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6-07 05:46: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高一上学期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业上和实验室都有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能在工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⑴、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⑵、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⑶、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⑷、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2.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3情感目标:⑴、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依据教学大纲,“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为D级水平,要求能够达到分析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浓硫酸的吸水性有别于脱水性,二者一字之差,容易混淆,所以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硫酸的酸性,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易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6价硫表现出来的,所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此前学生依次学习了部分氧化还原知识、离子反应及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后,其抽象逻辑思维正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明显加强,学习的动机更加稳定,不再满足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准备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采用了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验中感受浓硫酸的特性,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去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可以不当堂解释,供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去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反馈矫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计划安排为:

  第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旧知新析导入新课

  展示样品探究归纳

  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

  演示实验,仔细观察

  回忆对比明了吸水性

  创设情景,探究特性

  物理性质

  探究浓硫酸的脱水性

  展示资料,自我探究

  对比分析明了脱水性

  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对比探究,演示实验

  归纳分析明了强氧化性

  探究演示“黑面包”实验

  明了浓硫酸的吸、脱水性剧烈程度;

  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碳反应)。

  应用知识解惑释疑

  1.旧知新析创条件:明确本节学习内容

  通过复习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追问为什么稀硫酸会表现出酸性,指导学生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酸性的具体体现,进而由老师引导学生按H+价态是否变化进行分类小结。一类是与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H+价态不变;二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H+价态变化,体现出酸的弱氧化性。这样小结为后面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了铺垫。同时指出,硫酸和其它物质一样,既有事物的普遍性(酸性),又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浓硫酸的特性)。这样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又顺利实现知识点的过渡,引入浓硫酸的学习。

  2.观察辨析获认知明确硫酸物理性质

  展示两瓶等体积的浓硫酸、浓盐酸 ,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然后提问如何稀释,学生回忆后再加以强调。用FLASH动画进行模拟错误操作,现象如同生活中 “水滴入灼热的油锅”引起飞溅一样,加深学生对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的印象,同时强调实验安全。这样学生自我感知,识记深刻。

  3.精心创设情与景突破学习重、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了突破重、难点,将问题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

  3.1新旧实验来对比——明确硫酸吸水性质

  增加演示CuSO4·5H2O与浓H2SO4作用失水的实验,然后展示失水最终结果图片;回忆初中学习过的CuSO4·5H2O加热失水实验,根据现象分析认识本质,说明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用FLASH动画模拟改进实验,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用FLSAH动画模拟的原因: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为二天;浓硫酸未与硫酸铜晶体接触,说明浓硫酸只体现吸水性。)性质决定用途,可知浓H2SO4可作干燥剂,师生小结浓H2SO4能够干燥的气体及不能干燥的气体。因为浓硫酸呈酸性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为什么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2S、HI、HBr?”设置疑问,为后面学习浓H2SO4的强氧化性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3.2展示资料设疑问——自我探究脱水性质

  展示“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的资料及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演示实验6-3,提示皮肤与纸屑、棉花、木屑一样都是有机物,含C、H、O等元素,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浓硫酸的脱水性有一定的了解。(提示学生硫酸的脱水性可能带来的伤害,加强道德教育和防止实验中的意外伤害。)

  3.3探究演示“黑面包”——分析比较激发兴趣

  学生分组,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明确 “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演示“黑面包”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蔗糖由白色逐渐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及体积膨胀如同一个“黑面包”;用手感受烧杯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浓硫酸的吸水和脱水的剧烈程度。这样识记更牢固、认识更深刻。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认识反应本质。提示:从试剂瓶标签可知蔗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浓H2SO4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等有机物作用,浓H2SO4按水的组成比脱去它们中的氢、氧元素,从而碳化生成“C”,说明了浓H2SO4具有脱水性。适时讲解若不慎沾上浓硫酸后的应对措施,辩证认识问题,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在学生明确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后,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为什么蔗糖脱水后还会像面包一样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呢?进一步的推进设疑,告诉学生必须学习浓硫酸另外一个重要性质——强氧化性,为后面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埋下伏笔,做到一个实验两个用途。

  3.4演示归纳明实质——突破学习目标难点

  为了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探究演示稍作改进的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石蕊溶液变红,所得溶液稀释呈蓝色,冷却有白色晶体析出。这些直观感知到的实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好了铺垫,这样既提供了直观的现象,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什么实验要稍作改进?一是保持了操作的连续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逸出,加强了环保;二是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会发现有灰黑色物质产生,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观察。同时本着科学的精神,少数能力强的同学肯定会对副反应感兴趣,首先引导学生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课后在学生分组实验七中师生再共同探究,这样为后面的研究性学习发现了问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演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铜片反应?表现出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激发,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加以点拨、评析、归纳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浓硫酸+6价的硫上,从而与稀硫酸的弱氧化性形成对比。追问能否与活泼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演示铝与浓硫酸的实验,然后加热。引出“钝化”现象,加以解释。最后按金属活动顺序表师生共同小结,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学生识记。

  3.5应用知识解疑惑——加深印象有成就感

  引导学生回忆“黑面包”实验,根据现象分析可知,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后,放出大量的热,进而氧化了生成的木炭。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从而明了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而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物质起氧化还原反应。因为蔗糖脱水生成的碳被浓硫酸氧化,有大量气体生成,使“面包渣”发酵,现象才如同一个“黑面包”,让学生恍然大悟。

  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然后追问浓硫酸为什么不能干燥H2S、HI、HBr。学生会水到渠成的知道是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的原因,不能干燥这一些还原性的气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哦,原来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呀!

  回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体现出的弱氧化性,进而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小结,加深学生印象,认识本质。

  至此,在教师的层层诱导,精心的创设情景下,问题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学生步步突破,掌握教学目标⑵、⑶则水到渠成,教学目标顺利突破。

  4.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运用性质明确用途

  在理解物质性质的基础上讨论用途自然水到渠成。所以安排学生通过对硫酸性质的回顾整理,进而自学,归纳出用途,以增加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然后对照教学目标,课堂小结,使教学目标在学生心中进一步深化。到此,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达标测评

  为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巩固新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将达标试题(见后)投影出来,要求人人达标,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目标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为了及时巩固、强化识记,提高应用能力及规范书写;同时为发挥个别同学的潜能和培养他们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和对化学的爱好。我是这样安排作业的:

  1.传统作业:P134,三、四题。

  2.研究性学习:

  ①.根据所给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各种产物;

  ②.利用学生实验七中铜与浓硫酸的实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铜片(足量)与浓硫酸反应过程后,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能否与浓盐酸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⑵.反应完后,观察溶液的冷却过程,将你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得出该实验的反应步骤。

  ⑶.1mol铜与2mol浓硫酸(98.3%)充分反应,铜是否真的有剩余?为什么?

  ⑷.为使该实验现象更为明显,硫酸浓度多大最为适宜?课本演示实验能否进一步进行改进?如何改进?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习“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的《比和比例》。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将这节课简单的说一下:

  一、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原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宗旨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精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揭题示标(二)自学指导(以上是辅助环节)(三)看一看

  (四)做一做(这两个环节为“先学”阶段)(五)议一议(“后教”阶段)(六)练一练(七)全课小结

  (一)揭题示标

  为节省课堂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导入,即揭题示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了一节课的努力方向。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航标,“先学后教”中“先学”是基础,是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自学指导要精心设计,一定要明白具体,学生知道怎样去自学。这节课我的自学指导是按知识点分

  为四大块,把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派人抽签,决定自学讨论的内容。出示知识树:

  回顾(1):比和比例的意义

  1、说说比和比例的意义,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2、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4、举例说明: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回顾(2):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3、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回顾(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3、举例说明: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回顾(4):比和比例的应用

  1、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什么?举出一个例子。

  2、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怎样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分别举出一个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来解答的应用题。 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小声的问问你的同桌。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 春风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故国之思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望月思乡 望月怀人 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考题: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6.板书

  景 (实) 情(虚)

  春花秋月 往事

  又东风 愁 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五、拓展延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之感觉)

  六、走进考场

  本词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七、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将本词改写成500字散文。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思想品德(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项目《剖析从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与把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项目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的第一项目,是从关注生活中从众现象入手,剖析从众的是与非,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克服盲目从众,从而走向真正的自主。

  之所以学习这一项目,是因为正处于少年期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正面临一大课题:怎样做到合群而不盲从?怎样克服从众心理,迈向真正的自主。学习这一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烦恼,逐步迈向成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上与上一个单元“友谊的天空”衔接,下为下一个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作了道德和心理上的铺垫。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2·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制定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行为积极与消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项目《剖析从众》共分为2个层次:

  (一)从众种种

  (二)从众是与非——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知识逻辑上看,学生只有了解从众的是与非,才能克服盲目从众、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从而走向真正的自主,才能为预防违法犯罪做好心理、道德层面的铺垫。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从学生理解能力上看,“从众是与非”需要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从分析现象到全面领悟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一个“请你来参与的活动”,

  事先,教师找好前、后、左、右的几个学生叮嘱:让其在实验开始后举手。课堂上,老师拿出一瓶液体队同学们说: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一个实验,看看用多久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时。一个、两个、几位同学举起了手,不一会儿,几乎全班同学举起了手。这时,教师揭秘答案:这是一瓶蒸馏水。

  这个实验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从众效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在一片惊异声中,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答:从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剖析从众,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表现,我选择了相声大师马季、赵炎的相声MV《打鸡血》片段, 播放

  老师设问:“你如何看待赵全信赵大爷的言行?”

  学生通过分析赵全信的只要你说,他就全信、跟风打鸡血、跟风甩手疗法、还到处宣传的夸张、搞笑的行为,认识到:从众就是像赵全信这样别人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的现象。前面是心理从众,后者是行为从众。(以此总结出从众现象及其含义,以及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两种表现。)

  这里利用了相声这种诙谐幽默的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完成第一个知识目标。

  环节一:我发现

  在学生对从众现象有了基本认识后,我设计了“我发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显示生活中存在哪些从众现象?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踏上发现之旅吧。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激励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也为后来剖析从众影响奠定基础。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注意从学习习惯、业余爱好、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启发颠簸,使学生呢个自然的认识到:原来从众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

  紧接着教师启发:这些从众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剖析从众的是与非。

  环节二:“我剖析”

  是: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自己发现的一些积极从众现象进行分析,由于学生指示经验有限,教师辅以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图片,将大量鲜活的资源和信息引入课堂,这样既有信手拈来的身边发现:

  记笔记

  演讲

  也有打开眼界的社会人生:

  奥运志愿者

  泉城义工

  为地震在区捐款捐物

  围绕这些情景,师生共同分析交流,总结出从众的积极影响。教师提升:共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从众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情感价值观升华。

  非:首先承接上一环节的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从众现象进行分析,师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集体的事业。

  接着教师用“一个同龄人的故事”将学生对盲目从众的认识引入深入。教师问:是什么导致鹏鹏有了违法犯罪的想法?引导学生通过鹏鹏演变的过程认识;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他们或受不良分子影响,或虽有顾虑,却认为“法不责众”盲目跟风。之所以用贴近学生的情境,是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实现能力目标。

  为增加説服力,接下来教师又列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发人深省的案例“黑龙会”和“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数据。师问:请结合案例进一步说一说盲目从众所带来的危害?真实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再次为学生敲响了警钟:盲目从众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切忌盲从。

  在这个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高了能力。至此,本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为了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我提高”板块。

  环节三:我提高

  方方同学好学上进,善于模仿,人送绰号“都模仿”。见到好友拉小提琴,很“淑女”,回家吵嚷着让父母买小提琴,全然不顾家里经济拮据,自己对音乐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练书法,“很雅致”,自己也拿起毛笔连起来,可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听第一名同学说“记笔记”是取胜的法宝,于是下定决心记笔记,可笔记记完就扔在书包“睡大觉”了,成绩没有起色。方方陷入了苦恼中,难道我“积极”从众错了吗?

  教师启发:为什么方方”积极“从众,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将学生对从众的认识引入更深层的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生活是复杂的,并非对、错可以简单的衡量。在增强辨别是非能力的基础上,考虑是否符合自身条件、特点以及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否则看似“积极”从众,实则盲目。只有符合自身特点,积极投入,认真参与,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并乐在其中。此环节是对本节课的提升,意在明理导行。

  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将本课主要内容融会贯通,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学生们齐朗诵:从众象,百态生,是与非,……以此回顾本课内容,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朗朗的吟诵声中,教师寄语:同学们的生命之舟才刚刚启航,是选择随波逐流,终有一天被大浪吞噬,还是自主方向,驶向理想的彼岸?聪明的你一定有了自己正确的选择,那就让我们带上今天的收获,踏上征程,去赢得属于自己朗朗晴空!

说课稿 篇7

  一、教育理念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则体现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0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五.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德育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上述目标。

  七.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安排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题目来回顾文章主要情节,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这时,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3.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VCD片或照片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4.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

  十.效果预测

  1.学生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2.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

  3.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迟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炼,突出一个“严”字,三个“很严,很严,很严”,强调了这一点。叙“我”赖床,写“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父亲严得似很无情。接着写父亲打“我”,逼“我”上学,真是又严又狠。后来父亲又送花夹袄、铜板给我,也很简单,没有笑容,没有安慰的话。可是细细品读,却能品出父爱。父爱无言,父爱如山。

  二、说学情

  本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经过一个月与孩子们的接触,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有了预习课文的习惯,知道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学习课文等。很多同学乐于学习,对学习比较感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大多数学生不会很好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不会进行自主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说目标

  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目前状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特意加入了学法指导,这样,目标的设计上既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然后,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在对父亲严厉而又深沉的爱的理解上,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父亲打我的原因。

  四、说教法

  1、通过有层次、有重点、有个性的朗读训练,实现在读中理解父亲狠狠打“我”和“到学校为“我”送东西的用意,感悟父亲严和疼都是爱。

  2、通过静思、讨论的过程,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交流碰撞中使学生对父亲狠狠打我是为我好,是爱我这样的思想感情经历层层深入的变化。

  3、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不应该繁杂,应该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课中,我抓住两个重点段进行教学:父亲打“我”与父亲为“我”送衣送钱的部分。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爱。

  4、运用语言激励,创设氛围,把学生再一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情感进一步深入。于是,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一下几个情境:①“我挨打了!”假如你就是小海音,你心里会怎么想; ②小海音去上学后,父亲心理会想些什么?③父亲为海音送衣与钱时,有过几个无声的动作,你听到父亲在说什么?④看到父亲担忧疼爱的神情,听到父亲发自内心的声音,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情感的升华、为对爱的领悟作铺垫。

  5、引入搜集的资料,丰富课本的内容。我在流程设计的第四部分,加入了《父亲的花儿落了》文章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件事对林海音的影响很大,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教育,激发阅读期待,升华情感。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课内外、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大语文观。

说课稿 篇9

  一、 课文简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年轻画家沃尔特.迪斯尼在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况中,善于倾听而获得艺术灵感,创作出米老鼠动画形象,从而名躁全球,成为美国动画艺术片先驱的动人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会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得成功的灵感。

  二、设计前思考:

  1、课堂的创新与实效的统一。

  2、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3、重方法、教智慧。

  三、单任务:

  抓重点词品文的方法。打开文章阅读,我们发现这一课的成语特别多,训练孩子抓重点词品文切合这一课的特点。

  四、粗线条:

  落实训练点的线路、通道、方式是怎样的?我们紧扣训练点,确定了以链接为粗线条。链接上下文,链接资料,链接生活。

  五、板块设计:

  (一)、抓重点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首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播放视频动画《米老鼠与唐老鸭》。让孩子一下子亲近米老鼠形象,自然的引出主人公迪斯尼。

  接着,让孩子快速浏览全文,抓出最能表现迪斯尼生活经历的词语。教师板书词语: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名噪全球。

  然后,孩子结合预习,根据这六个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开始迪斯尼一度贫困潦倒,在废弃的车库与老鼠相依为命。接着,好不容易得到制作卡通片的机会,却又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在冥思苦想中,灵光乍现,创作出了卡通形象米老鼠。最后,他成了蜚声世界,名噪全球的画家。

  (二)、抓重点词,品文。

  首先谈方法: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品词;联系资料品词;联系生活品文。、然后用方法:抓板书的六个词语品文。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孩充分学习,然后两组展示学习收获,其余补充。

  孩子可以链接上下文品悟到迪斯尼当时贫困潦倒到怎么样的境地,品悟到他对老鼠从开始的“听之任之”,特别讨厌,无奈到与老鼠成为朋友,享受着老鼠为他的表演。谈迪斯尼因为对老鼠的喜爱才有了快乐,谈要是自己遭遇老鼠一定会将老鼠赶走甚至想办法让它消灭。可以链接收集的资料谈迪斯尼设计的“米老鼠”形象是那么可爱、快乐。想象迪斯尼对米老鼠观察得那么细致入微。还可以想象迪斯尼设计了好多卡通形象却被一一否决时的举步维艰。品悟迪斯尼“灵光乍现”背后的生活的磨难、创作的艰辛,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豁然开朗。总之,让孩子用链接的方式理解词语,品悟人物情感,加深自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三)、回扣词语,深化主题。

  学到这里,孩子对主题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让孩子走进文章最后两段,反复朗读,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孩子明白,原来“把耳朵叫醒”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我们要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会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得成功的灵感。然后引出这样结尾的方法就是“点题”。让孩子回扣词语,联系文章内容,另外说题目、说结尾。多角度解读文本,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训练孩子点题的结尾方式,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孩子可以加题目《成功的背后》,可以这样结尾:迪斯尼成功了,成功地背后是什么呢?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他在窘迫生活中的那种对美的自然的追求,是对小动物的爱怜。

  再如,加题目《生活与灵感》,可以这样结尾:灵感只青睐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迪斯尼对创作的执着,哪来的灵感?没有他与老鼠的相依相伴一家他对生活中美的欣赏,哪来的灵感和随之而来的成功?

  再如,加题目《感谢生活的磨难》,可以这样结尾:磨难是一笔生活的财富。迪斯尼应该感谢生活的磨难,感谢那些贫困潦倒的日子,感谢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啊!

  六、板书设计;

  把耳朵叫醒

  贫困潦倒相依为命

  举步维艰灵光乍现

  蜚声世界名噪全球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9-08

泉水说课稿10-26

绿毛龟说课稿11-18

《雷雨》说课稿11-19

说课稿范文11-22

《爱莲说》说课稿11-14

《秋天》说课稿12-24

《送行》说课稿12-14

荷花的说课稿11-16

《社戏》说课稿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