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7 09:50: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6篇(优选)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纲要》对于科学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我们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后,顿时对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齿轮为什么会转”这个话题,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说法。但齿轮并不是随便就能触手可及,也并不是随处直观可见的。在现实生活动中,孩子们只是知道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对齿轮为什么会这样动,他们是无法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

  于是我将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齿轮”作为这节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创设及利用Algodoo软件,让幼儿对齿轮的转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时发生的变化。

  2、乐于探究,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用:PPT一套、记录表、实验软件一套、触摸式电视机。

  幼儿操作用:建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问题——激发幼儿对齿轮的兴趣。

  1、出示机器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观看机器人画画的视频。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吗?

  :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的变化。

  1、教师展示多媒体教具,并记录。

  重点提问:这里几组齿轮?他们都一样吗?

  :

  (1)第一组是2个大小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

  (2)第二组是2个一样大小的齿轮,中间还有一个小齿轮,他们3个齿轮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组齿轮的的大小都不一样。

  2、幼儿操作多媒体教具,分别验证3组齿轮转动的变化。

  重点提问:这3组齿轮转起来会怎么样呢?

  :

  (1)原来2个相同大小的齿轮转得一样快,但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

  (2)小齿轮带着大齿轮转动,2个大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

  (3)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小齿轮转的快,大齿轮转的慢。

  三、探索构建,实物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齿轮的变化。

  1、幼儿尝试搭建,教师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作品,解决齿轮搭建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游戏中,利用齿轮搭建不同的机器人。

  活动反思:

  优点:

  1、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维持幼儿的兴趣。

  (1)软件上的调整

  利用新颖的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节来取代原有的多媒体软件,通过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机,为幼儿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体验齿轮转动的变化及直观触碰的乐趣,使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积累有关齿轮转动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时利用Algodoo软件在齿轮上加了追踪器,帮助幼儿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一些有关齿轮转动的小秘密,为后面实物操作验证环节积累了相关经验。

  (2)课件上的调整

  原本是由时钟引出齿轮,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时钟似懂非懂,由时钟的原理展开活动对孩子的理解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时钟中的齿轮”调整为“机器人中的齿轮。”机器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机械物,所以我从电影《雨果》中,截取了齿轮带动手臂写字的视频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3)材料上的调整

  原本为了与第一环节的“时钟”相呼应,设想将“猫头鹰”改为“时钟”,但根据幼儿平时在电子书包游戏中,对于“时钟”这一齿轮游戏的兴趣并不高,且考虑到要让幼儿在理解齿轮“咬合”的情况下脱离图纸搭建,有些难度。故将“时钟引出齿轮”调整为“机器人引出齿轮”,将最后搭建“猫头鹰的眼睛”调整为搭建“机器人的眼睛”。

  由于此活动主要围绕“齿轮”,故在设计最后搭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将机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动中主要就围绕齿轮展开操作。若机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儿进行搭建,可能活动效果会更好,幼儿也会更有兴趣。

  (4)幼儿良好科学操作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平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养成“用什么、拿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由于小零件比较多,一开始教师将给每组幼儿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用错零件,将别人的零件用完,导致他人无法完成搭建。故教师将材料按照每位幼儿的需要分入一个框中,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框中去寻找搭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于幼儿的自我创造。

  2、目标的定位。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与触摸式电视机及Algodoo软件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成功的发现了齿轮转动的秘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3、注重活动的科学性。

  (1)语言的科学性

  此类科学活动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以确保传递给幼儿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如何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是教师设计活动时重点思考的方面,如:对于机器人会动的原理最终确定为“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又如:对于三组齿轮转动时的变化进行时的用词等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

  (2)教师的回应。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并对于说的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达,可以维持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信心。

  不足和建议:

  1、活动的科学素养性有待提高。

  幼儿实物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科探性还不够强。若将活动过程做以下调整: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利用软件,引出问题——实物操作,验证问题——欣赏视频,拓展经验。由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展开探索,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研究的积极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学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也会更有趣,更能体现孩子们的自主发现。

  2、教师的回应有待加强。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应抓住重点,如:教师提问“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呢?”幼:“因为有齿轮在动,还要上发条。”此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同时,可以赞扬幼儿说到了2个点“齿轮、发条。”当在幼儿说到“齿轮碰在一起在动”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及时引出科学性的词——“咬合”,让幼儿对齿轮的了解更具有科学性。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对天气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1)讨论配对方法,了解合作要求①Ppt展示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这些图片表示生活中我们会做的事情,你看懂了吗?

  ②出示操作板(以晴天为例)怎样才能从8幅图中选出所有适合晴天的图片?三个人一组,该如何合作?遇到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师结合幼儿回答,梳理配对方法与合作要求,如:可以一张张图一起看,也可以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起讨论,一起看;合作时可以一起先看,再配对,再检查,也可以有人负责配对,有人负责介绍;遇到有疑议的,可以讨论或者放在操作板?区)

  (2)幼儿三人一组,合作配对图片(评析:图片配对,截取了幼儿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巧妙的用游戏配对的形式呈现,使幼儿在自我分析、配对的过程中获得发现,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分享合作经验哪一组完成最快,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2)交流操作结果你们选了哪些适合X天的图?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这么选,说说你们的想法?

  结合幼儿回答,进行经验拓展或提升①例:晴天除了晒被子,还可以晒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都适合在晴天做?

  ②例:雾天为什么乘船、做飞机都不适合在雾天进行?雾天为什么适合戴口罩?

  (3)提出疑议问题,引发幼儿思考①例:雨伞为什么晴天、雨天、雪天都适合用伞?这8幅图中还有没有别的事情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都适合?

  (评析:交流体现了幼儿思维过程的碰撞,因为配对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所以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幼儿的不同想法,进行同伴间的经验分享。这一过程是开放式的,对幼儿具有思考、分析、表述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3.小结原来变化的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选择做一些合适的事情。

  (评析:适时小结,再次归纳提升。)

  四、介绍极端天气,引发继续了解的兴趣

  1.介绍极端天气出示极端天气图片或播放视频剪辑——沙尘暴、台风、干旱、暴雨、暴雪、雾霾除了我们了解的天气,还有很多极端天气,你知道它们吗?

  2.引发继续了解的兴趣极端的天气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灾害,你知道会有些什么灾害吗?

  这么多极端天气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极端天气里人们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应对呢?

  变化多端的天气留给我们很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家寻找答案,明天继续交流。

  (评析:从常见的天气转换到极端的天气,这是“多变”的再次递进,既链接前面的经验认知,又为后续的关注提供铺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多变的天气,教材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天气及其影响 ,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螺旋形,发现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2.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一人一把剪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认识螺旋形1.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帮圆纸片变成长条形。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认识螺旋形。

  (1)圆纸片变好了,你觉得圆形变成了什么?(蜗牛壳、棒棒糖)小结:对了,这个和小朋友说的蜗牛壳差不多,它从中间往外,一圈一圈,越变越大,就变成了螺旋形。

  (2)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圆纸片是怎么变成螺旋形的?

  小结:顺着圆的形状从外往里一直剪,剪的时候一边转纸片一边剪,就能剪出螺旋形。

  二、第二次操作:变长长的螺旋形幼儿剪完展示作品,让幼儿观察、提问:螺旋形有什么不同?(长短不同)为什么同样大的纸片剪成的螺旋形会不一样长?(粗细不同)提问:让你剪出一条长长的细细的螺旋形你会怎么剪?

  老师小结:一条长长的螺旋形要细细的剪,剪的时间长一点,不要剪断。

  三、第三次操作:

  1.观察并讨论如何变出长长的.螺旋形。

  2.提出比赛要求,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螺旋形,评出冠军。

  4.观看PPT5.我们刚刚认识了螺旋形,那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状?(螺丝玩具、螺丝钉、电话线、电灯)总结:原来,在同样大的纸片上,小朋友在剪的时候,剪得越细,螺旋形就会变得越长。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时用其他形状的纸片剪出螺旋形。

  大班数学《纸片变变变》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一定要简练,到位,否则孩子们会对教师过多的语言产生反感,越听越糊涂。

  在《纸片变变变》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渗透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从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每次的提问都是简经营简练,明了,让孩子得出结论,老师再小结。

  2、各个环节要清晰,环环相扣,符合数学教学逻辑。

  从第一次操作,让幼儿试着剪出长条形,从而过渡螺旋形,这里我讲评的比较快,过渡比较紧凑,但第二次操作,让幼儿通过操作剪螺旋形从而发现长短不一,为什么同一圆方剪出的螺旋形会长短不一呢?(粗细不一)从而引导幼儿比赛,谁剪得螺旋形又长又细。幼儿的动手能力强,剪得都较长也细细的,个个环节比较清晰,层层递近,目标效果已达到。

  3、在联系实际生活中什么东西是螺旋形的,我班幼儿扩散思维强,想了很多,(如圆棒、树的纹路、发型等)我们老师也一下想不到的,幼儿都能回答出,发言积极,以上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以便使活动能更有效的开展。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

  3.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说一说你是怎能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老师归纳不同的区分方法。

  6.让幼儿再尝试的分找泥土和石头。

  活动内容:

  一、给泥土石头洗澡

  1.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

  2.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区分。

  二、做泥团1.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

  2.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

  4.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变混合)三、介绍泥土和石头用途1.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老师和幼儿一起区分(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老师和幼儿一起区分(种杆、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的作用及重要性,知道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2.能根据闻到的气味辨别物体,或找到气味的来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香水 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香水,引导幼儿闻气味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寻找气味来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

  2.引导孩子分辨气源,知道卫生间的名称及位置。

  3.引导孩子闻不同物体,并说出味道。

  4.引导幼儿知道要保护自己鼻子,以及安全闻气味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到处去闻一闻,说一说自己闻到的气体。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到这节课有着不足的`地方,魏老师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这节课我应该让孩子多说(放开让孩子说)多做 多练(说完让孩子练习体验),老师不要限制包办,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闻气味中,我就应该顾及到每个孩子,让他们都闻一闻,说一说。在课前准备所需东西时也要考虑到是否每个孩子都能操作到,操作的材料要丰富。在教育孩子保护鼻子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去思考,让孩子们去说一说结果。科学是比较严谨的,一定要让孩子先猜想在验证。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大自然是神奇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草,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长出了各种不同的蔬果,每当孩子在草地里玩耍时,他们总会发现衣服上染上了小草的绿颜色, 每当孩子吃完草莓、杨梅这些水果时,就会发现手上被“染”红了……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孩子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接触到色素了,只是他们还不了解与认识这些隐藏在植物体内的色素。“植物色素”这个词对孩子来说很陌生也很书面,但是“植物色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的。

  《纲要》中提出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对植物体内出现“颜色”这一现象产生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这节教学活动。

  因为中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通过感知觉和操作活动来认识世界,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幼儿熟悉的材料来引发幼儿对活动现象产生兴趣,能主动探索色素的秘密,从而了解到植物中含有色素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能大胆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难点: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小草、叶子、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3.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4.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5.PPT 课件。

  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

  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 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 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

  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 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 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 PPT(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胡萝卜、菠菜)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 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 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含有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4)教师小结:

  这些食物中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活动总结

  由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是幼儿最熟悉的,也是最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再带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幼儿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于是在开展讨论时,幼儿就会有好多的东西想说,在说的过程中,幼儿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幼儿从中积累了许多的知识经验,所以,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了这些铺垫,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经典)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