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09:53: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10篇【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蚕的幼虫成熟后吐丝做茧,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属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蚕丝是织绸缎的原料。中国是世界上养蚕最早的国家。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分析等形式,让幼儿在看看、听听、爬爬、练练的过程中掌握爬行的技能。同时在活动中让他们发展自主性,感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模仿蚕宝宝爬行动作,发展肢体柔韧性、协调性。

  2、发展自主性,感知蚕宝宝变成飞蛾的过程。

  活动重点:

  掌握爬行动作的要领。

  活动难点:

  在爬行过程中,发展自主性。

  活动准备:

  教具:蚕宝宝图片,自制桑树。

  学具:蚕宝宝头饰人手一个。

  经验准备:

  蚕宝宝变成飞蛾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主题

  师:春天你看到过什么?

  (幼儿回答:春天我看到小花、蝴蝶、蜜蜂、毛毛虫)

  师:这个是什么?(出示蚕宝宝图片)

  (幼儿回答:蚕宝宝)

  师:你们看到过吗?

  (幼儿回答:看到过)

  小结:做一只蚕宝宝。

  (二)学蚕宝宝

  1、分散活动

  师:蚕宝宝们我们先去草地上玩耍吧。

  (幼儿回答:好的)

  2、个别示范

  师:我刚才看到这只蚕宝宝爬得特别快,他是怎么爬的?

  (幼儿回答:他手脚一起用,爬得很快)

  3、集中学习

  师:爬的时候要“小腿缩一缩,屁股撅一撅,小手撑一撑,身体往前趴”,这样才爬得快哦。我们再来试试看。

  (幼儿回答:好的')

  小结:蚕宝宝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小蚕宝宝们去采桑叶。

  (三)采摘桑叶

  1、采桑叶

  师:看,这儿有几棵桑树?

  (幼儿回答:四棵)

  师:这儿有四条路可以到达桑树那里,选择一条你最喜欢的路去采桑叶。(设置难易不同的四条路供幼儿选择)

  (幼儿根据要求扮蚕宝宝采桑叶)

  师:蚕宝宝们坐休息,吃桑叶。

  (幼儿回答:好的)

  2、变飞蛾

  师:蚕宝宝们吃饱了吗?

  (幼儿回答:吃饱了)

  师:之前我们在视频中看到蚕宝宝吐丝把自己包起来结成一个茧。然后在茧里变成蛹,滚过来,滚过去,最后变成飞蛾飞了出来。

  (幼儿根据要求变成飞蛾)

  小结:飞蛾们,我们一起飞回教室。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课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现象—在一个容器里加水水位会升高,但是幼儿虽一直能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现象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经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明白这一物理现象。活动从实际出发加强趣味性,有效刺激每一位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索、了解事物的欲望和让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这也是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所提出的。

  思维拓展,通过观察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并对现象展开联想,拓展思维,渗透生活的实际理念,增加幼儿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起合作,激发潜能。本次活动通过幼儿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

  2、通过幼儿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玻璃弹珠、笔、记录卡、水桶等

  活动过程:

  (一)课件引题

  1课件前半段(乌鸦口渴,找到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并讨论怎样喝到水?

  2课件后半段(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3验证并让幼儿认识水位:真的用这样的办法能喝到水吗?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师:有没有发现这个瓶子上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4师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二)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首先引出实验:出示两瓶水(提示幼儿瓶内装水的多少作比较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两瓶水,请你们看看这两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再让幼儿探索。

  1幼儿讨论:它们都想和水桶里的水做朋友,都说:“我跳进水桶里,水位升的肯定比你高!”请小朋友来猜猜看到底谁会赢?

  2教师出示记录表

  (说明实验记录的方法: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的方法,比如说……)

  3幼儿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4教师小结:统计记录表(原来它们俩谁也没赢谁也没输,因为它们水位升到了同种颜色的线上……”)

  (三)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引出实验:出示两瓶水(提示幼儿玻璃瓶的体积大小作比较)然后再让幼儿探索。

  1.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2.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先后依次放入水桶中,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3.小结:统计记录表(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四)活动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觉得植物的身上,哪部分最重要呢?(幼儿生生讨论得出答案:根最重要)

  2、那你们见过的根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有谁愿意来画一画?

  二、实物展示,认识不同的根

  1、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3、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4、那是不是每一种植物的根都是须根呢?

  5、你们可真聪明,这种一块一块的根啊,我们就叫它块根。

  三、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你们觉得根有啥用处吗?根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教师小结:根可是好东西,它可以吃,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看看家里什么东西是用根来制作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不同的味道

  2、趣味练习-观察调味颜料

  3、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辣椒粉、麻油、醋、酒、糖浆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

  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二、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教师: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那些气味?

  2、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三、趣味练习-观察调味颜料

  四、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教师: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教师: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

  幼儿讨论交流。

  五、师幼总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怎样保护鼻子呢?(不挖鼻子、流鼻涕用手)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介绍,让小朋友们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知道动物之最。

  2.情感态度目标:让幼儿感受到观察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体会其中的乐趣。

  3.操作技能目标:动物形象的模仿教学难点:哪种动物更......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

  哪种动物是最......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

  2、教学准备:ppt,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2、结合小朋友的经验,介绍动物之最(ppt展示)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世界上最聪明的是黑猩猩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鲸

  3、讨论动物本领,选择喜爱的动物扮演活动延伸:

  动物本领设想,"如果我有……";把构想画下来详细的第五部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给幼儿讲一个有关动物王国的故事,引起幼儿对比较动物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何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谁更长》。动物王国里住着很多小动物,长颈鹿和猴子是邻居,长颈鹿的脖子很长,他能用自己的长脖子帮助大家做很多好事,大家都称赞他有本事。猴子听后就不服了,它要跟长颈鹿进行比赛,它觉得它可以爬的很高,所以它比长颈鹿要高。猴子叔叔是裁判,他让长颈鹿和猴子站在院子外,谁能够吃到院子里面树上的树叶,谁就胜出。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谁赢了?长颈鹿高呢还是小猴子高呀?

  二、结合小朋友的经验,介绍动物之最(ppt展示)1.我所了解的动物教师:接下来何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除了我们的长颈鹿和小猴子,大家还认识什么动物?

  学生:......教师:今天呢,何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接着展示ppt),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小动物有什么特点2.奇妙的动物之最教师:询问,什么动物和什么动物相比,谁更……世界上最……的动物是......

  三、讨论动物本领,选择喜爱的动物扮演(我要跟你比比高呀,教师:(比如)长颈鹿有什么本领呀学生:脖子长教师:什么有什么本领(举三个例子,让孩子体会动物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的本领,下面呢,何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大家听清楚,如果小朋友不乖的话,何老师就不请他玩。好,小朋友呢,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来扮演,老师请两位小朋友出来,老师一开始,你们就开始比本领,看谁夺得冠军。我跟一个小朋友来给你们做示范。(叫一个小孩子出来,问他扮演什么,自己再选择一个动物,来跟他比较)。在小朋友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小朋友要怎么样:

  学生:保持安静教师:请什么什么小朋友上来,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扮演的动物,等何老师一喊开始,你们才开始哈。

  学生:……

  教师:什么什么动物是怎样的,它的鼻子,它的身高等等(提醒小朋友注意模拟)四、拓展延伸这节课呢,我们就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本领,知道哪种动物最什么,下课之后呢,小朋友想想,如果自己是什么小动物,自己会希望自己有什么本领呢,如果自己是小兔子,希望自己有什么本领呢,然后大家把自己想到的画到画纸上好不好。

  活动反思:幼儿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认知不全,记录自己认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对教师现场用简笔画记录的方式感兴趣。总体说来,教学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但是幼儿交流分享的习惯和方法需要培养。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中班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常常会涉及"比较高矮"的内容。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设计游戏情境,分三个部分开展比较高矮的活动。

  第一部分是人与人的比较。中班幼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关于高矮的相对概念,并且积累了一些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他们也喜欢在日常活动中互相比谁更高。因此,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们让幼儿在和同伴的反复比较中巩固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加深对高矮相对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人与物的比较。我们借助幼儿喜欢的"搭积木造房子"的游戏,引导他们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理解高矮。我们对幼儿造房子提出了要求--比班里最高的幼儿要矮,这使得幼儿不仅要和同伴合作完成造房子的任务,更要使自己建造的房子符合一定的要求。于是,在游戏中,孩子们开始用目测的方式进行估计,或者请班里最高的幼儿前来作实际比较,人与物的高矮比较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第三部分是物与物的比较。我们让幼儿通过为房子挂门牌号码来对自己所造的这几幢房子的高矮进行比较和排序。对中班幼儿来说,要完成对6幢房子的排序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这些房子高矮差不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先是帮助幼儿快速确定最高和最矮的房子(通过目测就可以直接比较出来),这样一来参与排序的房子的数量也就减少了两幢。我们还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工具一直尺、纸板。在必要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能使比较更为准确,也有助于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测量与比较的方法和概念,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想说明的是,我们经过多次尝试,选择大积木、奶粉罐、纸盒之类的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东西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对于它们的特性比较熟悉;二是这些东西自身有一定的重量,比较稳固,幼儿能够较快地造好房子,不易倒塌。

  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乐意和同伴一起用多种材料造房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房子从矮到高排列。

  2.愿意和同伴愉快地交流与合作,大胆地表达。

  准备:

  1.让幼儿收集各种造房子的材料,如纸盒、大积木、奶粉罐等。

  2.1~6的数字卡片,直尺,纸板。

  3.活动宜分组进行。

  过程:

  一、好朋友比高矮

  1.师:我们这些孩子中,谁最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师: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自己比谁高,比谁矮?(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3.师:怎样比高矮?(请两个幼儿示范。)

  4.师(小结):比的时候,人要站直,背靠背,脚并拢,人头放正,眼睛看前方。这样比出来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可以用手来比一比,或者请朋友来做裁判。

  5.请大家一致认为比较高的幼儿和其他幼儿逐一比较,看看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最后看看这名幼儿是不是最高的。(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幼儿有关高矮的概念,巩固比较高矮的方法。)

  6.师(小结):原来我们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就能知道谁最高。

  二、造房子

  1.引出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比高矮的游戏。我准备了几种材料(逐一介绍材料),等会儿你们可以两人一组选择相同的材料一个一个叠起来造房子。(强调用相同的材料建造房子,为幼儿后续的建造和比较提供便利。)

  2.提出造房子的要求:造的房子要比班里最高的幼儿矮;将房子造在场地后方,和其他幼儿造的房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房子要造得牢固,不容易倒。

  3.让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材料造房子。(在幼儿造房子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以及每一组使用哪种材料、房子是否造在规定的.地方,并引导幼儿请班里最高的幼儿与自己的"房子"比一比,看看"房子"是不是比他矮。教师在指导幼儿造房子时,最好使几幢"房子"的高矮差异明显些,以方便之后的比较。)

  4.请班里最高的那名幼儿逐一与6幢"房子"比较,检验所造的"房子"是否符合标准。(在比较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造的房子比×××(最高的幼儿名字)矮"巩固幼儿对高矮相对性的认识。如果发现造的"房子"不符合要求,就引导幼儿及时调整。)

  三、房子比高矮

  1.师:这些房子一样高吗?我们一起将这6幢房子从矮到高排排队,先看一下哪幢房子可能排在第一个,哪幢房子可能排在最后一个。(幼儿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并用建造房子的材料为房子命名,如盒子房子等。)

  2.师:接下去几幢"房子"该怎样排?(幼儿通过目测进行比较,判断出比第一幢"房子"高一点点的"房子",并请造房子的幼儿将"房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3.师:真的是这幢吗?请你来比一比,看看这幢"房子"是不是比××房子高一点。

  4.师(小结):比较不同高矮的房子时,用眼睛看可能会出错,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5.和幼儿共同为前3幢"房子"排序,引导幼儿了解排序的方法。

  6.师:那么接下来的3幢"房子"该怎么排呢?请造这3幢房子的孩子上来把这3幢房子按照顺序排下去。(在幼儿移动"房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防止"房子"倾斜倒塌。当发现有"房子"高度相近,不容易通过目测进行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直尺或者纸板等进行比较。)

  7.引导幼儿给6幢"房子"装上1~6的数字门牌号码,规则是最小的门牌号码给最矮的"房子",即最矮的"房子"是1号,以此类推。数字必须是连续的。(幼儿为自己造的"房子"放上相应的数字。)

  8.币幼共同检验6幢"房子"的门牌号码是否是从1~6连续排列的。

  延伸活动:

  教师为其中一幢"房子"加盖屋顶,并提问:这幢"房子"盖上屋顶之后,如果6幢"房子"仍然是从矮到高排,还是这样排吗?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花朵的外观,学习从颜色、形状等多角度观察物体特征。

  2、大胆想象,感受将花朵形状与具体的物品形象结合在一起进行感知。

  活动准备:

  1、各种花朵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认识花朵的外观。

  二、请教师扮演成春姑娘,手持装有各种花朵图片的`布袋,请幼儿每人从布袋里摸一张花朵图片。观察它的外形特征。

  1、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图片。

  2、幼儿独立观察,教师引导幼儿从花朵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

  3、集体交流。

  三、激发幼儿想象力,用花朵形状与具体形状对应的方法,巩固对花朵特征的了解。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2、请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上花朵的形状特征,想象它像什么,并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描述。

  3、幼儿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比较花朵之间的差异。

  5、鼓励幼儿画己最喜欢的花朵,并说说它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8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4 祝你胃口好

  一.教材设计说明

  a.齿轮的转动速度

  提出研究问题 实施研究计划

  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1 揭开神秘的面纱

  要点

  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

  (2)提出问题

  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3)计划与组织

  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本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第一训练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4)分组探究,集体分享

  本单元的设计和编写尝试以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和呈现。在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分组展开探究活动,然后集体交流和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展示一:

  “穿越时光隧道”活动,展示的是探探小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收获。学生通过亲历这一活动,能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满足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决不能只让学生读一读书、看一看图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丰富学习形式,教材还设计了一个“做中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疑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预测再验证,然后推想环形山的成因。

  2 多样的面孔

  要点

  探究月相的成因。

  目标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学会合作,尊重他人。

  (3)积极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怎样进行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究究小组按照研究计划探究了“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变化?”这一问题,教材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展示二:

  (1)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月球是个球体,本身不会发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这些都为猜想创造了条件。

  (2)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学生很自然的猜想与疑问。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活动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月相。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器材和场地,特别要在地面上提前画出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轨迹。还要对活动方法进行强调。

  (3)在“做中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推想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变化。92页的示意图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们对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切实用好这幅图。

  3 招聘部长

  要点

  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创新精神;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

  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培养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强化二级目标的落实。

  怎样进行

  本单元是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主线设计的,力图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和整体探究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创设了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活动形式,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1)引入活动

  全体参聘学生进入招聘现场,让学生扮演成月球开发部筹备委员会主任,介绍评审小组成员,宣布评选和招聘的办法和规则,然后活动开始。

  (2)知识竞答活动

  参考书上内容设计好答题卡,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活动时,由评审小组成员发给参聘学生每人一张答题卡,严格限制答题时间,统一收缴答题卡,统一批阅。

  (3)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

  本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材里对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作了提示。由于设计方案不是学生凭空想象的,课前要让学生准备相关的书籍,设计方案时允许查阅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清设计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样张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4)综合评审

  设计的开发方案要进行公开展示和介绍,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评选,评出最佳方案。然后与知识竞答成绩综合,最终评选出“月球开发部长”候选人。接下来可以组织一个采访活动,采访优胜同学和评审小组成员。

  第八单元 走向两极

  一、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的探究”单元,由《挺进南极点》和《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见表1-1)。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计划能力与组织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不再是“单枪匹马”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协作式”的团体研究;自然也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不可能亲身实际的参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故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研究读物,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细节进行讨论(如讨论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使用技术的作用、对于数据的解释及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等),使学生学习到“探究活动需要探究主体如何做计划、怎样组织”的知识,并了解到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对探究活动的方向、任务、目的的选择,方法、方式的选择,步骤的确定,人、财、物、时的安排与分配,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活动计划的修正等环节,均是发挥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良好机会,可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指导性探究”向“自主性探究”发展,为五年级“自主性探究”水平的学习做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第一部分《挺进南极点》;第二部分《跟随位爷爷到北极》。《挺进南极点》是描写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考察队和挪威科学考察队先后到达南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出现,采取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可观察到两支科学考察队在“计划与组织”的要素。《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一课中,通过介绍我国极地科学家位梦华教授和他提出的极地考察队员的挑选标准,进行模拟练习活动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1 挺进南极点

  要点

  了解“计划与组织”的要素

  目标

  (1)使学生对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2)了解南极的地理特征、代表动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极光、经度、纬度等概念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纵横比较法进行连环画故事阅读:比较两个科学考察队在相同阶段在计划和组织环节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对比表“准备表”、“物价表”、“冬季活动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找出两队还有哪些不同点,比如两位队长的品格有什么差别、两个队队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总结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2、拍卖活动

  该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插入在阅读“2、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这一部分后进行,在开始阅读“3、建造大本营”之前完成。每个小组4000英镑,按自己的意愿购买机动雪橇、矮马、狗等到南极点的交通工具。拍卖活动有利于各小组学生对财务的用途、购置、分配做出计划,同时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如,选购了机动雪橇的小组就会和斯科特的率领的英国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而选购狗的小组则会和阿蒙森率领的挪威队同喜同忧。

  3、计划与组织框图

  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两个队各做了哪些计划和组织。借鉴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框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计划与组织的要素和方法。

  2 跟随位爷爷到北极

  要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目标

  (1)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2)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播放录像教学“中国第一次组队考察北极点”。也可以搜集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录像或图片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北极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在两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进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2、对照讨论和模拟活动

  对照位爷爷选拔北极科学考察队小队员的四个标准,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谈谈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为中国少年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请拟写一份北极考察计划书。”

  3、交流展示活动

  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计划组织篇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计划组织”的经历。活动前做了哪些计划组织,人、财、物、时等是如何安排的;活动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活动后对计划组织工作的评价是什么。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讨论并交流。科学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体验的反思。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记录表1份、书“纸”的不同折法

  2.学具:小记录表(一组一张)、人手一支笔

  3.学具:每组一筐积木

  4.学具:人手3张纸(半张a4纸一张第一次操作 一张第二次操作 一张第三次操作)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是平躺在这儿,我想要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停顿数秒,不用请幼儿回答)

  2.试一试

  师:好,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才智,动手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要求:老师已经把纸放在后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的走过去,听到音乐响起,请你们回来坐好。(讲要求一定要慢)听清楚了吗?

  幼儿操作(保证2—3分钟的操作时间),教师观察引导(你真厉害让纸站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让纸站起来了)(不是很稳,你还可以怎么样?)

  3.交流分享

  (放音乐)个别没回来的幼儿教师走过去轻轻提示。

  请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请在观察中发现稳稳站起来小朋友回答),教师出示记录表用简单的线条记录。

  师:你们让纸稳稳的站起来了吗?成功的小朋友请举手?你用什么方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的?(教师提升概括:真厉害。你们看他是把纸怎么样啊?哦,折了一折(折了两/几折)/卷一卷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这方法真不错,我要把它记下来。)还有跟他不一样的吗?(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过他是这样放,像屋顶老师也把它记下来……)

  二、第二次操作,让纸张站稳

  师:还有小朋友没有举手,没关系老师重新给你们一张纸,再去试试好不好?成功的小朋友,可以在动动脑筋相处更多的方法。听到音乐怎么样?出发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放音乐)请第二次有新方法的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教师继续完善记录表。

  二、探索纸张承载力的大小

  师:你们真厉害,用1.2.3.4……那么多种办法把它变成了一张神奇的纸,向人一样站了起来。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这纸在你们的帮助下不仅能神奇的站,还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要求:我给你们准备了积木,等一下请你们一块一块叠加把这里的每个方法都去试一试,看看它能承受几块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用投影仪示范:我们的`第一种方法是什么?我们在表格这一栏下画上方法(表格中画一画)然后你们开始放积木,如果是4块就写4,那5块呢?

  2.试一试

  3.比一比

  (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比较操作结果。

  师:你们把这里的方法都试过了吗?请你们仔细看看手中的纸,你们发现了上面秘密?追问:每个方面它的积木数量一样吗?

  小结:原来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也是怎么样啊?(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

  师:(出示一本书)我的手上出现了什么?神奇的纸还能托住一本书呢?我看到有小朋友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点不可思议。那我们回教室休息一下再来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