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6-07 08:1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

说课稿 篇1

  《马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明确、集中,但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围绕活动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选择,确定了六个活动项目:

  1、沿坡讨源,见字见马。

  2、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3、走进诗的海洋,找寻马的足迹。

  4、唇枪舌战。

  5、自由畅想。

  6、与马共舞。

  借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为此确定了本次活动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关爱动物和崇尚真知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重点]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若要每个学生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耗时太多。因此在活动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马有关的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故事、传说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能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展示成果。

  (二)活动过程

  由学生组织进行,主要是利用汇报、游戏、评述、演唱等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首先,主要是借助交流以“马”字为主的字、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了解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与马有关的诸多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并能对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意识,因其涉及的面较多,所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进入文化世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是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马有关的诗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材料作为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并针对话题中的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问题,崇尚真知的能力。

  然后是艺术作品展示,让学生用其自己的方式再现他们心中的“马”,由前面的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转为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审美观照。展示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说课稿 篇2

  活动区活动

  在我们班级设计有感官区、科学文化区、日常生活区、语言区、数学区,每个区的材料每一分都是为小班年龄的孩子精心准备的,除了买来的教具更多就是我们老师亲自为孩子准备。孩子选择的余地特别的大,通过他们的自由选择我们进行个别教育。

  主题活动

  一、设计意图:

  我们班现在进行的主题是《春天》,之前我们已经进行过《种植》、《春游》、《春天的花》等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去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的气息,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的春的秘密;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在科学文化去为孩子们准备了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的生长阶段的标本,在墙上张贴春天的风景照片以及春天花卉照片。在不同的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陶冶,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小草发芽了,小花开放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春天的勃勃生机,使幼儿进一步萌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对动植的热爱、好奇是天生居有的。春天是发芽的季节,是茁壮成长的季节。我观察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新的发展需要,因此组织了认识春笋这个活动,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的精神等。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植物喜爱与好奇并探究,帮助幼儿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笋与竹子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春笋每位幼儿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充分探究。

  2、垃圾筐两人一个。主要为让孩子能体会友爱、不争抢的美德。

  3、视频图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年龄小,利用多媒体能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认识春笋,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激发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大胆想象表达。产生主动探究春天理的植物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实际思路:

  1. 首先 以谜语引题:头戴尖尖茅,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理,出土笑嘻嘻。根据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又用比较简单的文字解释一遍。

  2. 接着出示春笋实物,抓住幼儿兴趣,幼儿讨论并紧跟着图片等加以解释。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幼儿思考,例如:"笋像什么?"引导幼儿结合实物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春笋的主要特征。还有,如:"笋是什么季节长出来的?""笋长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明了,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对每一个幼儿的回答,都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给予不同程度不同 形式的肯定.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想说 、敢说,喜欢说,不仅初步掌握了笋的有关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请幼儿自己动手探究春笋,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不筐死话题。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探究

  5、如运用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这种灵活有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有成效的掌握了有关笋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我对《春笋娃娃》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这种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趣味性。

  《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本活动就较好地融入了语言、科学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对话等有趣形式,较好地完成了本活动的目标,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主动探索贯穿始终。

  如活动前,让幼儿到大自然中主动探索春的秘密;活动中,幼儿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快乐成长”单元主题活动“我的小相册”的第一课时。

  这个主题活动包括三个部分:活动背景、活动过程、活动收获。

  活动背景:教材呈现了一组情景图:一个小学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小相册,并向妈妈了解解自己小时候的情况。目的是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成长资料,为活动做好准备,并引出话题。

  活动过程,安排了三项活动。活动一:欣赏小相册。呈现了一幅图片:同学们互相欣赏相册的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和他人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活动二是一组电影胶片图:一个小学生从小至今不同阶段成长的照片,提示学生学会从照片看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活动三:小相册的新一页。给出了一个活动提示:如果有条件,拍一张有意义的照片,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呈现了一幅图片:师生互相拍照的情景。目的是提示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

  活动收获:以“小相册伴我成长”为题呈现,让学生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小相册。目的是指导学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教材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各个成长阶段的照片,激发学生联想、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地经历,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学会感恩。通过课前的调查,课间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活动”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二年级的学生只有7、8岁,“活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验为主线,以活动促发展”。师生在相互交流、实践体验中达成共识,使感悟得以升华。

  为此,我确定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对自己有信心;爱老师,爱父母长辈。

  2、学会观察、欣赏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尊敬老师及父母长辈,善于观察发现,喜欢提问,乐于探究。

  3、通过欣赏相册、交流讨论等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重点为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以“愉快积极的生活”这一儿童标准为儿童生活主调,注重情趣化,让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从而更好的完成教育活动的目标。而学会看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学会感恩,爱老师、爱父母长辈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我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一个良好的.氛围能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贴近生活的问题和事例把学生带进真实世界。而学生在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并学习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使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的并存局面。

  2、实践感悟法。

  学生的认识必须落于行为中,课堂决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开放式的互动式大课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真实感悟,因此,我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移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游戏、交流等具体的活动操练去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这也能更好的将获得的道德认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为更好的攻破本课难点做了铺垫。

  为了使课堂更直观、生动,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电脑课件这一辅助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来安排的:

  1、展示教师照片导入活动。以“猜猜我是谁”这个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的游戏形式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学生的距离,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2、活动一:“情境体验”。通过“我的照片大家看”、“我的故事最精彩”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大家,鼓励学生把照片中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共享,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以“看看从小到大你和小伙伴有什么变化?”、“在成长过程中谁教会了我们许多?”“选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来讲讲上面的故事”等几个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中的快乐、喜悦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人呵护和关爱着自己,从而从心底深处萌生一种幸福感。从而达到“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这一目标。在“我的照片大家看”这一环节,由于数码产品广泛的进入家庭,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引入电子相册,并练习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在“我的故事最精彩”环节,学生讲解故事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击起学生足够的情感。

  3、活动二:“实践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冬冬整理照片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家在整理相册时的方法及学生针对在展示相册时所遇到的麻烦而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归纳出金点子等多种整理相册的方法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科学的整理好自己的相册。学生通过从照片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感受到快乐,同时也体会到父母、长辈和老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起学生爱老师、爱父母长辈的情感。在整节课的活动中,我不断为学生抓拍精彩的瞬间,目的是帮助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真正体现出“小相册伴我成长”。

  4、活动指导。教师在学生展示照片及讲照片上的故事过程中随机总结、归纳、升华,例如“看了他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高科技产品既节省了空间,节约了纸张,又易于保存“多有趣的故事,真想和你一起去体会”“又说起当年的事,你的心情怎样?离别的滋味是不好受”等拨动学生心旋的随机评价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启发、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约5分钟)

  总而言之,我认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我们的课堂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充分体现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还存在不足,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4

  《羌村三首》属于《大学语文》教材第一编“文言经典研读”之第三单元“唐宋时期”的作品。在这个单元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研读属于重头戏。教材中《羌村三首》是被安排在李白之后,白居易之前,这既符合唐代三大诗人的生卒先后顺序,也与人们对此三位大家的排名顺序保持了一致。

  学习杜甫的作品,一是要感受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感情,二是要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质朴凝练的语言特色。做为《羌村三首》,由于采用了大量的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所以诗句本身并不难理解。假如对这组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就会觉得诗歌浅白无趣,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质朴文字后面的真挚感情,才会体味到诗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教学目的确立为:1、了解杜甫的生平简历及诗歌成就。2、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3、学习借白描来抒情的手法。在这三个方面中借白描来抒情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是讲解法。因为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不十分了解,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了解得不很清楚。所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多媒体展示法。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选择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以期给学生以多方位的感受。

  对学生而言,本节课首先要运用“由点及面”的思维方法,由杜甫这个点出发,联系起自己以前读过的他的不同类型的诗。这样既达到了温故的目的,也有助于知新。其次,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使用“体验法”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成分,这种方法既是阅读理解诗歌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欣赏多数文学作品之美感的一把金钥匙。

  通过学习这节课,要使学生阅读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下面我说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这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所读杜甫诗歌,这样,顺势对作者的情况做以补充介绍,就会使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的旧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联系,融为了一体。这一部分安排时间比较长,这是因为《羌村三首》共安排两节课,第二节课是其二、其三的讲解,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作者和其一的讲解,另外,做为大学语文课,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要以点带面。所以时间安排了15分钟。

  其次,是听范读。这里有一个要学生辨析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第四是总结,

  第五是通过朗读来复习巩固。

  最后是思考练习。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本小节共需4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先说本章及本节的教材地位。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这两个计数原理是人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基本规律。它们不仅是推导本章1.2排列与组合中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的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且教材将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研究都作为两个计数原理的典型应用而设置的。可见,其基本思想方法贯穿本章内容的始终,因而,它们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另一方面,这两个计数原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及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有关分支的预备知识。因此,理解和掌握两个计数原理应该是最基本而重要的。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虽然正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是本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要达到会用的境界,需要经过一定的应用性训练的。且《数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定理、原理的教学中,尽量先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来归纳猜想具体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他们的理解。依据这个来设计本节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总结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正确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

  ②初步学会区分分类和分步

  ③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基本原理;

  ②通过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③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④初步学会区分分类和分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来源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②使学生通过概括两个基本原理及推广,进一步加深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③通过分类和分步让学生初步学会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将综合问题化解为单一问题的组合,再对单一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地得出分类加法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难点:正确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

  4、学情分析:

  在目前学生如果遇到与计数有关问题,基本采用列举法,即一个一个的数;在初中概率学中也学过树状图,也可解决这种问题。但当这个数很大时,列举法就很难实施,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宜采用问题式、螺旋上升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首先先通过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不同路线的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基本原理,接着再配以简单应用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2、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为了不教。针对这一点,结合上述教学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主要教给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初步学会将它进行分解,将综合问题化解为单一问题的组合,再对单一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推广结论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教学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为了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索、思考、交流、归纳,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为了方便学生将两个计数原理的例子,进行比较。特制作幻灯片这一辅助教学手段。

  三、教学思路:

  首先先通过解决两个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不同路线的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鼓励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类计数问题的例子,接着再配以简单应用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至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则采用通过与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对比,通过比较出真知。

  四、教学环节:

  (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展示两个学生熟悉的实例:

  问题1座位编号书P2思考:

  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2 不同路线 补充:

  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节省板书时间,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问题1、2,引出下面探究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板书在黑板上 。补充这一题是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的问题,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探究,更好地概括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2、展示书P2 探究:

  你能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问题的共同特征,试着叙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概括到分类和加法。

  归纳得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给出原理时要强调:要明确 完成一件事情。

  3、展示书P2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两所大学各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大学 B大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安排例1主要是巩固加法计数原理的简单题,较简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完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通过例题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4、展示讨论题:

  假如该同学选择了A大学的某一专业如化学,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同样的,假如该同学选择了B大学的某一专业如法学,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设置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特点: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是指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是不受其他类的限制的,即类与类互不相容。

  5、展示书P2旁白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类计数问题的例子?

  鼓励学生举例,适当评价与补充,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原理。

  6、展示书P3探究: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m3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两类不同方案的情形,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由于前面学生刚刚研究过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因此,可对比它来研究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具体教学环节差不多。

  1、展示两个学生熟悉的实例:

  书P3座位编号问题1:

  用前6个大写英文字母和19九个阿拉伯数字,以A1, A2,,B1, B2,的方式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个不同的号码?

  补充不同路线问题2: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经过丙地。从甲地到丙地有5条路,从丙地到乙地有6条路。从甲地到乙地,有多少条不同的路?

  并回答:

  ①你能列出问题1所有的号码吗?

  ②从你所列号码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③问题2呢?

  ④这两个问题于前面分类加法的两个引例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问题1、2,引出下面探究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板书在黑板上 。

  通过设置问题1、2,与分类加法计数问题比较,引出分步计数问题

  学生利用以前学过树形图(树状图)列出号码,教师适当个别辅导。

  引导学生概括每一个大写英文字母都能和9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组成一个号码,先确定一个英文字母,后确定一个阿拉伯数字这样的两个步骤。

  2、展示书P4 探究:

  你能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归纳概括分步计数问题的共同特征,得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试着叙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概括到分步和乘法。

  得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n种不同的方法。给出原理时要强调:要明确 完成一件事情。

  3、展示书P4例2:

  设某班有男生30名,女生24名. 现要从中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由于本例题属于简单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完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通过这个例题的简单应用,巩固基本原理,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4、展示讨论:

  假如只选择了男同学参加比赛,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同样的,只选择了女同学参加比赛,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归纳与小结: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需两个步骤,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两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然后相继完成这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即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次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5、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步计数问题的例子?

  鼓励学生举例,适当评价与补充,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原理。

  6、展示书P5探究: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三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3步有m3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需要n个步骤,做每一步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两步不同方案的情形,让学生给出答案。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三、)练习:P6 1、3

  利用原理解决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熟悉原理。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教师提问 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

  (四、)小结:

  通过例题1、2,师生一起总结:

  1、解决有关计数原理的题目,首先要能正确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指什么;

  2、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是指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是不受其他类的限制的,即类与类互不相容。

  3、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需两个步骤,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两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然后相继完成这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即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次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通过小结加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熟练两个计数原理。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页的习题1.1A第1,2,3题

  2.编一道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答的应用题,并加以解答

  五、 本节课的说明:

  1、充分利用多媒体,节省板书时间,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讨论,交流。因此教学环节的问题、探究、思考、例题都适合用多媒体展示。

  2、通过引例、例题、练习及学生举的例子,多次强调要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以此突破难点。通过学生实际举例说明两个计数原理,比较两者的不同,及小结来突出重点。

  3、两个计数原理的理解学生并不难,归纳得出两个计数原理,学生感到不困难。因此适合问题式、螺旋上升为主的教学方法。

  4、整节课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原理,简单应用,两个原理比较,逐步升华为主轴。力求符合新课表的要求。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 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 解几分之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

  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接着是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 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接着再来估计 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 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为了让学生学好《认识分数》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五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四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8.【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4篇

上一篇:小学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