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一、直观地认识分数
学生虽然是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又是对分数有所体验的。例如,教师在公布考试结果时说,我们这一次考试在90分以上的不到二分之一,学生会马上理解考90分以上的不到一半;喜欢看篮球比赛的同学知道什么叫四分之一决赛等等。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引出直观的教学实例进行教学:
师:你知道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么吗?
生:半个
根据学生的关于一半的回答趁势导入新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它的一半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二分之一以后,教师要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数。例如,有的学生用纸片方式表示自己所认识的分数。
我认为通过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够让学生举出自己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这样的反馈不仅能体现其对学习的体验过程,还能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或生活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学有所用;并且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举一反三,不同学生的知识建构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变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点击变式、拓展思维训练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①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涂色部分?
②拿出不同得图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师:图形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涂色部分?
通过变式、拓展思维例题的出现,促使学生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数学问题,即:会“数学地”思考。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数感的培养,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个单元是让学生逐步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及试商、调商的过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笔算。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学习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计算速度慢,出错率高。在试商时,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后,就用初商乘这个整十数往下计算;要调商时,不知道初商要往大调还是往小调;竖式中经常出现:30—24=16、9—7=3,……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教师对基本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熟练。这是造成错误的最大原因。
2、缺少必要的计算习惯的培养。部分学生存在抄错题目,漏写答案等问题。其实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很多与态度和习惯有关,真正不会做的人少之又少。
3、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教师相比,无疑是存在很多差距的。但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待计算,造成不能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如:
99÷43 208÷38 868÷62
996÷83 727÷27 602÷57
如果教师不加以研究,就很难发现这里既有商一位数的,也有商两位数的。而教材的例题仅涉及到商一位数的,因此学生就有可能依赖模仿例题导致错误。
对策:
1、强化口算。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2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但是在专项的计算内容教学以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每天练一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注意评语的激励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用“填一填”“对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本课通过测量腰围、蚕宝宝围绕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蚕宝宝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树叶一周的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此外,还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2、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可以设置几个学习活动,通过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周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3、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曲线图形的周长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找出测量树叶的周长的一般方法:可以用线围一周,这条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讨论三角形的周长如何计算(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长方形或四边形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然后口算它们的周长,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通过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周长的概念,逐步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总之,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我首先利用知识迁移,导入新课。复习了数的近似数求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不仅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选择了部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和孩子们坚持加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知识点上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过程:
一、出示树叶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其他学生自己选一个硬币画一画。
问:这线条是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操作:他们分别占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请你们把它们所占的地方涂一涂。
问:涂颜色的地方叫什么呢?(面积)
二、引入面积概念:
物体都有表面,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质疑)
体验。
1、摸一摸:
数学书上、下封面的面积。橡皮上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手掌心的面积。
2、看一看,用手比划一下:
电视机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三、比较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物体或图形都有面积,它们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
1)电视机屏幕面积与黑板面积。操场面积与教室面积。
2)树叶面积与文具盒面积。
3)长方形与正方形(书本中例)
四、引入面积大小的测量:
1、提供尺子、格子图、1厘米边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刚才这个难题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统一认识。
(1)数格子。(2)用小正方形来摆。(3)用尺子来画相同的格子
分析错误的比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应用统一的单位面积来测量来可以进行比较。
五、学习认识面积单位:
1:引入。如果说一个图形的面积有10个格子那么大,你能想出这个图形是多大吗?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知道所说的面积是多大,就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人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大的图形来,看你能不能找对。
观察: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体会:你认为什么物体的面积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币、电话机的按钮、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等)
应用:刚才我们这个长方形用了8个1平
方厘米来摆,那么我们说它的面积就是8平方厘米。正方形用了9个1平方厘米,那么就是9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课桌表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去测量你会觉得(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积单位。大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体会: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划一下。(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几个1平方米?
4、应用反馈:
下面这些物体的面积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理。书本练习十八第4题。
一、教材分析:
根据书本教材安排,本课时学习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A、面积的意义。B、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积单位.D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
下面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
1、面积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面积大小的意识,课中只要进行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提炼学生能掌握。这里还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物体表面的周长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区分两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从物体的周长着手引入。
2、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目测法)在面积差异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使用目测法可以得出。重叠法、拼剪法:把一个物体的表面与另一个物体的表面重叠时,有时可以看出物体面积的大小。拼减法的展开会费时比较多,可以在下节课中展开。(但是在有的时候,如都是画在图中的图形的时候就不能)。测量法:用一定单位面积来测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3、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他们的大小,能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单位。面积单位的引入比较重要,要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个内容的重点。
4、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放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理解认识。
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中着重解决了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大小比较,学习面积大小比较的时候着重了在目测法重叠法难以进行的时候,需要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我提供给学生两个图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来解决,这样做的意义是学生对面积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也为后续的面积的测量打了基础.在学生操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环节,就是有几个学生在测量两个图形的周长,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结果和别人的不一样(其他学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而他们的结果是一样大.)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知道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其实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头戏,是需要下功夫让学生体会的.
说到底还是教材安排的问题.一开始想不安排面积单位教学觉得内容很单薄,安排了在时间上又落实不了,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主要以同学为主,力求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同学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身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置教材。教材给我们出现的例题是同学在学校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学校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学校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同学寻找自身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同学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置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偏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同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同学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干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另外,在同学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同学的素材应充沛一点,如选择同学的例子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同学的比较。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认、读、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首先,通过购物经验以买学具、食品和数学书本的价格。引出小数,这时展示一些食品的价格和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认和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最感兴趣的情境,最符合他们的数学现实中接触到小数,把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放在了以“元”为单位的背景中,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1元中拿出0.8元,逼着学生把1元兑换成10角,这个过程强化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桥梁作用,0.8元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拿出其中的8份,自然地让8/10与0.8之间建立了联系;再通过应用举例,让学生发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元,教师引得到位,学生学得主动。有了这部分教学,学生对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又引领学生感受长度单位中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米尺上找找分米与米的关系,从分数角度看,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可用1/10米表示,由于在货币单位中已经感知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发现米,还可以用0.1表示,从而得出“几分米”。
总之,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关键在于教师处理教材时,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不同把握。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出发,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文本理解正确了、透彻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自如地用运各种教学方法,驾御课堂上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篇一: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大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篇二: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高一数学教学反思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告诉”,把内隐在学生口算中的乘法分配律显性化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猜想——验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获得一些经验和方法,培养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自我生命的价值。由此,我紧紧把住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魂,充分挖掘乘法分配律的可探究资源,让学生多次经历有序观察、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升华,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如下: (在比较从生活实践应用中得到的两个等式(40+3)×25、40×25+3×25和(40-3)×25、40×25-3×25 的不同点后)
师:由此,你能提出什么猜想?
生: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呢?
师:我们惊喜地看到×××同学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胆的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如果把他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出来,该怎样表示?
生:(a-b)×c、 a×c-b×c
师:这个猜想能成立吗?怎么办? 师:好!那就让我们举例验证一下,开始。 (学生举例后,请 2~3 名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师:由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 2: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三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生 3:很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很多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生 4:如果括号里有加有减,是否可以用这些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相减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让我们带着这些猜想课后继续探讨,相信还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师: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
生:首先对几道简单的口算题进行有序的观察,然后大胆地提出猜想,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师:是啊,几道简单的口算题,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同样,简单的生活现象,也能生发出伟大的发明与发现。(图片配音展示)英国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生活现象中引发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伟大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翱翔蓝天的梦想。可以这样说,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
生: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生: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是啊,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也可能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让探索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对老师和同学说的?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没有发现的知识。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妙了!让我们就以这位同学的至理名言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就会有所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这样教学,巧妙地把数学教学提升到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巨大价值,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数学、对科学、对生活、对自我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要以冷静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数学教育,研究教材,准确把住数学知识的根,研究学生,从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三年级的数学,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简单的,较复杂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都进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认真写好教案。不断增强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其次,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如:李凤兰、李凡、李宝等。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有序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衣服卡片、数字卡片来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力求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本节课让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搭配衣服?用“7”“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交流氛围中,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个体的经验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预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地全面思考问题,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组合过程。
教学难点:
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衣服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2、课件出示衣服图: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可能猜测:生:4种
生:5种
生:6种
……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衣服的搭配问题。(例题1)
学生操作摆衣服卡片,说说最多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
2、早点的搭配问题。
课件出示点心图。
引导学生思考: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
两种饮料与四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两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3、行走路线的问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小组讨论:从乐乐家去动物园一共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学生汇报交流)
3、开密码锁问题。(例题2)
出示密码锁
学生猜测密码可能是几?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开锁方案)
展示开锁方案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动物园:要参观海洋馆、大象馆、熊猫馆有几种不同的参观顺序?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的知识,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本节课以乐乐去动物园为主线,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学生在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清晰,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在交流活动中,学会表示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通过教学发现我对本节课的课堂生成预计不足,学生一下子就能算出衣服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今后如何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07-13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7
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6-15
【热】数学教学反思06-15
【精】数学教学反思06-15
数学教学反思【荐】06-15
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6-15
【推荐】数学教学反思06-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