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4 02:30: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久的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3、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4、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完成课堂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师生活动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阅读理解

  讨论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学生发言:

  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2

  媒体教学

  准备学生巩固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方法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盼着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见儿子一面。】

  4、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6、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品位关键句,触及作者内心

  朗读这4句话,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

  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拓展练习

  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10-0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1-04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08-07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04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

土地永久转让合同05-25

土地永久转让协议10-11

房屋永久转让合同03-05

教学设计07-13

教学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