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5 17:27: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体会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才不会遗漏和重复,本课制作了动态的.数轴图,通过演示18的因数有1、18(闪动),2、9(闪动),3、6(闪动)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顺序”,并且在观察中看到区间不断的缩小,到3至6时观察区间,真正体会到了“找前了”这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课中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生在汇报找到了哪些数的因数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所选择板书的数字要有多样性,如选择板书的数要有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数的概念,但这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数因数个数多,有的少,不是一个数越大因数的个数越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1)小黑板出示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整理:全班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摆法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而且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算式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倍数和因数)

  (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板书: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

  (3)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练一练:从3×6=1836÷4=9中任选一题说一说。

  为什么4和9是36的因数?

  4、小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可以确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只有这两个吗?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

  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

  可以怎样表示?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在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2的倍数有

  (2)5的倍数有

  4、想一想: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5、练一练:想想做做2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整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4、试一试(既要一组一组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5、比一比:根据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一说

  6、练一练:想想做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

  1、判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25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

  (4)6的最小倍数是12,12的最小因数是6。

  2、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学生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提问:“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时,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本来以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能顺利回答,但是在课后与三年级的教师交流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安排。由此,我想:新课程实施了五年,我其实还是门外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教材编排具有连续性,而老版本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起,注重深度。看来教师不光要关心自己年级的教材内容,还得知道整个教材编排体系,知道各个年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是降低要求的发展或者是被强行提高要求的发展。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按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的顺序安排,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按操作—乘法—倍数和因数的顺序编写,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观模型之上。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四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例3中36的因数如何书写?

  第一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从小到大依次书写的方法,第二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一对一对书写的方法:1、36,2、18,3、12、4、9、6。第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但书写时比较麻烦;后一种方法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因数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所以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后面的教学中我对写法作了微调处理:即一对一对书写,但是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注重了顺序,也兼顾了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2.到底要让学生发现什么?

  在教学完例2、例3及其各自的“试一试”后,教材都呈现问题:“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教材上揭示的几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就行了,但我认为,发现的结果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上揭示的几条特征。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调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于学生的观点只作最后的评判,并选择几条正确的结论揭示在黑板上(当然包括教材中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调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有限”和“无限”的结论怎样呈现?

  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材是分开编排的,即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后学习前者,在学习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后再学习后者。我认为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后,结合板书比较,学生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过程也更加顺畅。实践证明,这一微调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与学生平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习,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现记录学生观察36、15和16这三个数的因数后的对话。

  生: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

  师:真聪明!

  生: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个数也是单数。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单数15的因数个数是4个,4是双数。

  生:单数的因数全部是单数。

  师:是吗?大家再找个单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检查后,发现是正确的。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生: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师:真了不起,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再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

  生:最小。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生: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共同作出肯定的评价。

  师: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这句话,我们又可以说成,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教学中平等的对话氛围是分不开的。首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话语地位上,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后,我及时表扬他的发现“真了不起”,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把学生的观察引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教师的适当点拨有益于对话的顺利推进,有益于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

  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

  《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同时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习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倍数",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助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即抽象又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成功之处:

  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个联想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来描述数字2,学生非常容易想到2是最小的质数、2是偶数、2的因数是1和2、2的'倍数有2,4,6…、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出本单元的所有概念: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整理使这些凌乱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加有序、更加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通过学生课前的整理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渐对这些概念的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通过选取几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整理和调整,最终来完善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

  2.在练习中进一步对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在练习环节中,我根据这些概念设计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目的是以练习促复习,在练习中更好的体会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在展评中不会去评价,只是从设计的美观上去思考,而没有从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上去进行说明。

  再教设计:

  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美观的整理形式只是一些外在的,并不是重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16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0-06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10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07-26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4篇(优选)11-07

小学数学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09-20

【必备】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15篇08-10

认识倍数教学反思10-31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07-22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