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2、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注重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证明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多种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一水槽清水,一水槽浓盐水,课件;
小组准备:一个酒精灯,两个勺子,一盒火柴,两支滴管,一个150毫升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支玻璃棒、食盐50克,白糖50克。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播放死海视频片段 教师引入谈话,板书课题。 (出示马铃薯以及两杯液体)
师:把这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马铃薯会沉还是会浮? 生:进行猜测。
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生观察现象。
1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有关。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烧杯里沉而在另一个烧杯中浮,可能是什么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用同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引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进行的时候说明自己的理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的科学习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师:同学们都认为马铃薯沉浮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两杯液体是不同的呢?
生答,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加热法来进行比较。 师:出示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复习酒精灯的使用,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这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对两种不同液体的比较,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方法,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实验中的危险和不必要的失误。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作出科学判断,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想试一试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取100毫升的水。
2、往杯子里一次次地加食盐(或糖),每加一次,搅拌溶解后,放入马 2 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设计意图:同时用食盐和白糖来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只是食盐,其他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只要达到一定浓度,都能够改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这样的验证不是简单重复的验证,而是拓展性的验证。让学生一次次加食盐(糖),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生:实验,观察,记录。 师:出示讨论问题:
加少量食盐(糖)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吗? 需要加多少食盐(糖)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马铃薯浮起来之后再加食盐(糖),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的提示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结果,理清分析实验的思路,发现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发现了加一定量的食盐(糖)能是马铃薯浮起来, 思维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经过继续添加,马铃薯会上浮得更多些,这些发现也为下一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作了铺垫。)
四、课外拓展
师:一定浓度的盐和糖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么还有哪些材料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除了马铃薯能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浮起来以外,比如像鸡蛋、梨这些物体能不能浮起来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把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 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学生1:浮起来。学生2:沉下去。 ??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板书:沉
教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这还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2号溶液,还是这个马铃薯,如果我把它放进这杯液体中会怎么样呢?学生1:沉下去。学生2:浮起来。 ??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猜得对。怎么样?马铃薯它??(浮起来了。)板书:浮
教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却是浮起来的呢?板书:1——沉2——浮
学生:可能两杯液体不一样。
教师:两杯液体不一样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必须要用实验去验证。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辨别液体的办法?学生1:尝一尝。
教师:能尝吗?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液体,万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怎么办?所以大家记住:不知名的物质不要随便尝!学生2:闻一闻。
教师:请第一桌的同学代替你闻一闻。你闻出来了么?(没有)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
学生3:可以用眼睛观察,我发现2号液体有一点浑浊。教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一看就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两种液体呢?
学生4:可以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把水分蒸发掉看看它们留下的物质都是什么。
教师:你真聪明,请坐。这位同学的办法非常的科学,我们就采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进行探究。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己先看看怎么做这个实验。(生读书。)看懂了吗?学生:看懂了。
教师:那好,结合书上的要求,再看一看小组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实验器材,想一想怎样用托盘内的东西来做这个加热液体的实验?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全班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学生:可以用勺子来盛放液滴,在酒精灯上加热。教师:你说的真好!请坐。用酒精灯加热液滴,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全面,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指名朗读。)
教师:为了方便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勺子有红色标记,一把勺子有绿色标记。我们事先约定一下,用带有红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1号杯中的液体,用带有绿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2号杯中的液体,记住了吗?(记住了)那好,现在每组派两名代表来老师这取液滴。(学生取液滴)开始做实验吧。
(学生进行加热液滴的实验)
教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1,学生2拿勺子及报告单到前面边说边展示)教师: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学生:一样。
教师:1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它就是一杯??(清水),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有白色的物质,那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盐、糖、味精??
教师:同学们,光有白色的物质,我们还不能判断它是什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依据,以后进入高年级就会学到验证它的方法,现在老师就先解开这个谜底,2号液体就是一杯盐水。板书:清水——沉盐水——浮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漂浮,这与马铃薯的本身有关系吗?学生:没有。
教师:那与什么有关?学生:盐,液体。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板书: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只要在清水中溶解了盐或者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考虑的非常全面。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吧。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学生:烧杯,水,盐,搅拌棒,马铃薯??
教师:真聪明,我们还需要搅拌棒搅拌来加快溶解。像老师这样拿起来搅拌可以么?生:不可以,要放桌子上。
师:对了,但是最好用一只手握住杯壁,这样会更安全。
为了我们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和糖两种物质,都是随机摆放的。你们拿到的糖就调制糖水,是盐就调制盐水。请大家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指名读)教师:现在开始做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你的实验报告单。
(生1、生2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湖,人们可以漂浮在湖面上读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死海。
教师:你想了解它吗?(想)请你打开课本18页,阅读《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教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汇报)
课后实践作业:除了我们课堂上实验的这两种物质外,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认识到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搅拌棒。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一杯200毫升的清水,一杯200毫升的浓盐水)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答)
2、如果老师把马铃薯放入这两杯液体中,你们猜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3、要想验证你们的猜测谁对谁错,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把马铃薯放进液体中就知道了)对,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4、老师做,学生观察。
5、我们刚刚看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是沉,在另一个杯中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学生答:可能液体不同)
2、推测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液体不一样。那么我们观察这两个水杯中液体区别大吗?(学生答:不大)可是,看起来这两个杯中的液体体积相同而且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个杯中的液体真的不一样吗?(学生回答:用嘴尝、用鼻子闻一闻、用加热的方法学生设计验证方案)。提示学生对不知名的液体千万不能用嘴尝的方法。
3、分组做液滴加热实验
(1)、教师先讲解加热的方法,从两个杯中各取2到3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两个铁片留下的痕迹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溶解了其他物质)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猜一猜:盐水,糖水、味精水)你能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液体吗?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盐水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试试好吗?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调制盐水的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注意:要求学生不能一次把全部食盐倒入水中。)
(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答)
(三)、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8页“淹不死人的湖—死海”,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糖水可以吗?味精水呢?盐水还能让别的物体浮起来吗?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如果有什么新发现,你们再来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沉
液体中没有溶解其它物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
浮
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
动手操作: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结论: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1、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准备:
马铃薯14个,烧杯16个,食盐若干,酒精灯14盏,火柴14盒,筷子14双,铁匙14个,小匙14个,滴管两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马铃薯
2、提问:马铃薯是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今天我们把马铃薯拿到课堂上,老师这还有一杯液体,想一想,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马铃薯的沉浮
1、预测:假如把马铃薯放在这个装液体的杯中,你们猜它是沉还是浮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2、演示:谁愿意上前面来试一试,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板书:观察,发现)
师:怎样放马铃薯?扔进去吗?(轻轻放)
(生操作: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
3、猜测: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马铃薯在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在教师引导下推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装的液体有关。师:我们不知道这个杯中装的是什么液体,但根据刚才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两个杯中的液体不一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这两种液体不同呢?怎样验证呢?
生讨论、汇报检验方法。
师:你们要想用加热的方法检验,需要些什么材料呢?(板书:验证)(生讨论汇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并加以说明。)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
4、小组分工,取液滴,1号勺取1号杯中的液体,2号勺取2号杯中的液体。
5、分组实验。
6、汇报研究结果:
师: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加热一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加热二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师:这两杯液体一样吗?我们的推测对不对?这说明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里面溶解了一些物质。(板书:溶解物质)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液体中溶解了一种白色物质,那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盐、糖、碱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你能用其中一种材料做实验去验证你的猜测吗?你打算怎样调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呢?需要什么材料?每种材料用来做什么?
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
生:一勺一勺地加。
师:一勺盐是多少呢?
生:一平勺。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
生: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
2、投影:温馨提示
调制盐(或糖、碱)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加一平勺。
(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表格上做好记录。
(3)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
3、小组合作: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4、汇报:
师:说一说你们调制的过程和发现。
(生汇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调制的方法和过程。)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不是的。
5、教师小结:水中溶解了足够多的食盐等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足够多就是液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板书:一定浓度)
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种。
四、阅读资料: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1、死海
2、中国运城盐湖
五、课外延伸
1、你能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2、除了食盐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9
《山谷中谜底》教学设计06-19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02-2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3-03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15篇12-0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8篇03-09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07-17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