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一篇怀念文章。作者先写由鲁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场面引起的回忆,接着分别叙述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介绍鲁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印发给全国的少年阅读的背景资料,表达了他对全国青少年的关心帮助,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在学习“关心女佣”时,我着重强调“别人”二字,问学生:这“别人”只是文中的车夫、作者和女佣吗?学生顿时明白了“别人”是指全国的劳动人民和青少年,对语句的感悟又深了一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牵手亲情 唱响关爱。其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原因是两课时我都分别上了先行课。这单元,我们语文组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回想两节课的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问题积极的讨论学习,课堂效果很好。比如,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方法,围绕“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爱戴?由此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学习,先自己勾画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勾画批注,理解关键词语,谈感受等。从而充分深刻地感受鲁迅这个人,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小组学习的效率就非常高。
我让每个小组长记录临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后依据发言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加分。全班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都争相抢夺发言权。以至于我班学习最好的陈媛同学,课上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流下了眼泪。我只好课下劝解,老师让你当科代表就是对你很好的信任,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一些。这样,她才擦干了眼泪。那节课后,我终于明白了,调动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原来能如此激活课堂的气氛。这样利于阅读教学能层层深入,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令中国人崇敬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提起鲁迅,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便映照心间。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周晔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生字词和读文的学习。但课前导入的环节时间太长,以至于最后的环节处理的太仓促。在引导学生弄清每部分大意,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之后,进行概括小标题的训练。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小标题的概括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给每部分加小标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效果。最后让孩子找到中心句,初步认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课时的学习,由回忆四件事引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自习提示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让学生去勾画描写鲁迅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先自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在吃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分析完一件事,就让学生抓住周晔的那句话,多次朗读,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概括中心思想。
在合作探究,理清课文的结构的同时,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其实暗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每分析一件事后,回到第一段周晔的话的朗读。设计到理解文章的难点的时候,我出示了文章相应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学完课文,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我趁机引导学生来品读巴金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所写的四句话,使学生情感再一次得到提升,进而齐读周晔的话,当我们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时,我们会怎样呢?此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更深入的走入鲁迅。如果再设计一个小的练笔或口语交际,你此时要和鲁迅伯父说些什么呢?我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完美。有了先行课的课例,我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对小组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这样不但小组合作的效率会高,而且课堂也更有实效性。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了解。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从几个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等。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随机进行补充,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整体入手:本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突出,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以点带面: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强化训练: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场景,从学生的交流看效果好,学生习得了写场面的方法。
总之,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第二课时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打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采取自学、自悟、自得,然后小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并上台展示。这样使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在交流时学生上台展示,大胆写出了鲁迅对自己的印象,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交流完每个事件时,我都用巧妙的过渡语连接到全文的情感主线第一段,学生带感情朗读:我想到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伯父的面了??.滴下来。加强了对鲁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读到这儿眼圈红了。
2、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感悟鲁迅,评价鲁迅。我再适时加入资料补充,拓展了孩子们对鲁迅深刻的了解。在回到第一段时又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全文评价鲁迅后,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进行朗诵孩子们听了朗诵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3、结尾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鲁迅名言送给同学: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处
1、开始自学时应给学生留自学时间再小组交流,而我却让他们直接小组合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提到鲁迅爱孩子的情节,我没有往透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鲁迅到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我们常说把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当他们兴致勃勃时才能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如学生在学习“笑谈‘碰壁’”这一部分内容时,发现很多学生只画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却不知该如何写批注。
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吗?告诉学生若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必须读出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学生立刻说出是指黑暗的旧社会。然后,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碰壁”是指什么?鲁迅当时黑暗的旧社会中为什么会“碰壁”?从而让学生体会鲁迅不怕挫折与迫害,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教学时我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
课上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因备课匆忙,急于追赶教学进度,我虽然知道“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是文章的情感主线,但没有仔细考虑该如何以这个情感主线,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真正地走进文本。我应该在学生每学一个小故事后,再返回到这一句话的诵读上,一咏三叹,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高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朗读的情感指导得也不到位,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普通话不够标准。今后在教学中要我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媒体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斗争,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因此,我将“受爱戴”板书在“人”字的头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字的左右两边,左边按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列出各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右边与左边一一对应,是对各个小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整个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并具有对称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有遗憾的课堂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除了遗憾,还应该有进步的空间吧!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
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4-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4-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篇06-2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篇06-2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03-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1-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01-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