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1 09:12: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聪《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

  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

  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2.《伯牙绝弦》说课稿

3.《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

4.教学设计

5.绝战电影观后感

6.蒲公英教学设计

7.荷花教学设计

8.《种子》教学设计

9.灯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