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学教案 篇2
一. 学习目标:
认识我们的牙齿,知道牙齿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学习正确刷牙方法。
三.学习难点:
牙齿对我们有哪些作用。
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
五、学习准备: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刷牙”这一课。牙齿的用处可大了,你知道牙齿有哪些作用?看谁知道的多?
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二) 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麽多,保护牙齿最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刷牙吗?
生:选用保健牙刷的优点:刷头小,在口腔里转动灵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于清洗和干燥.毛尖设计合理,对牙龈刺激小。刷牙的时间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钟,饭后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专用,每次刷牙后都要把牙刷洗净甩干,牙刷头向上放于杯中,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以免得病。最好选用含氟、含钙牙膏刷牙,牙刷要三个月更换一次。
师:谁还查找到了有关刷牙的知识?
生:刷 牙 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没蛀牙。张张口,笑一笑,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七、板书:
刷 牙 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八.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 、“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电池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谈话激趣,了解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 ( 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 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再次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点亮小灯泡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接亮了一个小灯泡,如果有两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3.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节约用电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科学教案 篇4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手电筒、铅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2、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结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变革了人们的精神。所以,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活动。科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因此,学习科学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科学,继而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3、丰富学生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讨论发言,诗歌朗诵,讲故事,观看影片。
四、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与科学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2、可以选取一个口才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活动的主持人,让他事前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3、选择几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诗歌朗诵和故事的演讲。
4、黑板上写好课题,投影仪上播放图片和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
五、活动过程
开题:鸟巢,水立方的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晴朗的天空是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从开幕式上表演的造纸术,印刷术到天空中璀璨的烟火,无不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科学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习科学已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讨论:除此之外,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朗诵:确实,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要喜爱科学,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观看影片:当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后,很多我们以前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短片《夜半鬼拉灯》,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其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讲故事: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相似的事情呢?有的话,请你们也说出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 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
3.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文讲解
1、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的哪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第二篇文章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
答:
2、这两篇文章似乎互不相干,那么作者选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
3、古尔德没有对脑量与智力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这是不是文章的缺陷?为什么?
这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4、文中抽象的数字为什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
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很有趣,让人感到兴味盎然。
5、《我们这双手》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原因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一样吗?具体说说?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
不同:《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
小结
文章以学术界著名的`“脑袋大小是否与智力有关”的争议为切入点,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古尔德利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幼态持续学说”,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数字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独到的议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练习
1.辨析词语。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 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2.《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都是说明性文体,其具体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D )
A. 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4.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 。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教具: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
2、学具: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教师活动: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碰球游戏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请3-4位幼儿)
二、引出新游戏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三、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四、总结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