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爱心名言五、
板书预设: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教案《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课前准备:
★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身上穿着花花衣,两对翅膀真美丽。不会唱歌会跳舞,花丛里面采花蜜。
2、师: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时,遇到了一只趴在一片绿叶上的肉嘟嘟的毛毛虫,他们遇到一起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小蝴蝶和毛毛虫》。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生字和生词的预习情况
1、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阅读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没有汉语拼音的请教学习伙伴来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和生词。
2、读完后,学习伙伴两人互相读一读各自画出的生字、生词。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漂亮、惊喜、认真、抬起、回答、产卵、相信、认识
①指学生领读。
②齐读。
③去掉熟字,独立识字,指名读,齐读。
三、抓住对话,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大屏幕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2、全班交流勾画出的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3、抓住毛毛虫和小蝴蝶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细读、品读,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文本。(运用课件辅助)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抓住描写毛毛虫和小蝴蝶情感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反复感悟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内心情感活动,与童话里的人物心灵贴近。毛毛虫的情感变化:惊喜——不好意思——认真——委屈。小蝴蝶的情感变化:生气——惊讶——糊涂——吃惊——开心。
采用的阅读方式有: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
4、合作表演,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生分组表演,然后指名戴上头饰表演。
四、了解蝴蝶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
1、教师扮演蝴蝶妈妈的.角色,为毛毛虫和小蝴蝶除去心中的疑问、困惑。
2、全班交流: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3、用课件出示蝴蝶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蝴蝶的的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并请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说说蝴蝶的生长过程。
学生解说时,教师适时板书:
五、回读课文,留下余味
播放音乐,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六、拓展延伸
师: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后不一样了,像蝴蝶这样的生物我们叫它变态生物。你还知道哪些变态生物?
学生集体交流。
师:大自然中蕴涵着无限的神奇和无数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动脑去想,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七、好书推荐
阅读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丑小鸭》,相信你们会有收获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带。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教师导言,引导想象: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苹果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们,如果你吃到了这又红又大的苹果,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2、教师:是呀,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教师:想一想这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怎样?(高兴)
4、教师小结: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种的苹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开心,老人也开心极了,他也感到高兴。
5、引导体会: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老人为大家做的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想呢?
6、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会认“坏、扎”等8个生字;会写“扎、抓”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正确区分“飘”与“漂”。
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情感目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对怎样交朋友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会认“坏、扎”等8个生字;会写“扎、抓”2个字;正确区分“飘”与“漂”;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课文,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学会交友。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房子、风筝、纸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按照一定顺序:蔚蓝的天空,高高飞扬的风筝,可爱的小鸟,清澈的小溪,美丽的小花,青青的草地……)
2.师:是呀,风筝高高飘扬在蓝天上,纸船悠闲地漂流在水中,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呀!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纸船和风筝,谁来读读题目?筝轻声。齐读题目。
4.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自己来读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识记生字
1.边读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都非常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抓住草莓幸福
吵架松果
扎风筝折纸船
乐坏了一句话受不了
自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思考: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的字)你有什么好法子能记住它们吗?(偏旁加字、换偏旁)
3.出示句子:
小熊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师:大家真会读词语,看,生字宝宝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里,你还会读吗?自己来读读看。
自读、齐读。
4.读课文。
师:大家词语读准了,句子读通了,相信你们读的课文一定会更棒!请小朋友和同桌合作,你读一段,我读一段,争取把课文读通顺,他有不会读的地方,请你帮帮他。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们刚才一个读,一个听,合作得可真好。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熊和松鼠也为大家感到高兴。(松鼠和小熊)出示图片。瞧,他们要请我们201班的小朋友去家里做客呢!
简笔画:老师边板画边描述:松鼠和小熊住在这美丽的山林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2.贴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第一段)
师:你真会读书。你来读读第一段。
(3)朗读。
小熊和松鼠住的地方可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生: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你说得真简洁,那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呢?)
生:小熊住在山脚,小松鼠折了个纸船从山顶漂流到他家,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飘到小松鼠家,他们成了好朋友。(你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生:课文原话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教师指板画,出示学具:纸船、风筝,总结,原来是纸船和风筝传递着他们的友谊,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到6小节,分享他们的快乐。
2.漂、飘的教学。
读2自然段时,出示:漂
读4自然段时,出示:飘
师:都是piao,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生答:漂是三点水,飘是风字旁。
师:谁能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贴?(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
教师小结:原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比一比,谁能把这两个飘字送回家。
我会做:()扬()流
()洒()荡
读词语。
3.指导朗读。
是呀,松鼠借着小船把礼物和祝福带给了小熊,小熊借着风筝回赠了礼物和祝愿给了松鼠,他们真是一对好朋友。纸船和风筝一起感受他们的快乐,谁能把他们快乐的飘(漂)读出来。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轻快的语调,漂、飘读慢一点。)
生读。师:能加上动作吗?
生:加上动作读。
师范读,出示:风筝和纸船。重点读出飘的感觉。齐读。
4.学习第2段。
(1)师导:纸船和风筝是友谊的使者,将松鼠和小熊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小熊收到纸船这份礼物时,乐成啥样子了?出示图画,形容小熊乐坏了的样子。
眼睛、动作、神态等方面形容:眼睛眯成一条线,手舞足蹈,很开心,很高兴。
课文里有一个词语形容了小熊现在的样子,就是乐坏了。
(2)你来找一找课文里说小熊乐坏了的这一段,自己来读一读。出示第三段。
(3)自读,想想: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评。
生:小熊收到了纸船。
生:小熊收到了松果、纸条。
生:小熊收到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纸条上的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
(4)朗读指导:你能不能读出小熊乐坏了?指名,女生读。男生读。
注:重读“乐坏了”;收到别人祝福是很开心的事,我们要大声读出祝福语,再来试试看!男生读。让我们快乐地再来读读这一段。
5.小熊收到礼物和祝福乐坏了,那松鼠呢?(也乐坏了)他为什么也乐坏了呢?请大家读读第五小节。
(1)交流:
生:松鼠收到风筝
生:收到草莓
生:收到了祝福语。
生:松鼠送给小熊礼物,小熊也回送给他礼物,他也乐坏了。
生:松鼠的付出有了回报,交到了朋友,他也乐坏了。
师导:是啊,松鼠在送出礼物和祝福的同时也收到了礼物和祝福,还交到了小熊这个好朋友,他得到的快乐比小熊还要多呢!
(2)指导朗读:那你能读出松鼠“也乐坏了”的心情吗?指名读。分小组读。“飘”读得慢点,重读:也乐坏了;祝你幸福。
(3)男女生分段读
6.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师:小朋友,收祝福的小熊乐坏了,送祝福的小松鼠也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四、我会读
扎风筝,挂草莓.
乐坏了松鼠和小熊,
抓住幸福不放手。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五、生字书写
1.扎:左右基本相等,竖弯钩靠近竖中线。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
2.学生练习,师指导。
语文教案 篇8
(一)活动内容
学写小论文
(=)活动目的
学习写作与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小论文。通过学习和写作实践,激发对小论文写作的兴趣,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思路,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研究和探索精神。
(三)活动步骤
1.明确写作要求
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写小论文,是学习写作小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语文教材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又使人在写作过程当中获得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就自己喜爱和熟悉的内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同的角度,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如《“年龄最大”的一首古诗》《一个最长的单句》《修辞格最多的一段话》《数量最多的一组的义词》等等。 ,
2.提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从收集材料、确定题方面讲,可以:
(1)单项思考,如写《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篇课文》,仅就一篇课文中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
(2)纵向联系思考。如写《数量最多的一组近义词》,从“近义词”的角度进行纵向联系,广泛寻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
从拟定提纲、进行表达方面讲,可以:
(1)阐述。如写《色彩描写最多的一篇课文》,就得把课文中的色彩描写一一介绍出来。
(2)说明。如写《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体裁是什么》,就是进行统计、说明。
(3)分析。如写《称呼变化最多的一段话》,除了提出事实,还得进行分析。
(4)论证。如写《司马迁、李白、成吉思汗三人中谁的行程最远》就得引用资料,进行证明。
3.确定写作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语文教材(这个“整体”,主要指学年和学段),在此基础上选定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之后,自拟一个题目,准备进行写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天地语文教案04-12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经典)09-04
[经典]语文教案09-11
【精选】语文教案12-29
语文教案(精选)08-25
语文教案(精选)03-04
(经典)语文教案10-30
语文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