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集合9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加减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多位数乘一位数,求每一道乘法计算的步骤与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积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这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图形、表达与交流物体性质特征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认识四边形特点、四边形周长单位、掌握估量等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周长的计算外,还安排了认识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周长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可能性。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和哪些是一定的知识,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析;通过学习可能性的含义和简单的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推理思想和想象能力,并能应用肯能性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直尺
2.时钟盘
3.四边形模型
4、圆形
五、课时安排
一、测量(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9课时左右
三、四边形
四、有余数的除法
五、时、分、秒
六、多位数成一位数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八、可能性
九、数学广角
十、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19位学生。经过二年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然而学会耐心思考是新课标中对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
1、 数与计算方面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 空间与图形方面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3、 量的计量方面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4、数学广角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集合和数字编码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
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
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
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注意落后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
5、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7、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开拓思路。
8、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9、用好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10、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
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
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
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
(五)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5、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6、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4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一)……………………、、、、6课时左右
三、测量…………………………………………4课时左右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五、倍的认识……………………………………4课时左右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8课时左右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左右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左右
九、数学广角……………………………………、3课时左右
十、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七、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时分秒
第二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三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四周 测量
第五周 放假
第六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七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八周 倍的认识
第九周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十周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十一周 一道六章的复习和检测
第十二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第十三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复习
第十四周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十五周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十六周 数学广角——集合
第十七周 复习1-3
第十八周 复习4-6
第十九周 复习7-9
第二十周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第一单元 对称 教学计划
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是这次课程改革加强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⑴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大纲》教材中,也有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具体内容一般安排在六年级圆的认识之后学习。新教材不但把“对称”的知识移到了第一学段(1~3年级),而且增加了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内容和要求。这种改革的基本思考有三点:第一,现实生活中,对称、旋转、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现象也很感兴趣;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的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图形对称和平移,不会困难;第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考虑到对称现象和简单对称图形的作图要求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学习对称的内容,三年级下册再学习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的对称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开始,教材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感受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为以后学习其它的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有趣的剪纸”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条折线就是对称轴;二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提供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三是让学生判断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案,以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四是安排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充分感知对称的特点。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课下可以请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二是多组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验,做到有序,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思考空间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实效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能真正理解“对称”的含义,能用语言准确说出“对称”的概念。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准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感受对称的美。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二单元 加、减法 教学计划
“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内容:①三位数加减法,②加、减法验算,③加减混合运算。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和“调查当地的树木”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计算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本单元知识。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
【教材编排特点】
其一,打破传统教材中“先学习计算方法,然后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教材中呈现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知识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学会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其二,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计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其三,选材贴近生活。这些素材或是学生的最熟悉不过的课堂,或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与传统教材相比,这样的计算教学的设计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四,增设的“跳绳游戏”和“调查当地的树木”栏目,结合班内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编排,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教学时要注意几点: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不能因为估算内容在考试中难以体现而不教或一带而过。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它是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练习中,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教材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了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应注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对于验算是上学以来第一次接触,所以刚开始可能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注意结合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和方法。
2.估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讲解估算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估算,体会到估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12课时
第三单元 可能性 教学计划
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率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教学中,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让学生从不确定现象中探索,把握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并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安排两部分内容:(一)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去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本单元通过摸球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二)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揭示这种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结合转盘游戏使学生知道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但由于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的认识以及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活动,如,摸彩球、调查做家务情况、玩手指游戏,玩转盘游戏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感受不确定现象,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能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可能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事物中,学会用“一定”“不一定”“偶尔”“不可能”描述可能性;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四单元 乘除法 教学计划
乘除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里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具体要求有:突出对数与量意义的理解,注重在情境中理解运算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使学生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探索计算和搭配等的简单规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知识;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即在一个事物中,设计多个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知识与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方法。本册乘除法计算的内容较多。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传统教材通过“例题”讲授计算方法,再解决简单问题和进行数学计算的构建模式,而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如,第42页在解决“把48枝玫瑰”怎样插在花瓶中的问题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第44页在研究“把60个玩具熊装箱”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在第46页在讨论“把82个皮球装盒”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除以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本单元先出口算乘除法,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但笔算乘除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除法的难点。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除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具体目标要求。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所学知识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单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外,还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设计衣服搭配、食品搭配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乘除法的竖式,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12课时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学计划
混合运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要求,本套教材在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是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这种过程来学习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潜在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通过相关的计算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积累活动经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本单元教材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在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并知道,在同级运算中,应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本单元是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消除学生接触新知识时的陌生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得不太好的同学,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结合本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2.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6课时
第六单元 周长 教学计划
本单元在课标中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本单元知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室外测量等内容。
我们先一起来比较一下《大纲》和《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大纲》中要求本单元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它们的周长。《标准》中要求本单元要学生学会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从上述的要求中,我们发现《大纲》和《标准》有几点不同:第一,《大纲》中的周长概念只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而《标准》强调“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大纲》强调掌握概念(往往形成背诵概念),《标准》强调指出和测量(周长概念的表达和实际测量);第三,《大纲》要求能计算周长(用公式计算),《标准》强调探索并掌握公式(在计算周长的过程中探索,结合公式——形成模型)。上述变化,反映了课程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大纲》重视的是学会、掌握周长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计算;《标准》重视的是基本“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测量,然后再是写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用公式计算。
本套教材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与周长计算分开编排在两个学期(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四边形”单元),一方面加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和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周长”的认识、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强调在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周长计算的过程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按照这样的编排思路,本单元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布艺,通过如何确定“小布艺花边的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研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出周长的概念,并结合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长,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内容,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大家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最后教材设计了室外测量的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首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应当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
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应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可以由学生主动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十分重要,所以在课本中安排了估计校园内的花坛、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的周长的活动,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学会表达测量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4课时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计划
本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这部分内容除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感受大数以外,还有近似数的概念以及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和解决问题等。素材的选择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问题,是名符其实的生活中的大数。
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建立初步数感的重要材料。由于在二年级下学期已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等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册第二单元也已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万以内的数以及数的应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商品价钱、购物等素材,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完成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教材编排特点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数的基础,本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大数”,体现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数的范围的扩大,本单元一开始就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作为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亲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估一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多种情境,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材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和计算的不同意义,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能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能表达解决问题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4.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了解可以用数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数的组成。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能表达解决问题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9课时
第八单元 吨的认识 教学计划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吨,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以及对质量单位的整理和解决问题。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不便于学生直接亲身体验和感知,因此,教材在内容上的选择上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素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较为熟悉的事物和动物,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吨,如,通过用不同方法计算30名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1吨的实际意义。结合生活中的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学会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1.多次体验,亲历中巩固观念的建立。体验是经验中充满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米、分米、厘米等一些计量单位来说,体验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学生体验大计量单位的确很难,这也是教师觉得这样的课难上的根本原因。
课中设计了多次让学生体验的环节,“体验—感悟—再体验—再感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把自己的感官充分作用于具体对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这些计量单位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2.反复猜测,反差中强化观念的建立。猜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在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课中设计了较多的“猜一猜”的环节,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或教师揭示答案来得到正确数据,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这样的心理活动往往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强化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安排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也有意于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学习有一个较好的提升过程,每一次的猜想都是对这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一次强化。我们发现学生每一次猜想都比前面更加合理、更加接近正确答案,这说明学生在猜想时及时调起前面的学习内容,已作了较好的联想,而不是凭空胡乱猜测。
3.结合实际,运用中整合多元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堂课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是根据这一要求来设计开展的。通过与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相符的内容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密切联系也可以使学生每当接触到这些事物时,就能调起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以此来促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始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的设计将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很好地整合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对克、千克、吨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体会质量单位吨的实际意义,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3.能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8课时
第九单元 乘法 教学计划
乘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能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好计算对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运算技能,而且可以拓展数学视野和应用数学的空间。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三个知识点:包括“一位数乘三位数”、“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的内容“花篮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新课的引入,大都是借助卡通朋友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材100页“乘法”的引入,大头娃说:“这个“3”是怎么算出来的?”蓝灵鼠的话“不计算,你能判断积是几位数吗?”,教材101页“试一试”,蓝灵鼠说:“一个星期可卖出多少箱?”,大头娃的话:“把你的算法和大家交流一下。”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试验、交流、观察、探索、推理和归纳的平台。这样的教材编排,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通过反映多种信息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例如,教科书第99页设计了“买300本《保健小常识》”和“每本4元”情境,鼓励学生发现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又如第107页是“花篮中的数学”的情境,也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认识乘法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会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良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0”的乘法。
3.解决实际问题——花篮中的数学。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发现教材中的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尝试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让学生通过交流,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时设置
本单元设计9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5)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并协助两个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4)班有学生 48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 24 人;(5)班有学生 49 人,其中男生 25 人,女生 24 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可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法估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测量"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今后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5、"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你主要的内容就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6、"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7、"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8、"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数的简单计算及简单应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以及整数的计算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数概念的扩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分数计算及应用打基础.
9、"数学广角——集合"这个单元主要内容就是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的数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5)分数的认识.
本册教材的难点:
(1)1毫米、1千米、1吨的表象建立以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万以内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3)"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以及能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位叠加乘法.
(5)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三、本册教材的任务和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的具体措施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
2、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合理、精心地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尽量做到少而精.
3、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的不同层次,在课堂和课后多关注中等生以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有针对性的为家长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计二十周,国庆放假一周,正常上课19周,每周6节(每班)正课,共计114课时,安排如下:
(一)时、分、秒……6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2课时左右
(三)测量……13课时左右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6课时左右
(五)倍的认识……7课时左右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20课时左右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10课时左右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12课时左右
(九)数学广角(集合)……5课时左右
(十)整理和复习……13课时左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工作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有余数除法
6%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精心设计每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己动手“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时要多加关注,注意让好的学生去带动他们、帮助他们,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他们进步。对于优生,要尽可能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得好,学得精。
五、教学进度:
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而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良好的习惯还有待于加强,教师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也存在着一些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或者是在学习能力上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千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 1千米 = 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具体措施】
一、落实教学的具体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对学困生要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辅导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以免一拖再拖,耽误最佳辅导时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们当先生说一说,讲一讲。习题的总量也要分层。可以每次课后布置一道思考题由尖子生完成。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为主,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共有45人。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有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混合运算,以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中,运算顺序应该是怎么的为内容,进行学习。并结合具体情境,学习怎样列初步的混合计算的算式。b学习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d、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e、通过钱币认识小数,并学会简单的小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小数的加减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校园中的测量”“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5-2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4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10-2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7-0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09-3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1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