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17:11: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练习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听了葛文娟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法,用图例说明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很好地落实数的运算的要求“算法直观与算法抽象”。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引导进行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素养。更形象去体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问题的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劳动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地的方案,并在讨论怎样分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长方形纸片代替菜地,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与诘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如:教师走下三尺讲台,俯下身来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互相出题、互相批改习题等等。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途径,也可能发现意外的收获与发现。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出现了+=+==和+==时,师就这样说:“哇!这两位同学计算的方法有点不一样,你们是怎样想的,能不能跟大伙介绍一下???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解法的正误,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去考一考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教材内容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怎样处理好教材中知识点的落实,这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因为,现在的课中,特别是一些研讨课、公开课,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学习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很少考虑知识点是否落实,怎样落实。我们让孩子们停下探索的脚步参与练习,这又恐怕不合适,我们让孩子们不停地去探索,而不管知识落实情况,可能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2、在计算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要不要总结出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处理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时间;??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备课中,我觉得这一课时主要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3)计算时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基于以上的目标,我给自己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予以实施,下面想和大家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部分: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思考题。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2×3=下面的学生本来神情紧张,看到我出的“思考题”是这样一个题目,都忍不住笑了,有几个口快的早已喊出了答案:6!6!?)

  师:是啊,答案是6,看来这个思考题难不倒大家!其实,对于这一题来说,不用乘法,用加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计算出来,知道算式是多少吗?生1:2+2+2生2:3+3生3:1+1+1+1+1+1生4:1+2+3(下面有几个同学举手还要说,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不成凑得数的了吗?我也知道学生开始错误地“发挥”了,我把他们拉回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用2×3这个算式来表示的,黑板上老师板书的算式哪几个是对的,哪几个是错的?然后在学生的纠错中擦去错误的算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由于过分的“激动”而忘乎所以,所思所想偏离了我的教学课堂,在学生偏离了课堂之后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不偏离课堂呢?我真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师:(指着2+2+2)知道这个算式的意义吗?生:表示3个2是多少?师:那这一个呢?

  生:表示2个3是多少?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通过这个题目,我觉得学不学乘法无所谓。(下边的学生一愣)因为我觉得加法计算也行,没必要用乘法来计算啊?

  (下面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发言。我请了翟卓起来说。)生:不对!那要是1000×1000就不能用加法算。师:不能,怎么不能?我也可以列加法算式。

  (于是我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写了不多个,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叫了,老师,不写了!老师,不写了!?于是我也装作疲劳状,向学生承认:看来还是乘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整数乘法的意义,那分数乘法呢?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研究。(师出示例1,审题后)师:你会列式吗?生1:×3生2:+ +

  师:看第一个算式,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不同,它是分数乘整数。联系刚才回忆的整数乘法的意义,你能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吗?(生稍思考后)

  生:表示3个是多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第二个算式的。(师及时总结,沟通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思考: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我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有没有必要?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一个知识点,是教师讲授性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回忆探究中获得?我这样兜了一个圈子之后,学生就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还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中“套”过来的?我觉得,这么一大堆问题,我似乎都回答不了。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后来的练习中进行检验的时候,学生回答的都还是不错的。

  学困生辅导计划

  六年级数学20xx年9月

  1、五多一高,有的放矢

  一想到这些学困生,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我把这些暂时在我心中定位为学困生一组一组地集中坐在一起,不管是上课和下课,尽量做到:目光多关注,机会多给予,鼓励多用心,纪律多重复,奖励多偏心,谈心高频率。

  2、多元评价,强化阳性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总能得到鼓励、支持、肯定的人,会如何呢,当然是积极、阳光。对于那些消极、异常的行为漠视或淡化,通过不间断的进行这样的正面行为暗示、强化,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而用正常合理的行为替代之。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这一理念。

  3、找准突破口,稳步提高

  学困生的学习之所以落后,比较根本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存在问题。如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好不容易管住自己写的作业,得到的却是满目红叉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评价分优、良、及三等,对于“及”,我用温馨寄语代替,得“优”的学生奖到一颗星,找准突破口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步一步,一项一项一天一天地提高。

  4、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是许多教师的一项绝招。在学困生的辅导上,也要用“赶、帮、超”三个字。

  5、家校合力,共同促进通过和几个学困生的家长个别接触,我发现他们大都有破罐子破摔的教育思想,作为两班数学教师,我要用乐观向上和真情赏识的心态,激发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

  6、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要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能行的。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多次反复,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我必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补差工作中,力争使我班的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1/2 +1/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 在讲解1/2+1/8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还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就是出现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4、 在学生自主探究1/2 +1/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1/2 +1/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发现,通过操作,原来的1/2变成了4/8,它的分数单位变成了1/8,4个1/18加1个1/8就是5/8。

  5、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教者在备课时,充分意识到 “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者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做得还很不够。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第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设计复习铺垫时,我设计了一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题,带领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从学生的反馈中已能感觉到学生约分化简的意识不强,因为之前学生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时计算结果是不要求约分的,本学期学了约分后,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化到最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另外我还设计了通分的练习,学生的完成效果不错。课后反思,觉得可以把第一组练习题去掉,因为例题中会有类似的复习,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后面。

  探究新知,我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选择加法的例题时,我没有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与图形紧密结合出现了4道加法,引导学生将这4道加法分成两类,一类是同分母加法,一类是异分母加法。在学生列加法算式时,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把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和一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来,这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我没有急于表态,把解释权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别的同学解释的很好。到验算时,出现了问题,本以为验算对同学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和整数加法的验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却发现学生无法将整数加法的验算迁移到分数加法中来,出现了困难。反思一下,这个环节可以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学完了以后再来处理。对于学生的困难要细致处理,带着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并板书。

  在练习巩固与应用的环节中,我觉得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不强。

  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课的教学还是要扎实,注重板书的示范性和细节的处理。我有时在进行计算课时,往往注重怎样把算理讲透,而计算只要把方法讲清楚,学生照着算就行了,所以这节课的计算过程做成幻灯片展现出来,看来这还不够,毕竟是小学生,在计算上还是要教师亲自板书示范,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再让学生反馈练习,进行板演,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讲解。总而言之,要教得扎实一些,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还是要收。

  2、继续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当学生验算出现困难时,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我提醒了学生验算方法,但觉得处理得还不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出示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11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种黄瓜”和“种番24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自认为本课比较简单,就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的法则进行计算,可这两天布置作业时,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却大不如以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有错题,改得我的头都快晕了。问题的原因在哪,我十分疑惑。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后,我班的.试卷批完后,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考试情况,20分的计算题,全班25人中21人丢分,我十分生气,认为他们做题不认真,于是我从那天起,每天留6道计算题,目的是提高他们做题的准确率,端正他们做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做题的准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认为初见成效。可学期刚刚过半,问题又出现了,他们做题还是不认真,我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我自认为我的课上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到了课外没有很好的监督,尤其是家庭作业缺少了家长的有效配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质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出来吗?

  这两天我开始了对学生实施做错题目进行惩罚的措施,在这样的惩罚措施之下作业的正确率还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学生的那不愿的情绪。这使我的内心始终感到不自在,但我还没有找到更加两全其美的有效方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让学生们能够考出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计算能力。难点: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整节课学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学能力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不足,却不能用语言整理出来。以下两点只是很多不足中的两点。值得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一、计算要讲清算理,学会算法。通过整节课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迁移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老师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分母不变,只要将分子相加减。这可以借助分数的意义或分数单位来理解。那么,异分母分数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减呢?本节课中,我虽然认真备课,画了图,但是上课过程对算理的强调还是不够,因此使很多学生对“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不是很理解。可在学生练习中,再次用图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是不能相加减的,比如3斤苹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其他的,学生自己能思考出来。

  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虽然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分数单位这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 1/4+3/10 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过图让学生理解通分。我可以问“图1/4+图3/10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太多了,很难落实。难点也没有很好的突破。经过这堂课的备课、上课,让我深深地觉得:老师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时所听到的和感悟到的渗透到课堂中去,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节课,备的教案固然重要,还必须有严谨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得教学情景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自己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大胆尝试,在探究中体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时学生遇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此时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到通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模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然后适时地点拨总结。

  4、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点拨,及时组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这两天的课堂上一直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教学时,我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口算练习作铺垫,然后随机出示一题异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口算。在学生出现疑惑时,再让学生讨论,相机揭示出课题,这可能也就应了“以疑激欲”这句话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一时间浓郁了许多,接着以比一比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也都是其乐融融,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的,可是这两天的作业,学生的正确率却是大不如前,每次作业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要订正,把我改的头都晕了。真搞不清,这批学生是怎么回事?

  我想起了我平时的教学,自从接触了课程改革,自从接触了新教育实验之后,在我的教学之中,都能够自觉的贯彻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渗透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见有多大的提高,这也正是最令我困惑的,为什么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考试时的质量却不见提高呢?

  我突然想起了师范时学的《心理学》教程中对于记忆曲线的描述,我们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就是迎合了这个记忆曲线的规律吗?每天课上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当天的中午作业不就是对学生课上所学的一次巩固吗?而家庭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再一次巩固,只有经过这三次的巩固,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学得扎实有效。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做的作业不就反映了他们的作业态度吗,在这样的作业态度下,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又能巩固多深呢?

  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要想学得扎实,就必须加强这每天两次的课外作业的作业质量,改正学生作业时的态度。我自认为我的课上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到了课外没有很好的监督,尤其是家庭作业缺少了家长的有效配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质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出来吗?

  这两天我开始了对学生实施做错题目进行惩罚的措施,在这样的惩罚措施之下作业的正确率还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学生的那不愿的情绪。这使我的内心始终感到不自在,因为这样的手段已经让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时的乐趣,只是为了片面提高学生考试时的成绩,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为了达到学生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达到的优秀率和及格率而强迫学生在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许在不久后的期末考试中,学生们能够考出一个非常好的成绩,让领导们满意,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让他们的家长看了咧开了嘴,可是这帮学生却成了什么呢?又一批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吗?我不知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1/5+2/5=3/54/7-1/7=3/71元+4元=5元1元+4分=1元+0.04元=1.04元),后面两题的元与分两个数的相加,对比显示出了对于单位不一样的两个数据是不能够进行直接相加的,必须要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元或者分,才能够直接相加。为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一个铺垫。

  然后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

  为什么要通分?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可以直接计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按图讲述,师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1/2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1/3是将同样的圆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那么它们能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说明什么不一样生:分数单位不同师:分数单位不一样,能够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师:就像我们刚才做的第四题,对于单位不同的两个数我们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必须将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同样,异分母分数相加也要统一单位,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呢?(生:通分)。

  展示转化过程将单位圆平均分成6份,1/2占了其中的三分,为3/6,1/3占了其中的两份为2/6,那么现在每一份的大小一样了吗?生:一样了。师:这个过程就叫通分,通分就是让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分数单位统一。也就是将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

  通过此讲,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更加弄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性质。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我利用萧山的环保情况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我们萧山现在正在积极发展“绿色萧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1、请同学们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来解决提出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讲所学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数学数学的实用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一、 成功设计演绎出精彩

  1、抢答游戏,顺势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能有好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抢答赛,把比赛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在遇到的新问题悬念中顺势导入新课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教学中。

  2、合作探究、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困惑与成功,都让孩子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该课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小组的一份份设计方案成了本节课最亮丽的风景。他们猜想验证的过程,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他们那种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的数学探究思想,还有他们那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的情景,无不吸引着我,让我为他们而自豪,为他们而喝彩!这种精神不正是新课改所需要的吗?

  3、正确定位、尊重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的职业不同点就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我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那我们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要组织好这节课,要把学生引导到数学的领域中进行探究,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讨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欲望,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升华、人格的提升。

  本节课,我多次在总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句句“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正让我感动”等话语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信而快乐。同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研究问题时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我发现了,我都给予及时地评价,并渗透了数学思想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对教师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是不会出现以上这些催人奋进、激情澎湃的话语的。

  4、补充材料、拓展视野

  数学的知识是枯燥的,但数学思维的逻辑与严禁又让人佩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应只建立在知识的学习上,还可以补充丰富的数学资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中国的灿烂文化,拓展数学视野,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结合本节课内容搜集了一点小知识进行补充,随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压抑气氛让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最为枯燥的,除了计算就是练习计算,为了计算而计算。我既使绞尽脑汁,设计抢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教师激励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整节课我都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觉得有些失败,自己也没有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总觉得有些压抑。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开端的情景没创设好

  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情景创设,但这次的开场白只是和学生交流了观察与猜想的精神,一直比较低沉。还没来得及进行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大家就上课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再加上抢答赛中的紧张与知识的遗忘则更加重的沉闷的气氛。如果我把枪大赛的气氛在调整一下,或许会更好。

  2、亮点卡没利用好

  亮点卡很吸引学生,从课后学生的争先恐后想得到它就可以证明。但我却没能发挥出它的激励性,只用了一两次,如果在课堂地进行中也设计一些奖励,可能会调动的更好一些。

  3、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计算教学的枯燥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我虽然尽力避免,但依然免不了它的枯燥乏味。我的设计还缺少趣味性等东西,我想在这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多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尝试,争取能更好地克服掉。

  总之,这节课我为学生的探索精神而感动、而自豪,又为课堂的压抑气氛而苦恼,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引和大家的意见,并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指导今后的教学生涯。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6-20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02-1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04-1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1-2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三篇04-25

【精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3篇04-2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范文8篇05-09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0-0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范文集合十篇05-16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练习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听了葛文娟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法,用图例说明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很好地落实数的运算的要求“算法直观与算法抽象”。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引导进行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素养。更形象去体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问题的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劳动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地的方案,并在讨论怎样分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长方形纸片代替菜地,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与诘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如:教师走下三尺讲台,俯下身来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互相出题、互相批改习题等等。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途径,也可能发现意外的收获与发现。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出现了+=+==和+==时,师就这样说:“哇!这两位同学计算的方法有点不一样,你们是怎样想的,能不能跟大伙介绍一下???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解法的正误,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去考一考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教材内容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怎样处理好教材中知识点的落实,这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因为,现在的课中,特别是一些研讨课、公开课,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学习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很少考虑知识点是否落实,怎样落实。我们让孩子们停下探索的脚步参与练习,这又恐怕不合适,我们让孩子们不停地去探索,而不管知识落实情况,可能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2、在计算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要不要总结出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处理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时间;??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备课中,我觉得这一课时主要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3)计算时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基于以上的目标,我给自己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予以实施,下面想和大家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部分: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思考题。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2×3=下面的学生本来神情紧张,看到我出的“思考题”是这样一个题目,都忍不住笑了,有几个口快的早已喊出了答案:6!6!?)

  师:是啊,答案是6,看来这个思考题难不倒大家!其实,对于这一题来说,不用乘法,用加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计算出来,知道算式是多少吗?生1:2+2+2生2:3+3生3:1+1+1+1+1+1生4:1+2+3(下面有几个同学举手还要说,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不成凑得数的了吗?我也知道学生开始错误地“发挥”了,我把他们拉回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用2×3这个算式来表示的,黑板上老师板书的算式哪几个是对的,哪几个是错的?然后在学生的纠错中擦去错误的算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由于过分的“激动”而忘乎所以,所思所想偏离了我的教学课堂,在学生偏离了课堂之后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不偏离课堂呢?我真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师:(指着2+2+2)知道这个算式的意义吗?生:表示3个2是多少?师:那这一个呢?

  生:表示2个3是多少?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通过这个题目,我觉得学不学乘法无所谓。(下边的学生一愣)因为我觉得加法计算也行,没必要用乘法来计算啊?

  (下面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发言。我请了翟卓起来说。)生:不对!那要是1000×1000就不能用加法算。师:不能,怎么不能?我也可以列加法算式。

  (于是我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写了不多个,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叫了,老师,不写了!老师,不写了!?于是我也装作疲劳状,向学生承认:看来还是乘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整数乘法的意义,那分数乘法呢?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研究。(师出示例1,审题后)师:你会列式吗?生1:×3生2:+ +

  师:看第一个算式,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不同,它是分数乘整数。联系刚才回忆的整数乘法的意义,你能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吗?(生稍思考后)

  生:表示3个是多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第二个算式的。(师及时总结,沟通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思考: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我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有没有必要?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一个知识点,是教师讲授性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回忆探究中获得?我这样兜了一个圈子之后,学生就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还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中“套”过来的?我觉得,这么一大堆问题,我似乎都回答不了。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后来的练习中进行检验的时候,学生回答的都还是不错的。

  学困生辅导计划

  六年级数学20xx年9月

  1、五多一高,有的放矢

  一想到这些学困生,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我把这些暂时在我心中定位为学困生一组一组地集中坐在一起,不管是上课和下课,尽量做到:目光多关注,机会多给予,鼓励多用心,纪律多重复,奖励多偏心,谈心高频率。

  2、多元评价,强化阳性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总能得到鼓励、支持、肯定的人,会如何呢,当然是积极、阳光。对于那些消极、异常的行为漠视或淡化,通过不间断的进行这样的正面行为暗示、强化,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而用正常合理的行为替代之。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这一理念。

  3、找准突破口,稳步提高

  学困生的学习之所以落后,比较根本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存在问题。如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好不容易管住自己写的作业,得到的却是满目红叉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评价分优、良、及三等,对于“及”,我用温馨寄语代替,得“优”的学生奖到一颗星,找准突破口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步一步,一项一项一天一天地提高。

  4、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是许多教师的一项绝招。在学困生的辅导上,也要用“赶、帮、超”三个字。

  5、家校合力,共同促进通过和几个学困生的家长个别接触,我发现他们大都有破罐子破摔的教育思想,作为两班数学教师,我要用乐观向上和真情赏识的心态,激发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

  6、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要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能行的。学困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多次反复,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我必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补差工作中,力争使我班的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1/2 +1/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 在讲解1/2+1/8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还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就是出现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4、 在学生自主探究1/2 +1/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1/2 +1/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发现,通过操作,原来的1/2变成了4/8,它的分数单位变成了1/8,4个1/18加1个1/8就是5/8。

  5、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教者在备课时,充分意识到 “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者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做得还很不够。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第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设计复习铺垫时,我设计了一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题,带领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从学生的反馈中已能感觉到学生约分化简的意识不强,因为之前学生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时计算结果是不要求约分的,本学期学了约分后,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化到最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另外我还设计了通分的练习,学生的完成效果不错。课后反思,觉得可以把第一组练习题去掉,因为例题中会有类似的复习,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后面。

  探究新知,我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选择加法的例题时,我没有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与图形紧密结合出现了4道加法,引导学生将这4道加法分成两类,一类是同分母加法,一类是异分母加法。在学生列加法算式时,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把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和一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来,这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我没有急于表态,把解释权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别的同学解释的很好。到验算时,出现了问题,本以为验算对同学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和整数加法的验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却发现学生无法将整数加法的验算迁移到分数加法中来,出现了困难。反思一下,这个环节可以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学完了以后再来处理。对于学生的困难要细致处理,带着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并板书。

  在练习巩固与应用的环节中,我觉得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不强。

  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课的教学还是要扎实,注重板书的示范性和细节的处理。我有时在进行计算课时,往往注重怎样把算理讲透,而计算只要把方法讲清楚,学生照着算就行了,所以这节课的计算过程做成幻灯片展现出来,看来这还不够,毕竟是小学生,在计算上还是要教师亲自板书示范,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再让学生反馈练习,进行板演,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讲解。总而言之,要教得扎实一些,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还是要收。

  2、继续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当学生验算出现困难时,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我提醒了学生验算方法,但觉得处理得还不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出示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11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种黄瓜”和“种番24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自认为本课比较简单,就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的法则进行计算,可这两天布置作业时,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却大不如以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有错题,改得我的头都快晕了。问题的原因在哪,我十分疑惑。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后,我班的.试卷批完后,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考试情况,20分的计算题,全班25人中21人丢分,我十分生气,认为他们做题不认真,于是我从那天起,每天留6道计算题,目的是提高他们做题的准确率,端正他们做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做题的准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认为初见成效。可学期刚刚过半,问题又出现了,他们做题还是不认真,我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我自认为我的课上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到了课外没有很好的监督,尤其是家庭作业缺少了家长的有效配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质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出来吗?

  这两天我开始了对学生实施做错题目进行惩罚的措施,在这样的惩罚措施之下作业的正确率还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学生的那不愿的情绪。这使我的内心始终感到不自在,但我还没有找到更加两全其美的有效方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让学生们能够考出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计算能力。难点: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整节课学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学能力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不足,却不能用语言整理出来。以下两点只是很多不足中的两点。值得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一、计算要讲清算理,学会算法。通过整节课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迁移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老师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分母不变,只要将分子相加减。这可以借助分数的意义或分数单位来理解。那么,异分母分数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减呢?本节课中,我虽然认真备课,画了图,但是上课过程对算理的强调还是不够,因此使很多学生对“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不是很理解。可在学生练习中,再次用图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是不能相加减的,比如3斤苹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其他的,学生自己能思考出来。

  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虽然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分数单位这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 1/4+3/10 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过图让学生理解通分。我可以问“图1/4+图3/10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太多了,很难落实。难点也没有很好的突破。经过这堂课的备课、上课,让我深深地觉得:老师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时所听到的和感悟到的渗透到课堂中去,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节课,备的教案固然重要,还必须有严谨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得教学情景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自己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大胆尝试,在探究中体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时学生遇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此时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到通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模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然后适时地点拨总结。

  4、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点拨,及时组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这两天的课堂上一直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教学时,我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口算练习作铺垫,然后随机出示一题异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口算。在学生出现疑惑时,再让学生讨论,相机揭示出课题,这可能也就应了“以疑激欲”这句话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一时间浓郁了许多,接着以比一比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也都是其乐融融,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的,可是这两天的作业,学生的正确率却是大不如前,每次作业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要订正,把我改的头都晕了。真搞不清,这批学生是怎么回事?

  我想起了我平时的教学,自从接触了课程改革,自从接触了新教育实验之后,在我的教学之中,都能够自觉的贯彻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渗透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见有多大的提高,这也正是最令我困惑的,为什么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考试时的质量却不见提高呢?

  我突然想起了师范时学的《心理学》教程中对于记忆曲线的描述,我们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就是迎合了这个记忆曲线的规律吗?每天课上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当天的中午作业不就是对学生课上所学的一次巩固吗?而家庭作业是对课上所学的再一次巩固,只有经过这三次的巩固,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学得扎实有效。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做的作业不就反映了他们的作业态度吗,在这样的作业态度下,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又能巩固多深呢?

  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要想学得扎实,就必须加强这每天两次的课外作业的作业质量,改正学生作业时的态度。我自认为我的课上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到了课外没有很好的监督,尤其是家庭作业缺少了家长的有效配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质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出来吗?

  这两天我开始了对学生实施做错题目进行惩罚的措施,在这样的惩罚措施之下作业的正确率还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学生的那不愿的情绪。这使我的内心始终感到不自在,因为这样的手段已经让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时的乐趣,只是为了片面提高学生考试时的成绩,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为了达到学生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达到的优秀率和及格率而强迫学生在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许在不久后的期末考试中,学生们能够考出一个非常好的成绩,让领导们满意,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让他们的家长看了咧开了嘴,可是这帮学生却成了什么呢?又一批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吗?我不知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1/5+2/5=3/54/7-1/7=3/71元+4元=5元1元+4分=1元+0.04元=1.04元),后面两题的元与分两个数的相加,对比显示出了对于单位不一样的两个数据是不能够进行直接相加的,必须要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元或者分,才能够直接相加。为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一个铺垫。

  然后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

  为什么要通分?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可以直接计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按图讲述,师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1/2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1/3是将同样的圆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那么它们能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说明什么不一样生:分数单位不同师:分数单位不一样,能够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师:就像我们刚才做的第四题,对于单位不同的两个数我们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必须将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同样,异分母分数相加也要统一单位,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呢?(生:通分)。

  展示转化过程将单位圆平均分成6份,1/2占了其中的三分,为3/6,1/3占了其中的两份为2/6,那么现在每一份的大小一样了吗?生:一样了。师:这个过程就叫通分,通分就是让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分数单位统一。也就是将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

  通过此讲,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更加弄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性质。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我利用萧山的环保情况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我们萧山现在正在积极发展“绿色萧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1、请同学们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来解决提出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讲所学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数学数学的实用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一、 成功设计演绎出精彩

  1、抢答游戏,顺势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能有好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抢答赛,把比赛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在遇到的新问题悬念中顺势导入新课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教学中。

  2、合作探究、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困惑与成功,都让孩子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该课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小组的一份份设计方案成了本节课最亮丽的风景。他们猜想验证的过程,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他们那种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的数学探究思想,还有他们那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的情景,无不吸引着我,让我为他们而自豪,为他们而喝彩!这种精神不正是新课改所需要的吗?

  3、正确定位、尊重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的职业不同点就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我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那我们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要组织好这节课,要把学生引导到数学的领域中进行探究,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讨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欲望,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升华、人格的提升。

  本节课,我多次在总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句句“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正让我感动”等话语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信而快乐。同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研究问题时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我发现了,我都给予及时地评价,并渗透了数学思想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对教师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是不会出现以上这些催人奋进、激情澎湃的话语的。

  4、补充材料、拓展视野

  数学的知识是枯燥的,但数学思维的逻辑与严禁又让人佩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应只建立在知识的学习上,还可以补充丰富的数学资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中国的灿烂文化,拓展数学视野,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结合本节课内容搜集了一点小知识进行补充,随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压抑气氛让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最为枯燥的,除了计算就是练习计算,为了计算而计算。我既使绞尽脑汁,设计抢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教师激励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整节课我都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觉得有些失败,自己也没有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总觉得有些压抑。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开端的情景没创设好

  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情景创设,但这次的开场白只是和学生交流了观察与猜想的精神,一直比较低沉。还没来得及进行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大家就上课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再加上抢答赛中的紧张与知识的遗忘则更加重的沉闷的气氛。如果我把枪大赛的气氛在调整一下,或许会更好。

  2、亮点卡没利用好

  亮点卡很吸引学生,从课后学生的争先恐后想得到它就可以证明。但我却没能发挥出它的激励性,只用了一两次,如果在课堂地进行中也设计一些奖励,可能会调动的更好一些。

  3、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计算教学的枯燥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我虽然尽力避免,但依然免不了它的枯燥乏味。我的设计还缺少趣味性等东西,我想在这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多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尝试,争取能更好地克服掉。

  总之,这节课我为学生的探索精神而感动、而自豪,又为课堂的压抑气氛而苦恼,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引和大家的意见,并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指导今后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