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4-07-21 22:16:4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四个班,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具体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 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我的领里生活(第一单元)

  2

  2

  1.邻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给邻居添麻烦《7》

  2

  4

  3快乐的领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1、我的成长与学校(第二单元)

  8

  为了介绍我们的学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师

  1

  10

  3、我送老师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长与他人(第三单元

  12

  我的劳动感受

  2

  13

  有多少人为了我

  2

  14

  不说话的朋友

  2

  15

  家乡哺育了我i第四单元

  16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

  2

  18

  期末复习考试2

  2

  2

  3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已基本结束,复习阶段即将系统展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复习是进行系统知识整理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对教师来讲,则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如果复习系统性、针对性强,就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如果在复习时予以足够重视,学困生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为利用好这宝贵的复习时间,制定的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勤于思考,善于自我表现保护的优秀品质,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内容

  (一)、《我和春天在一起》

  本主题在教学上有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二是知道春天是植树和播种的季节。三是了解春天怎样预防疾病。

  (二)、《我在健康成长》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怎样怎样保护牙齿和眼睛。二是了解吃的学问。三是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方法。

  (三)、《欢乐儿童节》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了解儿童节。二是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四)、《小小班集体》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了解我们的班集体。二是怎样做好值日。

  四、复习方式

  抓住要点,利用教材,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某些不熟悉的环节可以加强一下,对个别后进学生采取单独的复习策略,要求抓住基础内容,对领悟力较高的个别同学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五、复习方法

  先基础、后提升、采取两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阶段

  根据上课之前整理的知识重点,上课时,先概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重点,然后根据复习的知识框架,教师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强化记忆,后检查提问,再考试,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效率。

  第二轮:综合提升阶段

  教师自己根据考试重点,出综合题进行模拟测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对优秀生和后进生提出较高要求,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41人,智力水平一般,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热爱祖国,热爱世界,关隘自然。

  2能力方面: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控能力;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社会信息能力。

  3知识方面:了解家庭的经济来源和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会合理消费,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是世界和主题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了解家庭的经济来源和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会合理消费,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个性品质的人。

  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主要措施

  1、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认真备课、上课,做到“堂堂清”,倡导“310”课。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做好低等生辅导赶队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时间、有人员的重点辅导。

  5、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争取使自己所任的学科取得优异成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状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礼貌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透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透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务必持续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齐,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明白保护环境能够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个性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忙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个性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处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明白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白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用心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透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忙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带给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资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个性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忙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个性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资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构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资料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心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忙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齐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本册教材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27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29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07-30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07-05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08-08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计划07-25

《品德与社会》教案05-20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29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9-17

品德与社会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