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5 09:50:2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精选】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有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在探索中创作的快乐;

  2.大胆尝试几种常见的连接方法,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3.能积极参与各种连接的游戏,分享连接的经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的连接。

  物质准备:彩带、纸条、拼插玩具、穿线玩具、彩色笔、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物品;回形针、夹子、双面胶、胶水、绳子等辅助材料;音乐《火车开了》;图片。

  活动过程:

  一、搭火车连接引入活动——身体连连看

  1.在开火车的音乐下入场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吧!(伴随音乐,幼儿双手搭在小朋友肩上连成一列长长的火车。)

  提问:我们是怎样搭成长长的一列火车的?

  小结:一个一个地相互连在一起就是连接,我们身边有许多都可以相互连接。

  2.幼儿玩身体连接游戏

  教师:连连看,连连看。

  幼儿:连什么?

  教师指令:手指手指连连看;小脚小脚连连看;手背手背连连看。

  二、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

  小朋友们看,桌子上的玩具宝贝也想来玩好玩的连连看游戏,你们能帮它们把相同的物品连一连吗?想一想它们可以怎样连接起来?

  2.交流分享,个别幼儿展示作品并介绍。重点探讨几种连接方法,如:接插、串、夹、系等

  提问:你把什么东西连接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连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能连接,有的物体不能连接;能连接的物体中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将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品放在一起,需要辅助物的放在一起。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哪些需要辅助物才能连接,哪些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为什么?

  三、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

  1.运用纸条操作连接

  刚才,小朋友都是用辅助物把纸条连接起来的,那纸条不用辅助物能连接吗?

  这一次,请你们来做一个更有趣的游戏叫“创意连连看”,你们要动动小脑筋,自己试试用什么方法把纸条连接起来,看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

  2.请个别幼儿分享操作过程

  提问:你是用的`什么方法把纸条连接起来的?谁的方法最好?

  大家都来学学同伴用的方法,把你们的纸条都连接起来。

  四、生活中连接的作用——神奇连连看

  1.让幼儿观看视频资料

  教师介绍:在我们的生活中,连接的作用是很大的。大桥把河的两边贯通连接在一起了,给交通带来了方便;电话的连接使人们沟通更方便;连接是无处不在的,有的连接能看得见,有的连接看不见,但丰富多彩的连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2.互相交流:你在生活中看见的连接有哪些?

  五、大家一起玩连接游戏——快乐连连看

  请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一起来玩连接游戏。“连连看,连连看”“连什么?”“连小手”“连小脚”“连身体”。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辨别并找出野菜。

  2、会正确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挖野菜的工具及装野菜的袋子。

  2、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引起幼儿挖野菜的兴趣。

  2、讨论挖野菜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你们都想挖野菜,也带来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正确使用工具;不离开同伴;如果公园有水,注意提醒幼儿不到水边玩耍。

  3、组织幼儿进行挖野菜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了野菜长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按你们的想法分组挖野菜,注意不要离开老师太远。

  幼儿分组进行挖野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分辨不清时,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也可请挖的熟练地幼儿帮助其他幼儿。

  4、回园讨论,对也才进行分类。

  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谁的多。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野菜的种类分类,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检查,特别要幼儿区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师:你们都吃过哪些野菜食品?我们挖的野菜可以怎样吃?

  教师组织幼儿将挖的野菜清洗干净,送厨房加工。

  组织幼儿品尝野菜食品。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这个活动有两课时,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马兰是野菜的一种,它的外形比较容易辨认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荠菜跟一种野草的外形差不多,孩子们很容易混淆。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去挖野菜,这就必须是要小朋友在认识野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反思《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有了第一课时的准备,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虽说是“挖”野菜,但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挖断野菜的根。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把草当成了野菜。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这一组挖到的野菜进行分类,大部分是马兰,只有少数是荠菜,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小草。王欣朵大眼睛问:“这种菜能吃吗?”我笑着说:“能吃,这种菜你可能吃过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野菜食品:如荠菜馄饨、马兰豆干丝等。

  孩子们听到后惊奇的说:“我吃过香香的可以炒着吃。”张德程也说;“回家要和妈妈一起挖野菜,尝尝野菜的味道。”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城市的车、农村的车的名称、主要特征和功能。

  2、体验与同伴合作阅读、分享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城里的车、农村的车》、幼儿用书c《城里的车、农村的车》。

  2、投影仪,师生共同收集的与车辆有关的画报、书籍、图画等资料。

  活动重点:知道城里的车和农村的车的名称。

  活动难点:知道城市的车和农村的车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

  组织幼儿交流经验:

  “最近,我们都在讨论关于车的问题,今天,大家就来说说我们知道的城市里的车(农村里的车)。”

  交代任务:

  “这里有许多关于车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些车的名称和用途。”

  2、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

  请幼儿自主结伴阅读幼儿用书c《城里的车、农村的车》,教师参与并指导。

  请幼儿分享交流:

  “你们认识了哪些车?它们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投影放大车辆图片,便于幼儿观察讨论。

  3、请幼儿猜谜语,加深对车的认识:

  “一辆车像面包,四个轮子跑得欢。请你们猜猜它是谁?”

  请幼儿在书中找出答案,然后讨论。

  4、组织幼儿开展智力竞赛:

  教师出题:

  “在农田里开的是什么车?”(拖拉机)

  “在地下开的是什么车?”(地铁)

  “谁还能说出其他车辆的名称?它们在什么地方行驶?”

  组织幼儿开展同伴游戏“你说我找”:

  “一个小朋友说出某种车辆的用途或者名称,另外一个小朋友迅速找出相对应的车辆图片。”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的尾巴,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妙用。

  2、在活动过程中交流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的尾巴

  2、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参观动物园,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师:动物园里又来了许多小动物,请小朋友仔细看看

  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二、展开

  课件:动物的尾巴

  1、观察动物,思考问题。

  看看这些动物都有谁?

  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允许幼儿自由交流)

  2、交流:你看到的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教师: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各不相同。

  那么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3、教师结合课件重点讲解:

  (1)老虎的尾巴

  (2)豹子

  (3)狮子

  (4)骆驼

  (5)袋鼠

  (6)猴子

  (7)松树

  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教师回答幼儿的自由提问。

  4、欢迎小小讲解员来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

  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结合图片来介绍。

  5、再次观赏,巩固对常见动物尾巴用处的.认识。

  小朋友知道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请小朋友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尾巴展览,

  想一想,如果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1)自由参观,互相交流,教师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2)结束后交流: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每个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

  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有的尾巴能掌握前进的方向,

  有的尾巴能驱赶蚊虫等等。

  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把伞?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钩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板凳?

  三、结束

  1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问:“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2、意愿绘画:动物的尾巴。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课程来源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生活中的顶技表演(如海狮顶球,杂技小演员顶碗)非常吸引孩子们,且蕴含着平衡的原理。

  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们以游戏“顶技”贯穿始终,让孩子们用一支铅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并保持平衡,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关于“平衡”的新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分析:

  中班的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顶纸板的动作和结果,能让幼儿关注、思考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经验,感受到关键的科学原理。

  课程目标:

  1、在顶技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平衡点,能用铅笔顶起纸板并保持平衡。

  2、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大胆质疑,发现并解决问题。

  3、培养坚持探索、愿意表达,安静倾听的学习品质。

  课程准备

  1、规则形状纸板(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葫芦、花瓶等不则形状纸板若干,铅笔若干;

  2、每人2-3个小小的圆形标记,PPT课件,相关平衡玩具。

  课程过程:

  一、顶技表演,激趣导入。

  1.观看PPT课件,了解顶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表演?(幼儿观看PPT课件:杂技演员顶碗、篮球运动员转球、海豚顶球等图片。)

  这是杂技的.一种,叫作顶技。

  2.观察教师示范,明确规则。

  我也会顶技哦,我用一支铅笔顶纸板,你们觉得我能顶起来吗?(教师示范)我是怎么顶的?

  二、游戏体验,探索发现规则纸板平衡点的秘密。

  1.萌发兴趣,第一次自由探索。

  你们想不想来顶纸板?请你们找一块纸板,试一试,用一支铅笔顶起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主要观察幼儿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如何调整,引导幼儿尝试调整顶在纸板上的手指的位置。)

  2.交流、讨论。

  你们都顶起来了吗?铅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就能把纸板顶起来的?

  3.再次自由探索,并做标记验证。

  是你们说的那样吗?请你们顶稳后在顶的位置给纸板贴一个小小的圆形标记,然后再顶一下试试。(幼儿尝试。)

  4.交流分享,了解规则形状的平衡点位置。

  你们找到顶的位置了吗?贴的标记在哪里?

  结合PPT并小结:这些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纸板能顶起来,就是找到了它的的平衡点,都在纸板的中心。

  三、再次探究,对比观察不规则纸板平衡点的位置,巩固经验。

  1.猜想并探索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位置。

  杂技团还有一些纸板(出示PPT中不规则图形的纸板),你们觉得顶在什么位置才能顶起来呢?请你们试一试并在顶的位置贴上标记。(教师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用iPad给成功顶起的幼儿拍照,并连接到一体机中。)

  2.对比观察不规则形状顶起的位置标记,并交流讨论。

  你们成功了吗?我帮成功的小朋友拍了照,我们来看看谁顶起来了?他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还在纸板的中心吗?(引导幼儿看展示出来的不规则纸板,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共同点。)

  小结:将手指顶在纸板重重的、大大的一边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些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不一定在中间位置。

  四、拓展延续,体验成功。

  顶技非常有意思,找到平衡点,就能顶起物品,我还带来了玩平衡游戏的玩具:瓶子挑战赛,你们玩过吗?用瓶子顶起片片,去挑战一下!

  课程反思:

  一、情境贯穿,游戏精神再彰显。

  本次活动以“顶技”的 情境、“找平衡点”的游戏中贯穿始终,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探究中、在愉悦创造的体验中积极投入、乐于挑战,不断获取新的经验,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 ”的理念。

  二、发现探究,深度学习再体现。

  从寻找规则纸板到不规则纸板的平衡点,两次探究层层递进,幼儿在与材料环境互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找到物体平衡点的方法,获得关于“平衡”的经验,过程中幼儿敢于质疑、乐于释疑,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分享表达,学习品质再升华。

  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鲜活的现场资源,还原探索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幼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怕困难、坚持探究、敢于表达、安静倾听等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升华。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学习数学启蒙课程近一年了,家长一直以来都只是知道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课程,但其具体内容,家长了解甚少,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启蒙课上的表现及掌握的`程度。所以,利用此次“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近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活 动 目 标:

  1、通过幼儿实际操作,学习5的分解与组合;

  2、通过操作,观察寻找出规律,感知数之间递增、递减,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 动 准 备:

  每人一套小插板、记录卡、游戏音乐《找朋友》

  活 动 过 程:

  一、准备环节:游戏——请你听我来拍手

  老师边问幼儿边拍手:“请你听我来拍手,请问我拍了几下手?”幼儿听

  老师拍手后回答:“我听老师来拍手,老师拍了x下手。”

  二、学习“5”的分解:

  1、请幼儿拿出5个红色的棋子放在小插板的最下面一行;

  老师:“请问小朋友拿了几颗什么颜色的棋子放在小插板上?”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

  2、老师:“今天,爸爸妈妈来做客,我们就把小棋子分给爸爸妈妈吧!放在

  小插板左边的给爸爸,放在右边的给妈妈,爸爸妈妈都要有小棋子,看看小旋转的陀螺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2、引导幼儿按昆虫的特征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虫子图片、虫子标本。

  2、幼儿观察过虫子的特征,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 参观图片展,认识图片上的虫子。

  2、 说明今天的任务:请小朋友帮助把昆虫找出来,因为只有昆虫可以参加今天的联欢会。

  3、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出昆虫的特点。

  幼儿找出昆虫,并进行辨认。

  引导幼儿自制昆虫头饰,在活动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由于进行过资料的`查询工作,小朋友认识的虫子越来越多,于是这天我“请”来了许多的虫子,请小朋友认识,对于这些虫子,孩子们都能分清楚,也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也就是说,孩子已经认识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虫子。

  在说到昆虫的特征时,幼儿还不能总结出来,于是我说:今天对参加联欢会的虫子有个要求:六只足、一对触角、两对翅膀、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今天小朋友的任务就是把能参加联欢会的和不能去的找出来。孩子们纷纷找到能去的虫子,当然也有请错的,如:有个孩子就把蜘蛛请来了,但是,他的举动马上引起了其余小朋友的反对:蜘蛛8只脚,它也没有翅膀。结果只好把蜘蛛送回去了。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就把虫子按昆虫和不是昆虫进行了分类。这样的学习是开心的游戏,是自主的吸收,我们现在正在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变成幼儿自主性的学习。

  在活动后,我和小朋友商量:我们可以做各种小虫的头饰,在活动区中进行虫虫联欢会,让我们自己当小虫子,孩子很喜欢。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风带给自然的不同变化,感受风的`灵动之趣。

  2.尝试有情感,有节奏地朗诵散文诗,能根据句式结构大胆创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到户外感受过风。

  课件准备:“风声”音效及图片;《风在哪里》散文诗音频及图片;《风在哪里》散文诗视频;《风在哪里》散文诗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效及图片鼓励幼儿说风的存在和变化

  ——这是什么声音?

  ——除了耳朵能听到风的声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的存在?

  二播放散文诗/图片引导幼儿感受风吹过的变化

  ——你听到风在哪里?

  ——树儿、花儿、草儿都说了什么?

  三播放散文诗及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内容

  ——风吹过的时候,周围的事物都和风儿一起舞动。风不但能使万物生机勃勃,还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和果实,我们继续听听。

  四播放散文诗及伴奏带领幼儿诵读并表现诗内容

  1.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散文内容。

  2.播放散文诗伴奏,幼儿跟随音乐念一念、演一演。

  五鼓励幼儿想象风还会吹到哪仿编散文诗

  ——风还会吹到哪里?会带来什么变化?

  ——尝试用“xx说:当我的xxx,那是风在吹过”的句式进行仿编吧。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

  推断、探索“空盒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交流经验。

  2、鼓励幼儿大方的把自己喜欢的车介绍给大家。

  3、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4、了解五官的作用,掌握保护五官的方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室汽车城和高架汽车跑道。

  2、各种车的图片,各种汽车玩具幼儿人手一辆。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洋洋汽车城要请我们去参观,我们一起去吧!"

  2、"汽车城里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汽车,小朋友去了以后要看一看你认识几种车,最喜欢什么样的车。"带幼儿参观汽车城,让幼儿在汽车城内自由活动,观看图看和汽车模型,请幼儿和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讨论,说一说自己认识的车的'名字。

  3、师幼一齐参观各种车辆的图片,师向幼儿介绍各种车的名称。

  4、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并讨论、探索各种车的玩法。

  5、请幼儿拿着自己最喜欢的车围成圆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车,重点交流车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喜欢它?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倾听他人的介绍。

  6、幼儿自由游戏。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对车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因而在了解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的名称和特点,并了解其用途中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共享中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创设的情境有效地将已学知识灵活应用,孩子们在辨析中对不同汽车的特点、用途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授课中,采用的图片形式,幼儿的兴趣不高,如果换成是“汽车玩具”,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会更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