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1 08:10: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说课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歌词。歌词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以我安排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抓住重点词,品读语句、段落,从而理解词句和课文,形成知识技能的积累。

  2、通过观察、朗读、想象说话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反复朗读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精神,初步感受英雄的内心世界,领会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具体情景,有感情地朗读,领会王二小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英勇献身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学生真切感知、深入领悟王二小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在多种感官的活动过程中,了解二小的事迹,感知英雄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朗读体验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激趣诱导法;4、自主研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课堂开始,我用学生已非常熟悉的一些抗日小英雄的图片引入课堂,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后,我利用孩子的喜欢听歌的心理,设计了听这首流传至今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并提出要求:在唱完之后要回答几个问题:1、这首歌歌颂的是哪位小英雄?2、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唱完后的提问自然而然的导入了课题。

  (二)品读课文,引导想象

  课文以精辟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王二小去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这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三)分角色表演,体验情感

  学习课文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集体读,师生读,分组读等来产生互动。而当大家已经十分熟悉课文内容时,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我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活动形式演绎二小为了保护大家被敌人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残忍的场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想象二小牺牲时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1)、学完课文后,再次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哀婉动人的歌声再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再次感受二小的壮举。提出问题:战斗结束后,人们赶来之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说说,你想对死去的二小说什么?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王二小为了保护大家自己却英勇献身的精神,让大家感觉到了,二小精神永远存在,同时也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激发的淋漓尽致。

  (六)作业布置:

  查找历史上还有哪些像二小这样的小英雄?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小小图书馆及练一练1~4题。

  教材分析: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做好铺垫。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十分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又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聪明、活泼,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种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具:

  教师用具:教学课件,口算卡片,计数器,小棒。

  学生用具:小棒、计数器。

  说学法教法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书中的《小小图书馆》这一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又增加了“送小动物回家”“小小书签“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的乐,数学的无穷魅力。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我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学互长,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供思考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一是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二是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小小书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课堂评价,使评价成为推动教学的“加油站”。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大家看这里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图书馆图片)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丁丁和笑笑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你们瞧!(出示借书图)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借书,管理员阿姨都做了统计你想了解吗?(出示表格)观察表格你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表格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此先将表格怎么看告诉学生)。再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情境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如果你们是管理员你想知道哪些情况?(提出减法问题)根据提问板书三个问题

  师;你们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都表述出来说得很完整。这几个问题正是管理员阿姨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帮她解决吧!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你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道题

  1、怎样用算式表达呢?汇报33-7=

  2、师:33表示什么?那7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精神,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你想怎样算一算?听清要求再操作,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操作。做好后可以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种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还有好多种),在这里特别强调竖式的方法。

  都有谁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你能在说说你的算法吗?教师课件演示过程(竖式是本课重点因此加以强调)。

  师:从这些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先要求生总结师归纳)这些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算理是一样的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就是十位)借1,十位上的1相当于个位上的10个,这样个位就够减了,助人为乐的十位就少了1个数。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开始独立操作,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通过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算法多样化,重点突出计算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㈠现在用竖式的方法解决其他两个问题!汇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尝试解决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使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得以巩固。]

  ㈡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设计意图: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2。“故事书”呈现的题目是:发书签(每一个小组一张题卡每人一题看看哪组又对又快,获胜的一组发书签当奖品)

  3、“儿童画报”呈现的题目是:爱心小行动,学生给小动物找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只要小动物手里的算式得数和汽车上的数字卡片相同,小动物就可以乘车回家了。

  4、读书节活动:□□-9=□□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有多种做法,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那些收获?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设计意图:愉快地与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提出希望,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同时唤起了学生对下一次数学课的企盼。]

  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今天,我准备的说课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燕子》,《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课拟定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将重点实现目标1、2、3。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然后,由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形象特点

  第二段: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生机。

  第三段:谢燕子飞行憩息的特点

  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理解。。

  第三环节: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回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形象美的?

  然后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段写燕子的外形部分是一个精彩的开头,要让学生对作者抓住小燕子的特点来写有所认识,因此引导他们发现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机灵

  2、发现体会“凑”字的好处。

  “凑”字生动形象,多方面的特点合起来,]使得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齐读第二段,欣赏“燕子春景图”

  小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中高年级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学习本段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使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光彩夺目的春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为春天增添了乐趣。看图时依照课文描绘的顺序,先看自然背景,再看燕子的活动,这样,抽象的文字材料与形象的视觉材料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心目中有了美好的春天,既潜移默化的培养了爱美欣赏美的情趣,让学生给插图配文字解说也就手到擒来了。

  本段文句优美,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材料,在学生反复品读后,我便启发学生体会并学习运用。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农村赶集或节日商场的盛况: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学生很自然感悟到这里作者是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4、设疑解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对加深文章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段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春天的美景?

  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明白:作者描绘春的绚丽,是在交代燕子活动的时间与环境,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而燕子更为春光增添了生机。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节课的实际内容,利用文本优美的语言形式,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在笔下描绘出来。此环节作为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洁,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美观大方,据此原则,设计时,我主要突出了燕子的三个外形特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羽毛——乌黑光亮

  翅膀——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地位与重要性

  “反函数”一节课是《高中代数》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日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使学生能够求出指定函数的反函数,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代数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难点是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说过程

  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抓住反函数也是函数这一实质,以对函数概念的复习来引出反函数。指明函数是一种映射的实质,分析原函数中映射的具体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考虑,若将定义域、值域互换,此时映射还是不是一个函数呢?

  首先提问学生函数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函数是一种单值对应,即映射。再出示电脑动画,以函数y=2x来具体分析,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注意:在定义域内所有自变量,都能在值域内找到唯一确定的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y的单值对应,例如:1→2,2→4,3→6,……若将定义域与值域互换,则对应变为2→1,4→2,6→3,…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单值对应,即映射呢?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函数呢?至此,引出反函数的概念,为概念的新授做好准备。

  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反函数概念的实质,确保学生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反函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的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具体概念。

  给出概念后,必须防止学生对于反函数f-1(y)形式的误解(以为是1/f(x))。此外,还要学生理解:最终的表达形式写为y=f-1(x)是顺应习惯,并且也为后面的图象研究提供方便,y实际上是原函数中的x,x是原函数中的y。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象观察得出。

  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出示电脑幻灯,设置疑问:(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2)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定?

  引导学生思索,学生逐渐会认识到:反函数也是函数,其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可由原函数得到,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

  这时,给出电脑动画,指明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澄清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抓住问题的关键。

  但是,具体怎样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呢?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例解决,于是进入例题解答过程。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x∈R); (2)y=x3+1;

  (3)y=(2x+3)/(x-1)(x∈R且x≠1)

  通过例1,要使学生明白具体求反函数的过程。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启发学生:既然反函数也存在三要素,那如何一一求出,得到具体的反函数呢?这时结合第(1)小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 通过解关于x的方程,将x用y表达,以得到反函数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中的x、 y表示什么?这和我们通常的函数表达式有什么区别?进而引导学生想到交换x、 y得到我们习惯使用的函数表达式。再考虑: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怎么求?是怎样来的?学生思考后,可得出通过求原函数值域来得到反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师板书第(1)小题,学生完成后两题。

  此时,引导学生比较三道小题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小结出求反函数的三部曲:反解(把解析式看作x的方程,求出反函数的解析式)--→互换(求出所给函数的值域并把它改换成反函数的定义域)--→改写(将函数写成y=f-1(x)的形式)。

  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抓住反函数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突出了反函数与原函数之间的联系,给出了具体求解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识达到了第一次平衡。

  “反函数的概念已经理解,反函数也会求了,任务已基本完成,该休息了”,有的学生会这样想。这时,出示第二道例题,打破平衡,激起学生的疑难。

  例2、(1)y=x2(x∈R)的反函数

  (2)y=x2(x≥0)的反函数是

  (3)y=x2(x<0)的反函数是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按部就班求出第(1)小题的“反函数” y= (x∈R)。这对不对呢?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函数的概念出发,必须存在x→y的单值对应,但反过来呢?y→x存不存在单值对应呢?适当的引导提问,使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原函数的定义域内必须存在y→x的单值对应,这是反函数存在的前提。认清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y=x2(x∈R)不存在反函数,在定义域的局部存不存在反函数呢?让学生借助图形发现答案,并且进一步得出y=x2(x≥0),y=x2(x<0)两个函数的反函数。这样,就突破了主要难点,澄清了概念,并为以后反正弦函数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1)通过函数图像来研究问题,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为后续的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关系问题做好铺垫。(2)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性问题,不能回避,必须使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由具体的二次函数结合图像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澄清的学生的疑问,达到教学目标。 $_:7au%X

  此时,趁学生对于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出示幻灯,从函数概念、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终结阶段 Z7

  (一)课堂练习

  出示电脑幻灯,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函数y=2|x|在下列哪个定义区间内不存在反函数? ( )

  (A)[2,4]; (B)[-4,4] (C)(0,+∞] (D)(-∞,0]

  (2)求反函数:y=x/(2x+5),(x∈R且x≠-5/3)

  (3)已知y= ,x∈[0,5/2],求出它的反函数,并指明定义域。

  第一道题是概念题,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条件认识更深刻。第二道题使学生熟悉反函数的求法,突出重点。第三道题使学生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弄清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内在关系。

  (二)小结归纳

  通过对反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并使终结阶段的教学更为完整,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做课本P65习题六2、3、5,通过作业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布置一道发散性的练习(已知函数y=f(x),(x∈A)是增函数,问:反函数y=f-1(x)单调性如何?图象中如何反映?),进一步深化教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永城市第八小学的李伟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失踪的森林王国》。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说教材

  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失踪的森林王国》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原本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被下令砍掉了森林的树木而最终消亡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乱砍滥伐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而让孩子们树立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文章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水平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森林与王国是相互依存的,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王国。

  教学难点为:通过这些悲惨的场景,让孩子们在心里真正地树立起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情景,读写结合。

  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板书《失踪的森林王国》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同学们的疑问声中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又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

  2、检查预习: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我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讲授新知前用大约五六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并且及时对他们的收获予以肯定、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愈加高涨。我先出示词语,再让孩子们自由读、读给同伴听、互纠读音,接龙读,之后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3、在我是读书小能手环节,我让孩子们通过自由读、读给同伴听等方式来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前的景象,之后出示一些图片,接着再出示重点段落来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段落和展示的这些图片,感受到森林王国的美丽富饶,人们的安居乐业,认识到那个地方是令人向往的,为后文人们破坏了森林感到深深的惋惜埋下伏笔。

  4、在我最会思考环节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课文后思考问题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养成边读边思边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合作的意识,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把读书引向深入。对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再推举代表汇报。他们展示评价后我出示这样一组图片。相信这些图片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乱砍滥伐树木等破坏环境者的痛恨之情。

  5、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怎样才能让失踪的森林王国重新回来呢?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去做?让孩子们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一写,这样能唤醒孩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森林的情感。所以设计了这个小练笔,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下,同学们不仅有了环保意识,知道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应保护环境,主动与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还锻炼了孩子们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6、作业,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衣食享乐,也在于碧水蓝天。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吧!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会找回失踪的森林王国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

  六、板书

  30 失踪的森林王国

  美丽富饶——安居乐业

  人祸 天灾

  乱砍滥伐——无影无踪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既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又是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

  以上是我对《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您的指教就是我进步的阶梯,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走近父母》的第一节——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作为八年级的开篇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步入八年级后,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比七年级时更成熟了,而在人际交往中与父母、老师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代沟”问题。这正是第一、二课所讲内容。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就为学好以后的有关解决“代沟”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进入八年级后,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对父母依赖性的减弱、“自主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与长辈的沟通和理解问题。所以学好本课知识意义及其重 大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特点,我采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以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应用亲身体验法,引导学生例举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体验父母的爱。还有案例分析法,用正反案例作为对比,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理解父母的爱。

  四、说学法: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法,小

  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相关知识。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学生朗读《游子吟》,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走进父母。

  (二)学习新知识:

  1、故事交流悟孝敬——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学生活动:由同学代表介绍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并谈感受。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也让学生萌生一种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教师活动:多媒体显示有关孝敬父母的资料。

  (1)孝敬父母的例子:

  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的9岁女孩倪东艳。

  ②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③40岁未曾结婚的吴义,默默服侍瘫痪在床的母亲。

  ④张晓4岁丧父,同年母亲重病卧床。他自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2)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例子:

  ①谭之平事迹----。

  ②张建霞事迹----。

  ③张公兰事迹----。

  要求学生讨论这些事例,让学生明确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

  (3)古代二十四孝图(图片)。

  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对以上资料和图片的了解、讨论,最后总结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从而突破本课难点问题。

  2、点点滴滴是孝敬——孝敬父母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1)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情境(一):

  ①小军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每天一回家就马上学习.最近学校开展孝敬父母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家能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小军不屑地说:“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孝敬父母,其他都是多余的”。

  ②小刚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学校里活泼开朗,可回到家却不愿和父母讲在学校的事,有什么心事也不愿和父母讲,总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他说:“父母只会唠叨,和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③在课堂上,老师批评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赡养父母的错误行为。小明说:“我以后工作后,每月都会给父母生活费”。每月给父母生活费就是孝敬父母吗?

  ④北京的一位80岁老太太,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都会给她生活费,但是她还是把五个儿子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他的儿子每星期要回家看望一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情境,并谈自己的做法。教师给予恰当点评。

  (2)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情境(二):你遇到下列情境时会怎么做?

  ①父母生病时___________

  ②和父母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分歧时_________

  ③面对父母的批评教育时___________

  教师点评学生的做法并概括出应怎样孝敬父母,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问题。

  ①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②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③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④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我们长大以后,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探讨了孝敬父母这个话题,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布置作业:

  为父母写一封信,让父母聆听自己的心声。这一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最后播放歌曲《感恩的心》,使本课知识前后照应,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结束本节课。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 走近父母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1、 心存感恩之心

  2、 心怀感恩之行

  七、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借助多煤体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力求使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学习。从而让学生懂得心存感恩之理,付感恩之行。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出示一张写着很小字体,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的图片;接着以图片形式呈现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一环节以创设情景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物体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共同探究新知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择把自己想要放大的图形放大,从而引出例4中的正方形。先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对“按2:1放大图形”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使学生知道: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并边说边用课件展示放大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出长方形、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个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1/3。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着教学例3

  (1)、自学课本,

  (2)尝试

  (3)交流讲评

  (三)理解应用

  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八第8-10题,在“画一画”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画完后再及时让学生说根据什么来画,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在思考后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让学生形成技能,养成勤于思考、关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再整理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相关知识。

  在学生有了实际画的经验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图形放缩知识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枫叶如丹》一文将静穆的自然和弥散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将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巧妙的融为一体进行哲理思考。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哲理性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和课标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几文中关键语句的作用。

  2.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 引导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有正确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成熟的美、正确的美”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使学生在自读自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课后引导学生完成习作,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利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善于积累格言警句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古人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来表达对枫叶的喜爱。那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

  现代作家袁鹰又对枫叶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出示古诗《山行》及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课文,感知文意

  2. 自由读文,划分层次并勾画疑难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指出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质疑问难研读赏析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指一名学生读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成果教师小结)

  2、第二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再师生齐读段)

  4、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感受文章的哲理性语言特点)

  5、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用一段富有文采的话写出你读文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袁鹰

  自然

  人生 经风雨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突出本课重点)

【【热门】说课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汇总6篇

2.【热门】说课稿汇总4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7.【热门】说课稿九篇

8.【热门】说课稿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