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12 20:05: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它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这时,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的环节就是第二年土地爷爷来到小动物家看到了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予了不同的态度。

  最活跃的是孩子们表演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猪、小牛、小猴都得到了土地爷爷的礼物——三袋麦子,他们三个按照各自的方法对这三袋麦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故事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阅读。

  这个故事内容简单,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我主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节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会怎样?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基础再演一演,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一时间课堂十分热闹。

  同学们演完故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为文本续编故事: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回呀,土地爷爷给咱们也送来了一袋的麦子,这袋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小朋友,现在这袋麦子就归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想一半种下地,一半留着吃;有的说我把麦子种下地后,等收获了,就送一些给困难的小动物;有的说我想种下地后,收获了卖掉些,挣点钱……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点是值得可喜的。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土地爷爷的评价应该如何来解读?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精心预设,真心引领,使课堂教学多处出彩。

  一、激活体验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片断赏析]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收到许多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小朋友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老师最喜欢实话实说的小朋友!

  生:拿到压岁钱后,都交给了我妈妈,让她替我保管。下学期用来交学费。

  生:我用来买玩具。去年我就买了一架遥控飞机!

  生:我会去新华书店买书。多余的钱也请我妈妈保管。

  生:我的压岁钱都存到了银行里。

  生:我的压岁钱随我怎么用,我爸爸妈妈从不过问。买学习用品,买吃的,还用来打游戏机。

  ……

  师:小朋友们处理压岁钱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谁的办法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读完课文后,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想法!

  [一线反思]

  虽然我们早已熟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但长期以来,我们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课堂融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课堂小社会走向社会大课堂,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携起语文与生活之手。针对这样一篇内涵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的童话故事,我借助“压岁钱”这一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阅读期待,既易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更易于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情感共鸣,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变序学习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片断赏析]

  (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点头;见到聪明能干的小猴,土地爷爷异常兴奋。如何让学生来解读土地爷爷丰富的肢体语言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变序学习,将各个动物得到礼物后的表现与土地爷爷来访的表现结合起来研读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师: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说些会什么呢?

  生:小猪呀,你真是个贪吃鬼!

  生:小猪呀,你这么喜欢吃,我再送一袋小麦给你!

  生:小猪真能干,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呢!

  生:小猪真会享受生活!

  ……

  师:面对小牛的做法,土地爷爷点点头。它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会过日子!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节俭呀!

  生:小牛呀,你可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呀!

  生:你勤劳,做事有计划,值得我学习!

  ……

  [一线反思]

  长期以来,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局限了学生和教师多维的交往和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被教师不恰当的主导所决定,被教材所决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与生俱来就不完全相同,他们个个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教学必须尊重、适应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在互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学生的丰富体验说明他们达到了“披文入情,情动辞发,文我合一”理想状态。

  三、多元认同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片断赏析]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也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第二年我还要送给土地爷爷许多麦子呢!

  生:我不会像小猴那样,它那样过年没好的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4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来上,因为在课堂上,许多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我先让他们去看看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反应,同时让孩子们知道怎么读,并读好,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小猴、小猪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让他们给麦子去名字,经过引导,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出金灿灿、饱满、麦种这样的词来看待这个麦子。

  一年之后,土地爷爷去看看他们。这里我先带领孩子懂得小猪的憨厚可爱以及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学小猴与小牛,在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能说到小牛节约,我觉得在我不引导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所以,从这里我觉得一些课文对孩子的吸引会促进他们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课文,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增强气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的最后,孩子们都是认为小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是不能只看当前,要为长远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创造。可惜这里我引导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给孩子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失败。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5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6

  《三袋麦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由于它与孩子的心灵靠得特别近,所以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教学素材中提供的FLASH动画,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还有那闪光的双眼,我知道这堂课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也证明:整堂课学生都是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以致,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有的说:“我喜欢小猪,他真的太可爱,特别是它的那个舔舔嘴的动作,特别可爱。”;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它很会珍惜劳动成果”;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我觉得它最聪明,它把麦子种下地,不仅可以像小猪、小牛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还可以让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它们三个,我都喜欢,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在课堂随后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更是高涨,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无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令人满意的。

  仔细分析一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应是以下这几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多种感官刺激的课件。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在体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第三:通过充当小动物的角色,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获得了成功体验。

  语文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设计符合孩子们口味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7

  这篇童话故事条理相当清楚,为了更集中地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读课文时,我们先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猪的段落,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猪的话,来体会小猪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抓住重点词语,如“各种各样”体会小猪的心灵手巧。接下来,学习第五自然段,从“舔了舔嘴唇”、很懂事的一段话以及土地爷爷对小猪的评价,来感受小猪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爱的。在学习小牛的段落时,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了教学,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点。

  在学习小猴的段落时,我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我感觉这种方法用得较好,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猴段落上。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比较三个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最赞成谁的做法。听着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出孩子的真实思想,教师适当的引领让学生获得一种乐观向上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我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虽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内化。通过表演,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素养进一步得以提升。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语文课本中有词句优美的写景文,有饱含深情的诗歌,有富含科学道理的说明文等等,任何一篇课文都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佳句,都有意味隽永的成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握好教材,教给学生丰富的词汇,让他们在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同时,也通过理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演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就可以真知灼见了吗?在表演土地爷爷与小牛、小猴的对话时,学生记住了朗读时我所强调的“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一篇课文下来,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了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训练了口语交际,口语表达的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在读、说、演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这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是有声有色,再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从而来提高语文素质,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在续编故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但也有的孩子跟小猪一样也想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还有的孩子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想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时间固然宝贵,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千万不要吝啬几分钟时间,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出给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让我们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来减轻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负担和恐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真正的的快乐吧!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9

  虽然还没有深层的挖掘课文内容,但孩子们已经能说得很好,当然语言的组织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能够自己做出思考,我觉得 这已经相当的不错了!鉴于以上的思考,我来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进行全文表演。在学习时我的主要时间就化在了让学生进行表演上,抓住一些关键词来进行表演,边表演边挖掘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一些表演总是免不了的。特别是这样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更是乐于表演。表演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身体,让学生体验文本,学生喜欢这样的表演舞台,在这样的舞台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创造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首先,我让学生把课文全文读个三两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然后在讨论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来让学生把握角色。为表演打下基础。

  我再分工让全班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全文中找到这个小动物的所有相关内容,熟读之后,先试着进行表演,要把稳重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方式已经在前面两课中做过了,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第一次表演的时候,可以看着课文表演,等到熟练了,就可以丢开书本进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时,一边表演一边再挖掘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的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人物能够表现内心心理的神情的细微变化。要把稳重的语言通过你的表情以及动作给表现出来,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10

  来到实验上的第二节课是《三袋麦子》,上后感觉心情很舒畅,舒畅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可能是由于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增;其二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通过对新课改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之后事先进行了学情分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主感悟和理解,让孩子们自主发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文章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是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初读类似这样的蕴涵哲理的课文,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自己小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故事,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小猴子那种机灵、能干,千万不要学习小猪的愚蠢,先把麦子吃完了最后挨饿。”对于我们这样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对以上的语言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曾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中成长起来的。简单地说,曾经的教学教给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现如今,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改的新形势浪潮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民主、科学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在这节课的预设中所积极探索并努力摈弃传统教学带给我的深刻影响的重要思想指导。

  因此在这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找出了小猪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劳节俭,在说出了小猴的聪明、能干之后,还能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2.《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3.《挑山工》的教学反思

4.《蒲公英》的教学反思

5.《长城》的教学反思

6.体育的教学反思

7.反思“英语教学反思”

8.麦子熟了大班主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