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时间:2024-09-12 07:09:0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集锦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平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1、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习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 “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

  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十、板书:

  (一)、总写:奇山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视觉)

  (二)分写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自主学习确定主体地位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这节课 ,老师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始终以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很好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体现在:

  一、摆正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郑教师正是居于这一点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18分钟,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 ,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意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 ,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 ,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

  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案10-06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10-09

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06-05

与朱元思书教案7篇11-01

实用的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09-06

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08-02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06-19

【精品】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07-07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06-09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6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