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摩擦起电感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能正确记录自己的发现并表达自己的认识。
3.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1盘小纸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笔、塑料尺、塑料吸管、铅笔、勺子,记录单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纸片,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老师的盒子里有许多的小纸屑,这里还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块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纸屑,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2.幼儿交流猜想,教师归纳幼儿的意见。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到底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吸上来后事什么样子的?
3.教师:除了塑料勺子,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种东西,你来猜猜看哪些东西用布摩擦后也能吸气小纸屑。
①认识记录卡上的标记。
②猜一猜:这些东西摩擦后也能把纸屑吸起来吗?
③如果可以的话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儿猜想记录。
5.操作验证。
三、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1.教师: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
交流: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思考讨论(相互讨论)
师小结: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活动延伸:
在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 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 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 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老虎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2、知道老虎的行踪并且对它的行踪感兴趣。
3、爱护老虎 ,懂得保护老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老虎。
物质准备:一段介绍老虎的《动物世界》,一张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首先是导入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在哪里见过的?
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表述引发幼儿对老虎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梳理关于老虎知识的几个方面:外形、环境、食物、行踪、哺育。
2、播放视频。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老虎生活的视频,你们想看吗?
首先分段无声播放视频,播放顺序是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捕食--育儿。
每段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自由表述)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老虎在捕食前是怎样潜行的!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潜行,理解其悄无声息的含义。
4、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教师:(手指地图)这个是什么知道吗?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指认老虎在中国的踪迹,介绍"东北虎"、"华南虎"所在的地点,议论为什么要保护老虎,以此给予"保护动物"的概念。
5、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老虎厉害吗?你最喜欢老虎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小结:老虎是珍惜动物,我们要懂得保护它们!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回家后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讲讲老虎的秘密,老虎还有其他秘密,可以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上网查一查!
如: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3、联系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
难点: 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每桌一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盒、铁片、木块、苹果、纸制小船等
活动过程
一、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幼儿观察。有大海、小河、下雨、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海难、等
2、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不喜欢哪些图片?
3、要求幼儿自由选择来分类,将图片放入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提问:你喜欢它的哪方面,为什么?
幼儿回答:对于幼儿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从科学的方面进行解释,
如:有的幼儿喜欢海啸,教师应从自然灾害和水力资源两方面谈它的利弊。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索
1、教师讲述: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来很安静,但它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现在你们面前有一盆水,我们来试试它的力量。
2、幼儿自由选择测试物品,放在水中进行探索。(提醒幼儿注意有水溅出时,用抹布擦掉)
教师提问:你发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幼儿的疑问很多,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而不代替幼儿讲述。)
于此点出“浮力”一词,并归纳定义
三、针对疑问,进行相对力量的探索
1、请发现相对特点的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引起多数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找找原因?
幼儿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因。
2、引导幼儿归纳:物体大、轻——水的浮力大
物体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体大小相同 轻的 浮力大
重的 浮力小
3、播放音乐幼儿自由测试
四、播放关于全球水资源缺少、恶化的图片
1、 教师讲述图片来源,幼儿讨论解决方法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不向水里扔垃圾,不向水里倒污水
用洗手的水冲厕所
用雨水浇花
多种树、草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
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两个朋友为什么玩不一块。
2、了解两只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
3、欣赏并学说故事中优美的词句。
活动准备:
1、花园背景图一幅,彩蝶、夜蝶的相关图片。
2、《彩蝶和夜蝶》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完整讲述一遍故事,根据需要可设计以下提问:这两个朋友分别是谁?一开始它们是什么样的?后来分别变成了什么?它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呢?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分析毛毛虫、斑斑虫是怎样变蝴蝶的。分析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会说"日蝶喜欢太阳和温暖,夜蝶喜欢在月光里飞舞。"
(3)请幼儿学一学故事中优美的词句:明媚的阳光,暖融融的天空,蔚蓝色的湖。
2、引导幼儿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的.幼虫和成虫是不同的,了解它们的变化过程。提醒幼儿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学习制作传声电话,感知声音的传播。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酸奶杯(或纸杯),棉线。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2、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珠子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3、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延伸活动:制作小电话
(1)介绍制作材料:“桌子上的材料你都认识吗?今天我们要用它们来做电话机。”
(2)讨论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纸杯下端挖两个小洞,用线穿过,再打一个结。”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想想玩玩:
用自制电话通话——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出去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为活动背景,使幼儿对月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幼儿了解月缺月圆的变化规律,激发幼儿对月亮圆缺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月亮缺——圆——缺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2、激发幼儿对月亮圆缺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以及进行简单记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月缺月圆的变化规律。
难点:让幼儿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活动准备
月亮变化周期图,演示操作教具等。
2、谈话:天上的明月。
月亮每天晚上都会出来吗?出来都是一样大的吗?请小朋友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月亮的不同样子。
3、观看月亮变化周期图,感知月亮圆缺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了解“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就是一个月”。
讨论:月光是从哪里来的?月亮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圈是多长时间?月亮在转动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月亮的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围绕着太阳公转的结果。每年阴历的初一、初二是月亮一个周期变化的开始,最开始的月亮,细细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我们把它叫“新月”。然后,月亮会慢慢变胖,像镰刀,像小船,到了初七、初八,月亮变成了一个半圆,我们把它叫“上弦月”。到了十五、十六,月亮变成了一个大圆盘,这时候,也是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我们叫它“满月”。然后,月亮又会慢慢地变成半个圆的“下弦月”和月牙形的“残月”,月亮就是这样重复着缺——圆——缺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变化。
4、请幼儿用手电筒、小皮球、乒乓球作演示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情景,进一步感知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变化。
活动延伸:
1、故事《嫦娥奔月》,丰富幼儿关于月亮的知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月亮的变化,并作简单的记录。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0
大班科学教案:泥鳅04-17
大班科学教案《赛车》03-3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4篇04-0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4-1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4-09
大班科学教案植物过冬03-24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教案04-0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4篇05-15
大班科学教案:《吹泡泡》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