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2 08:37:0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约能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好。

  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2~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分与合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观察两部分合起来是几个,认识掌握数的组成,为10以内数的加和减打好基础。教材分2~5的分与合、6~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三段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分与合三段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6~9的分与合恰好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6的分与合作为例题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样拿,并从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中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总结出7的组成。而8、9的组成则放在了想想做做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进一步体会分与合。此外,教材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对口令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教学难点是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 意识

  3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老师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同学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提问: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教师板书6的组成

  [评:由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气球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把三种分法按顺序排列,找到每种分法有几种说法,都是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很好地鼓励了学生在自我尝试中主动 学习]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提问:茄子老师看到你们爱动脑、爱思考,每人奖7个○,你能把○分成2堆吗 有几种分法 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 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 格里

  填完后小组互相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评:7的分与合的教学,安排在试一试中,体现了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分一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指名板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学习的结果。]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 想想做做第1题(连一连)

  讲述: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 一连

  2 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想想做做第3题(对口令)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 想想做做第4题(吃螃蟹)

  提问: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 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只螃蟹就归 你吃

  教师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最后统计谁吃得多

  [评:想想做做中的题是6、7分与合的巩固练习,教师把这些题以活动、游戏的形成呈现,如对口令、吃螃蟹,进一步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口令,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提问: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6、7的分与合

  五、激励评价,猜数下课

  叙述: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茄子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能用手势在背后把6、7中的一个数分成几和几,让你同桌来猜,猜对了你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下课休息了。

  (教师先与学生猜,同桌之间再猜)

  [总评]

  6、7的分与合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6的分与合作为例题出现,用学生喜爱的小气球创设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出6的组成。7的分与合放在试一试中作为练习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操作能力、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3、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12-5=

  15+3=

  4+9=

  6+8=

  3+7=

  20+13=

  30+14=

  24+5=

  2、说说24+5=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题图:箱子里24瓶矿泉水,外面有9瓶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2、学生观察,讨论得到用加法计算,算式为:24+9

  3、请学生领用小棒来进行操作,演示计算过程。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个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上的数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先圈一圈再填写计算过程。

  2、填出()里的数

  14+3=()7 2+44=()6

  25+6=()1 36+4=()0

  59+2=()1 59+20=() 9

  3、练习十五第6题。改错,说明错的原因。

  4、爷爷有50元钱,买一副眼镜花了35元钱,一个杯子花了9元钱,用去多少钱?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发现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各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探索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

  老师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今天过生日。同学们看(课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场面),小明吃得多开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个问题。(课件配画外音:妈妈,别的小朋友8岁能过8个生日,可是,我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经长到了8岁,可为什么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年、月、日)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小明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

  1、从生活经验引入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谁来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汇报。)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2、验证一年有12个月

  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

  3、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

  ⑴看来,一年确实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索记录卡合在一起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填卡、交流、汇报发现。)

  ⑵(课件出示1997年--20xx年每个月天数的汇总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课件闪烁31)。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1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课件闪烁30)。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因为它非常特殊,有时是28天(课件闪烁28),有时是29天,(课件闪烁29)。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叫它特殊月。

  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

  ①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⑷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卡片出示1月、9月、7月、8月、11月、2月。)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请看汇总表,根据2月份的天数,快速地说出1997年-20xx年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课件出示答案。)仔细观察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⑵刚才,我们是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年2月份的天数,老师也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考考老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

  ⑶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快速判断卡片中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卡片出示:1949年、20xx年、1997年、20xx年、1900年)

  在判断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会出现争议。这时出示1900年的年历,让学生看到1900年的二月有28天,是平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时间小精灵给大家作以介绍。

  (课件演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有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应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日,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因为在设置平年时,是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历法又规定,凡遇到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说明:关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生已经知道2月份是个特殊月的基础上,先揭示2月份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小悬念,使学生理解判断平年、闰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年份除以4。最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探究一年有多少天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那谁知道平年一年有多少日?闰年一年有多少日?

  三、应用拓展

  1、解疑: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明长到了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了吧?谁来说为什么?那谁来告诉小明,他下一次过生日要等到几岁?小明还想知道,当他长到29岁时,一共能过多少个生日?

  [说明:在帮小明解决了为什么长到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时间小精灵也要考考同学们。

  ⑴时间第一关:辨一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前阶段学校搞泥塑大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了。泥塑有个基本功,就是要把橡皮泥搓成小球。你能吗?拿出橡皮泥,看谁搓得标准、美观。相机揭示课题。

  评析:

  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创造了感兴趣的、有结构的观察材料,使探究活动更直接有效。同时也唤起学生更直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分小组学习。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通过切割、观察、讨论,自主认识关于球的一些知识。

  评析:

  这里不再是教师手拿学具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学生利用搓好的球和其他实物、学具带着问题自主求知。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学生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名称:球面,球心(o),半径(r),直径(d)。

  (2)特征:球面是曲面;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等等。

  评析:

  这种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中,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当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时,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或补充。

  3.归纳整理。同学们将刚才研究的知识写在纸上,并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交流。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通过归纳,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质疑问难。

  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则灵活解决。如无学生提出,前两个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如何证明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先让学生说方法,引导学生用两块木板夹住演示)

  (2)球与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先讨论,再交流)

  (3)如有学生提出表面积、体积问题,则引导:现在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很大,回去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看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并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地球的赤道大约是一个半径6400千米的圆。如果有一根长比赤道的周长多1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与赤道是同一圆心的圆,那么,你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铁丝的空隙处穿过?

  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让听课教师也参与。再让学生说解答方法。全班计算。如有时间可改成木星(赤道半径71400千米)等,让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评析:

  新课程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放题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详细介绍:

  课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42-20xx-6

  85-4067-31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99-8=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65-3=62例265-23=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9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7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