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默侵犯安静
暖和充满想象
二、词语连线
增加铃铛幼稚的太阳
耐住心头暖和的响声
戴上情趣轻松的心灵
重临寂寞清脆的步伐
三、根据文章填空
《冬阳·童年·骆驼队》以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
【参考答案】
一、沉默(沉静)侵犯(冒犯)安静(静谧)
暖和(温暖)充满(装满)想象(联想)
二、增加情趣幼稚的心灵
耐住寂寞暖和的太阳
戴上铃铛轻松的步伐
重临心头清脆的响声
三、冬阳·童年·骆驼队以(童年生活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看骆驼咀嚼),(对骆驼脖子上铃铛的讨论),(骆驼脱皮毛/问妈妈骆驼夏天的向几个片段),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考点练兵——阅读篇
课内阅读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的.走,总会到的;慢慢的嚼,总会吃饱的。
1、骆驼咀嚼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我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3、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小作者的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1、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2、我看得非常投入,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把自己也当成骆驼中的一员了。
3、可以看出作者对骆驼深深地喜爱之情。
课外阅读:午睡
记得自己小时候,往往在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母亲会叫我们去睡午觉。这时候,我和弟弟只好撅着嘴,紧闭双目,摊倒在各自的床上,做出不省人事的样子,仿佛已昏睡百年。母亲则端坐在自己的屋里。人闲马乏地打着哈欠,用不了多久,便瞌睡起来。
这时,我支起身子去看看弟弟,他闭着眼,眼皮却还在动。去点一下他的鼻子,他捂着嘴竟吃吃地笑起来,于是,我们悄悄地发明了许多无声的游戏:有时把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敌我双方”从地道里钻进钻出;有时候我披着毛巾,尽情地甩着衣袖,装扮成七仙女,弟弟呢,装成瘸子,偶尔也演独臂大盗;有时两个人干脆练起了倒立,一律头朝下,“挂”在墙上。这时假如母亲推门进来,一定会惊得当场晕倒。午睡简直变成了带有冒险成分的娱乐活动。到后来,午睡竟大受我们欢迎。弟弟一放下饭碗,便“没了精神”,会眯缝起眼,然后说:“午睡吧”。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轮到我做母亲了。女儿午睡的时间到了,我推开门走进她的房间。小家伙使劲闭着眼,枕边却放着一本她爱看的书,她也在假睡。我不想说什么,因为她已经在尽力让我满意。如果一味逼去,她不想出些高明的点子来反抗才怪呢。
小孩子们个个都有一手对付大人的办法,只是大人不知其中的奥妙罢了。你说对吗?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不省人事(xǐngshěng)角色(jiǎojué)尽情(jìnjìng)倒立(dàodǎo)
2、根据短文填写:
二十多年前,“我”和弟弟悄悄发明了许多无声的游戏,请概括出文中列举的三种游戏。
3、想一想,你童年时候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想好后写下来,让同学分享你童年的趣事。
【参考答案】
1、xǐngjuéjìndào
2、钻地道,扮七仙女,装瘸子
3、示例:和小朋友们一起挖陷进,结果不小心自己掉了下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教师引导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当堂仿写有关童年生活的片段。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自学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简介作者与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窃读记》吗?作者是谁?(出示作者资料介绍,学生齐读)
2、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板书),看看这个课题有什么不同?
(三个词加两个间隔号)
②谁能说说读了这三个词你的脑海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作者有关童年时的回忆是由骆驼发起的,而她对老北京景色和人物的回忆都笼罩在暖暖的冬阳下,这种回忆带着特有的温度,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味。)
③齐读课题:
她把她在北京城南经历的那段时光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联想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预习情况,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童年往事?
(板书四方面内容,同时指导“嚼”字的书写及读音,强调这是多音字。)
2、你们对哪部分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小标题的方式板书四个方面:学咀嚼谈系铃想剪毛忆骆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能够整体简洁地感知课文大意,并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渗透了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全班交流
过渡:我们就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学咀嚼”这一部分学起。
a学咀嚼: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简单的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句子,学生交流:
①吃相:说明喜欢骆驼,要不然怎么会对骆驼的一举一动观察的那么仔细。(师肯定生说出了对骆驼的喜欢,指名读。)
②“我看呆了”:看出来非常喜欢,入迷。
提问:林海音看得入迷了,自己的牙怎么会动起来呢?
师:老师明白了,这里“我看呆了”中的“呆”字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呆头呆脑的呆,是什么意思?(认真入迷、投入)。
③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认真入迷的做一件事或看一件事,自己也跟着情不自禁的动起来?
(指名回答:肯定他的发言,让他读一读。)
④“那样丑的脸……”
“丑”字说明她非常喜欢,才会学做动作。
师:你读懂了作者并不讨厌它,还很喜欢它,否则作者怎么会看呆了呢?
⑤感情朗读体会“我”的傻样。
⑥读了这一段你的脑海当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指导背诵这一段)
3、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过渡:下面这三部分,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挑选一段进行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朗读方式读一读,再互相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b谈系铃:
1、父女俩在讨论什么?父亲的观点是什么?女儿的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为什么?(同桌合作读,读出不一样的语气。)
3、你有自己关于“驼铃的遐想”吗?
4、男女生分角色读。
c想剪毛:
1、汇报感受。
2、人怎么能跟骆驼比呢?体会在小作者的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
3、自己读,体会这种感受。
d忆骆驼:
1、汇报感受,展示朗读。
2、提问:联系课文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师和一名学生合作读,再和全班学生一起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本环节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广度和深度,着重通过想象、抓细节描写、人物的对话,再现情境,将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动手练笔打下了基础。】
四、动手练笔。(10分钟)
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天真,感受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画面,我想这跟作者的描写也是分不开的。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生动、有趣呢?(学生汇报所得)
1、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写的基础。
2、描写角度不同:抓细节描写,侧重心里的想法感受,侧重描写对话。
3、当时的事情是怎么发生,就怎么记录,读起来才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
练笔:挑选一件童年趣事,用上述方法,写一段话。(师挑选两三个作品当场点评)
【设计意图:展开“小练笔”,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也照应了本单元习作训练的主题——童年趣事。】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1、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林海音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2岁了,所以她会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师引读,生接读)何止是这件事呀!板书中的这些事都不会做了,因为——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生接读)
2、出示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感受她对老北京景、事、人、物的想念之深。(师配乐朗读)
4、课件出示作者照片及《城南旧事》的海报:
师述:有导演将她的回忆拍成电影《城南旧事》,用胶片书写了北京城南的那段往事。片中插曲《送别》也因其脍炙人口的旋律被世人传唱。
4、课件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在原文中写道“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齐读。
【设计意图: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联系全文内容,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设计意图:作业一是课后练习题中的作业。作业二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回到那段抒情的文字。因为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才能整体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心情。】
板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附文:学生习作(分阶梯)
童年趣事
在我二、三岁的时候,我们院子里有许多猫,每次我下去看见猫就学着猫的样子。我把我的小手往地上一放,屁股抬得高高的,猫一摇尾巴,我就摇屁股,猫叫一两声,我也学着叫。妈妈看见了,连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并说:“这孩子,上辈子就是一只猫。”我对妈妈嘻嘻地笑一下,又去玩了,妈妈大声的对我说:“不许再学猫啦,再学我打你屁股。”我转身对妈妈做了一个鬼脸,就跑了。
童年的趣事
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童年的趣事却让我永远也忘不掉。
在20xx年夏天,爷爷让我吃西瓜。我兴奋极了!我在吃西瓜时,一不小心把黑子吃了下去。我赶紧去问爸爸。“爸爸,把黑子吃了会怎么样?”我害怕地问。爸爸看见我害怕的样子,爸爸故意装成惊讶的样子说:“呀!把黑子吃下去,肚子里会长一个西瓜。”我一听赶紧跑到厕所,向外面使劲吐。看我的趣事好笑吧!
遛狗
我遛狗去了。
到了浐河边,那大狗一猛扑,睁着大眼睛,摇着大尾巴,就直向河中扑。我手上的绳子似乎在滑走。
大狗转过头来,瞧,它那大嘴边上沾着白沫子,鼻孔中有节奏地呼着热气,还“汪……汪……”地叫着,似乎不把我拉下水不罢休。
一分钟过去了,我和狗依旧作着斗争。后面传来了人喘息的声音,弟弟来了!我一分神,狗又一使劲,于是……
“扑嗵”一声,我下水了。
童年趣事
童年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奶奶家,我在奶奶家,奶奶家的后院有一只红色的会说话的鹦鹉,每天,我都会对鹦鹉说:“你好!你好!”,鹦鹉都会这样回答:“好——好——好——”逗得我都快笑掉大牙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3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三.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上节课内容。结合板书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
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队
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咀嚼的?
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1,观察仔细
2,我喜欢骆驼
3,看得很投入
请个别学生带这种喜欢的感情阅读本段。
2.总结学法:板书
读--画,写--朗读
3,请大家依照这种方法,分组学习下面的部分(提生说,读句子,品感情,朗读
三、学习最后两段课文,体会怀念之情
师过度句: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着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过度句: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在一起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师总结: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在这淡淡的感伤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什么?
对童年的留恋,怀念(板书)
四、老师范读,学生品读。
五、感受作者的忧伤,欣赏歌曲《送别》
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作者那对童年的怀之情吧!请欣赏《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任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话。
教法
情景教学,知道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组织学生讨论。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想象画面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谁来读读课题?你发现这课题跟我们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吗?
3.再指名读课题,读着课题,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4.我们一起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画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些画面和场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正音。(重点:“嚼”的两种读音,“卸”的字形)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几个场景.
4.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拥有怎样的童年?
三、小结,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生字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1)齐读——教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四、师总结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课后希望大家读一读林海音的这本《城南旧事》,这是本散发着淡淡温暖的书,英子的坚强面对一切,让我们感动;这是一本以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大千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并没有加上几十年后的林海音的感受;这本书只是讲述了老北京所发生的一件件小事,虽然朴素,却震撼人心。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的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回忆——难忘)
追问骆驼的去处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中国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中国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师: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我搜集到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深深
的
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城南旧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回忆课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回忆童年。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体会学骆驼咀嚼和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用笔画出给自己印象深的词语和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学骆驼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1: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的?她为什么能把骆驼写的那么传神?
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呆字我看得很投入。感受作者的天真幼稚。
感情朗读,出示视频学生看骆驼咀嚼,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填空朗读,练习背诵。
预设2:交流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一部分。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抓我的问题和爸爸的回答,体会爸爸的笑。
从爸爸的笑中你体会到什么?
练习想象说话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5、自学后两件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为什么会有想帮骆驼剪毛的想法?
从我追问骆驼的去向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练习填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课件出示。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2.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淡淡的伤感
想帮骆驼剪毛浓浓的怀念
追问骆驼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童年是值得眷恋的,要学会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
课前准备
1、阅读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了解小说的大概内容。
2、准备歌曲《送别》和《童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这首曲子不仅唱出了对离去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起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作者抒写了童年的哪些事情呢?(课件出示)
⑴学骆驼咀嚼
⑵想象骆驼系铃铛
⑶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⑷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二、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自由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体会到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观察仔细,看得入神,天真幼稚)
②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小组成员相互说一说。
③童年的时候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作者怎样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的作者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呢?
(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在作者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很傻,因为这好奇的呆、入神的`傻,只属于童年的作者。就让我们带着对童年往事的怀念,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念骆驼队,天真)
②童年的作者是那样天真可爱,一直想念着冬天的骆驼队,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作者还会那么没头没脑就问出一句这样的话吗?课文哪儿告诉你呢?
(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③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的“我”很傻很可爱,让我们分角色朗读第11-14自然段,一齐体会“我”对童年的眷恋。
(3)“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①讨论交流:先引导学生分别说清爸爸和“我”的不同观点,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你有自己的特别想法吗?
②从前的“我”的想象是那么的天真美好,可是——(引导学生读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现在的“我”是如此的想念童年啊,小组合作朗读第5-9自然段。
(4)“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讨论交流:“我”为什么想拿起剪刀替它们剪一剪?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幼稚天真,心灵纯洁)
②现在的作者还会想为骆驼剪毛皮吗?因为——(引导学生读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③对呀,春去冬来,骆驼队来了又去,但童年却一去不返了,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心里会是怎样呢?(回味,眷恋,想把它们写下来,……)
让我们带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有感情的朗读第10自然段。
三、怀念作者的童年,走进自己的童年
1、童年的那段日子一去不回来了,于是作者把从前的事写下来,就成了《城南旧事》。她是怎样写的?让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清形,前后同学交流一下。(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里,让她怀念不已,回味不已。)
2、作者已经走过了自己的童年,并且对这段美好的童年生活无限眷恋,怀念不已。同学们现在正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童年之中,学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呢?你想起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哪些趣事?伴随着《童年》的歌声,同桌之间交流。(放音乐《童年》)
四、推荐阅读,课外拓展
《城南旧事》记录了作者在北京城南悠悠的童年回忆,除了今天我们知道的冬阳里的骆驼队外,还有作者儿时的好伙伴妞儿,令作者好奇的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等等,你们想读读他们的故事吗?
五、设置作业,读写结合(1、2为必做题,3、4为选做题)
1、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请摘抄文中的有关语句;
3、仿照文中某一幅画面的写法,写一个童年片段;
4、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六、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怀念童年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咀嚼、幼稚、寂寞、重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她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解题:文题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预习交流,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注意“嚼”“傻”“卸”的读音和写法。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卸”共9画,第7画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阅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林海音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师概括总结: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5)解释课题:“冬阳”指________;“童年”指________;“骆驼队”指________。
2、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且在学习小组中读给同学听。(同学认真倾听,、正音。)
三、再读课文,梳理层次
1、自读课文,思考: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分别是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梳理课文内容:学骆驼咀嚼(第4自然段)、谈驼铃用处(第5~9自然段)、想替骆驼剪毛(第10自然段)、追问骆驼去处(第11~14自然段)。
2、体会文章虽然看起来写的`事很多,但都是围绕骆驼队来写的。
3、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季节顺序。)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观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那么,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2、导入:作者是怎样将这几件趣事串联在一起的?从这些有意思的往事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趣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交流,说说有意思在哪里。(1)看骆驼学咀嚼。欣赏重点句子: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圈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事物的。
②“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再读读这三个“那样”,你能读出些什么来?导学:此时,英子不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思考: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③“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导学: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是啊,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居然看“呆”了,她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她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作者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④教师范读,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2)想象驼铃用处。欣赏重点句子: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思考:两个“慢慢”说明了什么?作者赞美了骆驼的什么特点?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思考:“我”与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爸爸听了“我”的想法为什么笑了?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她)的观点?
小结: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3)想替骆驼剪毛。
①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齐读)
②细细地读读这段话。
思考: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这不是写反了吗?
(可以猜测:或许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独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三、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多年以后,成年的林海音又在想些什么呢?听老师读最后两段,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勾画出你感悟深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子。
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指名说句子和感悟。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了,很多童年时能想、能做的傻事长大后再也不会去想去做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小结: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仿佛能听见作者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是童年的那份美好、那份纯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带着这份怀念和留恋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响起《童年》)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你的童年趣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
3、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四个片段。
4、运用朗读、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四个小片段,感受童年的美好。②体会重点词句表达的感情,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
学法:运用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师: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最让人留恋的。你们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做过的一些有趣的事吗?(指名说)
2、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齐读课题)
3、问: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呢?(师讲间隔号)师读题目,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师总结:三个词语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带给我们许多遐想。我们仿佛看到在冬天温暖的太阳下,一队队骆驼缓缓前行,驼铃声清脆悦耳,童年的“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5、过渡: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林海音。
(二)出示资料袋,了解作者
1、指名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资料袋,生齐读,进一步了解。
3、师:“冬阳下的骆驼队”是林海音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并试着给这些片段拟几个小标题。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子
3、出示两个长句子,强调“嚼”的不同读音。
①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②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4、交流主要内容——四个小片段
①学咀嚼(4)②谈驼铃(5~9)③想剪驼绒(10)④问去处(11~14)
5、思考:这几个片段虽然事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是什么?(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四)品读“学咀嚼”片段
1、默读第4自然段,要求: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3、交流体会感悟。
预设1:从第一句中的三个“那样”体会到英子观察得仔细。
预设2:从第二句中的“交错”、“磨来磨去”等词语体会到英子描述得生动。预设3:从第三句中的“呆”字体会到英子看得入神,对骆驼的喜爱。
4、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5、思考: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好奇、天真、爱模仿)
6、体会英子的好奇、天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想一想:①作者把骆驼咀嚼的样子写得这么生动,她是怎么做到的?②作者通过这个小片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8、总结写法: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②通过具体的`小片段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9、积累语言,尝试背诵,完成填空。
(五)对比阅读
1、出示同步阅读《读不完的大书》关于蚂蚁搬家的片段和“学咀嚼”片段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2、交流发现
相同点:①都是写动物的,都抓住了动物的特点②观察都很仔细,语言都很生动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①第一个片段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第二个片段直接表达出了作者敬佩的感情。②第二个片段四字词语较多。
3、小练习(1)出示“学咀嚼”片段,在结尾处加上一处直抒胸臆的语句。(2)出示“蚂蚁搬家”片段,结尾处改为“我看呆了,自己……”
(六)课堂小练笔:
出示一幅“小猫吃老鼠”的图片,仔细观察,模仿“学咀嚼”片段,写一段话;用上“那么……那么……那么……”等词语。也可以不写这幅图,写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作业内容: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
2、课后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2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课文重点:全文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3、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设计:
1、标出课文自然段,熟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成果展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精读感悟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
四、课堂练笔,感悟童年
1、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城南旧事》或是高尔基的《童年》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9画,第7笔是“提”;
“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3
一、播放歌曲,深情导入:
(播放轻音乐班得瑞的《童年》)
童年是记忆中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人魂牵梦绕;童年是一串项链镶嵌着颗颗珍珠,闪烁耀眼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林海音走进北平,回味她童年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
(揭体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了解作家林海音
1、关于作家林海音,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师出示幻灯片,补充作者相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接下来,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情?注意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生读,师巡视。)
2、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a、学骆驼咀嚼;b、猜骆驼为何带铃铛;c、想给骆驼剪毛;d、问骆驼去向。)
四、品读文本,交流感受。
1、同学们,这些事儿都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美好的片段,请大家默读课文,标注感受,然后同桌交流。开始!(生默读,再同桌交流,师巡视。)
过渡:同学们,在这些事中,哪一件读起来最能让你有一种想笑的冲动?(生答:学骆驼咀嚼)
2、出示语句,交流“学骆驼咀嚼”
(1)、同学们,文中有四个“那样”,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指名说,师补充:四个“那样”表现出了骆驼的长相对英子来说很奇特,很惊奇。)
(2)、英子看什么看呆了,能说明什么?(指名说,师补充:骆驼的丑陋长相,奇特的吃相,使英子看呆了,足以见得英子观察得很认真、投入,充满好奇。)
(3)、通过英子呆呆的看骆驼,学骆驼咀嚼,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师补充:我感受到一个天真、可爱的英子。)
(4)、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英子的天真可爱吗?(指名读。)
(5)、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呆萌的小英子出现在我眼前,看来这天真可爱当真是孩子的专属啊!
过渡:骆驼的长相和吃相引得英子驻足观望、呆呆模仿,那脖子上的铃铛也会激发她的好奇心呢!
3、出示语句,交流“想象铃铛用处”
(1)、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用处,爸爸的回答是?(指名说:让狼不敢侵犯)
(2)、我的猜想是?(指名说:增加行路情趣。)
(3)、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指名说:英子的观点,因为更美些!)
(4)、那你觉得父亲的观点有道理吗?(生答:有)父亲的观点有道理,然而大家却都喜欢英子的观点,看来大家也跟英子一样想法充满诗情画意,怪不得人家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从这里你又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法与众不同。)
(5)、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吧,把她那可爱天真,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读出来!(指名合作朗读)
过渡:多么和蔼的父亲,多么可爱的英子!冬去春来,气温回升,骆驼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小英子看到后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4、出示语句,交流“想给骆驼剪毛”
(1)、看到骆驼的毛皮开始脱落,她有怎样的想法?(指名说)
(2)、从英子的想法中,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可爱,天真,异想天开,爱干净。)
(3)、真的是人看到骆驼掉皮才开始脱下棉衣吗?(不是)而作者却说人跟骆驼一样脱下了厚重的棉衣,为什么先说骆驼掉皮,后说人脱棉衣,你体会到什么?(英子眼中的世界先是动物,而后才是人,这就是孩子的视野。)
过渡:送走温暖的春,迎来炎热的夏,骆驼的踪影不见了。英子会怎样?
5、出示语句,交流“问骆驼去向”
(1)、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生读,然后交流:我的好奇心重,我的问题很多,我的天真无邪,我对骆驼的喜爱
和怀念。)
(2)、除了这些问题,小英子还可能问些什么问题?(指名说)
(3)、小英子的问题还有很多(出示《城南旧事》其它语段,生读,交流感受)
(4)、这就是孩子,童真无邪,天马行空,你能通过跟同桌合作读出英子的可爱天真吗?(指名合作朗读)
五、感悟时光荏苒,无限留恋童年。
1、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当骆驼队重新回到我眼前,我的童年却已不再!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出示语句,生读,同桌交流感受。)
2、指名说感受:作者淡淡的忧伤,怀念童年时光,感慨时光流逝匆匆。
3、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那淡淡的忧伤,那对童年的无限留恋吗?(指名读)
4、就这样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傻事我再也不会做了,不会(生答: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了),不会再说(生答:骆驼的铃铛是为了增加旅程的情趣了),不会再想(生答:给骆驼剪毛了),也不会再问(生答:妈妈骆驼去哪儿了)?
然而,我却还是那样的想念记忆中北京的那些景,那些人,就这样我把所想所写写成了一本书就叫(生答:《城南旧事》),在回忆中,书写中,我仿佛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仿佛又听见——那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六、交流自己的童年轶事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童年有哪些趣事?傻事?依然让你回味无穷呢?
听到同学们的诉说,我恍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交流。
七、小结,推荐阅读。
1、童年,就是这般美好!如画卷,引人无限眷恋向往。童年,就是这样珍贵!如至宝,让人不断回首驻足!
2、然而,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不一样的,课下请大家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03-08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05-2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04-22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10篇03-16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08-1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4-30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5篇)10-20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5篇10-1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集合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