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教学反思1
选取这样的主题进行情感教学活动设计,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我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有力提升,同时也是课题研究一笔宝贵财富的积累。我收获很多,尤其是课程结束时的那首小诗,也是我心灵融入课程,融入学生心灵的一个小体现,有感而发的。
首先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这节课的内容面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虽说有联系,但是要将一个凌驾与学生生活之上的知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是一个难点,值得思索与探讨。最终以学生比较常见的交流会的形式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但是交流会上教师的适时掌控,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否将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提升,这都是考验一个教者的课堂驾驭和基本功的能力。扫地机器人实物的展示是让学生发现,原来机器人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联系的;航空航天,嫦娥三号动画模拟出现,调动学生探索航空航天科技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各种方式资料的交流与展示,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感知到他们在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资料中的快乐。作为一个倾听者你可以从孩子们发言语音的抑扬顿挫、资料展示的手势中感知到他们为拥有这样的科技而高兴、而自豪而欣喜。这就是情感目标的一个突破。同时也是对学生获取知识信息途径能力的一个考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这种自己动手,依靠不同的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但是网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老师要在学生中倡导安全用网、文明用网、健康用网。
其次学生资料的搜集,与课堂上资料的'交流尤其是现代科技资料调查表,这包罗万象,要想在众多的资料中完成表格的填写,也需要学生对资料有一个再学习与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资料搜集与整合能力的一个提升与锻炼。这也是对课程目标学生能力的达成。畅想科技梦,这是打开学生话匣子的一个重要契机,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科技梦的树立,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这一情感目标的达成。
最后我觉得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评价的及时与有效性也要进一步的加强。
课程教学反思2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并抱着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态阅读了课文,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了标记。同时根据这一组的导语,确定了“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的教学重点。课上,学生根据一般事情发展顺序,比较顺利地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并初步体会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一切都和预想的`差不多。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兆阳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听到她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是她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那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穷到了只有鱼吃的地步,而鱼也是她丈夫出海打来的,抱来两个孩子,丈夫就必须更努力地去打鱼。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地去打鱼,还必须桑娜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能再穷的地步了,在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思,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文的第一课,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起步训练。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在和你们的交流中有所进步,将白纸黑字的教案,将课堂前的预设,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在与你们的对话中,我和你们一起成长。
课程教学反思3
表面上看,新教材与旧教材(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相比面貌一新,实质上,它在大多数问题的处理中继承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这一点从以下两例可以看出。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都是从现象开始的。例如运动的描述(旧教材题为“机械运动”),开始时的几个照片(九年级第20页)为哈雷彗星、喜马拉雅山、猎豹,旧教材为人造卫星、银河系、运动员、火车。不论用什么照片,目的无非是说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随后引入运动的相对与静止、运动的快慢(速度)等内容,两书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旧教材多为作者的陈述,课堂上表现为教师的讲述,而新教材里学生的“想想议议”比较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与思考来学习。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新旧教材也是大致相同的。例如重力(九年级第42~44页),两书的教学核心都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教学的思路都是通过实验测出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分析数据得出G=mg的关系。不同之处是,第一,新教材要求作出G-m图象,这是为了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第二,新教材在重力之前简单提了一下万有引力,这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现代科技*近一些,没有深入的要求。
如果逐章逐节分析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多数内容都有类似的继承关系,甚至会发现实质上的继承多于改变。
可以这样说,以节为单位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差不多,但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前后顺序上做了一些变化,教学时学生的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多一些。教学时如果这样做,就可以粗略地说与教材作者的初衷吻合了。
课程教学反思4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节课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那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2、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
3、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反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义,点拨,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与研读结合学习了三件楚王侮辱晏子的事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朗读神情并茂。
通过句型转换,比较,理解句意,水到渠成地引入理解文章中心。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推理法:如从钻狗洞引出晏子提出的“访狗国者从狗洞入”。进而引导学生领会晏子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课程教学反思5
一.导入
课前大家都诵读了柳永的《雨霖铃》,下面请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题,请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课堂作业本上
(20xx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学生写出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正确,“那”不能写成“哪”)
二.讨论
问题:为什么词人说“更那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世间往往如此,为什么柳永说他“更那堪”,有什么非常之处呢?
学生走进文本,寻找“更”的佐证依据
点拨:这句话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这首词在词的下阕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情感,它是建立在上阕重点描写的基础上的大家要对上阕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才能体会到“更那堪”的含义
明确:这首词上阕是描写了离别的场面,这是“即事抒情”的表达方式词人把离别之事选择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的一场暴雨之后,“寒”字更显离别场面的凄清,“初”字更能突出离别的急促与无奈离别之时告别话语千万句齐涌心头,但一个“竟”字的转折又道出离别之人的心情伤悲,“无语”则是一个极致,用“无声胜有声”可谓恰如其分
除眼前之景外,词人还通过想象别后情境,遥远的行程之后,前途未卜,世事难料,“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绵长无期有了这样“冷落的清秋节”,自然这种离别的感伤则显不同寻常了
不仅如此,下阕所写“今宵酒醒何处”,酒深情更重,即便“良辰好景”也是虚设徒劳,因为今日一别,从此知音难觅
通过以上的分析,“更”字才有据可依,才有根可寻
三.拓展
文本的学习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研究文本,运用多角视觉,进行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可以指定式阅读和自助式阅读指定式阅读是教师确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开展讨论,再总结出阅读体会,这种阅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放任自流,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自助式主题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阅读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这种阅读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自助式阅读不是学生天生具有的,它是在指定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而且在学生自助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提供的帮助
1.指定式阅读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称“千古俊句”,“俊”在何处?明确(要点):运用“点染”,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2.自助式阅读
在大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个人自己确定一个主题,查阅资料,准备交流阅读主题不要求大,可以是对本词的整体欣赏,或与其他词的比较,也可以对一句话或一个字词进行局部推敲
操作:每个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列成提纲,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人先在小组内进行一次交流,交流后再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题阅读写成书面文字
四.反思
这样的阅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强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但在实际过程中,比较多的可能会出现学生沉默、教师急躁的情况,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有效回答问题,教师按捺不住,缺少“等待心理”,急于代替学生在这里,教者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发现与驾驭教师要善于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巧妙地发现学生提出的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既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回2.积极尝试与循序渐进无论是指定式阅读,还是自助式阅读,教师要带领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培养阅读意识,对于这种尝试教师要有循序渐进的意识,不能苛求一蹴而就,无论是对于指定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见解与看法可能都会是肤浅的,学生的能力就是从肤浅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练就的3.放手与点拨指定式阅读与自助式阅读的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要有过程把控、适时点拨的意识,表面看两种阅读研究的方式,前者倾向于教师,后者倾向于学生,但实际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教师的点拨是贯穿于学生阅读研究的全过程中的
课程教学反思6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课程教学反思7
这次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心中那盏灯》。这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课文以赞灯来赞美父爱。通过课前充分的准备和几次尝试,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一些亮点的:
1、能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同时词语的理解能够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2.音乐的插入,渲染了气氛。在教学感悟环节中,我插入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神秘园之歌》,大大提升了感染力。
3、课文中的补白练习。我再让学生通过我与父亲的对话,从父亲那暖人心的话语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后,我有怎样的表现?学生找到句子,并体会我当时的心情,此时我出示补白练习:听了父亲的话,看着他那冻得发红的双手,我的心里十分(感激 感动 自责 幸福),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彰显出父子情深,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情感升华。让学生欣赏一组父与子各种情景图片,让文章思想内容得到升华,学生真正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由衷地激起学生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5、借助课外资源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这是作者马德在他多年后的另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段话。我在朗诵这段话时还配上了音乐。在我朗诵时我就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坐在那儿,静静地凝神听着。我觉得他们真的是被作者与父亲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亲情所吸引了。这个情境设置我觉得不但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但真正的录制时期,却没能达到理想效果,甚至还产生了一定差距,不足主要体现在:
1、首先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来谈感悟、理解、提问,尽量让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可课堂上学生说的还是少了些。
2、在引导学生读“那你能试着读出父亲但是那种尴尬的语气吗?”这个地方时,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也没有进行示范,
3、有些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细致,有些词理解还不到位,如“捂”“掖”。
要使效果更加显著,要使设计更趋完美,更显新意,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觉得自己还有太多太多要学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教学反思8
《赤壁赋》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课程教学反思9
为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及素质教育,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利用右安门地区的实际教育资源,开发了带有地区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右安门地域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
在学习校本课程之前,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对右安门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右安门的地方文化了。自从开设了校本课程--《地方文化育人》以后,同学们开始留心右安门地区的变化。记得在学习《右安门地区的概况》时,讲到右安门地区有哪些河流,同学们一提到凉水河都捂起了鼻子,有的同学甚至不要提、不要提,一条臭水沟有什么好说的,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家就住在凉水河附近,夏天都不敢开窗子,就这样苍蝇、蚊子都往屋里钻。我马上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凉水河在右安门中南部,横贯东西。凉水河是北运河的重要支流,为城区排水泄洪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水头庄、万泉寺早年泉眼很多,水质硬,入运河后仍单走一线,与运河水能分出来。沿途人们都是吃着河水长大的。说到这儿同学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时,我马上提出了问题:凉水河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同学们开始争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年久失修,河岸坍塌,河床淤积,断面缩窄,排水不畅,造成河水现在这个样子。还有的同学说:很多人不注意环保,随便往河水里到废弃物,那天我就看见,邻居的阿姨往河里倒脏水。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北京市已经将这条河列为全市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但是光靠治理能行吗?同学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最后一致认为光靠治理不行,还有人们提高环保意识。有的同学们自愿做小宣传员告诉附近居民:保护环境要靠大家的努力,还凉水河一身“清白”。提倡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有的同学走上街头清除那一块块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还有的同学收集废旧物品使它变废为宝,同学们用可乐瓶做的小花篮、烟灰缸、用废纸折的纸鹤等等很多工艺品。说到这儿有的同学还高兴的唱起了学生自编的歌曲《小蚂蚁聚一起》小蚂蚁碰碰触角传消息,大家环保意识强,右安门变化真是大,大家搬家来这里,来这里。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三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惜动物。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课程教学反思10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习我并不反对,毕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总觉得知识的习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课程教学反思11
一、教学优点
1.运用了多样的识字方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课堂上,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合作探讨学习方式,并通过一些“小老师领读、闯关游戏、借助图片猜字”等提高孩子的兴趣,形成人人都想要参加的局面。
2. 结合识字和课文。本课的主要重点就是识字,但生字和文章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把生字和文章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把儿歌引导出来,最后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读得顺、记得牢。
二、不足的地方
1.卡片的利用不够充分,孩子初步认识时拼的`不太好,可是在学完这课后,还有一些时间,可是让孩子们再重复拼一拼,效果会更好,整个课堂也会更完整一些。
2.在课堂的结尾有拓展的内容可以让孩子把这些内容再加到课文中,或让孩子自己发现字形的变化,孩子的兴趣会更高。
三、改进的措施
以后会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也会不断地探索,争取上出一堂更完美的课。
课程教学反思12
摘要: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阐述自己对《建筑力学》教学的一些反思,以达到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学情反思教法反思情感教育教学手段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学好建筑力学可为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学生总感觉学习起来枯燥无味,难度大,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与班级的学风有关,也可能与这门课本身的内容有关。反思10多年的力学教学体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是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筑力学教学状况
(一)学情反思。近几年普高热方兴未衰,普高大规模的扩招,致使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这样就加剧了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对于基本的像“正弦”、“矢量”、“位移”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畏难情绪,学起来吃力,甚至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课程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要求较高,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法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反思精神,认为老师只需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环节就行。许多教师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被动传授应付,这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无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反思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对专业技能应该倍感兴趣,其实不然,我认为职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分析就业形式,典型事例引导,优秀毕业生回访作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到“我能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二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兴趣,不如实践训练,我们不妨适当增加实践课,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学生记忆,多让学生见习已建或在建建筑物,以实践课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适当进行心理辅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知识的指导、心理心智的培养,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一是将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渴望老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二是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建筑力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时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础练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注意:低起点、高要求、打好基础、先慢后快;教学有步骤;练习有目标;考核训练有层次。
三是要加强实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力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用厚纸板让学生亲自体验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板的承载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梁的内力图时,如果不懂梁的内力分布,就会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的折断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应用,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建筑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直梁弯曲、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应以构件分析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验,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学”。例如:在约束的简化、常见梁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建立过程中,结合桥梁等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梁弯曲课题中,通过对特定梁的内力图的讨论,分析梁的内力图的规律,总结应用该规律简捷绘制一般梁的内力图的方法,促进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养成。
教无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范继昭《建筑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王仁田李怡《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课程教学反思13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阅读本篇课文,可以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帮助思考。我一直认同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运用给自己提问的方法,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使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给学生——给自己提问,自学课文的读书方法,因此,我率先详细示范了如何根据句子提问思考;接着以阅读提示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段落提问;最后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篇章体温
二、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开篇就让学生大声朗读,做到读准确读流畅。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一节课,光是朗读课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时间。难怪有老师课后对我说:“开始看你这样让学生读书,都不知道你后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讲了。”
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节课开书朗读,我下位巡视检查,发现很多同学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却并不认识“贮”这个字,针对这种读书走过场的现象,我并未因为这是一堂教研课而姑息,而是当即指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回过头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严肃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另外,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方法掌握如何?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提问。这其中有个人提问个人答;有个人提问好友答;有小组提问小组答;有老师提问学生答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可及时了解同学们对课文了解情况;二可学生是否学会提问学习;三可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乃至最后无法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我就不得不谈谈本次教学的失误:
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篇幅很长,意蕴深刻,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是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种种作为,而我,在这里又恰恰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之大忌,不仅没有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渗透进来,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课程教学反思14
品味“品质”里的尊严的光芒
《品质》一文告知学生要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品质》一课注重学生语文阅读品质的培养,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围绕“品质”这个主题,让学生走进文本,打通关于“靴子”的品质与格斯拉的职业尊严的品质及人格品质之间的通道,了解人物内心的至爱,了解人物因至爱而具备的崇高的职业尊严,了解人物因至爱而产生震人心魄的美学效果的艺术氛围,在此基础上,了解一篇作品何以打动读者的真正原因,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本篇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与他人的独特的视角,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一种具有不流俗的真正的价值观。
通过解读文本,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为: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和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品质”的本质内涵:一、是指鞋子本身的品质,二是指制鞋手艺的品质,三是指职业尊严的品质,四是指人物本身的品质以及对自身品质的自信与爱护。在这几种“品质”的分析与探讨中,使学生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和底层人身上与内心的令人感伤而愤激的美好,并进而领略这篇高尔斯华绥这篇作品品质的华贵。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详细地多次阅读文本,对内容有具体的体悟,之后让学生概括内容。在分析文章时把握内容(谈话法):教师做好导的工作如:本文由两部分内容构成:“我”与格拉斯七次会面,前三次会面揭示任务的基本情况(1-22段);后四次会面写主人公境况每况愈下,但坚守靴子品质,最后悲惨死去(23-67段)。为了让学生尽快整体把握文章我要求学生采用提炼主要信息如主人公的基本情况:人物 职业 手艺 理想 怎样做靴子 人如何(性格 品格)? 生意如何 ?最终命运如何?等等。学生非常顺利与欢快地完成了与教师的对话交流。接下来要深入地分析文章,上升到对人物的品质的挖掘,我问学生:“做最好的学子”是格斯拉的理想,你说说格斯拉心中怎样的靴子是最好的靴子?(明确四点:最好的皮革 亲自精心制作 结实合脚 样式美观 ) (师有引导 点拨)
在解析主人公格斯拉的靴品和人物命运悲剧之后,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内涵和社会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格斯拉在数量、利润、命运、生命与靴品二者不可兼得的选择中选择了靴品,与中国圣贤孟子所盛赞的伟大人格达到同样的高度: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用生命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虽低微而有尊严、虽贫穷而又高贵。以及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和底层人身上与内心的令人感伤而愤激的美好。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本人有着无穷感慨,《品质》一文,初看貌不惊人,再读启人深思,反复阅读则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我在讲授本课前,学生曾纷纷表示不喜欢本文,感到太深奥,没有《麦琪的礼物》好,也不如《蒙古草原狼》,讲完本课后,我再一次问学生对这课的喜欢与否,学生的评价发生了改变,认为这篇文章不愧为世界一流。回顾一下授课过程,我有一些心得现将教学心得感悟笔录如下,以期在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生发智慧、成长自我之后的纪念。
文学是人学,语文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语文是思想交际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体生命阅读表达交流的基本工具。,一位优秀的'教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既有理性的思辨,又有情感的碰中;既立足与现实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有着眼与未来的发展与全面素养的提高。一节鲜活的语文课,体现着引领和激发,体现着放手和尊重,体现这思考与建构。而学生的创新思考与交流表达,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引导。
教学过程中在整体感知了人物格斯拉后,老师用一句话概括来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格斯拉先生的靴子有什么特点。老师让学生从学生丰富多样的答案中筛选出哪些是属于人物形象范畴的,从而避免了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知识板块化、知识概念化的灌输,让学生真正学会并体味由概念的东西渗透到阅读本质中的精髓。老师在品读人物形象、探究文本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他的教学理念好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堂的灵魂是字词句篇的学习。
审慎取舍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质疑、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师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拓展外延,在阅读思考中传导信念,品读人性。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品评悟读中体味人性人生的精神之美,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立言”而实现“立人”的目标。真正落实在课堂中就是领悟文学大师笔下的有生命、有情感、有厚度的文字,且是用生命的灵性去体会,践行此根本途径就是师生的对话:巧妙引领、深入领悟、精当练习。
反思自己的课堂,通过研究课堂,我们汲取精华、弥补缺憾。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陷入一种茫然之态,于是在困惑中求索,期冀在迷茫之中寻找一种答案。本课教学中,在备课方案比较中明白得失,在反思中求取进步,此时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课程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程教学反思01-03
课程教学反思14篇02-14
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14
课程教学设计05-16
课程教学总结03-18
课程教学计划01-26
校本课程教学总结11-18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07-28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