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1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欢的姿势”。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征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
身边的同学好多都看过这本书,说一般,没怎么看懂到底将什么,越是他们看不懂的觉得没意思的我就想去看看,于是宿舍角落里的这本《爱与痛的边缘》被我拿起开始品读起来。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以前的些许事情。从高中开始到参加新概念的路程。同时也从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现在,他自主创办的《最小说》也成立了大约三周年。在这几年里,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过来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后作家。在这本书中有介绍写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师等等,也有他的小说,无不体现他的个人才华。高中阶段时期的他,为了家人选择了理科不惜代价的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文科。他那种为写文章而无昼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倾佩。
从这本书中,我们难免不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孝顺自己的父母,珍爱朋友。既而也让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半途而废,迎来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内心的遣责却不是别人。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啊,处于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谁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别人会突然摘下那个和善可亲的真实面目,而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测,带有阴谋的将你无情的推入好似无底洞的万丈深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笔最可靠,它不会背叛你,它也不会终日戴着一副假面具来面对你,它任劳任怨,它是自己最贴心最真诚相伴的好朋友。它会将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说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写下来。
似称之为秘密写下来后填进秘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小偷窥视。它仍不会在你无奈之时将你抛弃。虽然它不会说话,只能无语,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笔的它当之无。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2
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3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着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4
因为有爱,才会感觉到痛;因为刻骨的疼痛,才会产生更强烈的爱。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写作对我来说,首要的意义便是凸显真实。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我愿意做一把粗陋的匕首,只要刀刃上的光芒能够让黑暗产生一丝畏惧。
最近喜欢上读余杰的文章,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喜欢他的桀骜不驯,更喜欢他思想里闪现的思考的火花。现在的社会,读书的人少,思考的人更少。最悲惨的则是在这仅有的一些所谓的读书人当中,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屈指可数。“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很多虔诚的读者们不再思考”,不思考的人是可怕的,不思考的民族更加可怕。然而我又是其不思考者中的一员,做着痛常人一样的“无意义”的事。周围的人是这样,社会是这样,自己早已圆滑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要不,就会被看成异类,被周围的人(包括朋友,同学,亲人)所不容。如果不思考在社会当中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共识,那么思考者便成了揭露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不被众人所接受。
我宿舍的同学海深,经常会讽刺我“余杰是我高中看的书,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拿出来看!”弦外之音颇浓,可我不会因为他的嘲笑放弃自己成为余杰的拜读者,也许我读的书很少,甚至可以说少的可怜,但读的书多不一定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否产生共鸣,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先前我曾试着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因为总觉的一个大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配称为大学生!但是我尝试以后,觉得很难,因为那不是我的爱好,我只会觉得读那些深奥难懂的.书是一种煎熬,也许我现在的审美达不到读大家的作品。但知道这一点,我便不会逼着自己去读,不会像“大色”那样捧着一本发霉的不知哪里弄来的《三国演义》看上几个月(注,是因为他的电脑坏了,没事可干,所一给自己找点事做。但我觉得那也太委屈自己了)。
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余杰的第四本书,其中没有深奥难懂的错词,也没有玩弄的文字游戏,多的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也许因为他的年青,也许因为他的北大出身,让我喜欢上他的书,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迪。《爱与痛的边缘》记录的是余杰的所思所想,道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状、人生哲理。《乾隆为何下江南》写的是对现在影视的揭露与批判,现在想来,自己从未思考过这些所谓的错误观念,然而现今生活当中无处不是充斥着这些歪曲思想的“文化垃圾”,不知不觉自己便成为琪俘虏,跟着他的指挥棒转个不停。书中提到了专制,以沙俄统治时期的苏联为例,让我对生活在沙俄统治黑暗时期的人民以同情的时候,不得不想到自我本身,想到现在所生存的过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复存在,然而现实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令人发着的真实“故事”,书中提到的记者讲述的两个“故事”真切地反映了现存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丑恶的灵魂。
读到这些,让我反思了很多存在于周围的令人不悦的事实,现状。然而,想归想,这些只能看作是完美当中的瑕疵,决不能要求有多苛刻,啊Q一点,自己的事情都没解决还想那么多无谓的事情干嘛!唉,回归现实,先想想自己的事情吧,那些事情总有其他人来解决。汗!!是不是有点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现在直觉得自己在伟人面前那么的渺小,那么的自利,但我不会走伟人的道路,自己不过是整个社会当中不起眼的个体而已,走好自己的路便是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这样想来,轻松多了——
走好自己的路,才是现在我的重点,其它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认可与成功的基础上。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05-04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读后感08-16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06-25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0-20
痛,才快乐着——读《热爱生命》有感05-04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9
《爱的教育》读后感09-20
爱的教育读后感07-20
《简·爱》读后感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