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4 09:12:39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

  【—初一语文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直接霄汉:直与上天相接。

  孤塔耸立: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乌有:全都没有了。

  碧瓦飞甍: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总结: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 初二,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技巧分析: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rdquo 初中物理;“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温馨提示:说明方法包括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顿号

  【—点:顿号】关于语文中顿号的知识内容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习。

  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 初三,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希望上面对顿号的知识内容总结学习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吧。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语素构造

  【—初三语文总结之语素构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够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语的语素叫自由语素。不能单独为词的词素叫规范词素。由于汉语是分析语的缘故,这种词素在汉语并不常见。

  附加式: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语素跟一个附加成分组合成词。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钳子 夹子 剪子

  儿:画儿 棍儿 盖儿 圈儿

  头:馒头 石头 后头 甜头 苦头

  们: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重叠式:用重复语素的方法组合成词。例如:

  妈妈 渐渐 常常 刚刚 慢慢 想想

  总结:自由语素两端都可以有停顿,即两端都是自由的,不与别的语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汉语“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语素不是永远自由的,大多数自由语素都能跟别的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此时即不再是自由语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格列佛人物分析

  【—之格列佛人物分析】,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格列佛】

  他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寻常的鲁滨逊(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

  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

  总结:格列佛最后航行到一个叫慧?国的地方,那里的主宰者是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欺骗,没有战争,没有陷害,心都是纯净的,善良的,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

  【—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天上的街市》全诗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

  (一)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一节中,诗人抓住了街灯和明星的什么共同特点构成比喻?

  2.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诗人为什么要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总结: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语文教案 篇2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复韵母。

  2、学会ai.ei.ui 三个复韵母的音和它们的四声,给音节正确的标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复韵母ai ei ui,明确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的不同之处。

  难点: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你们好!就在刚才,我遇见了六位老朋友。听说我来上课,就嚷嚷着要一同来,你们欢迎吗?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板书:单韵母)他们的本事可大了,都可以和声母组成音节,a o e 还可以自成音节,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可以两个组合在一起,挪动卡片,组合在一起之后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复韵母。(板书:复韵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韵母。

  瞧,这几位老朋友还托我带了点礼物来,让我奖给学习认真、勤动脑发言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得到它吗?老师希望全班小朋友都能成为爱动脑的好孩子。

  二、教学ai -ai eiui教学设计教案

  1、现在呀,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跟我合作表演,其他小朋友猜猜,我俩在干什么? 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出示课件) 你们看a和I也紧紧的挨在一起,组成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复韵母,那么这个复韵母怎么读呢?有的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请你读一读,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是的,我们的身边到处是老师,只要你大胆请教。

  现在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读读看,不会读的小朋友请你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示范发ai的音)

  2、师:你发现了什么?

  3、生1:我发现他的嘴巴在动。

  4、生2:我发现他的嘴巴开始是大的,后来变小了。

  5、师:大大的是哪个单韵母的口型?小的是哪个单韵母的口型?

  6、生:大的是“啊”的口型,小的是“一”的口型。师:你们真是神耳朵,亮眼睛。发现了读准复韵母的好方法(演示:a──i的变化。)发ai的时候,就是先张大嘴巴发第一个字母a的口型,马上滑向第二个字母i的口型,口型由大到小是有变化的,读得快一点儿,就是ai── ai ai。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老师要表扬你们了,这个好方法是你们自己发现的,我们就用这样的办法,读读

  复韵母ai。开火车读

  如果我们给它戴上小帽你们会读吗?“挨着”的“挨”是戴上了第几顶小帽呢?

  “高矮”的“矮”呢?不过,他们的小帽该戴谁的头上呢?学生发言讨论

  师:别急别急,声调标在哪啊,我们还是请单韵母姐妹来告诉你吧!欢迎六兄弟上场。(六个学生表演)

  他们还送了一首标调歌给我们呢?(课件演示)

  有 a先找a,没 a找 oe ,i、u 并排标在后。

  现在我们知道ai的声调标在谁的头上吗?出示课件读四声。

  (课件出示小白兔)你们看,这是一只──(小白兔),对,她的名字里就藏着ai,是哪个字呢?(白)

  有一首儿歌是唱小白兔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里可藏着好几个ai呢!你注意到了吗?

  刚才我们学习了复韵母ai的许多知识,大家学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一起轻松轻松

  小朋友幼儿园里学过一首歌《拔萝卜》,还记得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听唱《拔萝卜》,师带领学生表演。)

  三、学习ei (6)

  (一)读准ei

  小朋友,拔萝卜累不累?不累,我们这么多人一齐ei哟ei哟地拔萝卜,萝卜一定拔得又快又多。ei哟ei哟的ei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复韵母。 ai -ai ei ui教学设计教案

  出示课件:ei

  谁能在图中找到ei(古树和斧头)

  指名读。请注意,读这个音,口型也要变化,而且要读得短一些。师示范,请小朋友评评是否读的正确。

  再指名读,齐读。

  现在稍微加快点速度,连读三遍,ei、ei、ei。拔萝卜呀──(生:ei、ei、ei),用点劲呀──,齐心协力──,加油干哪──。

  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ei

  (二)读ei的四声

  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第一个知道ei的帽子应该戴在谁的头上?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顺序、倒序。指名读。分大组读。

  游戏:听老师说一个词语(送给),想想ei藏在哪了?

  小耳朵真灵。老师再说一句话,猜猜里面的ei是第几声?

  四 、学习复韵母ui(6)

  1. 打电话的小游戏

  师:小朋友都会打电话吧?下面开展打电话的游戏(伸出大拇指和小指作电话状放在耳朵上。)

  师:丁呤呤,电话铃响了,小朋友接电话。(喂,你好,请问您是谁?)

  师:我是妈妈。

  生:您有事吗?

  师:没什么事,想问你学了哪几个复韵母?

  生:我们学了ai ei。

  师:其实还有一个,你们也已经会了,就是“喂”,(出示课件)ui。齐读,挂电话。

  2. 你在图中找到ui了吗?

  3. 指名读,分组读。发音方法:ui是在ei前加了u的音,在书写时我们把中间的e省略掉了;所以在读时先发u的音,再过渡到发i的音,中间气不断

  4.想想要给ui标上声调小帽该扛在谁的头上呢?

  出示ui的四声,以舞蹈的形式读ui 的四声。戴上帽子的小ui特别想乘车去兜风,大家想一起去吗?好,大家作好准备咯,我们已经在公路上了, 真不错!请你停下来,前面有陡坡,有信心开上去吗? 对,开上去,不要滑下来。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驾驶技术了。下坡又上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操纵一下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最后一个路线是这样的。你来开。 非常好,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指挥来开吗?(边开边说词语)

  小结:在生活中含有ai、ei、ui的音有许多,你们去找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间休息,老师发卡片)ai-ai ei ui

  五 、复习巩固,书写 ai ei ui (8)

  三个韵母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了,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开书,我点我读。

  1、请你仔细观察三个复韵母,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有i,并且都在后面,声调都不扛在i上)

  2、看来小朋友都记住了ai ei ui的形状,那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下面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请小朋友拿出课堂练习本学着老师的样在本子上每个写两个。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绕口令的练习继续学说普通话;通过补充完整句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知道因果关系句子间的联系,掌握因果关系句子的特点,发展学生语言;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和按要求积累词语的能力;通过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介绍动物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说过绕口令吗?你会说哪个?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练习说绕口令:

  1.课件出示绕口令(一):

  2.自由练读,圈出难说的字。

  3.课件闪烁难读字:平、盆。

  4.点击分别出示音节进行分析:“平”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5.自由练读。重点练习这两个字。

  6.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读得快,读得清楚。

  7.课件出示绕口令(二),方法同上,注意“拉”“那”“两”“辆”的声母和韵母的发音。

  8.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说绕口令有什么好处?(纠正普通话、区分易混声母和韵母)

  9.激发学生收集和练习绕口令的'积极性: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去收集和练习说绕口令,准备绕口令比赛。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因为,所以我今天没到公园去玩。 因为,所以。 自由读句子,思考: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因为”和“所以”是什么关系?

  2.思考横线上缺少的是哪部分?

  3.填写缺少的部分。

  4.指名读填好的语句,评议对错。

  5.引导学生拓展练习:你还会说这样的语句吗?试一试。

  四.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蜂》。自由读。

  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读准字音。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落实背诵。

  五.我的采集本:

  1.课件出示题目中的成语,自由练读。

  2.观察思考:词语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字?

  3.圈出表示动物名字的字。

  4.熟读词语。

  5.课件出示缺少动物名字的词语,指名填空读词。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那些带有动物名字的词语。

  7.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法(问、查、摘等)积累这样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喜欢观察吗?对于身边的事物你感兴趣吗?你有记录观察到的事物的习惯吗?读一读语文天地中的观察日记吧!

  二.阅读观察日记:

  1.自由读,认识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2.整体感知:日记中写的是小作者观察什么的事?

  3.指名读短文:继续整体感受:你觉得写日记的小朋友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引导思考:小作者都观察到了什么?读一读、画一画。

  5.出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读中理解小蚂蚁把比它大得多的米渣儿般回家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按事情发生发展经过进行写作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一定喜欢动物吧?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2.既然喜欢,那你们一定对这些动物有比较多的了解,想不想把你了解到的介绍给同学们听?

  二.自由介绍喜欢的动物

  1.引导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呢?

  2.指名说:你想介绍动物的什么?

  板书:整体(大小、胖瘦、颜色)外形、局部(头、身子、四肢、尾巴)吃乖巧习性、喝性格淘气睡勇敢

  3.自由练习介绍。

  4.小组交流,互相倾听并提问、解答。

  三.笔下生辉——学写观察日记: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练习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还学习了怎样把动物介绍清楚。能不能把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写出来呢?我们也来学习写一篇观察日记吧!

  2.分析短文,思考:观察日记是按照怎样的格式写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题目、月、日、星期、天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部分位置的安排。课件演示。

  3.课件出示观察与思考题: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什么样的?它喜欢吃什么?玩什么? 想一想:你对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感兴趣?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小组互相交流、评议。

  4.学生课堂练笔。

  5.投影展示、评议格式和语言表达是否通顺合理。

  6.小组交流、评议、修改。

  四.布置作业:完成观察日记。

  五.拓展学习:

  观察其他动物或植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6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枣核》(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听讲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我的祖国》等。

  2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要点: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长江水域遭受严重污染,导致许多生物生存危机,白鳍豚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介绍白鳍豚的文章。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1980年1月11日,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城陵矶捕到了这只体重36.5千克、体长1.45米的雄性幼豚,取名为“淇淇”。

  补充资料:20xx年,7月4日,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人们了解白鳍豚的生活的这一窗口就这样关闭了。“淇淇”由人类成功是养了22年,是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4头淡水鲸类之一。去世前,“淇淇”已体长2.07米,重达98.5千克,约25岁,在淡水鲸类已属老龄,相当于人的70 岁高龄。

  2.交流字词

  微薄bó 白媪ǎo 孑遗jié 趋势qū 树蕨jué 庇护bì

  弥补mí 奢望shē 容纳nà

  3、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用许多方法来介绍“淇淇”,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它的作用。

  (2)、对白鳍豚这样的孑遗生物造成生存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

  (3)、如果白鳍豚灭绝了,那么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4)、为了保护仅存的这些白鳍豚,你认为长江流域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自然地理环境?

  (5)、除了白鳍豚之外,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濒危动物?你想为它们做点什么?

  三、展开联想

  据有关报道,“淇淇”已经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写一写“孤独的淇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 劲(jìng)竹 僵(jiāng)石 坚贞(zhēn) 攀附(pān) 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 郁郁(yù)葱葱(cōng) 尘埃(āi ) 潜藏(qián) 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天地语文教案04-12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经典]08-27

语文《雾凇》教案05-31

[经典]语文教案09-11

语文教案[精选]09-24

【精选】语文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