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科学活动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沉浮的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虽然很少被提及,但却又时常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初步感受、理解悬浮现象,激发他们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变化。
2、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难点: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磁吸标志、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活动反思】
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蓝钧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做中学”、“爱玩”使他思维的“可逆性”在表现。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外形的特征
2.萌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蜗牛》视频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有谁知道是什么动物?
--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2.认识蜗牛--你们都说见过蜗牛,谁来说说看蜗牛长的什么样?
触角、壳、足、嘴巴--你们觉得蜗牛有眼睛吗?
触角:蜗牛的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那你们知道蜗牛的鼻子在哪里吗?
蜗牛的触角中,短的那一对相当于它的鼻子,在短的触角下面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哪里是蜗牛的脚呢?蜗牛是怎么爬的?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爬爬看。
蜗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纹一样的横纹,蜗牛就靠着横纹的波动,慢慢爬行。
--你们有没有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它是什么? 会留下闪亮亮的线。
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运动以后流汗一样,蜗牛也会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爬行时候,这种分泌物不断的流出来,是为了减少摩擦,有利于蜗牛爬行,边爬边粘在了爬过的地方,等它干了,就变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线。
--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青菜、树叶、小草。。。)--蜗牛喜欢吃蔬菜、小草、树叶等等。咦,你们觉得蜗牛的嘴巴长的大吗?蜗牛的嘴巴长的小小的,只有针尖这么大,但是你们猜猜看它有多少颗牙齿?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有26000颗牙齿左右。蜗牛可真厉害!
3.观看《蜗牛》短片--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于蜗牛的小短片。(播放视频)--看完了小短片,我们都认识小蜗牛了,有谁来说说看你知道了那些有关于蜗牛的知识,看看谁是小蜗牛的好朋友。
4.听歌曲《快乐的小蜗牛》学蜗牛爬,碰见障碍要改变方向爬。 --现在让我们变成小蜗牛带着房子去旅游吧!先长出两只小细脚,再背上我们的房子,小蜗牛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播放伴奏)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2、通过操作,知道风能产生动力、风的大小能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这些特性。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乐于尝试。
活动准备:
牛奶纸盒和泥工板人手一份。风车、自制彩带、纸制青蛙若干。事先对于空气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相关视频。
活动过程:
1、通过感受扇子扇在脸上的感觉了解风的形成。
t: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现在我用扇子对着你们周围的空气扇一扇,你有什么感觉呢?
t:为什么你会觉得身上凉凉的.呢?风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空气动起来了,风就来了。
t:现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们,看看,有了风,把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吹的动起来了?
2、了解风的特性。
(1)风能产生动力(出示风车、纸制青蛙、彩带)
t: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空气动起来?(出示辅助材料)先请个别幼儿尝试。
t:我这里有一些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玩具?现在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请风来帮忙让他们动起来?(提示幼儿可以交换玩)
t:你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的?
小结: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变出风来,有了风,就能让一些东西动起来。
(2)风的大小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t:跟风玩游戏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来跟风玩一玩游戏?(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这里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谁来试一试,用泥工板让牛奶盒跑起来。
小结:
我们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个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两人一组找空地方比一比)
t:(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比一比)刚刚谁的牛奶盒先到达,谁的晚到,为什么会这样的?
小结:
原来风大,东西就跑的快,风小,东西就跑的慢。
活动延伸:
t:那到底风大好呢,还是风小点好呢?(观看视频)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设计思想:
孩子们都觉得彩虹很神奇,彩虹只有在雨后才能看见,晴天的时候都是躲起来看不见的,小朋友都会好奇的问:“彩虹那么漂亮,只有雨后才能看见它,晴天看不见。为什么彩虹要躲起来呢?”针对孩子这个大胆的提问,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课题,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为什么彩虹雨后才能看见它。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感知道彩虹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二、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三、学习与同伴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技术支持:
水、盆子、镜子、喷雾器、杯子、彩虹的图片
活动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谜语,引出课题。
谜语:“一座长桥架天空,五颜六色真好看,晴天找它看不见,雨后天晴就出现。”(谜底:虹)
二、出示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彩虹的特征。
(一)你们见过彩虹吗?在什么地方彩虹就会出现呢?
(二)彩虹是什么形状?彩虹有什么颜色?
三、实验:自己做彩虹
(一)幼儿分组讨论,需要些什么东西制作彩虹。
(二)请小朋友自己选者喷雾气、镜子、水、盆,透明杯子、白纸等尝试做彩虹,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指导:1.教师利用喷雾气在空中喷雾,幼儿背对太阳观察现象。2.利用装着水的透明杯子对着太阳,也能产生彩虹的现象。
3.把小镜子的一半斜插进水中,在镜子对面放一张白纸,使阳光能反射到白纸上,白纸就能出现彩虹了
四、交流讨论:
(一)问:你的做的彩虹出现了吗?
(二)问:你用了什么用具制造出彩虹的.?小结:彩虹是由器重颜色形成的弧形彩带,就像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桥桥。彩虹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喷雾里的色彩、白纸上的色彩、杯子中的色彩都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给水珠、镜子、杯子折射后显出的七种颜色,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太阳光。夏天雷雨过后或阵雨过后,天空就会出现小水珠,太阳照在这些小水珠上,天空中就会出现美丽的七色彩虹。天空晴朗,没有下雨的时候就不会有彩虹出现了。
五、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制造彩虹的方法。
2.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查找有关彩虹的资料。
活动创新之处:
一、运用尝试的方法,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过程,学会借用工具避免了局限性。
二、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使幼儿能从交流中、观察中、操作中、小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活动结果预测:
幼儿能从玩中学,能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由选者工具制造彩虹,符合了幼儿爱动手、动脑,爱探索的特点,效果较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也围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出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对于幼儿来讲,手的动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使用工具,如用勺和筷子吃饭、用笔写字等。筷子是我国主要的餐具,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选取了本教学活动,这节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2、乐意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种类筷子及筷子由来的多媒体课件、有关筷子用途的多媒体图片、米饭等实物、字卡、筷子舞道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呀,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幼:想。
师:好,那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谁?
2、播放录音:嗨,小朋友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新朋友,不过你们需要猜一个谜语猜能知道我是谁。小朋友听好了。
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酸甜苦辣一起尝,只会吃菜,不喝汤。
二、欣赏筷子的故事,了解筷子的历史。
师:小朋友猜到是什么了吗?对,是筷子。其实,很久以前是没有筷子的,那筷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
慢慢地,聪明的人们用木头削成筷子,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别的东西代替木头制作成筷子,像竹子、塑料等,所以才有了小朋友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筷子。
三、观察实物,讲述特征。(播放录音请出筷子)
1.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
师:看看你带来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你的筷子跟小朋友的筷子是用同样的材料做的吗?
小结:筷子发展到今天,不仅可以用木头做,还可以用竹子、塑料等材料做,而且上面的图案、花色也在不断丰富,变得越来越漂亮。
2.欣赏各式各样的筷子
教师播放各种筷子的多媒体图片,请幼儿欣赏,扩展知识面。如:古代皇帝用的玉筷、工艺品象牙筷、炸油条时用的长长的筷子、家庭套装筷等、一次性筷子等。
四、尝试为筷子配对,知道筷子以“双”为单位。(播放录音,为筷子找朋友)
1.听音乐,尝试为筷子配对
师:听,美妙的音乐开始了,帮你的筷子找到它的好朋友一起跳舞吧!
每位小朋友手拿一根筷子,根据材质、花色一样的特点,找到另一根筷子,配对成功后跟随欢快的音乐跳“筷子舞”: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敲打手、臂、肩、背、腰、腿等部位,边打边舞。
2.探讨配对方法,学习筷子以“双”为单位
师:让我们来找一找哪对好朋友最亲密。
让配对成功的.幼儿简单讲述,自己是怎样帮助筷子找到好朋友的。
小结:一般筷子都是两根两根一起用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双筷子”,每双筷子的材质、形状、颜色都一样,有的上面还有相同漂亮的图案。
五、尝试用筷子夹取食物,探索不同的使用方法。(播放录音)
1.幼儿尝试使用筷子,并体验使用筷子的乐趣
教师指导幼儿用筷子夹取食物品尝,自由探索使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方法,如夹、挑、拨、搅等。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叉馒头,搅动筷子搅拌,搅鸡蛋、包水饺。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使用筷子的感受。
2.
①出示正确持筷示意图,为幼儿讲述使用方法:用右手持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游戏:喂食物
②结合刚才的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在使用筷子吃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礼仪常规。
小结:不拿筷子敲打碗盘;不把筷子指向他人;不用筷子插东西吃;不随便挥舞筷子。
六.了解筷子的一些特殊用途(播放ppt课件、录音)
1、开展区域活动时图片,了解筷子的用途。
2、了解筷子其他的特殊用途。
七.跳筷子舞出活动室。(播放录音)
师:筷子朋友的本领可真大呀,刚刚有小朋友说到筷子可以用来跳筷子舞,那现在我们就去外面去跳筷子舞好不好?
活动反思:
筷子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同时也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体验筷子给我们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一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我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还使用游戏法、观察法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结果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彻底被激发了出来,都能积极主动的参入到游戏活动中来。通过课件FLASH了解了筷子的由来,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了筷子的使用方法,在多种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了筷子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有趣的筷子》这一活动让我对怎样上好科学课有了反复的思考和探索,我知道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我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少数几位幼儿不太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愿意是动手能力比较差,不会又不愿意使用筷子,虽然可以让幼儿很放得开的去放手做实验,但是在活动后很难让幼儿将思绪转过来回答我的问题,所以组织教学有待加强,在提高课堂的敏锐性和调控能力中还需进一步学习。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幼儿能想出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物体转动的现象,并体验成功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球、硬币、积木、瓶盖、陀螺、熟鸡蛋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转动的含义。
活动难点:怎样让物体转起来。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鸡蛋会转动。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出示熟鸡蛋。
2、教师:“谁有好办法能让它站起来,还不打破?”
幼儿尝试自己的各种想法。
3、教师将鸡蛋立起来,用手转动它,鸡蛋转动着站立起来。
4、教师:“鸡蛋是怎么站起来的?”“它在怎么动?”
幼儿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次尝试。
5、师小结:什么叫转动?转动就是绕着圈动,围绕着中心运动。
二:幼儿通过尝试体会转动的含义。
1、教师出示皮球,请个别幼儿上来让大皮球转动起来,并说说你是怎样让皮球转起来的。
2、请小朋友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东西让他们转起来,并想想你是怎样让它们转动起来的?
3、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提问幼儿:
(1)谁让硬币转动起来了?拿硬币的幼儿都来表演一下,成功的讲出方法,不成功的讲讲失败的原因。
(2)以此类推,让同样拿积木、陀螺、瓶盖的幼儿各自讲讲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失败原因,以便让幼儿互相吸取经验。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要想让物体转动起来,就要先那好它,在给它一个力,转动时手腕要灵活,用力均匀,力气小了,它不转或转的时间短,力气太大会转不起来。
6、幼儿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请幼儿将每一类物品都尝试着转一转。
三: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
四:户外寻找物体转动的现象。
五:玩风车、陀螺、转椅等,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海底世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体验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乐趣。
2、以积极的态度参加游戏活动。
3、在交流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介绍。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海洋动物标本以及若干图书。
2、准备了有关珊瑚、海水、海底动物等方面的录像带
3、海马、海藻图片各一张,海底背景图三幅,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奇妙的海底世界》,边看边谈论:
刚才小朋友观看了海底世界,看到了海底有好多的动植物。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你把看到的和你知道的海底动植物的名称说出来。
二、抢答游戏
1、把幼儿分成海马队和海藻队,说出一种海里的动植物得一颗星。
2、教师将幼儿说出的海底动植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3、表扬得星数多的一组。
三、分类游戏
请幼儿将出示的海底动植物图片进行分类,找对一个获得一颗星,错一个扣一颗星。
1、出示两幅海底背景图
2、海马队找海底的动物,海藻队找海底的植物,分别将寻找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3、两队交换检查分类情况,对有疑惑的动植物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教师小结
5、表扬得星数多的一组。
四、海底知识大比拼
1、组内幼儿轮流、轻声地交流;要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说说海底动植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注意倾听他人的介绍。
2、小组交流结束后,各组推选代表讲述。小代表们讲述时,教师用投影仪在一旁给予协助。
海马:海马不是马而是鱼,能直立游泳,海马是海马爸爸生的。
海蛰:海蛰学名水母, 可供人们食用,其营养丰富,美味爽口。
章鱼:章鱼不是鱼,是一种软体动物,有8条触腕,可以喷墨,章鱼妈妈产的卵是长长的,卵产下后章鱼妈妈就死去。
3、介绍一种获得一颗星。
4、统计获星情况,给获胜组发奖。
五、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运用橡皮泥捏各种海底的动植物,并在活动室中办海底世界的'展览会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师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孩子们将前一段时间探索出来的知识全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观看电视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的小手如森林般举起时,我才感到这才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8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科学活动教案【热】03-26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26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26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03-26
【热】科学活动教案03-27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