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3 05:59: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备课时,在反复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4、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在此目标的指引下,课上我出示了自主阅读提纲:A:认真读课文,思考: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找一找,画一画B:仔细读文,陶行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知道的?C:学习了这上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一起来分享。我认真聆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展示,与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着陶先生,在学生中倾听着、启发着……在谈学习收获时,学生或谈蜻蜓,或谈保护动物,或讲陶先生的人格,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而我也从这节课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话: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从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更多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

  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

  2、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3.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狗杜克》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chí diàn chè qì dí shā chē cǎn hu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ǐ dào yà duàn jīng xǐng ān rán wú y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吹拂 ()地笑着 ()地行驶

  ()的鲜血 ()的小狗 ()的草地

  三、根据词解写词语:

  (1)不经意,没有感觉到或没有意识到。()

  (2)形容像风的急驰和电的急闪一样。形容非常迅速,急闪而过。()

  (3)平平安安地没有受到什么损伤。()

  四、辨字组词:

  驰()倦()扎()掣()

  弛()蜷()轧()制()

  笛()拖()祸()

  苗()施()锅()

  五、多音字写词语:

  觉jué() 刹shā()

  jiào() chà()

  殷yīn() 轧yà()

  yān() zhá()

  六、课内阅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尼科得救了,杜克的一只前爪却被轧断了。

  1、用“———”画出描写杜克动作的词语。

  2、改写句子

  例: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停不下来。

  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

  玛丽没想到孩子会爬上铁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文章内容,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杜克 ()的杜克

  4、选合适的动词填写:

  爬、跳、奔、溜、赶、蹿

  (1)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上铁路。

  (2)玛丽呼喊着,拼命()向铁轨。

  (3)小尼科慢慢的()铁路上。

  (4)听说孩子出事,爸爸从单位()了过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只有开动脑筋思考,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画杨桃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先略写了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的`叙述把杨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的思想方法。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是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树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掌握了本课生字词。理解了小村庄过去和毁灭的原因,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专列教后反思

  学习完本课,学生对本课的重点词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你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翠鸟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课本中的生字,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验到了翠鸟的美丽可爱,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丽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荷花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科结合古诗学习的特点,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燕子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点,体会了文中精美的词句,培养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

  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一、钻研教材,挖掘深度。

  当我初读文章,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形影不离”;想象朋友之间“形影不离”的情境;以朗读为主要训练目标,加以想象、句式练习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叹。

  “站得高,望得远”。当我看了几遍这篇文章就感觉像在看三维图片,看到图片中所凸现的“立体图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智者在谈话。”的确,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者,让我收益非浅。再次备课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来之不易,让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这个目标成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教学重点。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因而,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深度为上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互动,产生共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所长,作为老师——主导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例如课文“学写名言”,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李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再让学生写下想对自己童年朋友说的一句话。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穿针引线,环环相扣。

  一节课四十分钟有一个一个的环节组成,但又不能忽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时老师就是一个“穿针引线者”——进行环节的连接过渡。过渡语言的设计是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的,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恰如其分的过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列举其中片段:

  “学生回答好两道思考题后”

  师:起先作者是那么急切地想当拳击家,最后却放弃了这个愿望,是谁让他改变了想法呢?

  生:是小熊。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呢?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到了小熊?快速读课文。

  “学习好有关小熊的句子后”

  师:小熊虽然破旧,但它是那么的可爱逗人,它陪伴作者渡过了童年时代。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么?——形影不离——哪些句子写出他们之间形影不离的情景了呢?

  “学习好有关形影不离的句子后”

  师:多么甜蜜的场景啊!让老师不由地想起小时侯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故事,慢慢入睡的情景。真羡慕小熊能有这样一位朋友!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学生的表现是课堂上的亮点,主导地位的老师也是一种亮点,两者相辅相成课堂将星光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学完本课,从语文的角度,在阅读与写作的衔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课前本人并没有急于流露新课学习的动机。只是和孩子们谈谈整整一个暑假,自己是否留念过学校,留念学校的什么,给足学生时间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搭上几句,以过渡到新授课的衔接。(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澜;九月,新意盎然……)

  学生来劲儿了,有好几个孩子接着我的话题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了,“九月,秋实累累;九月,枫叶火红;九月……我高兴极了!为了牢牢抓住孩子们这来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动作。“我满怀喜悦地来到学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两月之久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有孩子站起来了,自己说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这么美丽的学校,写满了孩子们的快乐,载满了孩子们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板书题。本文是通过记叙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快乐学习的情景,重点是通过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本课在写作特色上,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读、查、想、写”等方法弄清课文内容。(这里的“问”是自问。如,为什么叫“民族小学”呢?通过“自问”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词意。“想”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这么多小动物们呢?将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在这过程中,本人始终穿插在学生中间,时而点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出示课内阅读,提示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圈、点、画、批、读、写”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词,点出文中读重音的字,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读一读,还可以句子仿写。出示阅读要求: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点,并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中描绘了几幅画?在这过程中,本人坚持“放”与“扶”的原则。

  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出示句子:

  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爱祖国的特点。本人在“扶”的过程中,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仿写句子是重点。以“向”字开头的排比句式。如:小树向调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云点头,风儿向鲜艳的国旗和好……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通过这种景物描写突出“安静”二字。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仿说并仿写。如:小军的笛子吹得真好听,那声音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表现很不错,都能用景物突出“笛声优美而迷人”的感觉,也有学生用文中原句填的。3、出示最后一段。(本段三句话,第一句点题。2、3句描写窗外的安静。)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理解“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点明题目,因此,在读时要重读。2、3句通过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更加增添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点,更突出这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课后,重点安排了习作练笔“开学啦”让学生实地练习,掌握理清文章的层次。重点部分放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所见到的情景,再写进教室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过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学中所预设的重点,不但要练习,而且要落实。)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用表格式,写写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本人在知识点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课的生字掌握情况很差,主要是写,本课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难写。“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写对,不是掉竖就丢横的。课后本人利用编字谜加动作的形式进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区分,具体“略”。

  总之,学生在40分钟内要始终如一地兴奋学习,得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兴奋的教态,更要有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语文课的成功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求老师灵活掌握教材及各个知识环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讲信用》一课今天上午在学校各位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的“检阅”下结束了,没有当初期盼的那种轻松的感觉,心里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真难!”

  作为一名执教者,从最初课文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到最后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设计和说课,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进行反复推敲。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在这一节课上体现“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得到语言的熏陶和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懂得做人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如何让所有的教学期待都变成现实……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难,上好一节语文课,更难!

  反思这节语文阅读课,我认为有优点也有遗憾,现从目标完成情况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我为本节课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我在设计的时候,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设计了“信”字结构分析,相同意思词语的积累,中心句的学习,欣赏精彩的语言描写,独立创作名人名言等环节,结合字、词、句、段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这部分,我先是通过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的对比,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再利用板书简洁、明了的点明出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手法突出宋庆龄讲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又获得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这一主题,同时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前面在进行中心句的学习和训练时,耽误了时间,致使后面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没有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的绝佳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我在课下让学生完成这部分训练时,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觉得没有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很遗憾。这让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时上课,不善于把握时间,没有调控课堂的意识,总是认为,这节课的内容讲不完,还有下节课,每节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在心里没有明确、清晰地把握。长此以往,养成了随意的坏习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翠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等,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我的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比较可取之处是:

  1、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教学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处处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崇尚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

  2、小组合作学习时时间较短。

  3、启发式教学运用得还欠缺。

  4、板书不够十分简洁明了。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学生有分散注意力现象时能及时的利用巧妙艺术婉转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或注意力调整过来。

  2、小组交流的方式方法还需要磨合,还需要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三个重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了点滴的探索。

  精彩之处

  1、感受愿望,激发同情心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如愿以偿”一词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偿’?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宽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金吉娅是谁?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为了更深刻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仁爱与体贴。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同龄孩子的生活需求,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再次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再解题目,强化课文主题

  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在此环节让学代表小女孩写一写对金吉娅的感谢。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朗读上形式不够多样,比较单一,只是采用齐读、男女读。其次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进,让自主阅读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5-15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06-11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1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0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23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08-0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07-08

(热门)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08

(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0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备课时,在反复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4、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在此目标的指引下,课上我出示了自主阅读提纲:A:认真读课文,思考: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找一找,画一画B:仔细读文,陶行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知道的?C:学习了这上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一起来分享。我认真聆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展示,与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着陶先生,在学生中倾听着、启发着……在谈学习收获时,学生或谈蜻蜓,或谈保护动物,或讲陶先生的人格,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而我也从这节课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话: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从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更多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

  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

  2、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3.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狗杜克》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chí diàn chè qì dí shā chē cǎn hu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ǐ dào yà duàn jīng xǐng ān rán wú y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吹拂 ()地笑着 ()地行驶

  ()的鲜血 ()的小狗 ()的草地

  三、根据词解写词语:

  (1)不经意,没有感觉到或没有意识到。()

  (2)形容像风的急驰和电的急闪一样。形容非常迅速,急闪而过。()

  (3)平平安安地没有受到什么损伤。()

  四、辨字组词:

  驰()倦()扎()掣()

  弛()蜷()轧()制()

  笛()拖()祸()

  苗()施()锅()

  五、多音字写词语:

  觉jué() 刹shā()

  jiào() chà()

  殷yīn() 轧yà()

  yān() zhá()

  六、课内阅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尼科得救了,杜克的一只前爪却被轧断了。

  1、用“———”画出描写杜克动作的词语。

  2、改写句子

  例: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停不下来。

  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

  玛丽没想到孩子会爬上铁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文章内容,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杜克 ()的杜克

  4、选合适的动词填写:

  爬、跳、奔、溜、赶、蹿

  (1)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上铁路。

  (2)玛丽呼喊着,拼命()向铁轨。

  (3)小尼科慢慢的()铁路上。

  (4)听说孩子出事,爸爸从单位()了过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只有开动脑筋思考,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画杨桃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先略写了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的`叙述把杨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的思想方法。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是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树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掌握了本课生字词。理解了小村庄过去和毁灭的原因,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专列教后反思

  学习完本课,学生对本课的重点词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你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翠鸟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课本中的生字,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验到了翠鸟的美丽可爱,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丽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荷花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科结合古诗学习的特点,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燕子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点,体会了文中精美的词句,培养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

  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一、钻研教材,挖掘深度。

  当我初读文章,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形影不离”;想象朋友之间“形影不离”的情境;以朗读为主要训练目标,加以想象、句式练习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叹。

  “站得高,望得远”。当我看了几遍这篇文章就感觉像在看三维图片,看到图片中所凸现的“立体图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智者在谈话。”的确,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者,让我收益非浅。再次备课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来之不易,让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这个目标成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教学重点。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因而,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深度为上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互动,产生共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所长,作为老师——主导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例如课文“学写名言”,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李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再让学生写下想对自己童年朋友说的一句话。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穿针引线,环环相扣。

  一节课四十分钟有一个一个的环节组成,但又不能忽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时老师就是一个“穿针引线者”——进行环节的连接过渡。过渡语言的设计是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的,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恰如其分的过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列举其中片段:

  “学生回答好两道思考题后”

  师:起先作者是那么急切地想当拳击家,最后却放弃了这个愿望,是谁让他改变了想法呢?

  生:是小熊。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呢?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到了小熊?快速读课文。

  “学习好有关小熊的句子后”

  师:小熊虽然破旧,但它是那么的可爱逗人,它陪伴作者渡过了童年时代。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么?——形影不离——哪些句子写出他们之间形影不离的情景了呢?

  “学习好有关形影不离的句子后”

  师:多么甜蜜的场景啊!让老师不由地想起小时侯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故事,慢慢入睡的情景。真羡慕小熊能有这样一位朋友!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学生的表现是课堂上的亮点,主导地位的老师也是一种亮点,两者相辅相成课堂将星光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读好难,要读懂更难。我们作老师的要扶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要时时注意抓住孩子们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更好地让自己来感悟诗中的精华,更好的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学完本课,从语文的角度,在阅读与写作的衔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课前本人并没有急于流露新课学习的动机。只是和孩子们谈谈整整一个暑假,自己是否留念过学校,留念学校的什么,给足学生时间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搭上几句,以过渡到新授课的衔接。(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澜;九月,新意盎然……)

  学生来劲儿了,有好几个孩子接着我的话题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了,“九月,秋实累累;九月,枫叶火红;九月……我高兴极了!为了牢牢抓住孩子们这来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动作。“我满怀喜悦地来到学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两月之久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有孩子站起来了,自己说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这么美丽的学校,写满了孩子们的快乐,载满了孩子们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板书题。本文是通过记叙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快乐学习的情景,重点是通过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本课在写作特色上,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读、查、想、写”等方法弄清课文内容。(这里的“问”是自问。如,为什么叫“民族小学”呢?通过“自问”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词意。“想”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这么多小动物们呢?将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在这过程中,本人始终穿插在学生中间,时而点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出示课内阅读,提示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圈、点、画、批、读、写”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词,点出文中读重音的字,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读一读,还可以句子仿写。出示阅读要求: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点,并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中描绘了几幅画?在这过程中,本人坚持“放”与“扶”的原则。

  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出示句子:

  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爱祖国的特点。本人在“扶”的过程中,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仿写句子是重点。以“向”字开头的排比句式。如:小树向调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云点头,风儿向鲜艳的国旗和好……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通过这种景物描写突出“安静”二字。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仿说并仿写。如:小军的笛子吹得真好听,那声音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表现很不错,都能用景物突出“笛声优美而迷人”的感觉,也有学生用文中原句填的。3、出示最后一段。(本段三句话,第一句点题。2、3句描写窗外的安静。)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理解“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点明题目,因此,在读时要重读。2、3句通过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更加增添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点,更突出这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课后,重点安排了习作练笔“开学啦”让学生实地练习,掌握理清文章的层次。重点部分放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所见到的情景,再写进教室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过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学中所预设的重点,不但要练习,而且要落实。)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用表格式,写写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本人在知识点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课的生字掌握情况很差,主要是写,本课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难写。“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写对,不是掉竖就丢横的。课后本人利用编字谜加动作的形式进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区分,具体“略”。

  总之,学生在40分钟内要始终如一地兴奋学习,得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兴奋的教态,更要有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语文课的成功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求老师灵活掌握教材及各个知识环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讲信用》一课今天上午在学校各位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的“检阅”下结束了,没有当初期盼的那种轻松的感觉,心里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真难!”

  作为一名执教者,从最初课文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到最后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设计和说课,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进行反复推敲。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在这一节课上体现“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得到语言的熏陶和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懂得做人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如何让所有的教学期待都变成现实……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难,上好一节语文课,更难!

  反思这节语文阅读课,我认为有优点也有遗憾,现从目标完成情况和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我为本节课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我在设计的时候,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设计了“信”字结构分析,相同意思词语的积累,中心句的学习,欣赏精彩的语言描写,独立创作名人名言等环节,结合字、词、句、段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这部分,我先是通过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的对比,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再利用板书简洁、明了的点明出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的手法突出宋庆龄讲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又获得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要有语文特色这一主题,同时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前面在进行中心句的学习和训练时,耽误了时间,致使后面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没有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的绝佳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我在课下让学生完成这部分训练时,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觉得没有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很遗憾。这让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时上课,不善于把握时间,没有调控课堂的意识,总是认为,这节课的内容讲不完,还有下节课,每节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在心里没有明确、清晰地把握。长此以往,养成了随意的坏习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翠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等,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我的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比较可取之处是:

  1、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教学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处处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崇尚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

  2、小组合作学习时时间较短。

  3、启发式教学运用得还欠缺。

  4、板书不够十分简洁明了。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学生有分散注意力现象时能及时的利用巧妙艺术婉转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或注意力调整过来。

  2、小组交流的方式方法还需要磨合,还需要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三个重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了点滴的探索。

  精彩之处

  1、感受愿望,激发同情心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如愿以偿”一词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偿’?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宽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金吉娅是谁?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为了更深刻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仁爱与体贴。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同龄孩子的生活需求,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再次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再解题目,强化课文主题

  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在此环节让学代表小女孩写一写对金吉娅的感谢。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朗读上形式不够多样,比较单一,只是采用齐读、男女读。其次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进,让自主阅读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