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7 17:52: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上课伊始,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用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成功的方面

  1、通过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给信息到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3、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等。

  失误的方面

  1、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2、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3、练习题设计梯度性不明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如比一比活动:比一比看谁发现的信息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好、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活动。

  2、练习在设计上,还可以更有层次,让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教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不断努力,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快乐的获取知识。 失误点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6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27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06-17

《加减混合》说课稿05-20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7-31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1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5-23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06-27

整式加减的教学反思06-06

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