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7 16:53: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学习起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动画显示:蓝猫、菲菲、霸王龙最喜欢吃淘气做的饼。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谁吃得多吗?

  三、探究新知,揭示规律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折。请学生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把每张圆形纸都看做单位“1”,用手分别平均折成2份、4份、6份。

  (2)画。在折好的圆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画上阴影。

  (3)剪。把圆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比。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动画片中蓝猫、菲菲、霸王龙各吃了一个饼的几分之几?(板书。)

  (2)你认为他们谁吃的多?请到讲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电脑演示。

  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依次表示。把平移、重叠,明显地看出块饼、块饼、块饼大小相等。通过分饼、观察、验证得出结论:“蓝猫、菲菲、霸王龙分的饼一样多。”

  (3)既然他们3个吃的同样多,那么、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板书。)

  (4)聪明的淘气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蓝猫、菲菲、霸王龙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5)这3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讨论题。)

  讨论题:

  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②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

  (6)学生汇报,师生讨论情况。

  师:这3个分数是相等的关系。可以写成,它们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的大小没有变。

  师:从左往右看,由得到,是把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也就是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同理的分子、分母都乘以3,就得到,而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

  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7)抓住焦点,辨中求真。

  的分子、分母能否同时乘以或者除以零呢?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辩论。通过讨论、争辩,使学生认识到“因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0,则分数成为”。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1×2)÷(2×2)==。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3)从左往右看:==

  由变成,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即==(板书)。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即:==(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同理,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板书:====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这节课我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并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的变规律与新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说出自己的想法。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折纸游戏,操作、观察、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涂色部分可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典型性、多样性、深刻性、灵活性。归纳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在学完整个新知以后,在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0除外的环节设计。在学生归纳出分数的基不性质后,缺少0除外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判断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让学生通过练习,马上想到0不能做除数,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引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0除外,突破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圆、初步认识了不等式,同时,在本章前面两节学习了比较大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这些给本节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不等式是后面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工业生产等有比较广的实际应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掌握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采用①用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等等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理解的`几何意义。

  (3)能3分钟内写出基本不等式,并说明其成立的条件,准确率为95%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法与教学用具】:

  2.教学用具:直角板、圆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问:与哪个大?

  2.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二、研探新知

  重要不等式: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我们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证明:

  所以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试着叙述。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4、教学例2。化简比。

  (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

  (2)小结:

  ①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别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必须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业本》第22页。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倒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学难点:

  正确化简比。

  教具准备:

  写有例题和练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知道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有什么性质?除法又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二、教学探究

  1、猜想。

  老师: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相当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是怎样的?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猜想的根据,老师也可引导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进行替换。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或者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2、验证。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汇报。

  3、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并且经过补充使它更完整了,在比中确实存在这种性质。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4、化简比。

  老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的第(1)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前面展示过),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一小一大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15:10和180:120

  提问: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达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前项和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比化简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两面国旗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出示例1的第(2)题。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6:2/90.75:2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师生共同讲评。

  1/6:2/9=(1/6×18):(2/9×18)=3:4

  提问:为什么要乘18?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0.75:2=(0.75×100):(2×100)=75:200=3:8

  或(0.75×4):(2×4)=3:8

  老师强调: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三、堂堂清测试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在校对、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进行小结。

  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的第4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5(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知识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过程方法: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图(2组)、拼图画一幅、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拼图12组。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思考,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学生人人参与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力求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新知识的教学,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本课设计完全从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大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中,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欲望,并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师:请看这幅拼图漂亮吗?老师这还有三幅漂亮的图片(投影展示)可爱的青蛙,朝气彭勃的太阳,诱人的苹果,用你们灵巧的双手能不能把他们拼出来?请小组合作完成。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拼图比赛现在开始。

  请看拼图要求:1、用所给材料拼成三个完全一样图形。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幅图的几分之几,并写出来。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张扬个性的独立思考,又有发挥集体力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与大胆尝试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主体性。

  (一)拼图,写分数。

  (1)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并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学生拼好图后写出分数。

  (2)汇报优胜组介绍经验,并展示作品。(体会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贴图并板书分数。( = = )

  (二)找分数间的大小关系。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一找每组中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方法。

  (2)汇报:每组中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比较方法。(1)看图比较(2)化小数比较(3)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比较(4)……

  (三)探究规律

  (1)每组中三个分数看似不同,实质大小相等,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小组讨论探究规律。

  (2)交流自己的发现。①每组中三个分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取的分数也不同?②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3倍)③……

  (3)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时,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师结合图依据分数的意义讲解变化规律。

  (5)小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相同”“同时”组织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哪些数?

  (四)对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学生对比,说出两个性质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应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所设计是由易到难,紧扣本课的重难点,练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1、填空

  (1)学生独立思考。(2)交流口答,并说明依据,同时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比较 和 的大小。

  四、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游戏的情境,形式活泼,让学生通过大小相等的分数找到自己的朋友。游戏规则新颖而恰当,既巩固新知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纸,纸上所写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学,你们是“好朋友”。请学生读自己的分数,与他所读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学举起来确定后手拉手离场。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8

  【教材依据】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验证——合作交流得到结果”的开放式教学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要求,大胆猜想,使实验成为内在需求。通过观察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知识的探索者。

  【学情与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教学内容,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之后将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联系,有意识地加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便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中来。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你们刚入校园时觉得我们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换了新课桌,有了新的洗手间,有了文化走廊,有了开心农场),说到开心农场,还有一个小故事,开学初,校长决定把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年级,六分之二分给五年级,九分之三分给六年级,四年级同学认为校长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多而分给他们的少,校长听了,笑了,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告诉老师校长笑什么?

  生1: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生2:……

  师:到底校长分的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按平时的分组习惯四人一组,用你们的学具来代替这块地,像校长一样来分地吧。

  2,汇报结果

  师生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谁能说一说,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并口述演示过程。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的纸来代替这块地,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2:用三个同样的圆片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3:用三条线段分别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4:把分数化成小数,他们的商也一样,所以三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生5:……

  3、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师:校长分的和你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电脑是如何拼的,(利用优质资源课件演示分地的过程,师生共同观察总结得到校长分的地一样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猜想,使实验成为自己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探究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4、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三个年级分的地一样多,那么你们觉得、、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生:相等。

  师:同学们请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仔细观察,第一个分数和第二个分数相比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个和第二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呢?

  生:分子分母同时乘2,……

  师:谁能用一句换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

  生: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师随着板书)

  师:同学们在反过来从右往左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师:像这样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结合我们的预习,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师:(补充板书0除外)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那几个词比较重要?

  生:同时相同0除外

  师:(把这三个词用红笔加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谁比较相似?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为什么?

  生:我们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所以他们是相通的。

  师: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如像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平时学习中我们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会举一反三。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一)练一练

  (二)摸球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许多水果,水果上面写着不同的分数,如果你摸到一个水果,说出一个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新分数,这个水果就奖励给你。

  (二)判断(抢答)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过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要是分数的大小,分母也要加上4。

  (四)测一测

  1、把和都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和都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的分子增加2,要是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几?

  四:总结。

  1、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谁能说说你这节课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2、把板书最后补充成一条鱼,希望大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肚子里装满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完成板书)

  五:作业练习册2、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学习。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给学生多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9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谈话

  师:大家或许曾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大约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那么这些有趣的比还有什么用处呢?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像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实际上就是用这些有趣的比去组成一个个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是比值?(2)、怎样求比值?(3)、求比值

  6:10

  9:15

  1/2:1/3

  6:4

  :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比的比值有什么特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连起来。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二、探究新知

  (一)深入探讨:(1)比例有几个比组成?

  (2)是不是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3)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二)做一做出示课件中的做一做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分别被叫做比例的什么?(学生看书第二页中间内容后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

  : = 60: 40

  └-内项-┘

  └------外项-------┘

  师:那下面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比例当中各部分的名称呢?()

  2、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1)小游戏——我是诸葛亮

  三、系列训练

  1、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2和7:10能不能组成比例。

  先一起做第一个,然后指名回答第二个。

  2、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能写几个写几个)16 × 3 = 4 × 12学生写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6:4=12:3

  4:16=3:12 16:12=4:3

  4:3=16:12 3:4=12:16

  12:16=3:4 3:12=4:16

  12:3=16:4

  四、总结归纳

  1、“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课堂总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大家可以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来联想一下“解比例”的做法。

  板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10:6第一种—— 12:16=112 :2 16:4=20 : 5因为16×5=80 4×20=80所以16:4=20:5

  第二种—— 3:4和6:8

  因为3×8=24 4×6=24 3×8=4×6

  所以3:4 = 6:8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 ):5

  (2)( ):1/3=1/4:1/6

  (3)0。2:0。6=6:( )

  (4)4:3=80:( )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5、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

  6、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二)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做好新课铺垫

  1、提问: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被除数÷除数==前项:后项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组:12÷4=3

  (12×3)÷(4×3)=3 商不变

  (12÷2)÷(4÷2)=3

  第二组:=3

  ==3 分数值不变

  ==3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被除数÷除数==前项:后项

  商不变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

  [评析: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知,使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再观察一组题目

  例3:下面是小冬在实验里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表。

  填写下表,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第一瓶 4 5

  第二瓶 16 20

  第三瓶 50 50

  第四瓶 40 50

  ( ):( )=( ):( )=( ):( ) }比值不变

  1、学生独立填写后。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问: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指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或分母。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3、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学生比较后发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你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板书。 板书后追问:

  12:18=(12÷6):(18÷6) 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

  =2:3

  =(×12):(×12) 为什么要同时乘以12?

  =10:9

  1.8:0.09=(1.8×100):(0.09×100) 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180:9

  =20:1

  小结: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根据比的基本的性质,直到比的前项和后项互质为止。

  [评析:当问题出现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交流,因为学生有了对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

  四、沟通联系,深化认识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完后,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第2题。学生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时说出做每道题的理由。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9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做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发现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都是3:2,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做第9题。分组完成,组织交流,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你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评析:

  1、“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课开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在复习时,让学生回忆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的回忆中,很自然地过渡到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理解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所以很快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例如:在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再比如:让学生讨论是怎样理解“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你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创设了一个积极探讨,合作研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地各抒己见,展开议论,互帮互学,强化理解。通过反馈汇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这节课,通过学生“回忆知识”“小组合作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设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

  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

  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课堂活动卡。

  (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4

  ↓↓↓

  6÷8=(6÷2)÷(8÷2)=3÷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时间(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5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路程(千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80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00

  >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①分数是数学中的一种特殊表示形式,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份中的一部分。分数有一些基本性质,比如分数的大小与分子成正比,分母成反比,即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另外,分数可以化简为最简形式,即分子与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当我们需要比较或运算不同分母的分数时,可以通过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的形式,从而方便比较大小或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1×2)÷(2×2)==。

  二、揭示课题

  分数除法中是否存在商不变的性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你认为在分数中会不会存在类似的性质呢?这个性质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大胆猜测吧!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请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将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用不同颜色涂抹其中的1份、2份、3份。请用分数形式表示每张纸条上被涂色的部分。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3)从左往右看:==

  由变成,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即==(板书)。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即:==(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同理,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它是约分、通分的基础,对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程。在这节课上,我将采用“猜想和验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数学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从而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商的不变性质,并具有一定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的不变性质,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对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商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商不变的性质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密切相关,商不变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商的值保持不变。在商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大胆猜想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并且说出你们的想法。

  2、让学生在折纸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折法,观察折叠后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分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知识的转化能力,因此练习的设计应该具有典型性、多样性、深度和灵活性。首先,通过基础练习深化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包括分子、分母、约分、通分等方面。然后,在学完整个知识点后,进行综合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练习中注重应用拓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是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图1、图2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再一一演示验证。

  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板书如下: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根据图(1)在下面每幅图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或数字,使天平平衡。

  2、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填一填。(a、b均不为0)

  (1) 如果x+a=b,那么x+a-a=b○

  (2) 如果x-a=b,那么x-a+a=b○

  (3) 如果ax=b,那么a x÷a=b○

  (4) 如果x÷a =b,那么x÷a×a=b○

  3、拓展训练。

  五、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8-07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6-14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3-20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8-11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2-0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2-29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3-1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30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