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1 07:20:34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安详”、“忽高忽低”、“犹豫”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 )的爱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你能说出几种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对呀,爱是温暖的,是无私的,是崇高的,是令人难忘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一种爱吗?

  补充板书:看不见的爱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谁看不见?(盲童)

  二、读课文,说说文中介绍了盲童,还介绍了谁?

  1、文中还介绍了母亲

  2、母亲让孩子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让孩子用弹弓打玻璃瓶

  为了让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最后

  4、谁能用这几个部分把句子连起来,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细读课文,了解母亲。

  1、师:读了一遍课文,你是否知道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2、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爱,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按能感觉到。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5、还有哪一句句子也讲母亲在递识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指导朗读:这里的“安详”和“轻轻”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是“看不见”的,只有从母亲的“轻轻”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鼓励。

  2)用“安详”造句。

  3)面对一个盲童,作为母亲能够如此安详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时间的词语)

  5)母亲不停地递出石子,同时还递出了什么?

  希望、鼓励、安慰……

  6.、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1)为什么顿了一下,轻轻说?

  7、“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1)平静说明什么?

  2)“关键是做了没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体会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3)做:仅仅是打玻璃瓶吗?对这个盲童来说,还可能是什么事?

  现在看到了这位母亲,你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口头回答( )的爱

  四、再读课文,了解孩子。

  1、师过渡:你是否还注意到了那个盲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他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师板书:很认真很有规律

  4、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爱对孩子的影响。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这一声碎裂声告诉孩子( ),告诉母亲( ),告诉我( )

  5、母亲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激发了孩子对生活( )的爱。

  五、课外拓展。

  1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爱。请你回想一下,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2学生讨论,师辅导:注意观察细节。

  交流。

  板书:

  看不见的爱

  盲孩子 母亲

  很认真 安详

  很有规律 平静

  轻轻

  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对生活的爱

语文教案 篇2

  一、设境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春景图,引导谈话。

  小朋友你们瞧,春天来了!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有位神奇的客人要来到我们中间,她会是谁呢?(学生猜测)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出示课题,指导读题。(学生友好地向小池塘打招呼)

  这样的开头快速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二、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悠扬的伴奏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之文句本身的优美,必将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

  三、多向导读,入情入境。

  (一)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对小池塘有了一些了解,课文内把小池塘比作了什么?

  教师简笔画“大眼睛”。

  通过简笔画形象地突破了“睫毛这个难点。

  2、小池塘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眼睛?(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导看图,说说哪儿像大眼睛,哪儿像睫毛?

  4、各小组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想象小池塘的样子。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参与评价。相机指导读好“轻轻”、“一闪一闪”长长”。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老师还将评价让位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小池塘这只大眼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上台板书:白云、太阳、月牙、星星。(请四名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板演小池塘看到的景物,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强调书写姿势,要求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

  将教师板书的权力让位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参与板书设计的乐趣,又解 决了如何在阅读课中渗透写字教学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 1)、学生选择喜爱的句子上台读给大家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走下了讲台,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听学生的见解,从旁指导着学生的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现的舞台。

  (2)、相机播放.课件,使学生感受池塘倒影的美丽,读出喜爱之情。

  (3)、反复诵读表现美,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这里通过让学生多诵读几遍自己喜欢的句子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情绪化的“场”,让学生主动地读,达到自读自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指导背诵。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池塘美、春更美。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1)、教师背诵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可看板书、找规律、画简笔画、边背边想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背诵,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5、放飞想象,拓展训练。

  还有什么景物也能倒映在小池塘里?它们又像什么呢?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 三)、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现课文。)

  让学生找合作伙伴,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表现课文,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学生在此情境中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体验到了成功。

  板书设计 : 3.小池塘

  设计者为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展示成果,用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教师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由原来口授、设问、解答变为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以往过多依赖老师学习的只听、只记的学习方式变为提出疑问,借助讨论和老师提供的学习条件设计其活动,多方位探索。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重点)

  ②、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难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突破: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桥吗?(出示分水当地桥的图片)……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桥的附近有些什么呢?你觉得它美吗?(生谈师结引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学生自读思考,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关键)

  三、研读赏析:

  学生选读赏析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师指导方法,给出示例,让学生立足文本,尽情畅谈。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并形之成文。)

  结合预习表格,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通过“展示——点评、补充——修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手法鉴赏。

  讨论品评,结合学生的展示评价,总结赏析方法(明确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 形象生动 描写细致 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20xx年10月15日起,大师吴冠中的艺术展“沧桑入画”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展。如果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请你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向吴老先生说说我们家乡的桥之美。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抛(出去)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沮丧纽约抉择

  曾经实践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旧知,发现语文学习规律。

  2背诵各国谚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阅读成语故事,积累词语,拓宽知识面。

  4学会办报,在实践中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5激发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难点:培养个性化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资料。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句。同桌相互读。

  2小组讨论带点词的相同之处。

  3指名读,注意指导带点词的`理解。

  4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二、读读记记,语言积累

  1小组内读,读准确。

  2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同桌“对背”。

  4全班交流搜集到的类似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三、积累成语,体会内涵

  1学生自由读,读准确。

  2观看《刮目相看》动画。

  3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4小组内交流相关的成语故事,将这些成语收集到“采蜜集”中。

  四、综合学习,提高能力

  1说话练习,话题“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

  2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

  4小组中讨论如何办报,交流办报方案。

  5指导写作。

  五、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澳门风光片”。

  2学生自由朗读。

  3小组中互相帮助学习。

  4交流学习经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

  (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

  (4) 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

  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五、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2、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语文教案 篇8

  语文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推进,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与学生被束缚的教学热情、智慧和欲待迸发的创造力。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化表述与课改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虽然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导致其课改的某些不平衡,虽然如此,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改革的宏观态势是令人鼓舞的,这确实是百年以来语文教育的一次伟大新生。因此,即使对语文课改中问题的冷峻审视和反思,也是为了将课改的负面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更健康、更和谐、更有力度地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刷新:观念与方式

  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范式的转型。所谓课程范式(curriculum paradigm),是指一个课程共同体所普遍拥有的课程哲学观和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换言之,在某个课程共同体中,各门学科课程尽管内容不同,但都建立在同一教育哲学观和课程观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计划实施直到课程终端评价,具有若干共性的特征,从而适应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语文课程从过度预制、封闭和垄断的指令型课程转向生成、创新和个性化的新课程,这是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刷新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刷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

  刷新之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验区语文课上,那种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现象少见了,那种贯穿课堂、滔滔不绝的“讲风”显著地减弱了,语文教师们普遍认同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这标志着语文教师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言语实践及其内心体验。在具体方法上,构建在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础上的文本与师生多边交互对话,已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同时,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而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网络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这种课程主体意识的觉醒,使语文教师对课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觉”——从课程外在于“我”到课程同化于“我”,从课程“役”我到我“驭”课程。这就引发教师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正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样。正因如此,在指令型语文课程中曾几乎无处容身、被视作“异端”的王泽钊,而今被青岛及其以外许多实验区教师尊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先驱”。《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都对他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学存在,做了客观和理性的报道。

  刷新之二:语文教师的教研观念和方式。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课例的探讨,努力克服“教”与“研”相分离的“非校本教研”倾向,这已在语文教师中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即研究者。而且,这种所谓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与口号的简单阐释,也不仅仅是对西方教育理论的横向迁移,更主要的是对自己正置身其中的教学事件、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的自觉审视,是对日常的学校生活和课堂实践的有效反思。这种朴素而有意味的研究及其教育叙事、教学札记等具体方法,日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和应用,愈来愈呈现出作为“校本教研”的鲜活生命力。特别是江苏、浙江、上海等文化先进的实验区学校,依托本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堂为自己的实验室,以改善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目的,正在形成开放、民主和有效的规模化“校本教研”局面。

  刷新之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它高于课堂学习中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者的选择。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偏重于学生单向对知识的接受,价值重心置于客体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新课程注重的是对语文知识有意义、积极的自主性和发现性学习,其价值重心落在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虽然,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较多信息,突出了课堂作为简约性认识过程的特点,但在语文指令型课程和教学中由于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而被滥用,其单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热情和能动精神丧失殆尽而又不得不在考试的沉重压力下被迫接受听说读写的机械训练,这样,人啊,人的灵性、才气和激情这些生命的珍贵“内存”因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而被压抑着,本应美趣无穷的人性化的学习必然异化为枯燥的电脑式“输入”,故语文接受性学习方式只是造成个体生命的知识数量的积累和增长,而没有促进生命质量的健康发育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导向的新学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说明的顺序。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它短小精练,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力求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三、检查预习

  1作者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圆锥(zhuī) 榛(zhēn)子 榉(jǔ)实

  四、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2初步阅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段?

  对象:松鼠

  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在本文中有讨人喜欢、聪明、心灵手巧的意思)

  3、依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根据以下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标明各段的起止点:

  第一部分(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总

  第二部分( 2--5):分别介绍松鼠的特点。 分

  第三部分( 6 ):补充介绍松鼠的'用途。

  4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是怎样具体、分别体现的?

  分析文章:

  (1)找出关于松鼠的几个词语,哪些是直接写的,哪些不是?

  这三个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提示:不能,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第2—5自然段内容相照应。

  (2)这些词语分别与下文哪些段落相对应?(分层)

  (3)教师示范分析第二小节

  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4)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分析松鼠驯良、乖巧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明确

  ① 写松鼠驯良的习性。

  (1)活动的范围

  (2)活动的时间

  (3)主食及寻食习惯)

  ② 写松鼠乖巧的个性 。 (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③ 写松鼠筑窝。 (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④ 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小结:这篇科学小品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用途。让人一目了然。

  五、品味语言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同学认真品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轻声朗读并划出相应句子)

  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拟人化的手法:

  肖像:清秀的面容

  动作:练跑、搬、放、编扎、、挤、踏

  感情:会恨会恼

  习性:驯良、乖巧

  六,比较阅读

  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平实说明,而课文采用了拟人化得手法,赋予松鼠人的性格、动作,使文章生动形象。

  七、本课小结

  本文用细腻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八、课后作业(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后,请你仿照本文抓住动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生动形象的描述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字数300字以上。

  九、板书设计

  松鼠 启示:

  (一)、总说特征: 漂亮、驯良、乖巧

  1)说明要抓住事物特点

  外形—漂亮

  2)要言之有序

  (二)、分说特征 习性——驯良

  3)运用拟人手法

  (总分 性格——乖巧)

  4)仔细观察事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语文的教案15篇04-21

语文教案范文06-27

小学语文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