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31 19:09:3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6篇

语文教案 篇1

  本文讲述了达尔文小时候不但善于思考,积极提问,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于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来说,非常有教育意义。不过,孩子们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善于提问。”“达尔文之所以长大后成为近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伟大奠基人,跟他从小善于思考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对达尔文说,我要向你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会变色的报春花》这篇课文,主要是由爸爸和小达尔文的对话组成的。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法的朗读教学。初读课文时,小组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细读课文时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达尔文的爱动脑筋,敢想,敢做的品质;学完课文后的升华情感,感情朗读,注意读出小达尔文的好奇、自信的语气;爸爸的`惊讶、器重之情。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出小达尔文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探索的孩子。同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很有兴趣,真正达到了快乐阅读的境界。

  兴趣是根本,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只有学生自己爱上了语文,他才会体验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他才会饱含激情的学好语文。

语文教案 篇2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教学总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脚步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我想融合现代教学理念而采取开展了一次《认识广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新教材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教材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提供了4条被商家随意篡改的成语广告词。广告,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无处不见广告,如果能留心观察,就能收集、整理到许多广告。广告语言独具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极强的召唤性。所以培养学生模仿、创作一些广告,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学习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前,我在本班开展了一次《认识广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极具好奇心、求知欲、模仿和创新能力,犹如一粒粒迫不及待想冲出地面快快发芽长大的种子,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天真的、幼稚的。所以,此时老师一个正确及时的引导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一则优秀广告的重要性,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评价广告,设计广告。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并能从身边周围人、事、物等收集、查找、整理分析所需的资料,从而得到自主合作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2)通过活动的展开,切身体会学习到“坚持到底、不怕困难、虚心好问、团结友爱……”等许多成长中的道理。

  3.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一则优秀广告的特点,学会评价广告。

  教学准备: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我做了许多的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个人搜集并观看各种广告片,搜集各种常见的广告语。

  2.引导学生讨论分组,分别搜集查阅资料。包括广告的来源、广告的发布方式、广告的种类等等。

  3.让学生把搜集到的部分资料、图片等制作制作成手抄报。

  4.拍下学生活动的花絮,下载、录制电视广告。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搜寻广告“做一做”

  1.同学们,对于广告,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广告。(板书:认识广告)

  2.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你都在哪里见过广告?(生交流:报刊、杂志、电视、公交车上……)

  3.是呀,广告真是随处可见。从这学期开学时,我们班开展了认识广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两个月来,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搜寻资料,认识广告,了解广告的有关知识,感受广告的魅力。老师拍下了你们活动的情况。大家想不想看呀?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看花絮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活动分为几个课题了吗?课题组长报一报!

  5.对,这四个课题是:(1.广告的历史来源2.广告语3.广告的分布方式4.广告的种类)

  [设计意图:明白活动的课题,不顾此失彼。]

  6.我们班上的四个小组的同学是怎样带着课题参与到活动中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活动花絮。(观看录象:活动花絮)

  二、分享广告“听一听”

  1.同学们,这是我们两个月的活动花絮,那么这两个月的活动收获怎样呢?我们各个小组都把自己收集到的部分资料,陈列在展角上,有图片,也有文字资料。(四个课题各制作成四张手抄报)下面我们来个大串门。

  2.先请各个展角的解说员到位。解说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由学习组长当解说员,更先出本次活动的主人就是学生们自己。]

  3.下面,同学们可以到各个展角去看,去了解。你们呢,要看出一些名堂来,要能提出一些问题来,请教我们的解说员。解说员如果知道的,应热情主动地回答。好,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4.刚才,我巡视了一遍,我听到了很多同学提出了问题。我想知道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生述)

  5.我发现大家确实非常认真,仔细地在展角上阅读资料,并引起自己的思考。

  6.在这两个月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怎样查资料,怎样面对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值得表扬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跟明白活动的目标:研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感受广告“看一看”

  1.通过这个大串门,大家知道:广告从古到今源远流长,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广告语。这些广告语就在我们的身边,毫不夸张的说,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们来看,(出示)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爱生活爱拉芳。

  民生水,健康美!

  2.其实不光商品有广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广告语的身影。

  请听——

  香港回归,有广告语:“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北京——20xx”。

  学校教室里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近,我们为了做好卫生工作,处处可见到:“汕头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设计意图:举一些简单、常见的广告语,让学生明白广告就在我们的身边,为下面指出广告的`特点做铺垫。]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电视广告,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不过呀,我要给大家布置个任务,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在这些广告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最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准备的电视广告有商品广告,还有公益广告,如:卖当劳、肯德基、为妈妈洗脚、珍惜水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4.播放广告,学生欣赏,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广告)

  四、漫谈广告“说一说”

  1.除了刚刚看到的几则广告,平时生活中,你们还见过什么广告?请分小组交流一下,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2.说了这么多广告,你发现大家喜欢的广告有哪些特点吗?

  讨论交流(语言:生动有趣 想象:大胆丰富 情节:引人入胜)(作为板书)这就是广告的特点。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由听广告语到看电视广告,经讨论交流出广告的特点。]

  3.刚刚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在生活中,当你看了这些广告后最想干什么?(马上想去购买)但是,有一次老师看了广告去买回来的牛奶却是劣质的。你觉得广告语一定要怎样?(讨论交流:广告语要真实)(板:真实)对,只有真实的广告才不会欺骗消费者!

  4.我们的教材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中,提供了4条被商家随意篡改的成语广告词,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认为这样做,好吗?(生述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广告,并且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

  5.师小结:这是乱改成语、滥用成语的不良现象,我们要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搜集生活中滥用成语的广告词,开展一场成语错别字歼灭战。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则优秀广告的重要性,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6.现在请把大家自己搜集到的经典广告语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经典广告语)

  [设计意图:明白广告的特点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搜寻到的广告语,相信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会有所取舍,把不真实的、乱改、滥用的广告语加于删除,再次强化广告的特点。]

  五、设计广告“试一试”

  1.说了这么多广告,大家肯定有点忍不住想拿起笔来自己设计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一起合作,为我们美丽的金砂小学设计一个广告,可以配上相应的广告画或者音乐,注意:广告语朗诵时要求不超过10秒钟。(出示金砂小学的照片)

  2.学生设计广告。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会设计广告。]

  六、精彩广告“比一比”

  1.生展示作品,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广告。]

  2.大家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愿我们的金砂小学在大家的美好祝福下变得更加美丽。

  七、活动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同学之间团结合作,连平时很内向不爱举手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使全体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根据文中内容,回答课后思考题;

  3.了解文中的故事,感悟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品德是高尚美好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阳光吗?(喜欢)站在阳光下晒太阳,我们会感到浑身舒服,你们知道阳光都给我们带来什么了?(老师边说边出示关于四季的阳光的图片)

  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小女孩她要给别人送阳光,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5 课《送阳光》(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字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反复多读几遍,做到不加字、不丢字,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将本课要认、写的字圈出来。

  3.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小组内轮读课文,然后在组内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

  (1)为什么送阳光?(用“因为……所以……”说完整话)

  (2)念叨(指导读出感情)

  (3)(课件出示图片)观察图上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送阳光?

  指名演示

  练读相应段落,换词练习( )的.阳光

  3.指导学习:体会人物心里。

  找出体现苗苗送阳光急切心情的词语。

  出示相应句子,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苗苗急切的心情好吗?

  谁能也照着课文的样子用:“一……就……”这句式说一句话。

  问:阳光到底送到没有?奶奶到底收到阳光没有?请问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找答案。

  读文后汇报:阳光没送到,奶奶收到的阳光不是真正的阳光。

  四、老师总结,课外延伸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从字面上看奶奶没有收到真正的阳光,可奶奶收到了比真正阳光还好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指名说一说

  师: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用你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一个人,心里有爱,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心里有爱,就会关爱他人,把他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心里有爱,内心就会永远充满灿烂、明媚的阳光。

  板书设计:

  5 送阳光

  奶奶 :病重 想要阳光

  苗苗:送阳光 阳光不见了

  已经送进了奶奶的心里

语文教案 篇6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

  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评: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由于诵读课文比较充分,课文内容理解得较好,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困难。由此看来,让学生熟读课文是关键。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我拿不准。

  (教师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生:器。

  师:(范写后)一起把“器”字书写一遍。

  师:写字课再把仿影、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爱莲说》语文教案03-23

小学语文教案06-24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26

语文《悯农》教案06-23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2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