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11:15: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简述: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的排列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四、原始教学设计:(要点简述)

  原设计方案先创设情境: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课件展示主题图,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②观察彩花的规律③观察灯笼的规律④小朋友的规律。然后摆一摆: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

  五、教学反思:

  原本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知识为主,虽然让学生上“摆一摆动动手,并未体现学生要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学习中尚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二期课改的精神相违背。

  六、教学改进设计:

  (一)突破口设计: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了。因此,在教学导入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游戏,感知规律。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在游戏中感悟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设计:

  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差别较大,所以在整堂课中,仍旧贯穿执行“分层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思想,学生从中体验较之以往不同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学习内容必须由浅入深,自主探究必须让学生可操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孩子们,今天温老师要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

  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边说边做)

  哎呀,温老师忘了后面该怎么做了,谁能帮帮我?孩子们真棒,再来下一个。

  2.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是怎么想到后面的动作的呢?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

  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你做个爱观察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布置会场,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这里的彩旗需要大家帮帮忙,谁会想办法,红旗后面挂什么颜色的旗子?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为一组,所以红旗后面是黄旗。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表扬一下自己。我们来看看彩花还需不需要我们帮忙。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谁能说一说?谁还能说?

  三、欣赏规律美,寻找生活中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生1:教室的座位是按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又一排桌子一排椅子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朋友的毛衣图案是按一条红一条黄又一条红一条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女同学辫子上的皮筋颜色是按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又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的规律排的。

  生4:斑马身上的图案是一条黑一条白又一条黑一条白的。是有规律的。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欣赏规律,感受规律。

  四、实践操作,用规律创造美

  学生实践活动:按规律摆一摆,规律创造美

  师: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创造美!(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但必须按规律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1、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汇报,展示作品。

 五、拓展延伸 猜一猜,后面应摆什么图形?

  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改进体会:

  在本节课上,情景的创设使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抓住,为课的后续推进创造了条件,较之前一节课“老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方式,效果明显提高,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本块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要求:

  (1)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实践活动中,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本课时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

  3、本课时内容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本课时的数学乐园,是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数学。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活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之后再来进行的,可以说在知识点上,基本没有什么难点。本课时的难点、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只有对各种活动严密地组织,让学生乐与参加、喜欢思考。

  四、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采取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而且每一个游戏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连接,让学生在课中,犹如置身与童话王国之中。

  七、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箱、纸框。

  学具准备:

  空白卡片、彩色笔、乒乓球。

  教学环境布置:

  把教室中的桌子全都搬到教室外面,让教室里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1.两队开始投球比赛,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记录员作好记录。

  2.比赛结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情况,说说比赛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

  关注课堂教学设计,注重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是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必要手段。教师必须把课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活”起来,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要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学习数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问题设计要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如学习“菱形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带了一个可伸缩的衣帽架展现给同学们,将它伸缩成各种形状的菱形,并说固定在墙上既美观又实用,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二、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是教师有较高智能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功能、技巧的认识程度决定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动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问题情境。

  三、问题设计要有发现性

  问题情境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奋发”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如几何题“三线合一定理”,它叙述了高线、中线、角平分线在等腰三角形内三者之间的关系规律,这一节课开始可在复习高线、中线、角平分线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

  (1)三角形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2)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3)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作一边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这边所对的顶角)是怎样的?由此层层展开论证,开辟了知识的新领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新兴趣。

  四、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增强目标意识。无病呻吟的设计非但不能使学生领悟要领,相反更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触及问题的本质,要针对教材、针对学生。

  五、问题设计要有实效性

  教师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肯定,使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教师在讲述专题内容时,基本直接告诉学生已有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程序,而不是启发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许多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偏差仍普遍存在,使得数学问题教学的误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潜能的开发,缺乏问题情境的实效性。

  复习提问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的形式要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从提问的内容角度看,课堂教学提问要做到四忌:

  (1)重点处发问点拨,切忌不痛不痒;

  (2)要间接问有关知识,切忌离题太远;

  (3)巩固性知识提问,要归类记忆,切忌肤浅零杂;

  (4)难点反复设疑,要深入浅出,切忌散乱无序。

  总之,提问的技巧按课堂题材的不同应丰富多样、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会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课堂提问不应是孤立地单项使用,而应有机结合地使用各种技巧提问,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提问的过程不仅是诱导学生参与,它必须使学生给出其回答的理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4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习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习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瓢虫(3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数学)

  一、活动目标能把大小(颜色)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并能表达分类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能大胆表达分类标准。即分类后能说出是按颜色或大小分类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积木、雪花片、木珠,几何图形等。

  四、设计思路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幼儿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幼儿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一因为幼儿的概括能力比较差,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习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五、活动流程操作经验——讨论归纳——复习巩固操作体验在活动区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积木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请你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积木、木珠、雪花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讨论归纳经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指导语:请你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幼儿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幼儿再次分类指导语: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幼儿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幼儿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幼儿证明分类标准。说明标记应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

  4、复习巩固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幼儿操作,学习分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如果教法单一,呆板,就会导致学生处于“老师讲,我就听”的被动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创设情境,用老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并利用直观、新颖的教具,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就能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地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提高,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化静为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鲜明,活动的直观形象中,视、听、说、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逐步领悟新知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的特点,通过色彩鲜艳的图例,生动形象的道具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教学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呢?如果单纯用静止的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动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讲停车场上原有6辆汽车,又开来4辆或开走4辆为例。先出现汽车场停着6辆汽车,接着边叙述边演示,把开来的4辆汽车慢慢向前拉,和原来的6辆合并在一起,老师问:“可以求什么?”“一共有几辆汽车?”学生很快可算出6+4=10(辆),然后,把开来的4辆车翻转过来,变成开走的样子,慢慢向远处移动,小朋友高兴地说:“开走了4辆汽车,还剩6辆汽车。”我追问:“怎样解答”,学生说:“因为从10里面去掉开走的4辆,所以10-4=6(辆)。”这个活动教具演示,便于提示数量的增减,学生又绕有兴趣,从感性上知道了加、减法的关系。

  二、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实际操作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这样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表象,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棒,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摆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教师用活动灯片演示,并启发:“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单根单根加有多少?单根小棒加起来超过10怎么办?”引导学生操作并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师再问:“还剩几根小棒?就是个位上还剩几?结合摆的结果在竖式横线下面个位写上2。同时强调在加十位上的数时,千万不要忘了加上个位满10进上来的“1”,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写上6,这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数的组成练习中和学生对口令,拍拍手,做各种数字游戏,如练习10的组成,我出卡片8,学生出卡片6,学生出卡片4……这样,采用多种活泼多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练习密度大,效率高。

  三、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角色”中学习,低年级儿童很喜欢到台上来表演,表现自己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做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要正确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如练习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5人,右边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数量关系不理解,我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引入,根据题意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展示它们的数量关系,而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更灵活获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心诚意爱护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6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成原定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教案,其包含3要素: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可靠保证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问题的开发性与灵活性。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

  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强有力补充

  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图像的变化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具佳的演示,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静态变为动态的转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其它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难点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但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时,切忌让学生离开课本。

  练习形式更具多样化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信息,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课教学更加直观化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

  变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方法

  变式教学是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数学联系的自然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理解。要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只利用单一的素材难以达到全面的理解,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变式的手段,让抽象达到概念产生于众多的事实联系之中。这样得到的概念才会有全面的理解。这有如看一个建筑物,只有全方位地观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应用中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8

  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制控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动机,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9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高中教学中引入学导式教学法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是有很大益处的。

  一、学导式课堂易陷入的误区

  1、引导自学的误区

  自学教材首先要有必要的自学环境,高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较难,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阔,对于“自学数学”来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胜任,教师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学生都以自学来完成课堂任务则是不合理的。而且,对于课堂自学环境的设计,一些教师只是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参与环境,这样的学生参与,只是表面的情景重复,形式上是课改,实际上却仍是传统教学。

  2、研究深化的误区

  课堂的研究要有着共同的探讨性,很多教师只是将课堂参与形式虚设,教师没有提供讨论情境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高等函数知识时,教师提出了自学的问题,学生开展了必要的自学阶段,然后进行互相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辅导之后教师又请学生进行知识汇报,并由教师进行板书总结。这样的环节看似没什么问题,可是仔细一想,教师是如何了解每名学生的思路与个性特点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进行个别点拨的呢?这说明,在研究深入的环节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为了“讨论”而去“讨论”,没有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辅导。其实,只要在讨论之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专题讨论,一般性的难点都会在这个环节得到解决。

  3、巩固提高的误区

  对于巩固提高环节来说,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学生缺乏广泛性,不能面向全体强调活动主题的背景,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例如:有些教师自己完成了课堂小结,然后就布置了作业,这样简单的流程是不符合“学导式”教学要求的。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最后的一个环节。学生可通过小结回顾学过的'知识,掌握知识或操作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概括化,同时还可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而这些薄弱环节完全可以通过作业的布置来进行及时补救。总之,“学导式”教学是让教师和学生都逐渐成长的教学改革,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努力使课堂为学生所用,使他们愉快接受,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对传统教学来一次由形式向实效性、能力挖掘性的彻底转变。

  二、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引导自学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是引导自学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讲授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在上课讲授新知识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明了化。

  2、研究深化

  (1)师生探究。师生探究,主要是开展讨论和交流,以平等的交流来解决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师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和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进行知识的讨论,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和“教师绝对权威”的情况。例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后,有学生认为可以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开展证明。教师应该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验证,让学生进行尝试,结果无人证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总之,让学生记住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同时,也要自主参与到观察思考、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时间约15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层层推进、探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内容的深度,引导、组织他们去挖掘出数学问题的现实“原型”,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2)精讲演练。在开展精讲演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千万不要一一讲述,要注意教授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要以点睛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要将精讲变成真正的“精”,精讲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自学反馈结合起来,要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来讲授。演练内容则要注重“双基”训练,要纠正学生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练代讲,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归纳总结的环境一般要利用课堂最后的5分钟时间。在总结时,要让学生归纳出课堂的学习内容,此时,教师可针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并能与已有的知识融合,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使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完善。另外,教师要利用总结的环节来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知识不足之处,以便做出及时的调节。小结之后的作业布置,要根据小结时的重点内容或学生掌握的不足之处来设计,力求让知识重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学导式教学法”,必须了解教学的一般模式,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误区,找到合理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反映出学生自学、探究后的自主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0

  上课班级:

  上课教师:

  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 - 初二数学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课堂实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的直觉并且运用基本方法进行相关的验证,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我们在初一第二学期就已经学习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容?

  生1:(答略)

  师: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公式吗?

  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

  师:不错,请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实包含几个公式?

  生齐答:两个。

  师:接下来有两道填空题,我们该怎么进行填空?

  a2+ +1=(a+1)2 4a2-4ab+ =(2a-b)2

  生2:(答略)

  师:你能否告诉大家,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填空的吗?

  生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等号右边的展开。

  师:很好。(将四个式子分别标上○1○2○3○4)

  问题:○1、○2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

  ○3、○4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

  生3:(答略)

  师:刚才的○1和○2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将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就有:

  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书)

  问题:这两个式子由左到右的变形又是什么呢?

  生齐答:因式分解。

  师:可以看出,我们已将左边多项式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将左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了。

  这两个公式我们也将它们称之为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既然这两个是公式,那么我们以后遇到形如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运用这个公式进行分解。这个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后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之后)

  生4:左边是三项,右边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边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和的形式。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6:还有一项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初中数学教案《数学 - 初二数学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课堂实录》。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中“两个数”是不是任意的?

  生6:不是,而是刚才两项的底数。

  师:刚才三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征。再请一位同学来综合一下。

  生7:左边的多项式要有三项,有两项是平方和的形式,还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右边是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多项式是三项式

  2)有两项都为正且能够写成平方的形式

  3)另一项是刚才写成平方项两底数乘积的2倍,但这一项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4)等号右边为两平方项底数和或差的平方。

  师:我们如何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呢?

  生8:a、b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a、b乘积的2倍,等于a与b的和的平方;

  a、b两个数的平方和减去a、b乘积的2倍,等于a与b的差的平方。

  师:如果不用字母a、b,又怎么表达?能否将两句合并成一句呢?

  生9: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师:非常好!我们以后只要遇到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方便地进行因式分解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有几道练习题向我们同学提出了挑战,看你掌握知识的情况: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并说出理由。

  (1)a2-4a+4 (2 )x2+4x+4y2 (3 )4a2+2ab+ b2

  (4 )a2-ab+b2 (5 )x2-6x-9 (6 )a2+a+0.25

  生10:第一题是完全平方式。有三项,其中有两项正且能写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是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 ……

  生11:第四题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中间一项不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生12:第五题是完全平方式。三项,有两项能写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也是两个数的积的2倍。

  师:其它同学同意他的意见吗?有没有补充的?

  生13:这一题不是完全平方式,虽然有两部分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但这两项不是平方和。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答:同意。

  师: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多项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点时,不仅要找有没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的形式,同时还要看这两项的符号是否同为正,更要看另一项是不是这两数的积的2倍。像刚才的第2题和第4题都只满足特征中的一部分。

  引例讲解: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6x+9 2、4x2-20x+25

  问题:这两题首先怎么分析?

  生14:将9改写成32,6x正好是x与3的乘积的2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15:将4x2写成(2x)2,25写成52,20x写成2×2x×5

  x2+6x+9=x2+2×x×3+32=(x+3)2

  4x2-20x+25=(2x)2-2×2x×5+52=(2x-5)2

  (联系字母表达式用箭头对应表示,加深学生印象。)

  师:由刚才的例子,我们同学能否发现将因式分解为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如何确定是两数的和还是两数的差的.平方呢?

  生16:由符号来决定。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16:由中间一项的符号决定,就是两个数乘积2倍这项的符号决定,是正,就是两个数的和;是负,就是两个数的差。

  师:总之,在分解完全平方式时,要根据第二项的符号来选择运用哪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例题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师:这道题目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分解?就题目本身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分解?

  生17:题目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可以将25x4改写成(5x2)2,1就是12,10x2改写成2×5x2×1。(此学生板演,过程略)

  例题2:把-x2-4y2+4xy分解因式。

  师:按照常规我们首先怎么办?

  生齐答:提取负号。〔教师板书:-(x2+4y2-4xy) 〕以下过程学生板演。

  师:如果是这道题:4xy-x2-4y2 怎么分解呢?(教师改变刚才题型)

  提示:从项的特征进行考虑,怎样转化比较合理?四人小组讨论。

  生18:同样还是将负号提取改变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三项式中能改写成平方的两项是同号,且另一项为两底数积的2倍,我们都能利用这个公式分解,若这两项同为正则可直接分解,若同为负则先提取负号再分解。

  练习题:课本p21 练习:第1题,学生板演,教师讲解,学生板演的同时,教师提示注意点、多项式的特征;第2题,学生口答。

  例题3:把3ax2+6axy+3ay2分解因式。

  师:先观察,再选择适当的方法。(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练习:课本p22 第3题分两组学生板演,教师评讲、适当提示注意点。

  师:这一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完全平方式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先自查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小声讨论)

  生甲:我学到了如何将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遇到三项式中有两项符号相同且能化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为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的形式,如果能化成平方项是负的,首先将负号提取再分解。第二项是正的就是两数的和的平方,第二项是负的就是两数差的平方。

  生乙:有公因式可提取的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分解,同时根据第二项的符号来选用合适的公式。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课本p23 习题8.2 A组 4~5 偶数题

  课外作业:课本p23 习题8.2 A组 4~5 奇数题

  下课!

  数学-初二数学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课堂实录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__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_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

  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三、练习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3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和重难点

  初中数学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十分广阔,包括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文字应用题以及各类函数问题等内容,但从每一范畴的知识内容来看,它都有自己独特的重难点,所以,老师在设计每一部分教学方案时都应该凸显出知识的重难点,一定要避免过于笼统的知识框构,善于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去探究重难点,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引导下能够有所侧重地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具体流程

  在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学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应该考虑课堂教学流程这一大问题,事先确定好整个教学流程,使得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内容为实践案例,老师通过以下具体流程做好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1.课前导入

  在教授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毕竟图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图形?”学生通过短暂思考后,回答出的答案绝对五花八门,诸如类似教室的黑板的`长方形,类似水管的圆柱形,类似保险箱的长方体等等,从而顺利导入知识学习。

  2.开始学习

  此环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概念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新思想的时候,此时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为学生介绍各种图形,以及各类图形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3.基本练习

  在学生领悟新知识之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贴合知识内容的题目运用知识内容,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初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时老师可以举出一些实际的图形实例,鼓励学生来判断,做好基本的练习。

  4.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是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将练习题目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此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题目中逐渐渗透图形的变换、展开和折叠、三视图等内容,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老师整合、总结教学内容的阵地,也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关键性环节,此环节主要由老师个人的讲评为主,重在总结章节知识重难点,指点学生学习的漏洞和不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之处,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改进。

  6.必要测验

  必要测验环节的设置,主要在于检查学生的具体学习情状,查看他们知识学习水平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从而帮助老师明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和疑惑,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水平。虽然说测验的类型比较传统,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纵观全文,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它对初中教育来说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意义重大,总的来说,初中阶段的老师必须强化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春天。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4

  一、实验项目与活动概述

  我校先后进行了“小学全程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实验,对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观念保守、方法落伍,致使教学效益不高,质量平平。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是我们小学于xxxx年4月向诸暨教研室申报立项,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南,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活动。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数学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我校研究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从而在数学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更好的收获与发展,即通过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为做好本项研究与实验,我校组成了由一把手唐善民亲自挂帅的课题组,制定了细致科学的实验方案、具体完善的实施计划、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历时三年多,先后召开行政工作会议5次,举行讲座9场次,组织教学活动20多次,有70多名教师执教研讨课121节,教师撰写论文(案例)60篇以上,制作课件32个,外出参训34人次,编辑内部教研教改刊物4期,还举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有效教学研讨月”活动5次,召开家长座谈会2次,校领导听评课共100多节次。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步骤

  1、论证准备阶段:xxxx年2月至4月,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

  2、实施调整阶段:xxxx年5月至xxxx年6月,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实验和研究。

  3、总结整理阶段:xxxx年7月至xxxx年12月,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三、已进行的主体工作

  我校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至今为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对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分析

  探究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自然成为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宠儿”。自己教学、组内研讨、外出学习,常常会亲历许多不同探究场景,我们对探究教学中许多低效乃至无效现象思考良多:

  1、探究中过多帮、扶,缺乏应有的自主性。

  2、探究中问题的设置缺乏探究性。

  3、探究中组织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4、过于依赖“预设”,缺乏“生成”艺术。

  5、探究内容选择不当。

  6、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界定的再思考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数学的学习更多是借助于思维,而不是直观操作,数学的结果的验证也更多要求严谨,而不仅仅限于观察操作.那么对数学教学中的探究设计,就应该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那就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探究可以更广泛地指向任何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能让学生经历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之后,获得思维能力上的新增长。因此,数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有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值得我们关注。

  (三)认真实践,积极改进,提高探究教学设计有有效性

  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正是提醒我们,实施新课程,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选择探究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正是为了在对教学环境中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与合理规划,包括如何选择适宜的探究材料、对探究时间怎样进行精心地预估与分配、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准备条件及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来设计有利于个体学习的探究教学方案等。在实践中对探究教学的设计加以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验证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改进,相信可以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四、实验取得的成效(一)三年多来,我校组织各年级18个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实验。通过研究探索,我们有了以下主要收获: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很大程度上改变探究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并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三年里,李静、苏燕、李虹、高爱娥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26人次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近两年,赵华、刘洁、黄斌、郭柳等老师在国家、省专业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7篇,朱跃琼、李明玲等11人获得市、县课堂教学竞赛奖。

  3、通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积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为我校的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经验。xxxx年,我校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今年又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4、我校把数学有效教学经验向全县10多所乡镇学校进行推广,带动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第一名,去年数学单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网市、白螺等我校对口援教学校也取得了教育教学的优异成绩。

  (二)通过实验,我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五点”和“五重”。

  1、从“兴趣点”出发。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数学课上就是公式,定理,数字。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一旦碰到数学问题就非常头痛,毫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我校的高爱娥老师,在设计《数学广角》这一课的教学时,她考虑到学生爱看动画片,就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从“重难点”入手。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就很难引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如李静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3、从“障碍点”突破。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拦路虎,解决不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障碍点就是产生思维定势或认知错觉,认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辉老师在设计《平均数》时,她在导入新课时,从计算不同人数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4、从“衔接点”拓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如我校费梅梅老师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她抓住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

  5、从“深化点”创新。首先是纵向提问,向学生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转化),启发学生探索,猜想,尝试与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发生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其次是横向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或变式探索,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深化,创新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还包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五重视”。

  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我校胡亚琼老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我校张轶闽老师第一次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让学生观察,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

  重视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年级数学课题组“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三步运行程序:创设情景,激发活动乐于探索,激活主体寓教于玩,激励发展。四年级数学课题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课堂全动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活动在课堂始末。六年级数学教师陈爱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学生活动要素的方法,其课题研究论文见诸报端。

  重视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

  二年级黄斌老师认为: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重视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

  如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原本说一次8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质量、学习效益。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问题,且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内小组的合作,又课外小组的合作,课内课外联动了;学生自由思索起来,所学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通过游戏、比赛、辩论、表演、实践、实验等,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学生从过去追求“标准答案”转化为追求“一题多解”,从过去追求“统一认识”转化为追求“多种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五、本项实验的总结和推广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继续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对构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去,都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广泛学习外地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花大气力总结和推广本实验的成果,以“新教育”实验为推动力,再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全面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体系,大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_?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_呢?然后呢?_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比较,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_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01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比较选出了_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区别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区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展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_的一个百分数,_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打扫,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五、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愉快吗?

  问题?

  你_的收获是什么?(交待:……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满意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1-18

课堂教学设计12-03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05-23

课堂教学设计15篇03-07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04-24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2-2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4-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6-17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