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9 12:3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优选]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优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中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基本的节日民俗和节日的含义,感受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与传统,产生民族的归属感;通过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帮助学生奠基公共意识;并且引导儿童通过“回忆以往的中秋怎么过”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使儿童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同时教育学生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尊敬和关爱老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体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对他们的“奠基公共意识”教育必须借助直观的实物或事件作为载体。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营造氛围,找中秋

  二年级的学生虽经历过了几个中秋节,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记忆力不强,过去的中秋节或许已经淡忘,今年的中秋节又还没有过,所以,他们对“中秋节”的印象不算太深刻,为此,课首我通过播放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营造中秋的节日氛围,唤起学生对节日的记忆,感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并由此引出本课话题“过中秋”,接着让学生从日历中找“中秋节”,通过三年的中秋日期对比,明确中秋节是以农历日期为规定的,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此又让学生说说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传统”的含义。

  二、了解来历,知中秋

  我播放视频《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说,明白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感受渊源流传的民族传统文化。

  三、团团圆圆,过中秋

  本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中秋的习俗,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各地的中秋习俗,课上让学生汇报,结合课本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中秋习俗,重点是“细细品味我们的中秋是怎么过的”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下,引导学生回忆“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的经历与心情,感受亲人欢聚一堂的喜悦,让学生在回忆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现代习俗与古老传说的交汇中,感受传统节日这个民族文化共同体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四、感受思念

  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团圆和思念是中秋节的味道”,因此,我觉得除了让学生感受“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品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奈。我利用课本中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诵读咏月思亲的诗词佳句,让学生感受亲人团聚的喜悦和亲人间的思念之情,品味中秋“思念”之味。在这一环节,我结合我国中秋国假和高速免费,引发学生感恩所有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送出祝福,迎中秋有了中秋的“思念”,就有了中秋的祝福,本环节引导学生从祝福亲友到祝福祖国,实现情感的升华。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说、多品味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比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环节,假如能多一点时间让更多的人说说自己的中秋怎么过,或者让学生四人小组之间说一说,可能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对中秋习俗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能得到落实。再如“感受思念,品中秋”环节,如能让学生回忆亲人没法回家团聚的情境,或者说说自己思念亲人的感受,可能学生能有更深的感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是新教材,该怎么上好这门课,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开始摸索与尝试,本节课,就作为一次尝试吧,敬请各位专家同行赐教!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了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初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认识。因而,本课确立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认识塑料制品、寻找身边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再以“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总结出塑料具有轻、薄、防水、有弹性、相对便宜等特点。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塑料袋漂流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新闻、案例、科学小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但塑料垃圾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减塑”是最好的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总结出很多金点子。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设计意图,如:

  1.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

  2.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去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经过探究典型的塑料制品活动后,学生能够感受到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再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其他领域塑料的广阔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塑料应用广泛、性能优良。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截取他们实际日常生活中家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新闻视频和图片,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感受,过量使用和随意丢弃造成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丰富学生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互相交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适时补充相关数据、图片资料,把塑料垃圾的危害引向深入,尤其是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资料、“白色污染”视频的补充,更是将学生迫切想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辨析英国媒体对塑料制品垃圾袋的`评价,将学生对已学的塑料的优点和危害融入其中,自然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现象。也让学生明白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使用。

  4.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对于减塑这块,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自由交流,为下面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作铺垫;出示一些新型的塑料包装替代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也为激发学生日后去创造更多新型的塑料制品而努力的情感;组织学生交流制定减塑措施是个前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执行自己设计的减塑方案进行打卡加星的实践热情,并且让家人一起落实到行中去。

  5.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懂得并牢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减塑。通过小结导语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向往。

  6.从身边的事物而起,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了解农药残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对农药污染有初步认识。

  7.了解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农药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出可行的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

  8.交流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危害等方面调查结果,交流减少污染的建议。从法律(条例)层面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9.总结课堂,提升对保护环境意义的理解,深化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崇敬。

  环保意识为环保行为提供了动力,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需要实践。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的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1、关注学生生活,活用资源,丰富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将课前与学生一起搜集起来的大量的、各式的、有价值的资料加以有效利用,本课《家乡的变化》一课在资源有效利用上,我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比较喜欢表演,而且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有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调查内容进行了分组,学生在小组的汇报中,教师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不但要求他们能比较规范地将资料进行汇总,还要求他们能创新、能用多种多样的汇报方式,这正合学生的口味,他们的兴趣可浓了。也就出现了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特长拍摄了一段调查录像来展示,及表演和调查介绍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课堂活动小组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小组个人,给学生营造了轻松、平等的氛围。这是课前教师针对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采用的,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喜欢,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体现学生张扬的个性,舞动着生命的动感。这多种形式的汇报方式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交流汇报水平,逐渐能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交流自己的课前资料收集情况,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关注学生生活,实用资源,增强合作

  当我们在教学中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学生最为熟悉的、最贴近的生活资源全部引进时,不但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有效利用、展示、丰富学生的体验,而且还应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与机会,真正让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实用的价值体现。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为便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讨论和设置了许多的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课题,再同一课题的学生自愿组合,然后,针对各自的特长,在小组内分工。而此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子课题选取的小组数是各不相同的:食组最多,有五个组,而其他,有的三组,有的可能只有一个组或二、三个人,但是他们很乐意,合作得也很快乐。小组的汇报也达到最佳的发挥。

  其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老师请同学们开展小调查活动,老师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小调查的指导,预先设计了调查提示表,从调查主题、内容、方法乃至汇报方式都做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提示,其中关于“家乡变化”主题调查活动,在内容上提示学生可以从吃、穿、住、行、玩乃至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调查;在调查方法上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现象透视,还可以与长辈交流、与现在对比……在汇报方式上提示学生可以“原声再现”、自己整理归纳讲叙、小故事……学生依照提示,思路打开了,心中有数了,就会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与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包括课堂上的演示、实物的搜集、上台展示、摄相、采访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一个话题,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

  这节课我始终从正面案例引导,去感受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关爱,重温雷锋的故事,“活动园”献爱心拓展活动的设计,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主动传递爱。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整节课安排了四个活动。首先,我设计了课本插图导入,引出交流话题;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交流教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然后,回忆生活中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和受到的帮助,交流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我以“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的问题,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明确关爱他人的行为,并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关爱他人,能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快乐、力量和感动。明确关爱他人的力量。然后,寻找隐藏的爱心,感受生活处处有爱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隐藏的爱心指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不易发现的爱心。接下来,分享雷锋的故事,深刻感受榜样身上关爱他人的.品质,交流如何帮助公共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爱心的,了解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乐于在生活中主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最后,为了让学生更主动的关爱他人,课后安排了“爱心活动”作业板块,鼓励学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关爱他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这一个环节,有一个学生分享了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帮助一个幼儿的故事,听了她的故事,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很惊讶,在课堂上我及时捕捉这一“意外”,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话题评价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深层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还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充满了力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当所有学生都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时,我留意到有两个学生在默默的关爱着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结束时,及时把他们留下来,并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在学生质朴的话语中,我适时引导,让所有学生明白这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爱心,这一生成不仅让教学环节的衔接更自然,还有助于学生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心,果然,在寻找生活中隐藏爱心的环节中,学生很轻松的便寻找到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是课堂的精彩。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大朋友角色,以倾听、陪伴、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爱心的理解,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问题,如“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帮助别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课堂上,始终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探究,话语亲切,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既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又起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课堂在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一步步对话场景中,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愉悦,兴奋的心情去交流,尽情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爱心,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 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8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社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民主生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等方式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已在教授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课程性质,全而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应对自然灾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这节课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各种灾害对农业和人类的破坏,以及人们的预防方法。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上课时,从学生的交流来看,搜集的资料比较集中在常见的几种,如旱灾、水灾、雪灾和地震等,而对蝗灾、风灾和沙漠化等资料了解的甚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能及时礼补充,从而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广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1.本课教学设计几经波折,反复修改方才有最终的呈现,经历过这次磨课也才更加体会到教师固然要有灵气,但更要学会琢磨:一琢磨教材的编写逻辑,二琢磨学生的认知特点,三琢磨教学的最佳通路。与语文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本已经明确了每一课甚至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初稿虽然想要跳脱教材,但最后发现每一课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内在教学逻辑,可以换个方式呈现,但省略是不可能的。

  ⒉.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组织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生成自己已的意识。本课在体验"塑料危害之大"时,最初采用生自己阅读课本素材《塑料袋漂流记》,但总感觉缺少趣味;后期尝试采用出示图片,仍然显得过于死板;最后才找到了一段没有文字的.动画视频,且与本环节教学目标相适切,该视频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实践证明,好的教学资源会使整堂课提升一个层次,主题更鲜明。

  3.本课所希望的教学节奏是三个关键词:广——从身边的教室走到生活中去,体会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塑料;多从三个不同材质的杯子入手,对比体验塑料的各种性能;大一—通过视频、图片及数据的出示体会塑料的危害深远。后两部分处理基本实现最初设想,第一部分体会"塑料应用广泛"还不到位,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最简单的问题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啃的"大骨头”,学生缺乏发现的眼睛,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如何帮助学生想开去、说开去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可见,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蹲下来观照学情永远不能少。

  4.同时由于最初一个环节学生没有说开,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没有想象中的热烈,尽管有不少孩子举手,但明显感觉个别孩子学习兴趣不高。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暑假,假期生活各具特色,内心充满与同学分享的期待。然而,限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假期有收获》一课将会使学生学会感受长假带来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收获。此外,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长假中缺少家人的陪伴,也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应对。

  与此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计划和安排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长时段闲暇时间的安排,对他们有较大难度。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学会安排。感受长假带来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收获;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20xx年11月11日在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去参加了xx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观摩教学活动及互动研讨活动两种形式。会上由全市选拔推荐的优秀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纯正的发音、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素质,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感触很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法治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观摩活动涵盖两个年龄阶段,有四年级的《父母默默的爱》和六年级的《我们受特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两节法律知识课。对于难懂的法律知识,两位老师讲起来却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张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观念,帮助学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说说未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引入“我们受特殊保护”。正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呢?引入新课《专门法律来保护》。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专门法律有哪些。让生从课本中找找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师讲解出发点和立足点。活动二:专门法律我了解。张老师先借助教材中“知识窗”,让生明确相关法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学生明确后,教师在借助闯关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最后,教师发放法律条文资料,生配乐读法律条文,巩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课后践行环节,让生继续了解《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参与。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不同,应该注意。

  三、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在讨论的时候不去限制学生。

  张老师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课中,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鼓励学生以聊天形式来上课,让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成立一个个学习的小组,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后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抢答,让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预。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足。

  2、课堂中我讲的太多,学生交流的时间略短,总感觉孩子不会、不懂,没有真正放手给孩子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需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的学生对建设有序生活有一些散碎的经验,但他们往往对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基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角度,形成对构建有序生活的综合认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集体和国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五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角度单一、认识问题不全面的情况。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关心公共生活。在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公共秩序是他们既熟悉又模糊的内容。熟悉是因为自小到大他们就被大人们提示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模糊是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清楚公共秩序和他们身处的公共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很少从理性层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为何需要良好秩序作保障。

  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通过对违规者的思想进行深入探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构建有序生活需要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离不开国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已有认知,五年级学生对于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受到认知发展的影响,他们的认识不够全面,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教学中,要基于教材中的内容设置,从有序的公共生活于己、于社会、于国家的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初步构建起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每个人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且规范自身行为的依据是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初步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到有序生活的构建,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力配合。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看到国家的支持、法治的保障在共建有序生活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活动园、阅读角等栏目,创设有感知、有参与、有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尊重学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推进教学。

  每个方面的设计遵循“观察生活—探究问题—梳理认知”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观察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初步探究秩序、规定存在的意义,初步认识到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进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

  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有序的公共生活展现人们的文明习惯、彰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国家的文明进程这三个角度认识创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更多美好,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节课的教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渗透新课程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整堂课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辨析讨论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课程标准从低年级儿童地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我们要把这些要求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组织负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收到影响,引发学生地到的体验,提高他们道德认知,以《不做小马虎》这一课为例,我主要做了一下尝试。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说童谣,亲身体验等方式,是促进儿童发展地有效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运用教材地过程中,我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设置,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在创造,让他们有所体验,感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创设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的主题活动情境,采用了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密切结合的活动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高认识,感悟道理,改善行为。

  这堂课先教学的班级不足是,有的学生只顾着听故事,看图片,参与讨论时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马虎,没有正真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的马虎行为,所以,对这些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在起初备课时,介于本课知识点难度较低,因此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小组讨论环节,但在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讨论问题有些根据问题找答案的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题目就暂停了讨论,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完成,因此对“答案”的理解不够,只流于表面,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环节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并绘制了关系图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根据作业以及笔记情况这一问题也有所改善。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教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可能你的专业知识过硬,吃透了教材,课堂调控能力也非常出色。但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凭经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我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可爱与懵懂,只会调皮,对于班级里的是都很有兴趣,尤其是值日生,都很喜欢当,可是生活经验有不足,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我针对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发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视频和情境表演的解读中了解了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激发了做好值日生的意识和愿望。并发放值日生标记,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学一学,在我的梳理下进一步建构自己对值日生的认识,在学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相一致。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经验,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我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注重亲身体验,注重学生自主间的交流,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同伴的经验,在集体中学习与发展。互动热烈,充分感受了值日生是为大家服务的,萌发了当值日生的自豪感。

  不足:个别孩子上课不够专注。课前对学情不够充分。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一—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

  金西“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悠出的调整。本来,“小小保洁员”是安排在“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前面但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到装扮我们的教室后面说服力会更大紫名因为,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以后教室富定会比较乱。肯定会有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等方面的引导。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

  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这说明,我的调整和教学是有一定实效的活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这是我上了这次课以后的最大的、最深的感受。通过这次课,我真的觉得,只要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真正的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能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只要我们敢于这样做,并能想出有效的调动他们的方法,孩子们是不会黎们失累的;我再他们令让我们座动在这次的课中。学生们本来就喜欢适的要加上又是自己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他们更是热情高涨,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能创造性的发挥,他们真的从这节活动课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也通过《道德与法治》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是《道德与法治》上册书的最后一课,对于上学快满一年的新生,每个学生都肯定会有不同的变化,有些变化十分明显,大家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有些变化是非常细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变化,除了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融入了评价,通过课堂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以及贴纸评价,激发学生发现自我进步的积极性。学生的变化也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是习惯上的变化,有的是学习态度上的变化,有的是管理自己的能力更强,也有的是自信心的变化等等。班级中较为活跃的同学,在班级中存在感较强,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也是较多的,这类学生对于认识自我的进步,比较容易,也能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他们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这些变化,而每个班级都会有存在感较弱的学生,这类的学生通常在班级中不声不响,自我认识和自信不够,他们不太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也缺少点评别人进步的勇气。针对这类学生,在课堂评价中,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这类学生的进步,通过同桌互评和贴纸互赠,来激励这类学生,让这类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

  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来说,由于从小生活在较为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对于自己需求的事物,总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满足,因此,孩子的感恩意识普遍不强,对于那些来自于身边人——老师、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的付出,大多疏于观察,习以为常,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老师唤醒他们的`感恩之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尤其是一年级儿童,让儿童乐于在生活中探究与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了解自己一年来的变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二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课前了解班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小区的孩子,对亲人的称呼大致相同。课一开始“链接生活,忆美好”,以谈话的形式链接学生的生活,进入家庭的记忆。第二板块“创设情境,忆关系”,通过“全家福中的亲人称呼”“现场合作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搭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活动后,马上以“家庭称呼抢答赛”的竞赛游戏的形式,检查并再次熟悉家庭内成员之间的称呼。最后在“调查家庭大事,忆家史”环节中,有效反馈指导“家史”小调查、“童年不同样”,课堂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过程性的指导。

  本节课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情、有感、有行的整体化过程,是对孩子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但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调查的方法指导不够,学生反馈的方法较单一。今后教学,要加强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21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18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4-17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3-3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0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优秀11-0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4-04

道德与法治工作计划11-11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