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5 16:56: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跳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1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跳水》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情物”。本课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小男孩危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进行情感交流(略)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语:昨晚老师看了一篇课文,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都无法安睡。你们能帮帮我吗?这问题是: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了船的桅杆的最顶端,而且又走到了最高横木的中间,这时他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请大家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想法子救救这个孩子吧!(老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

  a、铺棉花b、用降落伞c、用吊机d、跳进大海

  e、派直升飞机f、派人上去救他……

  4、比较方法,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再次激趣

  1、师语:很好,刚才大家都想了好多方法来救这个小男孩,可见大家很关心这位小男孩,很为小男孩的危险处境感到担心。你们真的很善良。我代表小男孩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2、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假设问题如下:

  a、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爬到桅杆上去?

  b、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我想知道这个小男孩被救以后他会说些什么?

  ……

  四、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师语:解决了小男孩的问题,现在你们自己又来了问题,太好了,可见你们都是爱思考的人。有了问题想不想解决问题。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用笔将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特别喜爱的或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a、合作读课文(轮读)

  b、交流读懂的地方

  c、提出不懂的地方

  d、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如:放肆、取笑、龇牙咧嘴等。特别要抓住“放肆”这个词,指导学生读,找出放肆的有关语句,读出开心、读出担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全方位谈体会

  从小男孩跳水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反思]

  一、前言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拿什么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心态,才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设计反思

  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跳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积极倡导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从一个权威者的身份走向引领者的位置,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精神的家园中浸染。把课堂的真实面目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每堂课我们都应该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本文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随笔

  学习语文,教师要关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目标:一个“情”字。俗语说:“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悲伤、或忧愁、或崇高、或渺小、或积极、或消极……我们作为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知识,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在如此丰富的目标中,教师要努力地把握教材、占据教材的制高点。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学科看语文、学语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乱而感到无助,不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而感到困惑。关键还是一点:心态!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常问问自己,我们对教学这片天空热爱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学的活水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一篇文章给我们,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教案书等。我们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设计,去努力地钻研教材。“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感悟、对话教学的方式。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这些对话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能力的高低,引导水平的高低,点拨技巧的好坏。教师要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跳水》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

  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有感情朗读课文。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非常机智果断。)

  3、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4、怎样读来表现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②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设计特色: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跳水》教学设计4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功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2.新闻特写主要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文章主要展现了吕伟跳水时哪些生动的瞬间?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见,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能不能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体裁新→时效性

  闻→故事性

  特→现场感

  写→可视性

  画面起跳、腾空、入水

《跳水》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我班共4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0人,他们是第一轮课改实验班级的孩子。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理解词语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同学很少出现错别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师依据汇报交流板书: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点评:把握文章脉络为学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引导:读船长的话时,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点评: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为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其乐学、乐问,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的欲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经过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一样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日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明白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景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景。交流字、词的掌握情景。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我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我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景: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我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并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忙。下头,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我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必须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境,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能够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那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光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头之后、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光,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光太长了”那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十分短,可是时光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必须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跳水》教学设计7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xx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1)搭云梯。(2)拉网接。(3)抬垫子。(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1)水手太紧张。(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跳水》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课本42~4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学会解答方法。

  2、能够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式题。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连加、连减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圆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摘桃子,结果在捉青蛙的时候把桃子都丢掉了。这节课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小河边,他们看到了一幅更有趣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那我们就去小河边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的都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一)连加

  1、师引导:有4个同学在聚餐,有3个同学在看小猴跳水,远处 又跑来2个同学,河边一共有几个同学?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4+3+2=9(个) 2+3+4=9(个)

  7 5

  3、观察今天学的加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像这样3个数相加叫做连加。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小河里有2条粉红色的鱼,2条红色的鱼,3条黄色的鱼,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2+2+3=7(条)

  4

  ②石头上有2只青蛙,河里有3只青蛙,岸上有1只青蛙,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2+3+1=6(只)

  5

  ③草地上有5朵黄花,3朵红花,2朵紫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5+3+2=10(朵)

  8

  (二)、课间休息:拍手游戏

  (三)、连减

  1、引导:树上原来有5只猴子,跳进水里1只,又有2只猴子向 水里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 5-1-2=2(只)

  4

  3、观察今天学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2个数叫做连减。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石头上原来有6只青蛙,跳到水里3只,跳到岸上1只,石头上还剩几只青蛙? 6-3-1=2(只)

  3

  ②原来有7条鱼,被小猴吓跑了3条,跳起了2条,还剩几条?

  7-3-2=2(条)

  4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提出连加、连减的数学问题吗?

  附板书:连加、连减

  4+3+2=9(个) 5-2-1=2(只)

  7 3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师出示卡片,学生接力比赛。

  2、出示连加、连减题,学生说计算过程。(43页第1题)

  二、实物投影出示44页2,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剪了多少朵花?

  ②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三、实物投影出示45页5图,学生观察,指名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1、提问:一共有多少只猫?怎样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有多少朵花?

  ②一共有多少只蜻蜓?

  四、操作:剪纸44页第3题,学生根据操作列式解答

  五、自主练习4:

  先数一数西红柿、青椒、茄子各有多少个?

  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附板书:

  连加、连减

  2+2+1=5 10-4-2=4

  4 6

《跳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

  (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读课文,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⑴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xià hu “龇”的读音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⑵交流不懂的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2、谈谈课文中描写的跳水场面与你印象中的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3、查找资料: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过困难或经历过一些危险吗?当你们面临这些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完后,它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

  你认为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性人物到底是谁呢?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猴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是啊,猴子太放肆了,它有哪些放肆的举动?请你读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猴子放肆的动作,进而让学生读的绘声绘色。)

  2、水手。体会水手的三次大笑,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身临险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船长。(分析船长的'经验丰富、机智果敢、头脑冷静)

  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想法:

  a、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可能还有生存的机会。

  b、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c、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指导朗读: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读出船长的机智、果断。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

  ③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句子“孩子像颗炮弹……”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1)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掉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2)40秒钟,为什么让大家觉得时间太长呢?

  (40秒钟虽然不长,但大家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2、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四、作业布置:

  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续写课文。

《跳水》教学设计10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置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俺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局部,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同学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考虑:小朋友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小朋友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考虑: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朋友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小朋友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考虑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誊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小朋友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小朋友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同学书面造句

  三、作业

  1、誊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小朋友←------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同学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跳水》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三、指导学生用列题纲或小标题的方法及图示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画下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五、思考讨论:

  你认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六、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题。

  2、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孩子为什么会到那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结合回答板书板图:

  猴子

  孩子

  船长

  水手

  3、朗读课文,填写完成“跳水图”。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④师生交流:

  猴子

  追

  戏

  孩子

  逼

  逗

  跳水

  船长

  水手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讲?(追猴子时的心情怎样,事后想到些什么?……)

  2、如果你是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得到的教训,对船长的佩服……)

  3、如果你是船长,你重点讲些什么?(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4、那只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你想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角色分组练习讲故事,然后分别指名四名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到前面讲。

  四、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跳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根据作者的叙事方法,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基本方法;

  3、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安全行事的意识;

  2、在阅读中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训练:《金矿的故事》

  二、每课一练。PPT----1

  三、总结全文。PPT----2

  (设想: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然后大家解决。个别问题老师提出让大家讨论解决)

  1、看板书,口述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选择:《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

  a水手b孩子 c船长 d 猴子(并回答为什么?)

  4、你认为船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突出什么?)(动作、语言模仿体会)

  经验丰富、机智、冷静、沉着、果断

  5、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平时不乱开玩笑;开玩笑不过分;做事考虑后果、不任性;遇事沉着、冷静,采取最合适的方法;不做危险的事;解决困难需要大家帮忙……

  四、阅读与写作指导 PPT----3

  1、填空: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

  2、思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特征是什么?(时间顺序、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就怎么写、按“开头—经过—结尾”的顺序写)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问题:开头是?结尾是?中间就是经过。把这么长的内容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是不是有点简单了——发展与高潮)

  4、指导分段:

  第一段(第1小节):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起因

  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发展

  第三段(第4~7小节);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高潮

  第四段(第8~9小节):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结果

  5、写作方法指导:

  写事的文章应该注意很有条理的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事情的发展与高潮,事情的结果,这样,老师就会在你的作文批语中写到:叙事有条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五、课堂巩固请闭眼回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听课文朗读,回味: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船长的处理事情的果断;

  3、进一步品味、欣赏列夫 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

  附:板书设计

  注:在“他山之石”栏内,有一篇相关的说课材料。

《跳水》教学设计13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

  发展 桅杆

  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

  逗 生气 追 笑→吓呆

  高潮 最高的

  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跳水》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跳水》教学反思06-15

(精选)《跳水》教学反思05-16

《跳水》教学反思06-18

【精华】《跳水》教学反思05-25

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2-25

《跳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06-22

跳水说课稿06-13

《跳水》教案07-28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