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将为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不愧这一称号。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是苏教版9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特色。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并结合学校课改设计了“回看导入”、“精讲精练”、“直击中考”三个部分。
“回看导入”部分,我设计学生阅读一段关于《列子》的评论性文章。并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搜集有效的信息,归纳《列子》这本书在写作艺术上的写作特点。这个设计,有意考察了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此为中考的一个考点)。并且由学生总结出“结构完整、描写精彩生动,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后,顺利的回看上课,并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学习本文精彩生动的描写,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深刻的含义。”
“精讲精练”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觉得精彩的正面描写愚公、其妻、智叟的词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抓住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句式等,圈点批注。)这一部分,学生配合得非常好,因为是公开课,学生们课前认真做了预习,课上平时不太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积极表现自己。学生们从开始积极思考,圈点批注。到积极回答问题,补充他人的不足。到自己做出了总结归纳:1、运用修辞手法(夸张、顶真、反问),语言描写也能生动鲜明的展现人物形象。2、因为遣词造句(用词、称呼、句式)的不同能很好展现了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并归纳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参与范围广,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其间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仍然存在紧张心理,不能很好的在学生答题时及时把握他们的闪光点,而一味将他们引入预先设计的窠臼,整个课堂活跃却有失灵动。于此同时,为了追求板书的工整,我有意将“精彩的描写”和“鲜明的形象”分开归纳。而这两者,本应是和谐统一的,此处是一败笔。最后在理解了愚公形象后,总结寓意。这部分其实可以在上课时完成,更加统一。
“直击中考”部分,我选择了2011年的两道中考题作为课堂练习: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的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学生完成的期间,我走下课堂个别指导,并请学生起来回答。让其他学生总结他们回答的得分与失分。最后一同总结答题思路。切实切中中考。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节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教学上,疏通文意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解释难词、难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没问题了。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及愚公精神这个方面。
作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却是深刻的,正如教学参考书里所说的:“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打算结合课后的练习题采取辩论的方式,作为这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练习题目的内容如下: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增加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怎么看的?我本以为学生的讨论会很激烈。没想到,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这个辩题并要求学生挑选加入正反双方时,学生纷纷表示没法辩论下去,因为他们都赞成练习题里的说法,认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应该移山,更不应该连累子孙受苦。学生还说,如果真要辩论,只能是他们当正方,证明“愚公很愚”;我当反方,证明“愚公不愚”。
当时,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我跟全班学生辩论。于是,我根据教案的内容,从“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搬家就是逃避困难,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表面上我似乎说服了学生,他们对文章的所谓寓意也没有再持反对意见。但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没有底:他们真的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这只是教参或我自己强加给他们的观点而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具体的题目我忘记了,内容就是讲《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而根据有关的史料,《列子》其实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种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之间的强弱、大小、粗细等是相对的,同一件事对甲而言可能很困难,但对乙而言却可能很容易。同样道理,移山对愚公来说是很难的,但对神仙而已却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从根本上抹杀了我们传统上《愚公移山》的所谓教育意义,但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虽说“文以载道“,但我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都要蕴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学也自己的'独立性。而且,从这个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如果没有这次偶尔的阅读,也许我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教参所提供的资料的层面上,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6
一、素颜课堂,朴素无华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渴望自己的语文课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开课、评比课,总
喜欢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寻找课外资料上,总想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结果经常是“华而不实”。听了《愚公移山》一课,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场面,朴实得没有一页课外资料,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丝旁逸斜出,只有语文。称其为“素颜”课堂,一点也不为过。
与愚公年纪相仿的钱梦龙老师从自身年龄导入课堂,进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可细细想来,“猜猜我今年几岁?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浅浅的一问,实则精巧至极。学生的思维之花由此绽放。当学生知道眼前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语公”与课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时,内心沸腾着,敬佩着。这一问拉开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这一问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领着学生开始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记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玲老师曾说过:“我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
钱梦龙老师看似寻常却匠心独具的导入走进了“孩子们”,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大吗?”“是方的吗?”“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钱老不疾不徐、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学生走进了文字。
这十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导”得朴素,“引”得朴素,学生却是那么轻松、开心。语文课的美尽在那一导、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练课堂,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教
师的价值》一书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钱老还对“训练”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习者,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教学中教师“导”、学生“学”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纵观《愚公移山》一课,三位老师始终以“训练”为主线。钱梦龙老师让学生找愚公年龄时,学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却是“九十”。这可见在课堂伊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不高,或者说他们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但在钱梦龙老师有序的引导与训练中渐入佳境。
肖培东老师的“续课”,重心落在对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描写的反复揣摩、品味中,肖老师领着学生穿梭于文字中,钻到文本的语言深处,也钻到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内心深处,细致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更钻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文言文阅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就决不“抛给”,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引导,使课堂的生成显得那么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浸润在每一处教学细节中。“读”是肖老师续课中又一个主要的语文训练活动。无论是个别读或者齐读,读一共出现了十余次。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与揣摩中,学生一步步走向课文深处。
张志公先生曾说:“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进进出出走它几个来回。”如果说肖培东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了文本深处,是“进”。那么黄厚江老师则是引着学生先“进”后“出”,在朴素的语文训练中走向了语文深处。用一个“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对“移山”一事的态度,学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已经包含了“出”。黄老师让学生讨论:“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会说些什么?”这一语文训练活动引着学生跳出文本,却又要立足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撑一支语言的长蒿,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三位老师的教学紧扣文本语言,不旁逸斜出。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可见三位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课堂,怀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上,教师、学生、文本,接洽巧妙,不着痕迹,各具风格,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语言文字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地发现,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语文人对文字的痴迷与挚爱,对经典的痴迷与挚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挚爱。他们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的美好情怀。情怀,体现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钱梦龙老师自比愚公,亲切和蔼;肖培东老师以读促思,灵动和谐;黄厚江老师注重体验,轻松幽默。他们领着学生滴水穿石读《愚公移山》,深挖细品思经典,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好的语文课堂,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用热情去感染热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开启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可爱而又可敬的长者,领略了一代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的教学风采。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课堂在诠释他们的语文教育理想与情怀。
如此朴素,却又绚烂至极!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7
今天学习《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组同学讲解为: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此时,班长提出异议,说:“这不能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同学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同学开始议论,我突然也感到诧异,因为自己做学生时老师就这样讲的,而且教了几年,一直都理解为“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P311页)就是这样解释的:“京城氏之子帮助移山,也具有深长的含义。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此时我连忙追问:“为什么呢?”陈洪凡同学解释到:“这个村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没有大人来参加移山,这恰恰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时,有同学补充说:“始龀,跳往助之”说明小孩很贪玩,因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时,大家茅塞顿开,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今天这节课是本学期开始到现在,我最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一课,也是再一次让自己深刻审视语文教学的一课。
“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假设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纷纷参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显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坚持奋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为一个年且九十的愚公不仅想了还做了,才显得愚公的伟大。这不也是对世人的讽刺吗?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拥护,说明当时世风中缺乏一种斗天斗地的英雄主义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个“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这也使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时代意义。其实,下文的智叟只不过是众多不拥护愚公移山反而嘲讽愚公人员中的一个。
其实,愚公移山不仅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对《教参》中“当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人我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对“杂然相许”本身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是移山,在古代那种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当下也不过是开山钻洞。其次,“杂然”书下解释为“纷纷的样子”,说明人很多,《教参》本课的“疑难排解2”中写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因此用‘杂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么为什么下文却写“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家里人议事的时侯人很多,做事的'时侯却只有三个人,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实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为迫于家里最高权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对愚公孝心与关心才囗答应的。所以说愚公移山时,不是众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热火朝天,相反应该是寂廖无人似的凄惨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高成仞的大山脚下倒腾。所以课文最后“帝感其诚”。正因为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才显得愚公气魄过人,面对无比艰巨的任务毫无惧色,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才显得愚公勇气可佳,信念执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动天帝,值得后人传颂与继承。
纵上所述,我又产生如下思考: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是与非两种选择,其实在是与非之间还绝大多数未知数。就像愚公与智叟,这中间还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样,只是智叟站出来当面指责的愚公,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这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有的人内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动上怕受了个罪怕被人嘲讽。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课文。为什么自己做学生时没有发现,做老师后备课没有发现,以前教过的学生没有提出异议呢?
首先是对教参权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维。
其次,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缺少一种独立性。
第三,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开发缺少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没有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第四,以前学生或其他学生没有深入地结合生活现实来思考问题。只是依赖资料书,人云亦云罢了。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8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9
根据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立定志向、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实词的掌握,通过课前预习、随堂检测,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文章寓意的把握,通过联系实践和老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愚公移山》很有意思的是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可以谈出很多精彩的见解。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思维的脉络,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
“联想迁移”和“课外练笔”两部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集合起来,能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0
我们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或隐蔽,而把学生的主体凸现,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创新。
而《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并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是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作为这节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反思如下:
一、创造良好氛围,表演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聆听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渐入佳境,然后再用二个让老师感动的耄耋老人当代愚公——袁隆平和古代愚公——北山愚公快速使学生进入状态。然后用小课本剧愚公决策——移山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听说读写贯穿,设计提问到位。
围绕“移山”这件事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听说读写贯穿,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部分重点字词和句子做了强调。在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析时,从感情,语气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三、学海五步闯关,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学海五步闯关法环环相扣,达到条理清晰。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梳理文章内容,字词句的准确翻译。学生先读课主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如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海显威——你最有才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养。
四、把握愚公精神,鼓励创新观点。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新时代的我们还要不要愚公精神。请给身边的愚公写一则50字左右的颁奖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观点。
自感不太满意之处:
一、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虽然设计了听说读写贯穿课堂教学,但朗读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那一段很有气势的话,虽然让学生用课本剧表演,但如果前面能让学生多多诵读,可以给后面学生的表演奠定基础,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更好地理解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
二、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够精确,导致学生“你最有才”展示环节的时间不太充分,有个别还想展示的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总之,这节课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活跃,讨论交流激烈,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效果尚且令人满意。“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的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1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本着“点火”的原则,结合《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特点,我设计了“初读———赏读———品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故事、赏析人物和品味寓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预习时走进课堂的前提。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本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内容很早大家就听说过了,因此,对于本课来说疏通文意应该不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习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习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朗读是贯穿课堂的主线。
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朗读更是不可或缺的。本节课我设计了“初读、赏读、品读”三个环节,通过自由读,老师范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逐步去理解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反复读,前后比较,学生就会通过读明白其中的味道,在本节课中我特意设计了“愚公之妻和智叟在移山这件事的态度上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二者态度的不同,并用恰当的情感将其读出来。这样在读中既能欣赏到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又能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愚公对智叟的嘲讽的回答,我是让学生一起读,这样更有利于体现愚公的那种决心和信念。总之,本节课读是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
三、合作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在比较愚公之妻和智叟的不同态度时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习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多媒体是服务课堂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作为朗读本课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在音乐的渲染下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总之,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2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要数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前一天作业学生思考,课堂上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谈出了很多精彩的见解。
愚公智叟到底谁更聪明?学生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阵的,有赞赏“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据。面对学生的这种不可开交的认真,我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即在这篇文章中“评价智慧与否的标准应当是什么”。
首先在他们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出思维的脉络,然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
愚公面对的问题是大山的横亘,出行受到阻碍要绕远路。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谁的.看法有助于解决问题。
智叟的话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回避了问题,是毫无建设性的意见,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恐怕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退而求其次,能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也还可以称得上智慧。但是我们分析智叟的话语,智叟的议论从“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两个方面来展开,而这个问题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过了,且如出一辙,智叟的话语无非是拾人牙慧,并无过人的见识。如果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应该被成为“智妪”了,这显然是荒唐的!
本节课抓住“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一点来评价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较清晰,问题也比较容易讲清楚,学生的思考也能上一个台阶。我认为这正是本课最有挑战性的地方,这点讲透,生领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智和愚的辩证思考,让学生体悟到除了现代科学能够测算的所谓智商,智和愚还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学的因素,并非能够孤立片面的看待评价的。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3
本学段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十三课,本单元以“坚持不懈”为主题,本单元选入了《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话故事也是寓言故事,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可以让小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达目的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感染。
这篇课文共14个自然段,从四部分进行表达: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写两座大山挡住了村里人的出路。这是移山的原因。第二部分是二—六段,写的是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移山大计。这是移山的准备。第五-六段有一段愚公和妻子商议大计的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现出妻子的细微心理,她在大家都情绪高涨时提醒大家冷静思考,同时也要体现出愚公雄心不改,移山不变。适合以此为故事情境进行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第三部分是第七—十三段,写愚公率领家人紧张的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这部分里有智叟的`嘲笑和愚公坚定移山的对话,适合朗读训练。最后一部分写的是移山成功。
课后题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很有指导性:1题“默读课文,说一说愚公移山遇到哪里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的呈现是指引总结课文内容。2题的呈现文言文中一段愚公回答智叟的话,初步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表达上的不同。3题的呈现提示我们要通过一定的策略让学生对这样的语言样式进行学习,内化和再创造。词语小车里,“直插云霄痴心妄想”是需要重点理解的新词,也是带有生字的新词,提醒我们在学生随文积累时要引导他们不盲目,不应付,侧重选择课文重点词,新近掌握词,才能做到课课有所得。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初步感受作品中优秀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课上教师适合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在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受到限制,思维不够深入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白板辅助教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弥补学生认知的差距。
今天就我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目标确定合理
本学段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插云霄”“风烛残年”“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读好人物对话,感悟愚公精神。
3.读中积累词语,背诵愚公对智叟说的话。
4.拓展续写,学习语言的表达样式。
二、教学环节上力求清晰、简约
1.在教材的处理上,首先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点拨学生掌握这种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总结课文内容。然后抓文章的重点-----对话。把妻子和愚公、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作为本课教学主题部分的主线。在读中,将品词析句,训练朗读和体会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并且方法各有不同。“直插云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感知,“风烛残年”“痴心妄想”指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2.朗读的训练体现在指导朗读两段对话中。分段读、默读、师生合作读、古今文段对比读、配乐读等。注重朗读与品悟的有效结合,在读中体会愚公妻子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不同,妻子是关心的语气,而智叟的语气是嘲讽的。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适时地利用电子白板,圈画出提示语、关键词、标点、反问句等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读出了情感,在熟读中很自然的达成了背诵目标。
三、读写结合,学会表达
在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写话训练,想象道路畅通后,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学生在反复读中,掌握了对话的语言样式,学生写得比较好,不仅意思表达清楚,而且愚公的品质也有体现,学生从读学写,做到了读与写得有机结合。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4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大概的内容学生早就知晓,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这次教学想要在传统教学中突出重围,就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新颖的教学设计入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阶段。我先咨询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多方听取他们本课的'教学思路,自己在私下又搜集多方面资料,最后教学目标设定在把握故事情节和多角度感悟愚公精神。
2、追求导入创新。我没有以歌曲导入,而是另辟蹊径,引用董卿《朗读者》遇见名言引入,直入课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先提出了上节课遗留问题:愚公移山的“移”字能否换成“搬”字?来检查课下作业。而后为了教给大家概括故事情节的“题目扩充法”,我提出了怎样的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愚公移了什么样的山?年且九十的愚公怎样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移山的结果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想象移山的主观困难时,我让学生结合两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假如你是愚公会怎么劝儿子或孙子?我让一部分同学充当愚公劝说儿子,剩下的充当愚公劝说孙子,然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口语交际问题,因为设计问题的新颖,小组讨论激情澎湃,小组展示时,甚至达到了声情并茂。我觉得这比个人思考更能调动学习的欲望。
5、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朗读机会。我主要从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个人物入手,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6、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平时我们对课题的直接板书,我这次通过让学生设计板书课题,使学生从设计理念上初步把握愚公精神。特别是想象移山主观困难环节,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发挥到极致。
7、最后让学生欣赏毛主席在七大会议上的演讲视频,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引入小练笔《移走我心中的大山》,使学生真正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
通过教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能够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课题设计。
2、没能让学生总结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
3、最后的小练笔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课堂上完成。
总体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兴浓厚。对于不足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优化。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授此文时,立足文以载道,在扎实搞好文言教学的基础上,以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为基础,充分挖掘文本,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这篇古文阅读教学中,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从而凸现古文的美感,使学生加深积累古文知识,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引导分析人物形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不足的是部分学生比较紧张,思维没有完全放开,否则效果会更理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1-13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愚公移山》教案03-06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石榴》教学反思07-15
称赞教学反思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