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10:57: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科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究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在学习《纸的秘密》这一课,就尝试了探究式这一教学形式。

  《纸的秘密》是青岛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了解纸和纸制品;探究纸的特征;整理探究结果;探究纸与人们的关系。

  一、“忙”的课堂

  我精心备好课,给三年级一班授课。在进行探究纸的特征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热热闹闹地搞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软硬,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纹理,有的研究纸的承重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整理探究结果时,学生们还是“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无心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小组也只是停留在对纸的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地探究,同时还存在着个别小组的设计方案有欠缺的现象,无法正常发展。整堂课同学们都在“忙”,可“忙”的结果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追其原由

  这节课的结果,不是我所期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校领导的帮助下,学习了《课程标准》、《山东教育》等,使我豁然开朗。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

  我潜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案。经过反复几次的探讨、修改,最终在探究纸的特征这个教学环节上,将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由原来的多个缩减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两个——探究纸的吸水性和承重能力,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课下去搞实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对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对三年级二班的授课中,应用了改进后教案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

  我深深地意识到: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相互合作。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却对研究的结果不太关注,不善于对一件事情反复思考、计划、设计等,而是很快作出决定,马上实施,这些都会影响选择探究的主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缩小探究的范围,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实施性和科学性。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确定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探究,较容易或太难的问题不能作为研究的主题。只有选择具有代表性、又有挑战性,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能提供相适应的条件、实验材料和实践性、可行性较强的问题来作为探究的主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既生动有吸引力又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让他们搞研究,不能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有意识地依靠集体的智慧,通过共同的探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最终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新的科学课程理念,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空间。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为教学提供了思路: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过程和学习过程,它更像是一本为儿童学习提供的阅读材料,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最有价值的切入点,选好探究的主题,沿着不同的方向,最终让学生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态度、情感等多元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由于这课是选学课文,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的阅读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中得知,做人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言而无信。所以我基本放手都有学生自己去解决。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而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因此在说到最后我结合自己班级的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说说自己身边的守信的事,让说的孩子知道这品质的`高尚,让被说的孩子知道,原来自己这样做在别人的心中是个那么的好,从而教育他们要做到诚实守信。

  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参与面很广,发言很积极。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 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 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优点:本部分是以手影作为语境,呈现要学习的5个动物单词。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听懂、辨认图片中所学的动物及其书写形式。通过上课,我发现,三年级学生对这五个单词的掌握都非常好,借助手影引出所学单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不过如果在上课时利用动物的.叫声,动作会更加的生动,课堂会更加活跃。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用到生后实际中的声音进行学习。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昨天接到通知,周二上午在三(3)班上一节公开课,上周准备的是从B,D部分入手教学第一课时,本打算在下下周上公开课,由于时间匆促,在英语组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点建议下,临时改为从A部分入手教学第一课时,由于比较匆促,课件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背景,做了相应的修改扩充。

  周一下午没有在班级试上,周二一早第一节课先在三(1)班试上,发现前面单词、句型这些新知的操练不是很到位,时间把握方面经验欠缺,课文的处理不是很充分。随后第二节课去三(2)班再次试上,在时间控制,对学生的调控方面比第一节试上改进了些,但是对新知的操练、呈现还有待加强。第三节课,小朋友们做完操很快回到了教室,面对教研老师刘丽华老师,他们显然比我还要紧张慎重。

  随着铃声响起,我先借由让学生对来听课老师打招呼,消除他们部分紧张感。之后由猜一猜的游戏形式导入新知1: a light,由night教学light,并且让学生升降调拼读light,light(升),light(降),l-i-g-h-t。之后游戏继续,由一盏乌龟灯再次复习light,并且教授 turn on→turn on the light,打开这盏电灯,操练。接着由老师有更多漂亮的灯,呈现4盏乌龟灯,操练turn on the light,please,操练几个学生,再自然引出All right/OK(旧识)。个别学生操练之后,让其中四个学生分别上讲台,其余的学生说出XXX,turn on the light,please,这四个学生分别回答All right/OK,再按动鼠标键,分别打开四盏电灯。接着由这四盏亮着的灯引出太浪费电了,我们应该把电灯关掉,自然引出turn off the light,please,个别操练,再由教师请学生1关掉电灯,然后一个问一个开火车的形式操练turn off the light,please及其答语OK/All right。

  之后由管老师家也有一个漂亮的电灯,问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调动学生兴趣,自然引出go to Miss Guan’s home,通过肢体语言引出open→open the door,please,由学生齐声回答,声音越来越大,PPT效果作出门慢慢打开,巩固open。接着呈现我自己房间的图片,由新知light自然过渡到新知TV,操练,并巩固turn on the light,打开电视,呈现歌曲《Hi,Nancy!》,学生齐唱,再引出turn off the light。

  接着由老师突然想起来Nancy住的离老师家很近,顺便就去趟Nancy家,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这时发现老师忘记关门了,再自然引出教授新知close并且拼写,close(升降调拼写)→Close the door,please.并且由学生齐读,声音慢慢变大,PPT呈现门慢慢关上的效果。

  然后观看课文的视频,继续完成几个有关课文的小练习。之后跟着磁带读文章,注意模仿语音语调。接着归纳open,close与turn on,turn off 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区分开来。最后设计一个chant,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时。

  课后刘老师跟英语组全体教师就今天的两堂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听了刘老师和各位前辈的一番建议,我觉得针对三年级以及我今后的教学生涯,需要注意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中应当适当渗透音素的教学。比如turn,先让学生发字母组合ur的音,分解开来教,接着再发整体turn的`读音,操练扎实。

  ②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这节课,教授新单词时,先让学生听,在听力上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模仿,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过程。

  ③ 教学中新授知识需要给出明确的释义。可以呈现在PPT上,但中文意思必须清晰明确。

  ④ 上课节奏应该自然流畅。今天可能紧张的缘故,节奏比较快,语速相对也快,上课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很自然流畅的状态,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刻意加快或减慢速度,尽量做到自然、放松。

  ⑤ 教学不能呆板,可以适当的加入丰富的体态语言,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今天turn on,turn off,自己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而不是机械的识记。

  ⑥ 进入课堂就应该是一种自然、自信、投入的状态,应该放松不拘谨。今天课堂上自身的状态还可以,以后要在此基础上多多提升。

  ⑦ 要注重语言的整体性。任何一节课堂,都应该始终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即要抽出每节课的主线,找出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每一个小活动,而不是东拼西凑,要合情合理,并且有逻辑性。

  ⑧ 注意语言的功能性和人文性。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机械的操练,要注意语篇的生成,拉长语篇,以语篇为载体,尽可能操练meaningful的语篇;并且在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这节课是上完了,但这不仅仅是一节课而已,其中我收获到的将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一笔财富。我将时时牢记这节课的经验教训,并且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争取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完善我的教学方案。作为新教师,很感谢学校给我们年轻教师如此之好的机会,也感谢英语组所有老师的悉心指点,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获益匪浅,很高兴生活在牛小这个大家庭中,我是幸福的牛小人。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背诵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孩子记忆背诵,效果不错。同时,也帮助孩子们理解着去记忆翠鸟的外貌特点,长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记硬背。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阳)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春阳)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成功之处: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以写日记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日记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日记,如何写好日记。然后,我引导他们回忆最近的生活经历,从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或感受来写日记,帮助他们锤炼语文思维能力和扩展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准确表达能力,常常用一些平庸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加强了对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词汇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在评价方面,我采用了鼓励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表现,要求学生能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为了表面功夫而写出空洞的字句。同时,我还会不定期的提取几篇日记作为课堂的展示,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借鉴。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日记写作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一、《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这个“找一找”的环节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交流时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结果。由于一年级时学过竖式计算,“个位相加满10需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所以让学生尝试计算第一个算式。在第一个算式中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时,我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小结。而在解决第三个算式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通过互相说一说,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以及哪一位上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加法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三、《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

  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 ……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八、《可能性教学》反思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股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掷一掷》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数学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已经不知听过多少位教师执教过,大多用来参加比赛课,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究其原因,应该是课文所折射出的人文性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吸引着我们和学生吧。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课件,播放给同学们观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小村庄的美丽,沉浸在这份美丽当中,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然后画面切断,让同学们入情入境地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优美的`文字中再次体会小山村的美丽。之后,我要求划出所描写的景物,从汇报中看到绝大部分同学都找对了,这样既适机进行了短文阅读的训练,又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利于背诵。

  接着,我继续播放课件和朗读录音,画面上人们乱砍伐树木的情景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时也震撼了她们的内心,从大家的眼神可以清晰看出,这样的效果是直观有效的,同学们与画面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小村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引发了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于是,四人小组的自主探究交流开始了,从巡视中感受到了那份表达的迫切和热烈,真让我感到欣慰。

  最后,课件的最后是山洪爆发,小山村消失于我们的视线。这个画面再次刺激了同学们的内心,也让这个毁灭的过程留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引发深刻的思考。此时,我问到学习本课后的感悟,一切水到渠成,所有答问的同学都能直指环境保护这个主题,而且说得比较到位。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学时,我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鱼多的一个句群作为突破口。在学生明确了这个句群的总——分——总关系之后,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总——分——总”]段式的知识点,应该包括“总——分——总”关系和分述方法两部分。教学中,后者往往被忽视。这位教师对教材和大纲领悟较深,抓住其间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它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述的呢?请同学们来回忆、分析、总结一直。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师出示已学课文中的句群)

  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举例分述。

  生:《一定要争气》是分时间分述。

  生:《赵州桥》是分几部分分述。

  这个环节很有“瞻前”意识。在前册教材中,学生已在不少课文中接触过“总——分——总”关系的`段落,但却对分述方法认识模糊。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分述方法,是由于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激励学生自由探索,乐中求知。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填空。第二题需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有(),()鸟(),()鸟。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黄昏(),到了晚上()。

  这种练习设计,是“顾后”的表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马上运用,进行强化,又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这一课主要是谈论公园中的活动,描述某个场景。教学目标是:让全体学生能理解单词naughty、paper、boat、dragon boat、people、row、lake、feed、bread、get out。也让全体学生能理解和运用these、those进行指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此模块的重点知识,首先我通过课前歌曲《Row, Row, Row your boat》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我通过复习this和that的用法,让学生总结this和that的所指,即描述距离观察者较近和较远的一个人或事物,再在每个图片上分别增添一些所指图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出本课的知识点these和those的用法,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课文教授上,我按照整体语篇进行教学,从每个单词到每个短语再到每个句子都有自然的过渡,最后加上孩子们的课文情景表演,让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但整节课下来,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每个单词的下放形式要更多样化一点,并能让学生轻易地理解单词含义;

  2、单词词纠音时,一定要注意强调元音;

  3、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老师引导得太多,可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某些答案。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重视积累,提升素养。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理解课文后我及时指导学生积累美言佳句,如:在美丽的语言熏陶下及时出示背诵提示,在学生感情投入的状况下是很容易背下来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不需要多少时间,学生都能在提示下流利的背诵出文字。这篇课文还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示范,所以在总结了作者的写作特点、方法后我出示了“习作小窍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课下“作业超市”中也设置了“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无论是从语言的“纳”还是“吐”我都注意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有课前的周密预设才获得了课堂上可贵的动态生成,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尽管如此,课堂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化的方式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继续在探索研究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祝愿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我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但课后,我想了又想:还是不应该一上来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现给学生,应把实际转化成抽象,这样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让学生画图形的另一半,使成为轴对称图形时,不应该拘泥与一种形式,放开,让学生选任意一边为对称轴画另一半,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既然学了,就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新知画轴对称图形,再一次把抽象回归到生活中。总的来说,这节课该放手还是不够放手,作为老师应该多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做到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参加了省级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学,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首先,从自身来讲,多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习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总之,教这班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3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7-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8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4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0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0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2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4-04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科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究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在学习《纸的秘密》这一课,就尝试了探究式这一教学形式。

  《纸的秘密》是青岛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了解纸和纸制品;探究纸的特征;整理探究结果;探究纸与人们的关系。

  一、“忙”的课堂

  我精心备好课,给三年级一班授课。在进行探究纸的特征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热热闹闹地搞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软硬,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纹理,有的研究纸的承重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整理探究结果时,学生们还是“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无心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小组也只是停留在对纸的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地探究,同时还存在着个别小组的设计方案有欠缺的现象,无法正常发展。整堂课同学们都在“忙”,可“忙”的结果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追其原由

  这节课的结果,不是我所期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校领导的帮助下,学习了《课程标准》、《山东教育》等,使我豁然开朗。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

  我潜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案。经过反复几次的探讨、修改,最终在探究纸的特征这个教学环节上,将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由原来的多个缩减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两个——探究纸的吸水性和承重能力,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课下去搞实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对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对三年级二班的授课中,应用了改进后教案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

  我深深地意识到: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相互合作。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却对研究的结果不太关注,不善于对一件事情反复思考、计划、设计等,而是很快作出决定,马上实施,这些都会影响选择探究的主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缩小探究的范围,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实施性和科学性。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确定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探究,较容易或太难的问题不能作为研究的主题。只有选择具有代表性、又有挑战性,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能提供相适应的条件、实验材料和实践性、可行性较强的问题来作为探究的主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既生动有吸引力又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让他们搞研究,不能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有意识地依靠集体的智慧,通过共同的探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最终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新的科学课程理念,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空间。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为教学提供了思路: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过程和学习过程,它更像是一本为儿童学习提供的阅读材料,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最有价值的切入点,选好探究的主题,沿着不同的方向,最终让学生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态度、情感等多元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由于这课是选学课文,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的阅读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中得知,做人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言而无信。所以我基本放手都有学生自己去解决。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而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因此在说到最后我结合自己班级的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说说自己身边的守信的事,让说的孩子知道这品质的`高尚,让被说的孩子知道,原来自己这样做在别人的心中是个那么的好,从而教育他们要做到诚实守信。

  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参与面很广,发言很积极。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 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 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优点:本部分是以手影作为语境,呈现要学习的5个动物单词。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听懂、辨认图片中所学的动物及其书写形式。通过上课,我发现,三年级学生对这五个单词的掌握都非常好,借助手影引出所学单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不过如果在上课时利用动物的.叫声,动作会更加的生动,课堂会更加活跃。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用到生后实际中的声音进行学习。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昨天接到通知,周二上午在三(3)班上一节公开课,上周准备的是从B,D部分入手教学第一课时,本打算在下下周上公开课,由于时间匆促,在英语组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点建议下,临时改为从A部分入手教学第一课时,由于比较匆促,课件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背景,做了相应的修改扩充。

  周一下午没有在班级试上,周二一早第一节课先在三(1)班试上,发现前面单词、句型这些新知的操练不是很到位,时间把握方面经验欠缺,课文的处理不是很充分。随后第二节课去三(2)班再次试上,在时间控制,对学生的调控方面比第一节试上改进了些,但是对新知的操练、呈现还有待加强。第三节课,小朋友们做完操很快回到了教室,面对教研老师刘丽华老师,他们显然比我还要紧张慎重。

  随着铃声响起,我先借由让学生对来听课老师打招呼,消除他们部分紧张感。之后由猜一猜的游戏形式导入新知1: a light,由night教学light,并且让学生升降调拼读light,light(升),light(降),l-i-g-h-t。之后游戏继续,由一盏乌龟灯再次复习light,并且教授 turn on→turn on the light,打开这盏电灯,操练。接着由老师有更多漂亮的灯,呈现4盏乌龟灯,操练turn on the light,please,操练几个学生,再自然引出All right/OK(旧识)。个别学生操练之后,让其中四个学生分别上讲台,其余的学生说出XXX,turn on the light,please,这四个学生分别回答All right/OK,再按动鼠标键,分别打开四盏电灯。接着由这四盏亮着的灯引出太浪费电了,我们应该把电灯关掉,自然引出turn off the light,please,个别操练,再由教师请学生1关掉电灯,然后一个问一个开火车的形式操练turn off the light,please及其答语OK/All right。

  之后由管老师家也有一个漂亮的电灯,问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调动学生兴趣,自然引出go to Miss Guan’s home,通过肢体语言引出open→open the door,please,由学生齐声回答,声音越来越大,PPT效果作出门慢慢打开,巩固open。接着呈现我自己房间的图片,由新知light自然过渡到新知TV,操练,并巩固turn on the light,打开电视,呈现歌曲《Hi,Nancy!》,学生齐唱,再引出turn off the light。

  接着由老师突然想起来Nancy住的离老师家很近,顺便就去趟Nancy家,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这时发现老师忘记关门了,再自然引出教授新知close并且拼写,close(升降调拼写)→Close the door,please.并且由学生齐读,声音慢慢变大,PPT呈现门慢慢关上的效果。

  然后观看课文的视频,继续完成几个有关课文的小练习。之后跟着磁带读文章,注意模仿语音语调。接着归纳open,close与turn on,turn off 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区分开来。最后设计一个chant,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时。

  课后刘老师跟英语组全体教师就今天的两堂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听了刘老师和各位前辈的一番建议,我觉得针对三年级以及我今后的教学生涯,需要注意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中应当适当渗透音素的教学。比如turn,先让学生发字母组合ur的音,分解开来教,接着再发整体turn的`读音,操练扎实。

  ②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这节课,教授新单词时,先让学生听,在听力上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模仿,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过程。

  ③ 教学中新授知识需要给出明确的释义。可以呈现在PPT上,但中文意思必须清晰明确。

  ④ 上课节奏应该自然流畅。今天可能紧张的缘故,节奏比较快,语速相对也快,上课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很自然流畅的状态,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刻意加快或减慢速度,尽量做到自然、放松。

  ⑤ 教学不能呆板,可以适当的加入丰富的体态语言,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今天turn on,turn off,自己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而不是机械的识记。

  ⑥ 进入课堂就应该是一种自然、自信、投入的状态,应该放松不拘谨。今天课堂上自身的状态还可以,以后要在此基础上多多提升。

  ⑦ 要注重语言的整体性。任何一节课堂,都应该始终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即要抽出每节课的主线,找出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每一个小活动,而不是东拼西凑,要合情合理,并且有逻辑性。

  ⑧ 注意语言的功能性和人文性。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机械的操练,要注意语篇的生成,拉长语篇,以语篇为载体,尽可能操练meaningful的语篇;并且在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这节课是上完了,但这不仅仅是一节课而已,其中我收获到的将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一笔财富。我将时时牢记这节课的经验教训,并且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争取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完善我的教学方案。作为新教师,很感谢学校给我们年轻教师如此之好的机会,也感谢英语组所有老师的悉心指点,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获益匪浅,很高兴生活在牛小这个大家庭中,我是幸福的牛小人。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背诵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孩子记忆背诵,效果不错。同时,也帮助孩子们理解着去记忆翠鸟的外貌特点,长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记硬背。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阳)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春阳)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成功之处: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以写日记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日记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日记,如何写好日记。然后,我引导他们回忆最近的生活经历,从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或感受来写日记,帮助他们锤炼语文思维能力和扩展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准确表达能力,常常用一些平庸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加强了对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词汇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在评价方面,我采用了鼓励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表现,要求学生能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为了表面功夫而写出空洞的字句。同时,我还会不定期的提取几篇日记作为课堂的展示,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借鉴。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日记写作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一、《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这个“找一找”的环节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交流时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结果。由于一年级时学过竖式计算,“个位相加满10需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所以让学生尝试计算第一个算式。在第一个算式中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时,我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小结。而在解决第三个算式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通过互相说一说,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以及哪一位上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加法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三、《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

  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 ……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八、《可能性教学》反思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股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掷一掷》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数学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已经不知听过多少位教师执教过,大多用来参加比赛课,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究其原因,应该是课文所折射出的人文性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吸引着我们和学生吧。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课件,播放给同学们观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小村庄的美丽,沉浸在这份美丽当中,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然后画面切断,让同学们入情入境地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优美的`文字中再次体会小山村的美丽。之后,我要求划出所描写的景物,从汇报中看到绝大部分同学都找对了,这样既适机进行了短文阅读的训练,又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利于背诵。

  接着,我继续播放课件和朗读录音,画面上人们乱砍伐树木的情景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时也震撼了她们的内心,从大家的眼神可以清晰看出,这样的效果是直观有效的,同学们与画面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小村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引发了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于是,四人小组的自主探究交流开始了,从巡视中感受到了那份表达的迫切和热烈,真让我感到欣慰。

  最后,课件的最后是山洪爆发,小山村消失于我们的视线。这个画面再次刺激了同学们的内心,也让这个毁灭的过程留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引发深刻的思考。此时,我问到学习本课后的感悟,一切水到渠成,所有答问的同学都能直指环境保护这个主题,而且说得比较到位。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学时,我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鱼多的一个句群作为突破口。在学生明确了这个句群的总——分——总关系之后,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总——分——总”]段式的知识点,应该包括“总——分——总”关系和分述方法两部分。教学中,后者往往被忽视。这位教师对教材和大纲领悟较深,抓住其间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它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述的呢?请同学们来回忆、分析、总结一直。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师出示已学课文中的句群)

  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举例分述。

  生:《一定要争气》是分时间分述。

  生:《赵州桥》是分几部分分述。

  这个环节很有“瞻前”意识。在前册教材中,学生已在不少课文中接触过“总——分——总”关系的`段落,但却对分述方法认识模糊。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分述方法,是由于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激励学生自由探索,乐中求知。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填空。第二题需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有(),()鸟(),()鸟。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黄昏(),到了晚上()。

  这种练习设计,是“顾后”的表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马上运用,进行强化,又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这一课主要是谈论公园中的活动,描述某个场景。教学目标是:让全体学生能理解单词naughty、paper、boat、dragon boat、people、row、lake、feed、bread、get out。也让全体学生能理解和运用these、those进行指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此模块的重点知识,首先我通过课前歌曲《Row, Row, Row your boat》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我通过复习this和that的用法,让学生总结this和that的所指,即描述距离观察者较近和较远的一个人或事物,再在每个图片上分别增添一些所指图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出本课的知识点these和those的用法,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课文教授上,我按照整体语篇进行教学,从每个单词到每个短语再到每个句子都有自然的过渡,最后加上孩子们的课文情景表演,让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但整节课下来,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每个单词的下放形式要更多样化一点,并能让学生轻易地理解单词含义;

  2、单词词纠音时,一定要注意强调元音;

  3、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老师引导得太多,可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某些答案。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重视积累,提升素养。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理解课文后我及时指导学生积累美言佳句,如:在美丽的语言熏陶下及时出示背诵提示,在学生感情投入的状况下是很容易背下来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不需要多少时间,学生都能在提示下流利的背诵出文字。这篇课文还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示范,所以在总结了作者的写作特点、方法后我出示了“习作小窍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课下“作业超市”中也设置了“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无论是从语言的“纳”还是“吐”我都注意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有课前的周密预设才获得了课堂上可贵的动态生成,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尽管如此,课堂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化的方式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继续在探索研究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祝愿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我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但课后,我想了又想:还是不应该一上来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现给学生,应把实际转化成抽象,这样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让学生画图形的另一半,使成为轴对称图形时,不应该拘泥与一种形式,放开,让学生选任意一边为对称轴画另一半,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既然学了,就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新知画轴对称图形,再一次把抽象回归到生活中。总的来说,这节课该放手还是不够放手,作为老师应该多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做到的。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参加了省级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学,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首先,从自身来讲,多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习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总之,教这班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