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1
20xx年5月份的《新语文学习》刊物,我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很多遍,文章中有十条俗语传奇。其中第二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有他真正的来历。
一天,诸葛亮到东吴访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顶上形似铜葫芦,足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找到了一位铜匠,但没有设计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着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拿东吴人的开心,心里很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再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做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做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说到这里,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时遇到很困难的题目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讨论也会得出正确结果。老师会“奖励”我们说一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的商量,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时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从中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故意刁难他,诸葛亮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周瑜对自己心服口服,也让曹军见识一下自己的神机妙算。
三国之君中的刘备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他年轻时没有什么大作为,可是凭借着他过人的智慧结识了许多英雄好汉,最终立下巴蜀大国。而且这些英雄好汉都十分的团结,人人都互相信任。而曹操这边呢,他的几个大臣都各自心怀鬼胎,十分自私,不团结一心,有的时候还会内斗。人人都不互相信任,最后才让司马懿统一了三国。
不仅是书中的人物十分团结,我们班的同学也十分的团结。记得四年级的一次学校举行了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争先恐后的报名,我很幸运被选上了。通过抽签,我们的对手是一班,我们观察了一下一班的.情况,发现他们每个比赛一开始人似乎力气都很大,只是他们不怎么懂团队合作,如果我们团结一致,或许还有赢的可能。对方士气十足,选手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一开始我们似乎占了上风,可是后来我们似乎力气不太多了,对方第一个选手一个用劲,就把我们的第一个人拉出了黄线。第一局我们输了,我们又想了一些对策,可以让力气大的人在最前面,力气小的人在最后面,然后团结一致,一定能打败对手。第二局一开始我们不怎么拉的过对手,后来我们配合得更好了一些,一口气把对方的第一个人拉出了黄线,第二局我们赢了。第三局对方的力气也没剩多少了,我们也个个筋疲力尽,可是我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团结力量,最终赢下了第三局。以二比一的分数战胜了对手。
从今往后,我们也一定要团结一心,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说日后我们要团结一致,握成一个拳头,那就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相关文章:
《诸葛亮传》读后感12-18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04-13
诸葛亮草船借箭读后感10篇04-13
读《窃读记》有感08-24
读《树》有感04-20
读《尊严》有感04-18
读《雷雨》有感04-19
读活着有感04-19
读孔乙己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