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08:26: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过程与方法:

  1、从孔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智慧与精神。

  2、结合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

  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浅谈阅读启发。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的生存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介绍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1、疏通12则语录。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2、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

  (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二)研习3、4、5则,看看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则的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探究二】3、4、5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孔子和弟子都强调改过,“知错能改”才是我们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

  (三)孔子一生致力于“传道”,阅读6—8则,孔子所说的道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究三】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在自处和处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谆谆教诲。选文第7则:“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评析:在处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可结合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谈谈。

  四、作业布置

  1、翻译并背诵1、4、5、6、7则。

  2、解释课后第三题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孔子,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生存智慧?(提问,巩固旧知)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二、研习9—12则

  (一)阅读9—10则,孔子是如何看待诚信的?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孔子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选文第9则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探究一】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孔子高度强调诚信,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不可失去诚信,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诚信乃立足之本,可结合高考作文题谈谈,有条件者可展示相关优秀范文,供学生借鉴。

  (二)阅读11—12则,孔子从自然现象中概括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评析: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知”。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究二】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启发:艰难困苦的环境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磨难打击,才会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韧顽强的品质。司马迁、苏武等无不如此。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宝贵,但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古代凿壁借光、秉烛夜读的故事,还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以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时如金的典例。由此劝勉学生充实度过每一天,不要白白虚度年华。

  三、本文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请同学们概括出这几个角度。这些角度,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文章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方面——————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为人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从政方面——————切记“欲速则不达”

  4、为人治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5、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8、9、11、12则,此外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句子翻译背诵。

  2、写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2、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演示,(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3、讨论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1)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要求写出发言提纲,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经世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今人杨伯峻在《论语译注》里如此注释这句话:“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意思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最不烦解释而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3

  关键词:语文教学,幽默,教学效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位教师以其三寸之舌,耕耘于三尺讲台,但是得到的教学效果却不一样——有的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成绩自不必说;有的妙趣横生,学生积极参与,结果可想而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教学手段的因素,而教学手段中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即为幽默。幽默教学与“寓教于乐”的理论是一致的。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叫幽默。”可见教学中幽默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与幽默最为密切,有些课文即是幽默故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妙语连珠,使课堂内容妙趣横生,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课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诙谐幽默的板书、语言以及生动有趣的表情、行为来辅助教学,那就一定能避免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乐观地探索知识,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幽默古已有之,圣人孔子就同他的弟子子由开过“割鸡焉用牛刀”的玩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而有效地调动有助于“乐”的`教学手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幽默教学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华、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

  语文教学幽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进行浅述:

  一、板书幽默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直观因素,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起很大的作用。”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刘国正先生也曾说过,板书“既要醒目,又要悦目”。醒目、悦目的板书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一般地说,板书要求规范、简明、突出。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生动的感性印象,可以对板书内容进行突出夸张和变形,从而收到幽默之效,使学生在领略板书幽默的笑意中领会教学内容。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阿Q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不就是他的形象吗?我就将Q字写大一点,简洁地加上鼻眼耳,突出阿Q头上张有一头癞疮疤,脑后拖一条又黄又稀的小辫子的外貌形象。学生看后张口便笑,如嚼橄榄,回味悠长。这起到了在幽默中帮助学生理解阿Q性格的作用。

  板书幽默相对来说并不普遍,但同样要突出、醒目、美观、简洁。板书幽默切忌喧宾夺主,板书的主体应该是文字、图表等。

  二、语言幽默

  幽默最主要的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要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单靠生硬地传授是不行的,应当“充分使用你的幽默力量”,这幽默力量的最主要来源即是谈吐诙谐风趣。有人认为“语文”是“语言文字”,有人认为“语文”是“语言文学”,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用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语言幽默的运用很广,有些课文语言的本身即幽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行诵读,有目的地突出这些幽默语句,使学生在发笑中理解作者的感情。

  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语言幽默。比如我们讲到阿Q以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时,我们何不补充这么一点:根据阿Q的外貌及其性格特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这么说:“光头也有好处,我总是第一个知道开始下雨。”这合情合理又情趣十足,使学生印象深刻。

  语言幽默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幽默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三、教态幽默

  前面我们说过,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或行动。教态幽默是指行动幽默,它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人物形象的性格和行为特征,适当略带夸张等幽默手段运用表情或行为来示范人物的表情或行为,达到幽默目的,使学生增加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语言幽默属于“言传”幽默,那么教态幽默则属于“身教”幽默。

  教态幽默在戏剧教学中尤为重要,更为有效。就拿戏剧教学来说,戏剧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为通过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如何展示人物的行动从而揭示矛盾冲突,其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即有教态幽默的实施。如上《白毛女》一课时,讲解穆仁智为虎作伥、欺压弱小、鱼肉百姓的性格特征时,可模仿穆仁智为主子卖命的狗腿子行为,模仿他的语言,突出变现他丑恶的灵魂。学生一边发笑,一边会对他的丑恶本质有深入的了解。

  更要注意的是,在教态幽默的实施时,应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是任何形象都可以用教态幽默来讲授。

  四、授知幽默

  授知幽默指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在不影响课本知识讲授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幽默,做到用这些幽默知识进行敲击、感悟、解释、引读等,使讲课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求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读到黛玉见到贾母时,贾母一把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教师插一句:“谁敢不哭,哪个敢笑?”这么点一下,学生更加明确了贾母的特殊地位。

  授知幽默运用范围很广,小到标点拼音汉字,大到文章诗词,导入新课, 总结课文都可以使用授知幽默。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4

  重点:

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清除疑难字词,初步感知选文内容。第二课时重在鉴赏品读。该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世间的智慧有很多种。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为什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复习本课基础知识。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1、2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

  2、选文3、4、5是关于哪个话题的?

  3、选文8、9、10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

  4、剩下的6、7、11、12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

  教师总结1:聪明的人应正视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自己的无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教师总结2: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教师总结3: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快,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等;“竭泽而渔”“焚林而田”的成语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考虑。可结合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谈谈。诚信乃立足之本,可结合高考作文题谈谈,有条件者可展示相关优秀范文,供学生借鉴。

  教师总结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懂得宽容包容别人。艰难困苦的环境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磨难打击,才会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韧顽强的品质。司马迁、苏武等无不如此。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宝贵,但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古代凿壁借光、秉烛夜读的故事,还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以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时如金的典例。由此劝勉学生充实度过每一天,不要白白虚度年华。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话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素材,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整理几篇。【板书设计】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人要讲信用人需要磨砺懂得惜时【教学反思】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现实社会中,所以我特意把这节课设计为讨论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进行解读。本文涉及的话题很多,故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很多同学都能够深入思考,踊跃发言,所举事例论据典型充分。互相讨论交流,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课后的小论文让他们及时巩固了课堂内容,为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是本堂课容量较大,同学们发挥较充分,所以内容没有按时进行完,以后会特别注意课堂容的安排。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高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选修《诸子散文》共安排七个单元,即《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先秦诸子选读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论语》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这一单元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涉及材料的思想、表达艺术及语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论语》选读的第三课。这一课我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师生配合,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还有特殊句式的用法,了解每节选文的内容。第二课时重在鉴赏品读。重难点是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二、说教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采用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讨论。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的学法应在教师的教法引导下进行。教师给学生教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这个目标。

  本节课主要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联系实际,感悟孔子的生存智慧。这就要求学生要自主讨论,学会讨论,学会联系实际,总结出自己的感想并将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世间的智慧有很多种。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为什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组织讨论交流问题设计

  1、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全班分成四组,一组又分成四个小组,一组一个问题,用十分钟时间充分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发布交流结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补充。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设计的这个板书(板书设计附后),能体现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即“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了解本课时的重点内容。

  六、说作业与练习

  书面作业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话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素材,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整理几篇。

  附:板书设计

  为人处事————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要讲信用与人相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6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有关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有关语言知识。

  五、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六、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七、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明确】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3

  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知之为知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04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5-21

教学设计07-13

教学设计10-1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灯光》教学设计07-02

拼图教学设计07-09

《左右》教学设计07-11

《草》教学设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