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1 08:06: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等词语。

  2、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时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意思。

  2、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1、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和读懂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准备识字小黑板

  学生准备:

  1、搜集成语故事,并会讲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预习探究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爱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故事书。那你们课下都读过那些成语故事?

  2、这些成语不但内容精彩,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3、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1、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按照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

  1、(1)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吗?出示词语:魏国打猎弓弦射箭大雁悲惨愈合作痛裂开更羸

  (2)强调“更羸”中“更”的读音以及“羸、赢”的区别

  2、同学们的生字学的很好,那课文读的怎么样了?找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你听到了错误之处要做好记录,然后给指出来。

  3、通过朗读课文,本课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能手”?教师以本班学生为例,选举写作能手、写字能手、唱歌能手……

  5、那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手,你不想夸夸他吗?

  1、(1)学生同桌间互相检查读,开火车朗读,齐读。

  (2)学生根据“更”读音的不同组词。学生说出“羸、赢”的区别。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学生理解什么事“能手”

  5、学生夸奖更羸,说出心中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语文教案 篇3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诗的生字,并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情感目标: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四、 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语文教案 篇4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习作

  2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通过儿歌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字。认识1个笔画 和2个偏旁走、几。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 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时间(暂定2教时)

  四、设计思路

  一年级学生学习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所以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考虑的是:

  1、 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室四周摆放一些蔬菜,让学生去看看,去摸摸,去闻闻,直接将情景生活化,使学生不觉得学习的压力。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学生在玩玩说说中学会了观察,识记了生字,并提高了表达能力。

  2、 教学形式多样化。离开座位去学习,小组合作创优胜,在多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课件的适时运用,能给学生的学习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3、 教学时间灵活化。本课教学预设两课时,具体环节的教学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状况再定。

  五、教学准备

  1、 在教室四周摆放上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在每样蔬菜旁插上表示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要注拼音),再在每样蔬菜旁放上一个盒子,盒子里准备若干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数量最好与学生数同)。

  2、 课件演示内容:

  (1)一幅菜园的风光,菜园里要有儿歌中介绍到的各种蔬菜。并设置热区点击放大,帮助理解茄子打灯笼、萝卜捉迷藏、南瓜越老皮越黄、菜园一片好风光

  (2)田字格书写卜、又、心、风的过程演示。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提示学法。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参观。(课件先出示菜园全景,随后出现菜园里三个字)这是什么地方呢?瞧,菜园这两个字正向我们眨眼呢,看谁能先和它们交上好朋友,记住它们的样子。(课件菜园两字闪动,并配音说话)(可提示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

  2、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菜园里,看,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赶快走出你的座位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学生们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拿起一、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教师活动:在教室四周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并给予个别学生及时的帮助。)

  此部分预设10分钟,视学生学习情况调整。

  (二)汇报交流,巩固认字。

  1、下面,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教师活动:任意举起一种蔬菜,请学生读,注意及时纠正读音,及时鼓励,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活动:先比赛快速地从自己的小卡片中挑选中对应的卡片,大声地读。再注意听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读音,把字音读准确,记住生字。)

  2、点击课件中的热区,点到哪就出现放大的蔬菜名,开火车再次认读。

  3、翻开书本,读读图画下面的词语表。自由读,齐读。

  (三)交流感受,学习儿歌。

  1、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能来介绍介绍它们呀?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活动: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教师活动:大力表扬发言同学,及时肯定有创新的语言,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回想蔬菜的特点。)

  2、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课件出示儿歌,注着拼音)

  (1)快读读看吧。学生个体活动。

  (2)下面,我们要举行儿歌朗诵比赛。请每一小组在通过组比赛后,评选出读得最好的一名同学参赛。

  (3)接着,我们要请各小组通过合作,使每一名成员都得到较大的提高,然后推选出一名进步最大的同学参赛。

  (4)最后,我们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请各小组准备齐声朗读儿歌,比比哪一组合作的最好。

  (学生活动:充分的、多形式的读。教师活动:在鼓励学生大量、大胆读的同时,注意纠正读音。)

  (这四个层次的朗读,每一次读的要求是不同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始终保持新鲜感。再充分读的基础上,反复认读儿歌中的生字,为学习生字打下基础。也为理解儿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3、同学们在读儿歌的时候,有没有对儿歌中所说的内容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问,教师随机解决,并及时认读生字。)

  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看实物说)

  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看课件说,茄子高高的挂在枝头,就像一盏盏的小灯笼。捉迷藏可联系生活:让学生先说说怎么玩这个游戏的,然后读书上有关句子,看看课件,告诉学生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根,是埋在地底下的,走到萝卜地里,只能看到绿色的叶子,看不到萝卜,萝卜就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

  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看课件演示南瓜由小到大、皮色越来越黄的过程)

  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看课件菜园全景,启发学生感受到菜园里成熟的新鲜的蔬菜瓜果五颜六色、光泽诱人,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4、现在我们理解了儿歌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再来进行小组比赛。比赛优胜组,老师奖励一张彩色纸。

  (1) 先来比赛齐读儿歌。(经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多次朗读比赛,这一次比赛可以基本得优胜)

  (2) 比赛认读词语。书上的我会读一栏和图画下的词语一栏。(以人人会读,读得准为优胜。)

  (3) 完成画画连连一题。(以小组成员全体既快既正确为优胜。)

  (四)学写生字,指导规范。

  本课写字教学要注意心与风这两个字的指导。

  指导心字时,首先让学生整体观察一下,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点不同的方向、位置及高低。 是新笔画,可先启哪学生形象记一记:一个人正躺在床上,抬头弯腿在锻炼身体呢,然后范写,注意讲清起笔轻,运笔渐重,到钩之前要顿一顿再钩,最后让学生自己描红、临写,体会写心字的要领。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附板书:

  《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盛赞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骨更硬)

  坚强+追求=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志越坚)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任务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

  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

  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

  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案《种树郭橐驼传》学习指导与检测教案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小学语文教案06-25

语文教案范文06-27

语文的教案15篇04-21

语文海滨小城教案02-14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