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6 14:04: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 教学过程

  纵情吟诵识知音。

  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破琴绝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朗朗诵歌怀知音。

  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

  知 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 、“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一、情况分析:

  六班本学期共有幼儿30名,男生女生各十五名,全部为独生子女。经过上学期的培养,孩子们在三大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身体发展方面:孩子们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兴趣,乐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习了徒手操、新的集体舞,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习;在各种体育活动及感统游戏中,能保持身体平衡及协调,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幼儿养成了较好的进餐习惯,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能独立穿脱衣服,整理物品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发展方面:全体幼儿都能坚持说普通话,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同伴交谈;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兴趣,求知欲强,能认识常见动植物,学习种植易生长的植物,如大蒜、大白菜等。孩子们对数的概念逐渐清晰,能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区别圆形、球体等,尝试运用美工材料进行绘画、手工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并且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国庆、春节等,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为集体和同伴服务;大部分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他人合作分享等。通过上学期幼儿三大领域的评估,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

  1、孩子间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

  2、个别孩子不太爱表现自己,性格较胆怯、内向。

  3、部分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性格好强、倔强、缺乏谦让意识;个别孩子攻击性强。

  4、挑食现象仍存在。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注意个别指导,获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共同使孩子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

  二、工作思路:

  1、以平等、欣赏、乐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幼儿,关注幼儿兴趣和要求,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班级计划。

  2、三位老师都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时间剂量进行药品登记,妥善保管好药品,增强工作责任感。争取出勤率达到90以上,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02以下,流行疾病控制在0.2以下。

  3、由于付老师和李老师是新加入我们这个班级体,有些工作还不熟悉。特别是李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所以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争取早日渡过适应期。

  4、定期召开班务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商讨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措施。

  5、进一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并较好的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

  6、根据园本课程内容,坚持每周开展感统游戏活动、游戏设计和组织上力求创新。

  7、坚持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幼儿创设干净、卫生、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7、妥善、合理的管理好班级财产。

  8、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能使幼儿主动参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活动区域根据幼儿兴趣定期增减、更换。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细致、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在育儿方面与家长搭成共识,获取家园共育的效果。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期教育工作计划,征求家长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2、利用家访、电访、离园时面谈、“家长有约”,以及“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谈;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3、设立《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并请家长踊跃投稿;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

  4、组织家长开放活动2-4次。

  5、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庆“六一”。

  四、月份工作及措施:

  (一)、身体发展:

  三月份:目标

  1、学新操,跳集体舞。

  2、练习有节奏的走,听信号变向、变速走;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3、保持个人仪表整洁,注意个人卫生。

  4、树立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

  1、通过开展《顶沙包走》、《走小路》等体育游戏及感统游戏活动,发展动作协调性。

  2、在场地上创设标记练习走队形,在户外活动中丰富游戏内容。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采用谈话、讨论等形式,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月份:目标

  1、练习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

  2、大小便自理,生活有规律。

  3、认识几种安全标记,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4、尝试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里的电话号码。

  具体措施:

  1、在传递《小红帽》等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的动作技能,开展袋鼠跳、羊角球类感统游戏活动。

  2、请家长共同指导幼儿正确使用便纸。

  3、利用图片等引导幼儿认识安全标记,请家长在公共场所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4、组织讨论:我爱我家,互相介绍父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

  五月:目标

  1、练习拍球近距离抛接球等,发展控制力和平衡力。

  2、学习整理床铺和自己的物品。

  3、能自觉的饭前、便后以及脏时洗手。

  4、懂得简单防病常识。

  具体措施:

  1、开展《灌蓝小高手》、《好伙伴过双桥》等体育游戏活动。

  2、运用纸球、沙包、纸棒等多种户外游戏材料发展幼儿抛接、平衡等能力,开展羊角球、平衡木类感统游戏活动。

  3、午睡环节中,指导幼儿尝试叠浴巾、衣服、整理床铺。

  4、请保健医生向幼儿介绍防病常识。

  六月份:目标

  1、听信号行动,训练钻、爬、攀等综合动作技能,发展灵活性及协调能力。

  2、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懂得牙齿、眼睛的保健常识。

  4、遇到危险知道躲避或求救。

  具体措施:

  1、开展《大鞋与小鞋》等综合体育游戏感统游戏活动。

  2、鼓励幼儿探索不同运动器械的多种玩法。

  3、鼓励幼儿多喝水,尽量到阴凉处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

  4、利用图片、录像等向幼儿介绍眼睛、牙齿的保健常识,要求幼儿每天早晚刷牙。

  (二)、认识发展:

  三月份:目标

  1、熟悉自己的个人资料,感受自我是独特的。

  2、感知9以内的数量,尝试按某一特征给图形分类。

  3、探索小锤子等常见工具的结构、功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4、乐意用音乐、色彩等形式表现歌曲、画面的主要内容。

  5、坚持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及表达自己的愿望。

  具体措施:

  1、开展《特别的我》主题教育活动周。

  2、准备数学操作卡、以及锤子、钉子等实物,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

  3、在日常活动中坚持说普通话,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4、准备、使用水彩笔、油画棒等多种美工表现材料。

  四月份:目标

  1、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变化。

  2、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

  3、学习目测的方法,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4、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并能对自己和同伴进行简单的评价。

  5、学习活泼、愉快、大胆的在集体中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会听前奏、间奏。

  具体措施:

  1、开展《美丽的春姑娘》、《有趣的生肖》主题教育活动。

  2、组织幼儿春游,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资料。

  3、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目测练习的随机指导。

  4、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表演活动。

  五月份:目标

  1、了解食物的品种,食物的营养及贮藏方法等。

  2、学习比较、概括一组事物之间相同的特征,认识肯定、否定标记,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3、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简单的象声词。

  4、在音乐、舞蹈活动中乐意用声音和动作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

  具体措施:

  1、开展《可口的食物》主题教育活动,师生共同创设“食品超市”活动小区。

  2、数学区中投放标记卡、物品卡等大量操作材料。

  3、通过语言游戏“买东西”、故事“大伞和小伞”等活动学习使用量词及像声词。

  4、用鼓励、奖励等方式给幼儿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六月份:目标

  1、了解水的来源、特征、与生物的关系以及光的反射等现象。

  2、学习不受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3、学习朗诵几首古诗,能较连贯完整的讲述图片和故事内容。

  4、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变化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5、在歌曲、舞蹈及欣赏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表现,初步感受两声部的歌曲。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主题教育活动。

  2、科学区中增加小镜子、蝌蚪等,引导幼儿连续观察蝌蚪的变化,在操作中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3、学习古诗《咏鹅》、故事《会飞的青蛙》等等。

  4、在歌曲《小青蛙》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两声部演唱。

  (三)社会情感:

  三月份:目标

  1、保持愉快的情绪学习生活,活泼开朗。

  2、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乐意帮助他人。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措施:

  1、开展《做快乐孩子》的活动,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

  2、结合《特别的我》主题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良好习惯以及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3、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常规。

  四月份: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文化,培养民族意识。

  2、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措施:

  1、通过《十二生肖》主题的开展,让幼儿了解人们赋予生肖的意义,感受龙是吉祥物和民族象征。

  2、收集武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创设环境《我的家乡武汉美》。

  3、开展值日生活动。

  五月份:目标

  1、在集体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合作交往,协商解决问题。

  2、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

  3、感受“六一”的快乐。

  具体措施:

  1、通过《垃圾不乱扔》的活动教育幼儿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

  2、注重随机教育。

  3、师生共同创设节日环境,组织丰富的“六一”主题活动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共庆“六一”。

  六月份:目标

  1、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激发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有初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萌发升大班的愿望和情感,愿意做个能干的哥哥姐姐。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创设节水标记。

  2、开班会,互相评价。

  3、参观大班小朋友活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指名读3(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生练读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指生说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指生说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五、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习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自渎自悟

  课前一分钟训练:搜集有关歌颂友谊的诗及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师:下面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一下课文。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大家练读古文,要读出朗读节奏。(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读评)

  齐读放慢节奏再读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学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组内交流,结果记在书上。

  汇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指导读?几个善?

  汇报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里流过!。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出来。泰山读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认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来泰山是很高大的。

  师:那谁能说说泰山这个词。

  师:读书就像你们这样从字里行间读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这句话里几个善?这里的两个善和第一句的意思一样吗?善:善于,会做事情,善:赞叹

  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学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厉害)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诗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

  学生:(晈晈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隆隆雷鸣)

  师:想象一下,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晈晈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隆隆兮若雷鸣

  师:接着汇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读

  师: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得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

  师:想象一下别人是怎样赞美得?

  学生:(你弹得琴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还在哪?你弹得琴很悦耳)

  师:当他听到这样得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得心情会是怎样得?(激动、惊喜、充满希望、欣慰)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得相逢,简介资料:出示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遍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通过大屏幕的资料此时得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伯牙最想说些什么?

  1)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真是太好了

  2)知音只有一人就够了

  3)没想到,你一个村夫却听懂了我的琴声,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知我者,莫过于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凡是伯牙所念的,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让我们在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读出伯牙和子期息息相通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死了齐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理解读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程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把伯牙的心情读出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掉年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回到文中熟读古文,试着背诵

  总结:

  这篇佳作,让我们深切感到千古知音最难觅,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友情的真挚。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些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首古曲去感受伯牙子期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伴着古曲读课文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伯牙绝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全文只有77个字,5句话;说它很难吧?它又很难,因为这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认为理解文意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感语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体念、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应该怎么做。这一环节我觉得不能少。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这才是灵动的课堂。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但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以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5、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理解;教师运用课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构想: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赏乐曲、配乐诵读,感悟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古琴古韵解题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xx琴(篆书琴),学生根据字形说说(猜猜)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图片)师叙述: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会发音的线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两个“王”字,如果把这两个“王”字连起来,就像丝丝琴弦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师启疑:伯牙,这个20xx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竟然不再弹琴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定能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到那动人的情。设计意图:抓住“琴”字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弦”的字义,进而理解课题“绝弦”的意思。这样以课题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

  二、同文同法品韵味

  1、回顾学法(1)请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杨氏之子》时采用的方法。(2)根据学生回答,师概括:读(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解(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相关资料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整体读文自由练读xx指名读(随机点评)xx同桌互读xx齐读

  3、初知大意(1)学生默读,动笔标注。(2)小组交流互助。设计意图:“习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掌握新知。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2)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读,画出句子。)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朗读出赞叹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展开想象,体会知音。

  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学生以排比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3、语句对比,读懂知音。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B、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设计意图:抓住“所念”“必得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运用句式对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靠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更是读懂了心声,进而对“知音”的理解向深处更迈进了一步。

  四、一喜一悲悟“绝弦”

  1、资料引入,遇知音之喜。

  (1)师讲述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2)学生听后,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3)当遇到子期时,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朗读前四句,感悟知音相遇的快乐与激动。)

  2、创设情境,失知音之悲。

  (1)(播放悲伤的古琴乐曲)师简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带着满心的欢乐与激动携琴赶来会见子期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因病而死的噩耗。学生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所以xx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所以xx学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介绍:伯牙不堪承受痛失知音的痛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表达自己的感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

  4、(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视频)再次齐读全文。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音乐效果的烘托,使学生充分了解遇知音前后迥然不同的心境,感悟知音的境界,文言文的魅力。

  五、课后延伸惜友情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名言和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知音xx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2.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习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习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出示: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贝多芬)

  27﹡蒙娜丽莎之约(绘画)

  28﹡我的舞台(戏剧)

  说说每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种艺术?浏览能力很强。

  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伯牙绝弦》,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出示课文)

  一、读通课文,读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习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习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评:一点就会,聪慧。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6-06

《伯牙绝弦》说课稿06-29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09-0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11-12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雨后》教学设计12-02

《比尾巴》教学设计11-26

写字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