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六年级教学反思

六年级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6 07:10: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教学反思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让学生学习用英语介绍中国的长城,用英语会表达长城的历史年数和它自身长度,会用数字表达about eight million people , about 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kilometers ,由此学会句型How long old is it?课堂上我采取学生自读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然后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模仿重造对话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新课巩固。本节课按《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儿童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处理教材、设计教材。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充分凸显出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六年级的学生就要进入中学学习,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现在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做的事教师就一定不能代劳,这也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2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中,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课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3

  朱自清是我自小崇拜的作家,他的散文,我至今能背诵好几篇。《匆匆》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文章手法细腻,用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所以,我把这一课教学重点定位于朗读背诵,感悟时光匆匆,加倍珍惜时间上。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结合生活实际研读拓展:

  文中还有许多经典语句,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时的学生已经面临毕业升学,六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还有半年大家就要分别了。想到这里,每一位同学都很激动。回顾过去的的点滴,同学们展开联想,写出了这样一些句子,“打球的时候,日子从操场上过去;游戏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我禁不住动容,与学生一起深情吟咏,直到成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匆匆》教学反思8

  近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4

  文言文中的寓言蕴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动浅显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前面的诵读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时十分的热闹,而一问起“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立刻就静下来、哑下来。这说明,对寓意的理解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学奕》一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多用“想象”

  我深刻感受到“想象”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境的感受、人物的把握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仍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首先,我引导学生们边观察插图边想象,这两个人他们可能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学生们的想象非常的丰富,对于那个专心致志者,一生说“他一直都在认真地听,半个小时过去了,姿势连动都没动过,旁边有小鸟在叫、小狗在吵,可他根本就听不见”,而对于三心二意者,另一生则说“他哦,一会儿听小鸟叫,一会儿看小狗吵,一直动个不停,过了一会儿肚子饿了,他便想着吃天鹅肉了”。这是想象的第一步,是为理解寓意做好了铺垫。

  其次,我在学习课文后,又引导学生,对于这样不同的学习结果,他们两个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们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生说“那个三心二意者肯定后悔了”,另一生则说“师父奕秋一定会教育他,以后学习不能再这样三心二意了”。这是想象的第二步,在此,学生们对文言已准确把握,对寓言所要表达的寓意更清楚明了。

  二、善用“问题”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体会文本的.最常用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更是充分地感受到了“有效问题”是推动“有效学习”的根本保障。

  课的开始,我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是引导学生培养理解题眼的意识;紧接着又问“理解了题目后你想提什么问(”,这是引导学生有质疑探究的意识;简单的两问,却已把学生带进了对课文的主动学习之中。

  课的学习中,我又启发他们思考:“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而正是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很快在对比中发现了两个人的不同学习态度所引发的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不仅对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在心,更对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了然于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巧用“板书”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所采用的对比的写作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意,我充分地利用了板书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去理解体会寓意。板书如下:

  学奕

  专心致志者 “惟奕秋之为听” 学有所成

  三心二意者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学无所获

  这样的板书,把作者“对比”这一写作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形象地把二者的学习态度

  (专心致志与三心二意)进行了对比,也把学习结果(学有所成与学无所获)进行了对比,显得一目了然。因此,在课的最后,问及学生“结合板书,你认为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他们不仅立刻回答上来,且说得非常到位、非常得好。

  对学生自主领悟文言寓意的探索,本节课所做的只是非常少、非常局限的,但个人认为是积极的。教无定法,“吾将上下而求索”也!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5

  三年级时学生们已经研究过周围的动物,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积累,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又通过本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的学习,学生更加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那自然界会有多少种动物?这个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动物种类的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说,每个学生能说出的动物名称都将数不胜数。但是动物怎样科学地分类,学生们并不清楚。基于这样的原因,本节课以学生常见的动物为研究基础,让学生通过分类的活动感受动物的种类繁多,从而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

  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骨骼中有没有脊柱是分类的依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经验和思维特点,他们理解鸽子、狗、鲤鱼等动物是脊椎动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也必将为本节课继续研究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更多类别的动物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

  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身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类别中的动物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对比观察,继续培养学生根据生物的身体特征给生物分类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分类是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学情分析

  与选择“多种多样的植物”为教学内容有着相同的原因,这一节课以学生经验中已有的动物种类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骨骼中有没有脊柱是分类的依据。六年级的小学生有过多次研究动物的经历,他们已分类。经认识到地球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完全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

  A、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B、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够按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这个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并能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B、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并能够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

  2、教学难点

  知道给常见的动物分类的科学标准是按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等类别来分类的。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6

  《反比例》一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在教学《认识正比例》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如此四步: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反义词,引入反比例。第三,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四,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后,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能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时候,能引用语文知识中的“反义词”的引导,让过度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全的两个表,和12的表和积12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第二、在提问的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让人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关注学生,应该关注全班,不能只顾前面的。

  我有一点还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已经很清晰,思路很明确,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7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一、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及处理

  课前在教研时,主要对北师大版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探讨了教材呈现的目的和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该怎么更好地处理。而我主要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对两个表格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一个数随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是一个数增加,另一个减少。但两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不同,表(1)是两个加数的和变不变,表(2)是两个因数的积不变。这样学生在引入、学习、练习中不断深入去读懂这两个表,充分利用教材,感觉到“反比例”的特点及意义的学习更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在小组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一边分析,一边判断,一边对比,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8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教这篇课文,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因此在初读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2-5段重点体会,同时配上相关插图加深理解,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五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在学生初步理解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后,我出示了一组非常新颖的由五根手指共同拼成的图片,学生在惊叹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时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团结就是力量”。拓展部分我引导学生仿照《五官争功》编排一个《五指争功》的小品,那绘声绘色的表演既调动了气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课后我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团结就是力量”。

  在教学中做得好的地方:

  1. 新颖的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讲略读课文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学习、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朗读、制表、表演等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不足之处:

  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学生的表演进行没起到预期效果。

  2. 老师引导的太多学生表达的太少,应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

  教学是个不完美艺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并尝试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学过程趋于完善。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9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0

  《我的舞台》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 吴霜女士发表在《收获》杂志 1991 年第 3 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新凤霞和她女儿吴霜的一些资料。心里对她们母女凭添了不少的敬意。再次阅读这篇课文,我也有了更亲切的感觉以及更深厚的感悟。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虽然课文要体现的是从事艺术之路的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与活泼。

  这篇课文比较长,而且是一篇阅读课文。我首先考虑的就是长文如何短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舞台”入手去学习课文。“我”的舞台在哪里?从而领导学生去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梗概。未出生的时候,舞台在娘肚子里;小时候我的舞台在床上,为爷爷奶奶小花猫表演;大些了,舞台在幕布后面,我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看表演,学演出;6岁的时候,舞台在有练功毯的院子里……

  舞台对“我”的'吸引力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在教学中抓住的第二个问题。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让他们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从而去体会“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交流的时候,我重点抓住了“我”在练功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去体会,从而让他们明白,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汗水。

  最后让学生体会“老实做人,认真演戏”这句话。在这里我也出示了“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篇课文,学生的学习趣味比较浓厚,但是,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何引导的确是一门学问。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123

  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 师:2321,是谁和谁比?

  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

  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 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 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

  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问: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

  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

  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 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

  指23比21;21比23;100比2 ,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

  [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8︰11=811=8/11 1/4︰1/3=1/41/3 =3/4 1.2 ︰0.3=1.20.3= 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

  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

  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 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

  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

  ⑷反馈练习

  变一变, 填一填

  319=( )︰( ) 21︰100 =( )/( ) 4/23=( )︰( )

  1/8=1︰( )=( ) 8 A︰B =( )( )=( )/( )

  ( )︰( )= ( )7=5/( )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

  一种数 一种相除的关系 一种运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

  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2

  《百分数应用———利息》是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有关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储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有关的储蓄的知识,并能正确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熟练计算。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本,然后介绍本金、利率、利息等名词的含义,最后进行利息的计算。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储蓄的知识,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上,通过小组内,相互的交流加深了对储蓄知识的再认识和理解。并且对数学书上没有的知识作了了解。比如:储蓄的种类有活期、定期、整存整取……,课后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亲自到银行去存起来,真正体验一下自己储蓄的感觉。从储蓄的过程中去增加对储蓄知识的了解。整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获多多。

  当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疑问:

  1、计算成了孩子们的绊脚石。这部分内容的计算的量比较大,尤其是有些同学小数乘法学得不踏实,导致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小数点点错了,比如:5000×3、24%×2,有学生把3、24%化成了0、324,还有学生3、24%化成了0、0324没有错,但与5000乘的时候有发生错误。我发现这些情况后,对计算及时做了一点指导,先把5000先与2相乘的10000,然后用%与两个0相约,就变成的100与3、24相乘,基本思路能简算的要简算,这样计算的正确率会稍有提高。

  2、对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如利息税后所得实际得到的是利息的95%,学生往往计算时不能很灵活的计算。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3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

  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采用“读”、“说”结合。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4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

  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

  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

  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

  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六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教学反思04-02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05-22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4-04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12

六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2-27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反思02-18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27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