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精华)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一部让我终生难忘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情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因王夫人等阻挠,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最终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让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特别是读到第二十七章:薛宝钗出嫁这一章节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章节的大概内容是:宝玉以为是和黛玉成亲十分高兴,但却不知是和宝钗成亲。在洞房里揭开盖头才知道那是宝钗,他难以置信旧病又复发了。在宝玉娶宝钗的时辰黛玉死了。最后宝玉哭得死去活来。
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古代“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一个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一个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一个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这怎么看,都是意难平啊!
在看到大结局的时候,不知为何书上湿透透的。我难过,黛玉死了;我难过,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我难过,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这本书也让我悟出一句话:“甜言蜜语人人爱听。”像宝钗那样的人越来越多了,自私、虚伪、心机……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2
这里鸳鸯见邢夫人去了,必在凤姐儿房里商议去了,必定有人来问他的,不如躲了这里,因找了琥珀说道:“老太太要问我,只说我病了,没吃早饭,往园子里逛逛就来。”琥珀答应了。鸳鸯也往园子里来,各处游玩,
不想正遇见平儿。平儿因见无人,便笑道:“新姨娘来了!”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等着我和你主子闹去就是了。”平儿听了,自悔失言,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
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这段说到为躲尴尬的鸳鸯来到大观园,不巧遇到出来闲逛的平儿。平儿为显摆自己消息灵通,一句“新姨娘来了!”把这个心里正不自在又无计可施的鸳鸯惹毛了。
平儿是贾琏的妾,算是半个主子,此刻又兼任了荣国府当家奶奶王熙凤的助手,在众奴仆面前正是权势熏天的'时候;而鸳鸯虽然是家生奴才,但却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贾府的头层主子们也轻易不愿意得罪她。而这种
情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下来,鸳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谋生存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鸳鸯面对平儿的取笑,又气又急,张口就说要去找“你主子闹去”。
鸳鸯气急之余的这句话,既有威胁的意味,也有俯视的角度,加上贾琏凤姐夫妻日常面对鸳鸯时还有三分客气,平儿听了之后自悔失言。
平儿和贾琏、王熙凤一样,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特殊的丫头,因此听鸳鸯这么说,也觉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是无法收回的,只能想办法补救。
平儿补救的方法非常简单,还是老套路,向人泄露主子的秘密,以换取对方的信任。这次,“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之前我们就说过,平儿的好人缘是怎么来的?全靠出卖主子的秘密而来。这一段不过就是一个佐证罢了。
说实话,我越来越不喜欢平儿。
《红楼梦》读后感3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这本书以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贾府由富贵显赫走向没落衰败为次线,深度揭示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当然,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的一众闺阁女子。
无论是别称蘅芫君薛宝钗的稳重平和,还是风辣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贾宝玉的至情至义在这本书里都写得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入贾府,谈吐间皆是风姿;黛玉误剪香囊,那患得患失的思绪又跃然纸上;黛玉葬花,那多愁善感的女子让人不惜畅然;黛玉焚稿,那份痴情让人泪目。她的身世,注定他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她的寥落忧伤。在大观园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可以倾诉的知己,她曾对宝玉芳心暗许,却没能和她结为夫妻。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默、才艺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蓉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她曾无奈“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回燕子大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梦断有谁”,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的感人、凄凉而又快乐,而且题目也别出心裁,红楼是指富贵,意思是一切富贵不过都是一场梦,暗示荣宁二府兴荣盛衰,既点明了这本书的中心,也总结了整本书,当然,这本书的诗更是多的不可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黛玉的诗更是让人落泪,怪不得有很多人都来研究《红楼梦》。
我也曾想在府中过富贵生活,也想想当个文人墨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开头在好,梦想在好,不去努力,终究是场梦,还可能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就如同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一样,能考全县第一,很多是跟他的努力有关,他如果像有些同学一样,不愿写作业,爱玩手机,就不会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难以直言而又怕不被理解的衷曲。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感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感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所以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终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感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我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终却都为了感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壮的感情杯具,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感情,虽然此刻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感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我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感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必须也会有您自我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感情少一些杯具,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前六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这一段印象很深。
刚刚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离开父亲,只身北上,投靠外祖母。虽说外祖母是因为心疼黛玉,才执意接她入贾府照顾,但对当时的黛玉而言,外祖母是陌生的亲人,从未谋面,只在母亲口中听到些只言片语,心中自然十分忐忑,谨小慎微。
“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小心谨慎地打量着一路所见,后与外祖母及舅母、众姐妹、嫂子相见,“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也体现了黛玉的谨慎。
后与宝玉相见时,宝玉见黛玉也没有玉,只自己有,生气要摔玉,众人忙哄劝住,读到这里,我就在想,一路小心谨慎的黛玉该有多自责啊。
果然下文写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听蒋勋老师讲解才知道,林黛玉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就又佩服起她来。
到贾家这样规矩森严的大家族,礼仪、言谈没出半点错,着实厉害。
十二三岁的我还是抗拒走亲戚,不知道要说什么,老是躲在妈妈身后的扭捏害羞的小孩子,对比之下实在佩服黛玉。
后文中讲林姑娘经常暗自落泪,自己看时觉得确实让人觉得厌烦,但想到她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不免心疼。
记得我上高一时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开学前两周特别兴奋,新环境,新朋友,到第三周开始疯狂想家,白天上课,同学说说笑笑,不觉得。到晚上睡觉时,就从枕头底下拿出全家福,默默流泪。
想黛玉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到全然陌生的环境,着实令人心疼。再看黛玉常常暗自落泪就多了些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在初中时,这就是必看的中考内容,但其实我们只记得大概模糊的概念,知道作者和故事总体情节,但是,对于故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其实了解的并不是很详细。
通过暑假这次阅读活动和高一下学期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故事中丰富的人物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林黛玉聪明伶俐的病美娇,贾宝玉古灵精怪的模样,以及贾宝玉的母亲在贾府中过的`非常的不错,都体现出她的聪明,颇为深的心机,贾夫人对林黛玉的慈爱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活灵活现。
贾府实力雄厚,其拥有严格的家规及其等级分明严格,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腐朽制度使贾府大部分人中都拥有封建思想,迫害极深,而贾宝玉是这些人中唯一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但因为封建制度的迫害,贾府中无人支持导致他的思想,当他看到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奴婢被迫害,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只有他自己悲痛交加,表达出他的无奈与悲凉。
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中,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非常的相爱,但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两个相爱的人天地相隔。有些人觉得宝玉在最后出家是无情的,可我认为他因为想逃离封建制度的压迫,不想被世俗所继续纠缠,他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认为,红楼梦反映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当时社会腐朽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需要反抗和发现新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7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8
读罢红楼,心头涌上一股酸楚。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红粉佳人香消玉殒,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可否安好?
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记得你过人的才识,记得你吟咏的《葬花吟》,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你是水做的女子,娇弱可人,多愁善感。阆苑仙葩、潇湘妃子,你是那个手捧诗卷、眼泪盈盈的女子。
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转世下凡,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你与宝玉相爱,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病倒了。突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气急攻心,最终撒手人寰。
有人正燕尔新婚,有人却抑郁而终。偌大的贾府,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佳人已逝,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那个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黛玉,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但我知道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本该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生命去维护爱情。你爱《西厢记》,追求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的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对弈,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
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黛玉葬花,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红颜已老,时光不复。我只愿你,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
他年葬侬知是谁?
知是谁?
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9
人间浊世,何为正,何为邪?大奸大恶之人这世间少有,多的便是那亦正亦邪、善恶一间的平凡人类。
贾雨村在第一回出现的时候,容貌不俗,为人处世洒脱不羁,才华横溢;但又贪恋女色,思慕甄家的丫鬟,与她私下遇见时,不仅不回避,反而一直盯着她看,还“时刻将他放在心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或说是“伪君子”的贾雨村,却说出了一番“宿慧”之言。
文中冷子兴告诉我们,贾宝玉抓周时“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他的“政老爹”恼道“将来酒色之徒耳”,而此时,偏贾雨村慧心一颗,赞宝玉,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语毕,他又细细解释:“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他曾举“尧、舜、禹、汤”等应运而生者,大赞其修治天下、清明灵秀之功绩;也曾举“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等扰乱天下者,抨击其残忍乖僻之劣行。他道:“成则王侯败则贼。”此一番大智,读来可谓是令人茅塞顿开。
可我认为,这“正邪”可不应当分得太过清楚。就拿他所提的.“秦始皇”,可就不应妄下断论。公元前221年,始皇一统天下,他虽残暴,可他为统一六国,为中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为秦朝定下极严谨的律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使秦盛极一时,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也掩不住他所显现的光芒。我觉得,他不应只是在书中被抨击为“暴君”,不应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中被当作反面例子。
当然,贾雨村能够说出他的“正邪两赋”,也再次丰富了他的形象——饱读诗书,见解独到,独具慧眼。这番见解虽然给人启示,但也值得人深思。
《红楼梦》读后感10
对于我来说,《红楼梦》精雕细琢的绝美文字不是最吸引我的。最吸引我的,还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以悲剧收尾的凄美爱情故事。
儿时的贾宝玉是林妹妹最可爱的宝哥哥,是宝姐姐最心疼的宝兄弟。
宝玉曾经说过:“任凭若水三千,我只娶你一人。”
这是宝哥哥在桃花树下对林妹妹最真挚的'承诺。那天,宝哥哥的脸很红,林妹妹的心有一种心动的感觉。这便是曹雪芹笔下最真挚的感情。
黛玉与宝玉的两小无猜在宝钗看来是一根刺,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双眼,狠狠的刺痛了她的内心。宝钗与宝玉的亲密是黛玉心中的一个死结,让她感到透不过气。
黛玉、宝玉与宝钗在大观园中一起成长。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宝玉对黛玉的呵护有加,宝钗对宝玉的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宝玉的丫头袭人看在眼里,只是她没有想到,宝玉对黛玉的用情竟是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为她终身不娶。
当宝黛钗三人长大后,迎接他们的不是灿烂美好的未来,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噩耗。
宝玉与宝钗的金玉之婚,对于黛玉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原本身体就虚弱的她,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在宝玉与宝钗成婚时,黛玉撑不下去了,终于在幻觉中亡故了。
当宝玉看到身着凤冠的不是黛玉,是宝钗时,他明白了,原来所有人都在骗他,他愤怒,他怨恨;当宝玉得知心爱的林妹妹早已亡故时,他吃惊,他像孩子般号啕大哭,尔后又疯疯癫癫。
最后的最后,宝玉醒悟,决定遁入空门,终身不娶。宝钗则是独守空闺,直至老去。
在《红楼梦》中,我最心疼的莫过于黛玉和宝玉这一对苦命鸳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一个从小被人溺爱、开朗阳光。他们相爱了,却被当时不人性化的社会传统所拆散,导致两人阴阳两隔。
心碎,黛玉葬花;心碎,宝玉痴望;心碎,宝钗痴爱;心碎,宝黛钗……
《红楼梦》读后感11
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是呀,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世态人情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体复杂的生活画面,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的《葬花词》让我流连忘返:“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中我感受到了林黛玉的悲伤,从“怜春”“恼春”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纠结,她的思念,她的无奈。《红楼梦》中这样的经典诗词太多太多了,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让我印象深刻。读第一遍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觉得刘姥姥很土,连镜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却说:“你只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意思,却没有深深地去体会,你每读多一次想法就会更深入一层。”听了爸爸的话,我重新捧起书本,再次去感受这些优美的文字。当我第二遍读到:刘姥姥道:“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回家去慢慢吃罢。”和刘姥姥一下子摸到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姥姥唬了一跳。猛想起:“常听说富贵人家有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吗?”等到句子时,我再笑不出来了,总觉得心里仿佛装满了什么东西。当我读第三遍时,渐渐明白了:刘姥姥的代表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她的种种看似可笑的行为,恰恰折射出了贾府也就是封建贵族的奢侈腐化。曹雪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鲜活的社会画卷!
让我们一起共读《红楼梦》吧,去品味古典名著的风采神韵,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去与名家对话,去享受思想洗礼!
《红楼梦》读后感1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我经常听到这句话,随着慢慢长大,我也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越来越喜欢读书。
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毕业时,对我说:“以后,要做一个书香飘逸的女孩子。”当时的自己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还是坚持读书,希望在某一天自己的身上会有书香散发。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最名的,可是,文绉绉的篇章一大堆,自己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唯有《红楼梦》,从最初的插图拼音版到现在带有注释的珍藏版,说起来也算读过一本名著了。
自己与红楼梦的接触是由一张图画开始的。
在漫长的时间河里的某一个支流里,自己偶然看到了一张红楼梦的'海报,那是一张黛玉葬花的插图。
黛玉飘逸的长发,白嫩的脸庞,古代女子特有的柔情,随风飘散的花瓣,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卷。画中黛玉微垂的眼眸,流露出悲哀与忧愁,那双眸子,至今我都还记得,忧伤之中包含着许多的故事,使人怜惜,更使人想了解她眼里的故事。
于是自己开始了“红楼之旅”。
一开始读红楼梦,只觉得人物很多,是一本记录家族里的事情的书。
再一次读时,便有些思路。书中以贾,史,王,宁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荣府与宁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了解故事的大概后,自己又被曹雪芹老师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十分的华丽。
比如书中最初对贾宝玉的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气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十分精致,似乎都可以想象出他的样子。
我觉得,不管自己读多少遍,都不能揭开这本书神秘的面纱,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是相连的,或是有暗示,有玄机的,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我想,当一个人读了很多的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学习了很多知识后,便能散发出书香,成为一个书香飘逸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13
说到中国著名文学,每个人都肯定会说是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而这四本名著每一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每个名著作者都十分会使用语言,浓缩了其他书容纳不了的知识文学语言,让世界都纷纷称赞,而这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乃是中国文学之最,想必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耳融目染,闻名千里了。
在世界上创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大组织,在《红楼梦》中,他虽然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也没有《西游记》那么有想象力,情节波荡起伏,但是《红楼梦》却一直在文学之巅。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否认在《红楼梦》中的语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形容,媲美的,十几年来,还是没有什么文学巨作比得上这本《红楼梦》现在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能说没看过,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只看了一点,所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渐渐地,全是科技,没有曾经的书香,没有曾经的礼仪,礼仪之邦的名字也渐渐淡忘。
在整部《红楼梦》中,全程都是以荣府与宁府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的爱恨情仇(额,这词用的不一定好)为一条线索,来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这本书中浓缩了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文学文化,服装文化……等各种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中包含了最少186中中华美食的介绍,等丰富的服装文化,在书中许多人,作者都十分细致的描写了穿着长相,从侧面推广了我们的中国古装,而在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深意,要让人们慢慢摸索,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其他书那样读一遍就说自己读完了,在这本《红楼梦》中,读第一遍,懵懵懂懂记得些情节,读第二遍,熟悉了全文思路,读第三遍,还有点意思,读第四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或许有时候你觉得《红楼梦》如天书一般无聊无趣,情节平平淡淡,但是这本书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风平浪静,内地波涛汹涌。”
或许在这么多书中唯一看不懂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如果你仔细摸索,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奥秘。
《红楼梦》读后感14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15
桐阶月暗,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潇湘馆里,香魂一缕随风散,苦绛珠魂终归离恨天。忆颦卿种种,悲恨相续。
悲,如此绝貌,竟香消玉殒。初入贾府时,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能将古时四美之首西施比下,说黛玉有那“倾国倾城”的貌丝毫不为过,但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娇花没有遮蔽,终是变成残花。“两颧红赤”“颜色青黄”,病终的黛玉早已被折磨得容貌憔损,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里,香魂归天,悲乎!再无容貌似其者!
又悲,伶俐才情,个性解放终是昙花一现。黛玉的俏谑正如薛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颦儿柔弱俏黠,才使她在贾宝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世界里成为皎洁的白月光。颦儿一去,再无人悲唱《葬花吟》;颦儿一去,《柳絮词》已成绝唱;颦儿一去,鲜花着锦的`大观园也暗然失色。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赞红拂私奔的壮举,她悲五美凄惨的结局……一切都随黛玉的死,随风散尽,有如昙花一现,虽短暂,但也极致美丽。悲乎!再无才情似其者!
恨,木石烟缘终败于金玉良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青梅竹马,又惺惺相惜。如此天造地设,却有违于封建礼教。“金玉良缘”将两人拆散,“木石姻缘”碎了一地。常言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两人相隔的不是遥远的银河,而是一整个社会,两人奋力也摆脱不了的枷锁,跳不出的牢笼。上一世绛珠受甘露灌溉,下一世颦儿以泪还恩。可惜,再多的情也被羁绊。恨无常!
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消香断有谁怜?呜呼哀哉!
教师点评: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们感怀不已,用“悲恨”两字形容黛玉是很贴切的,其容貌才情超乎众人,却悲恨相续,你对黛玉的理解到位,文章语言也优美典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16
《红楼梦》读后感05-09
《红楼梦》的读后感12-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