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7 10:58:2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探索选用合适的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2、了解电池的不同用途。认识不同型号的电池、及电池的正负极

  3、学习合作玩小灯泡亮起来。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核心要素:

  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难点是把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使其和电线与小灯泡连接成一个回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准备:

  1、电池(1、2、5、7)电线、小灯泡等。

  2、一些以电池为能源的物品,如电动玩具,手电、钟表等。

  3、幼儿集体作业单,电池的简单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探究环境,让幼儿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不同型号,它们都有正负极。

  1、为幼儿提供各种以电池为能源玩电动玩具及生活用品,请幼儿自由的玩,通过操作引起幼儿对电池的兴趣。

  教师察看幼儿玩玩具的情况,并请幼儿演示给大家看。

  ☆ 师:你的玩具能干什么?

  ☆ 师:为什么会动?(唱歌或发光)

  ☆ 师: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请幼儿感知,回答。通过提问使幼儿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向外供电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请幼儿把电池取出来,观察、发现并描述电池。

  ☆师:电池的两头是一样的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突起,另一头都是平的。有小突起的一头有一个“+”的.图案,另一头平平的,有一个“—”的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的这边是正极;“—”的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请小朋友找找看手中的电池的正负极。

  认识电池的“+”“—”标记,

  3、请幼儿将自己的电池与同伴的电池进行比较,发现电池的型号不一样1号、2号、5号、7号。

  教师出示电池图卡进行小结:电池都有正负极。

  二、通过用电线连接一节电池和小灯泡,让小灯泡亮起来,使幼儿知道正确的连接方法。

  1、教师出示电线连接灯泡和电池的图示,讲解连接的方法,并示范连接。

  2、幼儿动手操作,用一节电池连接小灯泡和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三、探索两节电池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亮起来方法。

  1、教师启发幼儿积极地思考并用手中的电池进行操作:

  1、☆师: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怎样将两节电池连起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呢?怎么连接呢?

  幼儿感知回答,待幼儿说出一种连接的方法,教师出示相应的连接的图卡。直到幼儿将三种连接方法都说出来。

  2、☆师:请小朋友先猜想一下,三种连接方法,哪一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师将幼儿猜想的结果纪录在作业单上。

  3、请幼儿自己试一试,或合作来试试!哪一种情况的连接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4、教师为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请做的正确的小朋友演示同伴看。

  5、请幼儿将自己的试验结论,并用黄色小灯泡图卡表示在作业单上。

  四、对幼儿环保方面的教育。

  ☆师: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这样多,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电池能一直使用下去吗?

  ☆师:用完的废旧电池我们怎么处理它们呢?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如果让废旧的电池混入一般垃圾,不做很好的回收与处理的话,危害是很大的,乱扔废旧电池造成环境的污染。

  废旧的电池不能乱丢,请你想一个好办法?

  教师出示废旧电池回收箱,引导幼儿收集家里的废旧电池。活动自然结束。

  环境创设:

  设立电池回收箱,请幼儿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放到回收箱里。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

  区域活动:

  科学区里增添了多种连接的材料(铁丝、铜丝、铅丝等)让幼儿尝试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也可让幼儿尝试将更多的电池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朋友可以在我们的科学区里继续探索。

  家园共育:

  家长可指导孩子尝试安装电池,并指导孩子认准两级正确连接。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哪些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2、围绕话题谈论,能用连贯的语句谈论自己所知道的“祖国之最”。

  3、有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祖国之最的小图片,如:天安门、长城、喜马拉雅山、长x黄河、东方塔、珠穆朗玛峰。

  活动过程:

  一、讲述“我喜欢祖国什么”。

  教师:“我们祖国有河流、高山、建筑物、名胜古迹等,你最喜欢祖国的什么?为什么?”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祖国之最。

  1、教师:

  “我国有两条著名的河流你知道是什么吗?”(黄河和长x

  “看看黄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长x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小结:“黄河和长x是我国有名的两条河流,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的水是黄色的,长x是我们中国最长的x,它跨越我国好几个省。”

  3、教师:“中国最长的城墙是什么?”(中国最长的城墙是万里长城)

  4、教师:“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央花园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广场)

  5、教师:“中国最高的山是什么?最高的山峰又是什么呢?”(我国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上最美的景色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是我国最高的山峰)

  6、教师:“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什么地方?”(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故宫,也就是古时候皇帝居住的地方)

  7、教师:“我国最高的宫殿在什么地方?”(我国最高的宫殿是西藏的布达拉宫,它坐落在山上)

  8、小结: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祖国之最,为什么是祖国之最呢?因为它们在中国是数第一的,没人能比的,所以是祖国之最。

  三、比比谁知道的祖国之最多

  活动要求:

  将幼儿分成三组,开展竞赛活动,老师出题幼儿抢答,答对的得一多朵小花,活动完后来比哪组得的花多为赢。

  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祖国之最?讲给同伴听。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磁铁

  目标:

  (1)初步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住铁的东西。

  (2)能围绕磁铁的问题积极地探索,培养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

  每人一盘物体: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玻璃制品。布制品等.

  过程:

  (1)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的东西。

  操作:幼儿自由玩盘中的东西,用磁铁吸住东西。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2)探索:用磁铁吸非铁制的东西。

  提问:磁铁能吸住不是铁制的东西吗?(不能)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告诉大家。

  (3)自由操作:在班级周围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玩具。

  活动延伸:

  (1)在科学角中提供磁铁和磁性玩具以及其他不同材料,让幼儿继续做实验。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磁性:磁铁能吸住水中的东西吗?磁铁能吸住埋在沙中的东西吗?

  (3)幼儿可以利用磁铁特征来制作玩具。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感知物体吸水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寻找物体吸水的秘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探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毛巾、海绵、纱布等吸水材料。

  2、塑料筐、塑料盆。

  3、红墨水、剪刀、大白菜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初步探索这些材料吸水的秘密。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小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能够吸水的材料,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材料?”(海绵、纱布、毛巾、口罩等)

  “那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吸水的游戏,请你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让红盆子里的水搬家到蓝盆子里。”(幼儿操作)

  问题:“为什么这些材料能吸水?”(幼儿讲述,教师记录)

  教师小结:小朋友找出了这么多的原因,原来这些材料上都有一个个的小洞和小孔,它们把水都吸到小洞和小孔里去了。

  二、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进行大白菜吸水秘密的实验探索活动。

  教师:“出示大白菜叶,这有什么用呢?我们小朋友来猜猜看。”

  1、大白菜吸水实验。

  请你用剪刀把大白菜的根剪掉,靠放在有红墨水的盆子里,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幼儿操作)

  问题:“大白菜能吸水吗?”(大白菜能吸水)

  2、寻找大白菜吸水的`秘密。

  问题:“大白菜靠什么东西来吸水呢?”

  我们来看一下,把白菜叶上的红墨水擦干,然后用手掰开看看,红墨水被吸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不同,有的小朋友说是茎、有的说是血管、有的说是神经,那我们把这么多的名称总结成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细管。

  活动延伸:

  反过来讨论,毛巾、海绵、纱布等是靠什么来吸水的呢?

  活动评析:

  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都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重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知道了一些能够吸水的材料,它们是靠什么吸水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知道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

  2. 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并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3. 喜欢参见科学探究活动,在观察、发现、交流中体会热水的秘密。

  活动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或学习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

  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的原因——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对热水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摸的方法可以辨别出哪杯是热水,知道用嘴吹可以使热水慢慢变凉。

  2.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装有热水的杯子若干,装水的大容器一个、空杯子若干、冰块若干;两个大一点的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两包咖啡。

  活动过程:

  一、哪杯是热水——感知热水、冷水的`区别

  1. 引导语:你们的桌子上放了两杯水,哪杯是热水、你是怎么发现的?(看到:热水冒热气、杯子上有小水珠;摸到:一杯烫烫的、一杯凉凉的)

  2. 小结:我们小朋友用小眼睛看的方法可以知道,冒着热气、有小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用小手摸的方法可以知道,摸起来烫烫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二、热水变凉——交流使热水降温的方法

  1. 引导语:口渴了,想喝水,我们喝热水?冷水?(我们喝温水)那么你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很快变凉,变成温水呢?(交流原有知识经验)

  2. 教师操作并补充简单的方法:活动结束我们还可以看看哪种办法可以使热水凉得更快!(①放通风口②热水里放冰块③热水分装几个杯子④热水连同杯子放进装冷水的容器内)

  3.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变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小朋友、老师看到、听到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多问问、多想想。

  三、热水泡东西——探索咖啡在热水、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1. 引导语:现在老师要泡杯咖啡,要用什么水好呢?这是为什么呢?

  2. 小实验——热水、冷水泡咖啡

  引导幼儿观察用热水、用冷水泡的两杯咖啡,讨论现象:在热水里咖啡泡得开、溶化了(溶解了);在冷水了咖啡泡不开,很难熔化(溶解)。

  3. 小结:我们刚刚做小实验发现,在热水里咖啡很快溶解了,所以我们一般用热水泡奶粉、果珍、豆浆粉。

  四、活动小结及延伸。

  1. 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

  2. 延伸:我们从小小的一杯热水中就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关于热水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发现了,再一起来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教师出时传好的项链,进行提问:

  1、漂亮吗?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去了我们的项链是有规律的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2、一会儿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排队,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件事情。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考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这样排队?

  (2)你是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队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张纸把你排队的规律都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1、幼儿分两组进行交流,一组幼儿坐在那里当讲解员,另一组幼儿自由参观,然后交换。

  2、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

  3、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六、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再活动区中进行多维度排序的尝试,并进行相应纪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幼儿猜测)

  (4)“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次)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1次、2次、3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儿说,教师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2、环保“那这张纸和我们做了游戏之后,它还可以用来(画画、剪纸等)我们平时用的纸都是用树木来做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我们的环境。”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使幼儿对探索竹的自然现象并且感兴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播放图片。提问:你看到什么?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用竹子做这些东西呢?竹制品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内容:

  数学:剥豆乐

  活动目标:

  1、理解9以内的数量,学习用数字、符号作记录。

  2、通过剥豆感知两组数量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新的数。培养幼儿对数

  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蚕豆荚若干(每个幼儿至少两结),每个幼儿一张记录单,黑色

  水彩笔每人一支,按组分别放置在操作区。大记录单一张。

  2、透明袋每人一个,上面贴好6~9的数字。

  3、布置蔬菜批发市场(一个数学区),摆好标有6~9数字的四块牌子。

  活动重点:

  感知9以内的数量,学习用数字、符号作记录。

  活动难点:

  感知两组数量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新的数。

  活动过程:

  一、猜猜豆妈妈肚里的豆宝宝,理解9以内的数量。

  1、第一次剥豆,出示一结豆荚,幼儿观察猜测,里面躺了几粒豆宝宝。

  2、剥豆验证,并用相应的符号和数字表示,教师在大记录单上作记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2、让幼儿知道企鹅与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是不怕冷的动物。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什么动物不怕冷。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企鹅玩具、北极熊玩具1个。

  2、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和企鹅生活在南极的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地球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1、出示地球仪,教师指着南极和北极让幼儿讨论:这是地球的什么地方?知道那儿的天气是什么样子的吗?这些地方有哪些动物生存?

  2、教师讲述南北两极的生态环境,并把玩具企鹅、北极熊分别放在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

  二、让幼儿知道并用语言描述企鹅与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是不怕冷的动物。

  1、出示图片,请幼儿描述南北两极的气候。

  2、请幼儿描述图中企鹅、北极熊长得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

  3、请幼儿思考:为什么企鹅、北极熊住在冰天雪地里却不怕冷?

  4、教师描述企鹅、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生活方式,并解释它们不怕冷的原因,即身体的特征构造。

  5、请幼儿模仿企鹅、北极熊走路。

  6、游戏:“企鹅、北极熊找家。”让幼儿分别扮演企鹅、北极熊,在活动场地画一个大地球,一边为北极,一边为南极,要求扮演北极熊的幼儿模仿北极熊走到北极位置上,扮演企鹅的幼儿模仿企鹅的动作走到南极上。

  不怕冷的动物有哪些:帝企鹅,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旅鼠,驯鹿,雪兔等。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0-01

中班科学教案:水07-01

中班科学教案风03-27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精】中班科学教案03-16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3-17

中班科学教案【精】03-17

中班科学教案【热】03-15

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3-16

【荐】中班科学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