩子找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应有指向性,有针对性。
三、在第七段的精彩片段学习时,可引入视频或音频,增加课堂学习气氛,激起学习兴趣。
四、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占用的时间太多,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一堂好课不在教师讲得好,而在教师引导得好,在师生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有生成的东西。这堂课,我只能勉强说是个好导游,不是个好老师。
整体说来,上完课后,反思当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细节要改进,从根本上讲要摆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5
一直秉持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行走于“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忽有一种感悟: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是好课,而应当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读要有价值。而怎样教才能读有价值呢?我做了尝试-----
【片段回放】
师:面对红教头的挑衅,林冲连说“不敢不敢”。他真的不敢吗?堂堂的一个80万禁军的教头,难道会害怕一个洪教头?这四个字说得多不容易呀!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在“让”。
师:那么这是写林冲哪方面的让呢?
生:言语上的让。
师:你把理解带到句子里好好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师:你还从那个词也读懂了林冲的“让”。
生:从只好这个词。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很不情愿。
师:对,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生:不得不
师:从这里,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林冲迫于无奈,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他不得已而为之。
师:还有那个词也能体现他的“让”
生:请教了。
。。。。。。
师:一次武艺的较量就这样展开了,洪教头一个劲地往死里打,但林冲只是轻轻一扫,较量的结果就出来了。你从哪个词又读出什么?
生:林冲是贴着地面轻轻的扫过去,而不是往死里打。
生:我读出了他很镇定、冷静和善良。
。。。。。。
结语:本节课我注重咬文嚼字,在让学生认识了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又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找出林冲性格中最突出的让字,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武艺高强、谦逊和善的林冲,也结识了大气宽让、忍辱负重、心地善良的林冲。学生思维活跃,读有情感,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众所周知,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表达出来的。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要想读有价值,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4.教师教学反思
5.《海燕》教学反思
6.《观潮》教学反思
7.《乞巧》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