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

时间:2023-04-06 15: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集合10篇

孤独之旅教案 篇1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发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孤独之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

孤独之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

  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

  (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他担任过新概念作文的评委。

  2、解题

  大家查过字典吗?“孤独”是什么意思?——独自一个人面对。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它给你带来过什么?

  (学生谈自己孤独的感受)

  “旅”是旅行的路程,也是旅途中心理发展的过程,那么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孤独的旅程呢?

  二、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孤独旅程的文字,每人找一个地方,然后按照课文的顺序,分别朗读。

  提示: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有朗读的同学自说,也有其他同学谈说或补充。

  下面是根据发言临时出现的电子板书: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的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学生梳理遗漏安顿之后一节,引导读书后明确)

  这就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2、提问:在前几个阶段,杜小康为什么感到孤独?

  (学生有热烈的交流)意思大致为:

  出发时——离开了同学和小伙伴不能上学了;离开了妈妈和村庄(老师问:仅仅是离开妈妈吗?学生答:还有村里的其他人,老师再说:对,从本质上说,人具有社会性,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了人文环境,会感到孤独。)

  到达芦荡时——大自然的辽阔使人感到渺小(老师问:你们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插说自己在北戴河看海的感受,显示《我们看海去》中一段文字:

  晚霞完全消失,天是湛蓝的,海是湛蓝的,海天一色,苍茫辽阔,我一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莽莽天地间,我们只是一只孤飞的小鸟,一棵独立的小树……

  安顿之后——未卜的前途使人恐惧。

  (这时,有一学生插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为什么这么说?不都是孤独吗?老师问:大家想象,两处的孤独有什么不同??一生先说:时间长短不一样,关在屋里只有几天;问:还有什么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关在家里,他随时可以出去还可以见到小伙伴,芦荡里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

  3、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什么?

  长大了,坚强了。

  提问:杜小康的这段经历,给了同学们什么启发呢?

  (学生回答热烈,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苦难是人生的学校,在苦难中成长……)

  问:有时你们和父母发生冲突,譬如什么要求没得到同意,往往把自己关进房里,那时做什么?或者生气时,有同学找你说话,你会怎么做?(插话:别烦我,让我安静一下),安静地做什么?安静之后呢?(同学回答:思考,然后冷静)

  对,孤独并非自闭,绝望,消极,消沉,颓废,没落,孤独对人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思考,体悟,因而有新的发现;孤独可以使人的目光头脑变得冷静;

  罗曼.罗兰说:“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这段话显示在屏幕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战胜自然带来的困难,还要战胜自我。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标题增加一些语句,说说标题的含义。

  杜小康在漫长的放鸭旅程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孤独,长大了,坚强了。

  四、阅读中,大家一定会被小说生动的景物描写所吸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什么?

  因为阅读了课文所附《谈谈小说》,大家比较明确: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请大家读出你喜爱的景物描写,谈谈它的作用。

  找出的语句不少,主要有:

  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他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自己与这支唯一的使他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写得非常准确细致,前面鸭群戏水的快乐反衬人物心情的沉重,后面鸭群的恐惧衬托出人物的恐慌;

  芦荡:无边无际,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到害怕恐慌;

  风雨:暴风雨的凶猛,反衬了杜小康的勇敢坚强,他在暴风雨中成长起来了。

  提问:除了景物描写,作者还写什么来衬托杜小康?

  写父亲,离开村庄时,父亲不理睬杜小康的请求,一个劲地向前滑,因为对前途,父亲也感到茫然和恐慌,生怕自己改了主意。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年人都如此,何况小小少年?

  五、小结: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的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孤独之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孤独之旅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 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3、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4、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中环境 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情境导入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2、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

  (2)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 嬉闹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本文讲了 故事,表达了一个

  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课文研讨

  (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可完成在书上)

  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2、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 P70 ----------

  到 达芦苇荡时:P72--------

  安顿之后: P73----------

  时间久了:P74----------

  那天雨后天晴:P76----------

  4、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形象?

  拓展延伸

  1、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主要对人物杜小康进行心理刻画来表现他的性格。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练,终于变得坚强,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整个故事的起因是杜小康失学。

  3、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3)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用一段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

  感受孤独

  孤独的时候,拿起生花的梦笔,将一座 空落失修的雾朦朦的.心房簪补,于那斑驳破旧之处缀满朵朵粲然而潮湿的凄美鲜艳,然后以一双温情而柔素的手天女散花般地将她们放飞,散落在一张张没有负担而洁白无暇的纸上,留下那馨香美丽一瓣瓣……

  孤独地时候,伫立在漆黑的窗前,一任夜幕层层覆盖,而我却只是目不转睛地呆视着窗外,将一双含泪凝情的眼眸投向那夜空的深邃与苍茫,辉映着遥遥天际那颗最靓的星子……

  孤独的时候,痴迷地对着天上的一轮孤冷徘徊与遐想,一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天人合一的浩淼情怀则会溢满心头,而怀想最多的便是今生终成遗憾月上柳梢永无约期的皂影……

  孤独的时候,将一颗桔心浸泡在音乐恣肆的汪洋中,让泰坦尼克号神秘而带有悲剧感的旋律驮着情感共振的羽翼穿越时空,让邓丽君加了咖啡的美酒麻醉消损着精神与意志,让那平沙上落燕的伶仃哀鸣盘旋在心头愁闷着一腔难解难释的情愫……

  孤独的时候,心树烂漫而张扬的花叶于露冷霜重的更深夜阑伴着呜咽的北风无边萧萧摇落而下,抖瑟着万般亘古的无助与叹息,苦思冥想着梦破清醒之时依依挥手互道珍重的昨日,心不禁 断裂般疼痛不已……

  孤独的时候,一盏微黄下,情不自禁地拿出亲朋故知的照片一遍遍仔细端详,让记忆的美好与一腔思念的怅惘一股脑倾泻在一张张鲜活而肃然的面容上,一任颗颗冰冷的晶莹顺着苍白的脸颊悄然无声地落下……

  孤独的时候,想像着驾上飞车,约上人生之际遇相知,一任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于不起尘埃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般的竞技比翼,直奔那春光满透、诗意盎然的山原,让今生已被缠绵濡湿的身心全然融合、酩酊在美丽而没有时空的断层中……

  孤独的时候,满眼皆是当年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然悲怆以及杜甫“艰难苦恨”、“浊酒新停”的落魄潦倒,独自高台登 临,满目山河,凭栏眺远,让四流的涕泪凄迷着心眼,将一腔亘古的心音无眠与民族大我的祈愿铸溶于茫茫沉沉的天地间……

  孤独 的时候,将自己的一颗心深深地埋在故纸堆里,让飘洒梦中的万点飞絮落花尽情而伤感地追逐着那永不可复的东流逝水,将一腔思念与痛楚的情绪泼墨在纸上,婉约在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里,只待有情的人儿用那心火的温暖来烘干上面点点泪血的潮湿……

孤独之旅教案 篇6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案 篇7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作者及工作单位

  绥德实验中学 学员姓名马莉娜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各种表现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也已具备不错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的准确把握等有一定难度的.鉴赏小说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加强。另外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这部作品上世纪90年代和农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难可以给孩子们适当的介绍。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通俗易懂又精美传神的句子。

  4、学习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妙处。

  2、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孤困难的勇气。

孤独之旅教案 篇8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再有文章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文章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本文的基本策略。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1)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2)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3)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4)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这后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

  1、展示预习问题。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

  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

  遭遇(面对)(战胜)

  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来自网!http://

  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

  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修辞角度、真实细腻的描写角度等方面鉴赏小说的能力。)

  五、感悟收获

  1、从主题上。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坚强之旅。如果孤独不期而至,请你不要消沉,要利用它,静心思考,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

  2、从写作借鉴上。借鉴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手法。

  六、教师寄语

  杜小康承受了孤独的磨难,坚强,长大了,后来他重返校园了吗?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课外阅读曹文轩被称为“回忆中含泪的笑”的《草房子》。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同时指导写作。)

  附:预设问题:

  (1)开头为什么不介绍杜小康家一落千丈的原因。

  (2)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鸭子的叫声为什么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3)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想哭”的具体含义。

  (4)24段、25段的景物描写与当时气氛不协调,为什么这样写?

  (5)本文有多处关于父亲和鸭子的描写,对杜小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成长中的感受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3.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梳理文章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 了在 的环境中经受 ,逐渐 的故事。

  三、研讨与赏析 1、速读全文,拿起笔来,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分组讨论,交流)

  示例

  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连鸭子都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痛苦,更何况是小小年纪的杜小康?用鸭子的恐慌来衬托杜小康在荒无人烟的夜晚中漂泊的恐惧和迷茫……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 “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巨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赏析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

  提示:出发时 到达芦苇荡时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那天雨后天晴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 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感悟孤独

  (1)、“孤独”是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2)、“孤独”能撕去你幼稚的外壳,雕刻你脆弱的灵魂。

  (3)、“孤独”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 中的一种需要。

  (4)、“孤独”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多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了解了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的故事。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呢?用一段话写出自己的经历与心理感受。

  (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杜小康长大了,他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躲避,要用自己的拼搏去赢取胜利,坦然地接受风雨的洗礼。让狂风吹去我们的幼稚,吹出我们的成熟;让暴雨洗涮我们脆弱的枝叶,涌出一颗坚强勇敢的花蕊,绽放一片绚丽与芬芳。

  只有风雨相随,才能开出绚丽之花。

孤独之旅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说课稿11-29

孤独之旅教案锦集八篇01-02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05-06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5-06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9-21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锦集8篇04-04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范文合集7篇04-04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08-28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